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海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适合在青海种植的农作物有青稞、贝母、豌豆、冬虫夏草等。
2、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青稞适合生长在阳光充足、低温气候、以及有一定的水分的地方。青稞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性平、味咸,归脾经、胃经、大肠经,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B,具有补脾养胃、益气止泻、壮筋益力、除湿发汗的功效,适合脾胃气虚、倦怠无力、腹泻便溏者食用。
3、贝母是常用的化痰止咳药,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和浙贝母的干燥鳞茎。它喜欢生长在冷凉湿润的环境条件中,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种植为好。6月上旬贝母成熟后,天气进入高温期,为防止入夏阳光直射地面,地温增高,在新芽分化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在播种后或老贝母成熟后及时种植遮阴作物。选择遮阴作物的原则是,遮阴作用强,根系少,对贝母生长发育影响小,不是贝母病害的寄生,又能增强土壤肥力。贝母味甘,有很好的止咳化痰的效果,而且有润肺的功效,痰多痰少均可使用,特别适用于肺燥或秋燥所致的咳嗽。
4、豌豆是长日照植物,喜冷冻湿润气候,耐寒,不耐热,豌豆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排水良好的沙壤上或新垦地均可栽植,以疏松含有机质较高的中性(PH6.0~7.0)土壤为宜。豌豆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益中气、止泻痢、利小便、消痈肿、解乳石毒之功效;对脚气、痈肿、乳汁不通、脾胃不适、呃逆呕吐、心腹胀痛等病症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5、冬虫夏草是一种药物名,它的外形特别奇特,冬天是虫子,夏天却是草。他是虫体与菌座相连而成,全长9~12厘米。虫体如三眠老蚕,长约3~6厘米,粗约0.4~0.7厘米,外表呈深**,粗糙,背部有多数横皱纹,腹面有足8对,位于虫体中部的4对明显易见。冬虫夏草的药用效果非常好,适宜癌症、糖尿病、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哮喘、咳嗽气短、虚喘咯血者以及白细胞减少、体虚多汗、自汗、盗汗、病后虚弱、久虚不复或衰老体弱、肾气不足、腰膝酸痛、阳痿遗精者食用。
6、梨树喜温,生育需要较高温度,休眠期则需一定低温。它对土壤的适应性强,以土层深、土质疏松、透水和保水性能好、地下水位低的沙质壤土最为适宜。梨树对土壤酸碱适应性较广,PH值在5-8.5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以PH5.8-7为最适宜。梨果鲜美,肉脆多汁,酸甜可口,风味芳香优美。富含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梨除可供生食外,还可酿酒、制梨膏以及药用。梨果还可以治热咳,切片贴之治火伤;捣汁后可以润肺凉心、解酒毒;梨花能去面黑粉刺;梨叶煎服,治风和小儿寒疝;树皮能除结气咳逆等症。
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唐、宋属吐蕃;元朝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朝属朵甘都司等;清朝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之始。
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青海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
青海有旧、中、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众多的宗教建筑群,历代的文物古迹,动物岩画和宗教岩画,悠扬的民歌“花儿”,奔放的藏族歌舞。
抒情优美的土族民间舞蹈《安昭》、《纳顿》;民间佛教绘塑“热贡艺术”,藏族卷轴画“唐卡艺术”,酥油花艺术;独具特色的民间刺绣。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作为名族地域的曲种之一。
花儿又名少年,产于甘肃临夏,并流行于甘、青、宁、新等地区,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兴词句,多以情歌为主,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
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
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张秀花、王富贵们就会泪水涟涟。花儿对青海人来说像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
燃灯节:藏历1419年十月二十五日,一代宗师宗喀巴在甘丹寺圆寂。后来,每年这一天,整个藏族地区每家每户都点灯纪念这位伟大的佛教领袖。
土族波波会:土族的重要节日,每年的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举办以祈福为目的的跳神活动。
青海特色美食有手抓肉、烤串、尕面片、焜锅馍馍、羊肉汤、拉条、干板鱼、羊肠面、牛肉干等。
青海人民在饮品上喜爱茶叶和青稞酒。甜点三宝有酿皮、酸奶、甜醅。
扩展资料:
青海的风景名胜:
青海已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旅游区,旅游设施日渐配套,可为 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多种有效旅游措施。
省内以古墓群,古寺庙,古岩画,古城堡为特征的名胜古迹众多。汉,藏,回,蒙古,土,哈萨克,撒拉等
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青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繁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