东周时期最负盛名的园林是灵岩山上的“馆娃宫”,相传为吴王夫差为美女西施所建。同时期另一著名园林“姑苏台”也营造建成。这一时期的园林多是利用苏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依势而建,规模宏大,仅作为王室游乐宫苑。吴亡后,阖闾城就此没落,园林的营造工程也就此停止。
直到汉时,吴王刘濞才又建造了“长洲茂苑”。三国时东吴建造芳树苑、洛星苑、桂林苑等。东汉时,私家园林亦开始见载。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汉人衣冠南渡,苏城开始出现大量官绅的私家园林。东晋顾辟疆的“辟疆园”,以其池馆林泉之胜,号称吴中第一。这一时期,苏州的造园之风日盛,造园艺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隋唐时苏州经济飞速发展,至五代时已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造园活动十分兴盛。吴王钱镠之子建造了当时规模最大的南园。这一时期的园林艺术风格逐渐从六朝遗风的广府大宅、豪奢绮丽,发展到进入城乡之间的“山居”别业。将隐逸山居的纯朴、雅致引入城市居宅,在形式上更多的追求山林野趣,文人造园渐成风气。
宋时,苏州已被誉为“人间天堂”。如今著名的沧浪亭、万卷堂(网师园)、隐园等都是宋代所建。苏舜钦在自作的《沧浪亭记》中,描写了园中前竹后水、澄川翠干、光影风月的景观。但更多的笔墨却是用“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距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等句子,借山水自然抚慰自身的郁愤。园林此时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本身的物质特征,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和寄托。
元代的文人由于不愿在城中受蒙古统治者的严格控制,故带着山林隐逸的思想,多将园林建于乡村。其中以狮子林最负盛名。
明代造园活动出现高峰,《苏州府志》所载有271处,此时的园林风格以闲适典雅为主,以留园、拙政园最为有名。这一时期,由于江南生活富足无忧,同时出于对文字狱的恐惧以及程朱理学的厌倦,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不思入仕,专门追求生活品质和情趣的“闲人阶级”。他们钻研出《园治》、《长物志》等许多园林规划和设计的理论专著,极大推动了造园活动向纵向发展。
到了清代,苏州仅府宅园林就有131处,民间以花木峰石简单点缀的小型花园更是多不胜数,苏州故此又有“城中半园亭”之誉,私家花园蔚然成风。耦园、燕园、怡园等皆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从东周到清末,苏州古典园林见证了这座老城的政权更迭、兴衰繁盛。这些园林吸收了自古以来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底蕴和精华,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其蕴含着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文化意识、审美情趣、文人风骨,是时间的艺术、也是历史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