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道路绿化通过带状或者块状的“线”性组合,使城市绿地连为一个整体,成为建筑景观、自然景观以及各种人工景观之间的“软”连接。它改善城市气候、减弱噪音、组织交通等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道路绿化现状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存质量和生态意识的日益重视,全国各城市都加大了园林绿化力度,争创园林绿化先进城市,改善人居环境。道路绿化作为城市的“脸面”,是重中之重,建设部门投入了较大比例的资金进行道路园林绿化。而在当前道路绿化中,为增强绿化效果,苗木密植的种植方式应用广泛,应用小规格的乔木、灌木、地被苗木进行密植密植形成层次分明、景观突出的道路植物群落。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配置不合理,搭配不科学,片面的追求景观而盲目的密植;只顾近期景观效果,不考虑植物景观的延续及植物生长特性。侧重强调绿化效果而过分的进行苗木密植,致使苗木透光透风差,苗木长势不好,病虫害泛滥,植物群落稳定性差,道路绿化景观生命周期短,浪费投资。
二、苗木密植的益处
在道路园林绿化中,通过苗木密植将给城市环境带来明显的变化。不仅能够增强道路景观效果,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还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苗木密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益处:
2.1增强景观效果,突出层次变化;
道路沿街两侧往往是建筑密集,且景观层次不齐,园林绿化在与道路两侧建筑物、构筑物衔接处理上,做到"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对有碍观瞻的建筑物、构筑物,利用乔灌木进行密植,对其进行有效遮挡,以绿树为背景,配以山石,或色叶树,形成对比,形成视觉中心。对造型优美的建筑物、构筑物,则通过开敞的视线引入绿地中,使其成为绿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道路不断变化的“线性”空间结构中,通过园林植物的合理密植,来分割道路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成不同的空间层次,创造各有特色的景观效果。乔、灌、地被合理配置,疏密有致,讲求“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树型独特造型优美的树作为孤植,突出个体造型。植物组团,密植同类植物,突出整体效果,或花、或叶、或果;形成高、中、低的空间层次,同时配以色叶树种和季相变化树种的密植组团, 色叶树种常以常绿树背景树,对比强烈,突出色叶树种的优美。季相变叶树种成片成丛密植,如秋季大片的银杏显示金秋的到来。
2.2提高城区空气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道路绿化进行苗木密植可以较大的改善生态环境效应,调节城市气温,夏季吸收日晒热能,冬季绿化地段散热相对较慢;当树木成片成林栽植时,不仅能降低林内的温度,而且由于林内,林外的气温差而形成对流的微风,而使人感到舒适。植物吸收机动车辆排放的有害气体,对空气中的烟雾、粉尘起过滤阻滞的作用。密植植物可以更加有效减弱噪声,据相关资料表明,18米宽的绿化带可以减弱噪声16分贝,2.2米宽的绿篱也能降低5-6分贝。密植苗木的水土保持作用明显,较高的覆盖率可以使坡面避免雨水的直接冲淋;且密植苗木的根系发达盘根错节,可以减弱流水对土地的冲刷,固定沙石土粒的作用;在道路边坡绿化中,效果更为明显。
2.3道路绿化植物群落较快趋于稳定。
树木都有竞长性,加大苗木密度,会加快植物生长速度,枝繁叶茂。同时,组成一个群落的物种在其种群内部以及物种之间都存在特定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对随着外部环境条件和种群内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当密度增加时,不但种群内部关系紧张化了,而且竞争能力强的种群得以充分发展,竞争能力弱的种群则逐步缩小自己的地盘,甚至被排挤到种群之外,这种情形常见于尚未发育成熟的种群。密植苗木在生长过程中,通过种间和种内竞争,优化种群结构,苗木进行“自疏”和人工抽稀而使道路绿地种群形成稳定成熟的生态群落结构。从而也为道路赋予特定的园林景观特色。
2.4增加苗木储备,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单位面积的养护费用。
道路绿化通过苗木密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路园林苗圃”,既达到了快速形成绿地,短期显现绿化景观效果,节约土地的目的,又储备了大量园林绿化苗木,经过短时期生长,就可以根据景观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抽稀,而此苗木应用于后期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将节省投资,达到“双赢”的目的。同时由于苗木密植,绿地覆盖率增高、苗木荫蔽后,致使苗木下方出现植物生长“真空”地带,不易滋生杂草,从而降低绿地单位面积的养护费用。同时小灌木密集栽植造景在园林上应用时,由于主要靠修剪造型,因此土壤水肥不均造成的苗势强弱对整体效果影响不大。苗木密度过小则造成,土地利用率低,易滋生杂草,增加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损耗。苗木密植一次投资较多,结合中长期而讲,确可以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
三、苗木密植的弊端
合理密植在单位面积上有足够的基本苗,在该密度下,植株的通风透光要良好,有利于植株的健康生长和发育,短时间内形成景观。不合理的密植不仅景观效果差,而且浪费资金、人力,事倍而功半。
3.1病虫害增多,苗木观赏性差。苗木密度过大时导致:苗木营养面积不足;通风不良光照不足;光和作用降低影响苗木生长;根系生长受抑制,根系不发达,根幅小,侧根少,干物质积累少;易受病虫为害,不仅影响景观效果,增加绿地养护成本。而在道路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一味的追求景观和经济效益,对苗木进行不合理的大量密植,不对苗木预留生长空间且不能进行跟踪动态人工抽稀,当苗木长大以后,其生长环境及观赏效能大大降低。
3.2缺乏科学性,栽植盲目性。在道路绿化过程中,密植的前提是一定要考虑科学性、合理性,不能盲目密植。在目前的道路绿化过程中,为了增绿,为了形象,进行苗木密植的的种植方式较好的办法之一。但在工程建设工程中,往往忽视密植对树木成活的冲击和考验。栽植时的不合理、不科学,而事后的管理不配套,造成苗木资源浪费。有的设计将连翘或珍珠梅搞丛植,密度很大,几年后就成了一堆乱树丛。其它如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的群植或丛植均有类似情况。笔者认为,这不符合生态位原理,也不利于树木生态和观赏功能的发挥,实际上也浪费了人力和资金。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苗木密植的种植方式在道路绿化要很好的应用,首先应结合道路做好绿化景观规划,如:近期和中长期效果;按照生态位原理,根据种间竞争的规则选好建群种的优势树,是否是"适地适树";注重发挥绿化彩化的生态功能和景观艺术效果,做到植物合理配置。要以乔木为主,合理密植,形成大板块、大色块、多自然、少雕饰的景观,最大限度地体现绿化生态综合效益。绿地以尽可能小的物理空间容纳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其植物的配置方式,更要求技术性、科学性、观赏性。
密植植物待生长一定时期后,对密植乔灌木进行动态抽稀调整,创造生长空间。同时,减少对灌木、地被的过分频繁修剪,允许种间、种内适当竞争,充分发挥植物生物性状,顺应自然分化和演替过程,形成健康、稳定、低维护的群落。
城市园林绿地的技术经济指标应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城市现有的绿地状况。科学、合理的指标定额又是新建城市和旧城改造时,园林绿地建设的标准和依据。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全面、统一的园林绿地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特别是缺乏有关价值指标,用以指导和考核园林绿地建设工作及其效益。现行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城市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化覆盖率指市区各类绿地覆盖面积总和与市区总面积的比率。上式中绿地覆盖面积为各种乔木、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重叠部分应予剔除。若以各类绿地 占地面积代替,则应称作城市绿化用地比例。
城市绿化覆盖率主要反映城市普遍绿化工作的成果,说明城市绿化的环境效益,在市区总面积一定的情况下,依靠群众广植树木,尽量减少裸露地面,城市绿化覆盖率指标就会相应提高。反之,当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市区面积有所扩大时,忽视绿化工作,满于现状,固步自封,城市绿化覆盖率就会下降。利用上述指标原理,还可计算、考核各类城市用地的绿化水平,这对促进各类绿地的增加,也是十分重要的。
城市绿化覆盖率目前只能由专业人员通过抽样进行估算,方法复杂且不准确。随着航测和遥感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使用,及时、准确地掌握各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已为时不远了。
(二)人平公共绿地面积
人平公共绿地面积,指城市市区居民共同使用公共绿地时的平均占有量。计算公式是:市区公共绿地面积除以市区总人口。
这个指标反映了城市园林绿地的质量及其提供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断建设以扩大公共绿地面积,积极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是提高人平公共绿地面积的两大途径。
为了计算简便,市区公共绿地面积可按其占地总面积计算。公共绿地范围内的水面,不论面积大小,均计入绿地面积;依傍公共绿地的水面,则根据是否起到公共绿地的游息作用,是否由园林部门管理,全部或部分折算为绿地面积.另外,市郊风景区中的游览区,可供游息的街心花园,桥头及立交绿地,对公众开放的花圃和专用绿地中的庭园等,可以计入公共绿地面积。目前由于对 “公共绿地”所辖内容尚未统一认识,各地填报数据可比性较差·,故国家常以 “人平公园面积”进行考核。
(三)苗圃拥有量
苗圃拥有量,指市界范围内单位建成区所拥有的育苗用地面积。按以下公式计算,城市苗圃总面积除以城市建成去种面积。
该项指标是考核城市绿化苗木自给情况的重要指标。式中城市苗圃总面积包括城市范围内用于培植各种树苗、草皮、花卉的生产性绿地;城市建成区面积指城市内非农业生产建设面积的总和。
我国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暂行条例》规定:近期内凡有条件的城市,要把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0%:公共绿地面积达到每人3-5平方米。本世纪末,城市中一切可以绿化的地方都要绿化起来,做到“黄土不露天”;公共绿地面积达到每人7-11平方米。城市新建区的绿化用地,应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30%;旧城改建区的绿化用地,应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25%。要重视城市园林苗圃建设,逐步做到苗木自给。园林苗圃面积应为城市建成面积的2-3% (即苗圃拥有量为30-45亩/平方公里)。上述规定为我国不同时期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指出了应该达到的定额标准和水平。
当然,不同城市由于城市性质、规模、自然条件、园林绿地现状等具体情况不同,可以在上述定额指标的指导下,根据本市的具体条件酌情增减,确定适宜的定额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