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有名的小麦种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01:47:07
字号:

从上世纪60年代来到扶风豆村至今,赵瑜用了50多年,培育了六个新的小麦品种,前五个品种在关中地区和黄淮同类生态地区累计推广8000多万亩,增产小麦24亿公斤,为农民增收48亿元。

扶风县有名的小麦种

其中,第一个品种“武农132”,也是赵瑜科研生涯的第一个成果,他用了9年时间培育了出来,该品种1969年通过陕西省认定,抗旱、抗寒、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广,亩产300至400公斤,比当地原有品种增产10%至30%。

“武农132”之后,赵瑜几乎每隔10年,就有一个小麦新品种问世,这在小麦育种领域并不多见。

“武农6号”矮秆抗倒、早熟、多抗、广适,已通过陕西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武农988”在大穗大粒超高产育种上有了重大突破;“武农318”优质强筋,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俱佳。 

为了培育新的小麦品种类型,赵瑜育成大穗大粒优质超高产特殊类型小麦系列品种,并于2017年在全国黄淮麦区陕、豫、鄂、皖、苏、鲁、冀7个省适应地区安排了“大穗大粒优质高产特殊类型小麦系列品种区域生产试验”。

赵瑜告诉记者,搞科研他最愁没经费。

起初,所有花费全靠他微薄的工资维持,他只能节衣缩食。没有仓库,夏收时的单株、单穗、麦捆只能放在屋檐下;没有机械设备,试验田的播种、收割、脱粒,全靠人工操作。几十年来,试验田插的标记牌,都是他用废旧木料做的,植株上的小标记牌也都是用废旧包装盒做的。

他的生活工作条件也十分艰苦,居住的半间土房,窗户上的玻璃都裂开了,喝水也是问题,院子里的水井早就坏了,每天要去十里外的扶风县城拉水。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日复一日做着重复的工作,赵瑜耐得住寂寞,安得住清贫,最后终成大业。每一拨小麦从播种到收获,他都要守在田间地头,高密度、近距离地观察,每天观测一趟至少得三个小时。

播种也耗时耗力,要先在地里开出一条条浅沟,再把上万个装着小麦试验种子的小纸袋,一个个放在每一条浅沟的顶端,然后才能按照袋子上的编号逐行点种。每个袋子里的种子不一样,必须对号入座。到了收获时节,赵瑜更是全身心投入,育种就是沙里淘金,98%的种子都要淘汰掉,赵瑜必须选择出最优良的那一个…… 

记者在他的办公室看到,他记录小麦生长情况的笔记本就有几十个。

高产的背后,是赵瑜每年都选做300个左右的小麦杂交组合,按平均10年出一个品种计算,命中率大约为三千分之一。

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坚持,他硬是创出了“低投入高命中率”的育种奇迹,被誉为“赵瑜育种法”。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522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