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红枣是什么枣?
楼兰红枣就是若羌红枣,若羌红枣泛指新疆若羌产地的灰枣,皮薄肉嫩,甜度高,果肉瓷实,核小,口感相当好,只是个头小,价格比别的枣都贵些。若羌当地红枣生产厂家有很多,楼兰果业公司生产的最出名,品牌是楼兰红枣,其实还有子母河红枣羌都红枣等都是若羌红枣生产企业,都是若羌红枣,只是名气没有楼兰红枣大,枣都是一样的。
和田玉枣和楼兰枣的区别在哪里?
和田玉枣也就是骏枣,优质的骏枣,个头大,表皮呈自然枣红色,口感香甜但带一点点的自然果酸。而楼兰枣大多是灰枣,灰枣的特点是含糖量高,因此口感较甜,但个头相比骏枣较小一点,作为即食枣来比较的话,灰枣会好点,营养也更加丰富。
在新疆和田地区,早年因为国家建设兵团的进驻,农业发展搞的红红火火,也带动了红枣种植的发展。受市场及种植的影响,现在和田的枣农一般都倾向于种植骏枣,因为骏枣通常个头较大,消费者一般都认为大就是好的,且骏枣品种的种植周期较短,平均三年就可产枣收益。
但是市场的青睐,也导致了和田骏枣的品质开始下降。枣农和商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种植过程中使用膨大剂和激素,通过化学药物增加枣树的产量,同时膨大剂也使得枣形更大、更漂亮,以此来提升产品的销量,从而造成和田骏枣的品质下降,口感越来越差。现在市场上卖的和田骏枣,通常都是加了膨大剂和激素种植的。
楼兰枣,也就是若羌枣。因为楼兰古国地处现在的若羌境内,所以若羌红枣也叫楼兰枣。若羌的红枣种植相较和田地区,没那么发达。因为这里的水资源没有和田那么丰富,在新疆的红枣产区中,若羌是处在塔里木河最下游的位置,每年分下来的水资源有限,因此,红枣种植的产量也有限。
优质的若羌灰枣,表皮自然紧皱,捏起来有弹性,如果买到个头特别大的,表皮紧绷,一般也是种植的时候加了膨大剂的。因为若羌枣能够自然挂干,所以品质、口感自然是上乘的,闻起来有浓浓的自然枣香,甜度高也是独有的标识之一,如果买的枣不甜,那就基本也是加了激素、撒多了农药了。
2021若羌红枣啥时候下树
2021若羌红枣下树时间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可陆续采收。
金秋十月,瓜果飘香,枣香四溢。10月8日,若羌县隆重举行2021新疆若羌红枣产销对接暨营销推广活动。
走进枣园,参观考察若羌红枣长势,通过红枣产销对接暨营销推广活动累计签订10.22万吨的红枣订购协议。
通过产销对接,进一步疏通、扩宽若羌红枣销售渠道,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若羌红枣的市场营销,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也让经销商从中获益,实现互利共赢。
若羌枣的个头不大,呈长倒卵形。果肩园斜,核小肉质瓷实,质地细密,较脆,汁液多,含可溶性固行物30%,可食率97.3%,在产地4月萌芽,5月下旬开花,9月中旬成熟。果实生育期达100天左右。
营养保健价值
新疆若羌枣称若羌灰枣、若羌红枣也称若羌香枣,还称楼兰枣、楼兰红枣。若羌灰枣产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县,此县素有华夏第一县之称,是中国树上自然吊干的红枣。
若羌枣的营养和保健价值极高。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p,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纤维素、矿物质等营养素。
红枣营养丰富,被人们誉为天然的维生素丸。红枣有强筋健骨、美容养颜、补血行气、养血安神、护肝润肺之功效。
中国红枣哪里的最甜?
新疆和田枣
新疆和田枣与其它红枣相比,和田枣果形大、颗粒饱满、果肉厚实、皮薄核小、营养丰富,口味更甜醇。每一颗“和田枣”都是自然精华的结晶,堪称枣中极品。“和田枣”产自世界水果优生区的核心中央区——新疆和田。和田位于新疆最南端,地处北纬36.6°-37.1°,是世界公认的“水果优生区域”。长达10小时的日照为和田枣提供了更充分的光合作用,全年长达220余天的无霜期,使和田枣的成熟期更长,碱性沙质土壤和冰山雪水的灌溉,使和田枣的矿物质更加丰富。这里拥有最适合红枣生长的无污染碱性沙化土壤,充沛的光热资源和富含矿物质元素的昆仑山冰川雪水资源。相比同类产品:
1、果形更大
2、皮更薄
3、肉更厚
4、口感更加甘甜醇厚
5、维生素、微量元素含量更高
新疆的农业应向哪些方向发展
1、第一环:将红枣分级,以提高其价值。2、第二环:掏出枣核,填充干果,制成其他产品。3、第三环:依托我国西部荒漠化造林项目发展红枣产业。4、第四环:引进优良的红枣品种,嫁接培育新品种。5、第五环:改变传统的种植方法,采取低矮密植的方式,实现高产丰收。6、第六环:提取天枣素,添加至名贵药材内,制成天枣素系列产品。7、第七环:将加工期间产生的材料制成其他产品。8、第八环:建立红枣专用肥基地。
一、红枣的产业链有多长
目前我国红枣的产业链有9个环节,产业链由新疆拉到全国,再拉到国际市场。
1、第一环
将红枣分成不同的品级,其中特级枣的价格能翻上十几倍,占总量15%的特级枣所销售的金额,远超以往全部红枣的售价。
2、第二环
掏出枣核,填充各种干果,使红枣变成?山楂枣?、?枸杞枣?、?核桃枣?、?葡萄枣?、?杏仁枣?等产品,此时售价会翻数倍。
3、第三环
依托我国西部20万亩荒漠化造林项目,在改造荒漠中发展红枣产业,这样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增加效益。
4、第四环
从全国各地引进优良的红枣品种,通过嫁接等方法培育出可以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的新品种。
5、第五环
改变传统的枣树种植方法,以低矮密植的方式进行种植,从而实现稳产高产、丰产丰收。
6、第六环
利用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枣素提取技术,提取出枣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然后添加到其他的名贵药材中,精制成天枣素系列产品,提高营养素的利用效率。
7、第七环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红枣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比如枣叶、枣核)制成?枣茶?、?膳食纤维片?等产品。
8、第八环
建立产量达到20万吨/年的红枣专用肥基地,减少其他化肥的使用量。
9、第九环
通过联合国有关组织,与奥地利格纳兹大学签署人类抗衰老产品的研究协议。
二、红枣适合哪些地区种植
1、贵州:适合种植临泽小枣等品种。
2、河南:适合种植灵宝大枣、新郑大枣等品种。
3、河北:适合种植金丝大枣(赞皇大枣)、阜平大枣、行唐大枣、河北冬枣等品种。
4、山东:适合种植金丝小枣、山东冬枣、宁阳大枣等品种。
5、新疆:适合种植哈密大枣、田玉枣、若羌枣等品种。
6、山西:适合种植官滩枣、油枣、板枣、郎枣、吕梁木枣、骏枣、相枣、壶瓶枣、临猗梨枣、平陆屯屯枣等品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根据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我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五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一)主要农产品供应保持平稳增长。到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3000万亩,平均单产450公斤/亩,生产能力保持在1350万吨,其中优质小麦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单产400公斤以上,产量达到600万吨以上,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1200万亩,单产600公斤以上,产量达720万吨以上,玉米精深加工企业大幅度提高附加值,订单玉米面积达到200万亩。棉花播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平均单产130公斤/亩以上,比2010年增长近5%,总产260万吨以上,保持300万吨棉花生产能力。全区油料播种面积达到450万亩,产量达到75万吨;甜菜种植面积根据市场需求达到160-180万亩,年生产甜菜640-720万吨以上,制糖80-90万吨。
(二)设施农业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实现快速发展。到2015年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50万亩,比2010年新增4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和拱棚面积分别达到90万亩和60万亩,深冬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产品市场供应期明显延长,设施农产品总产量达到500万吨,比2010年增长翻一番,亩均产值达到10000元,比2010年增长52.6%,全区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均纯收入接近或超过1000元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区域化布局、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基地实现水、电、路设施全部配套,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提升设施农业整体竞争力,推进外向型设施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同时,加工辣椒、加工番茄、籽用瓜、亚麻、红花等特色农产品得到进一步发展,加工转化率进一步提高,市场优势进一步凸显。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基本健全,良好农业规范(GAP)得到有效推行,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田残膜回收率力争达到90%以上;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绿色、有机食品产品认证数量突破1000个,总产量超过500万吨,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降低3个百分点。按照“分地域、分阶段、分时间”的原则,在全区全面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四)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到2015年,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农牧业生产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土壤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水肥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占到适宜农户数的52.3%。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将达到1900万千瓦(地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显著提升。2015年,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5000家,比2010年翻一番;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达到1319家,年均增加48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培育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订单带动农户占全区农户比重达到60%;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2015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8000个,50%以上的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参加农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30%以上,合作社成员增收水平超过其他农户20%以上,农民与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继续较快发展。
(六)农业科技转化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基层农业技术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基本实现“一户一人一技”,农产品生产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高效节水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粮食、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各5000万亩以上,设施农业和优势特色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比“十一五”末提高约5个百分点。实施信息资源整合,信息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不断强化农业先进技术、管理体制和市场营销机制的推动作用。
(七)农民增收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以上,到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年均增长约11%,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南疆三地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的85%以上。全区地方国有农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农场职工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以上,比自治区平均水平高出1600元以上。
第四章 区域布局和种植业结构
在重点发展自治区产粮大县和伊犁河谷流域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规划区域粮食生产发展,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前提下,在南疆以棉花、设施农业、瓜果和特色园艺生产为重点;在北疆沿天山一带以棉花、加工番茄、设施蔬菜为发展重点,继续围绕畜牧业发展调优粮食产业结构;东疆吐哈盆地以葡萄、哈密瓜、设施蔬菜为发展重点;伊犁、塔额盆地、阿勒泰等区域以优质小麦、玉米、杂豆、设施蔬菜和籽用瓜为发展重点。在乌鲁木齐、地州中心城市和大型工矿开发区所在县市积极发展“菜篮子”工程,确保城市蔬果供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快特色农业和优质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原产地认证和市场开拓工作。
一、粮食。粮食生产坚持“区内平衡、略有节余”的发展方针,按照国家粮食安全后备基地建设要求,加快调整粮食布局结构和品种结构,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转化能力,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增长。加大优质小麦生产比重,加速优质粮、专用粮的生产发展。重点发展北疆昌吉、伊犁、塔城、阿勒泰、博尔塔拉和南疆巴州、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州)的小麦、玉米及饲用玉米生产,北疆五地州冷凉区域和拜城、乌什县的花芸豆、鹰嘴豆等杂豆生产,北疆昌吉州、伊犁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哈密地区等地(州)优势啤酒大麦产区。
——优质小麦重点发展北疆的巩留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木垒县、奇台县、阜康市、昌吉市、巴里坤县、伊宁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霍城县、塔城市、额敏县、沙湾县、乌苏市、温泉县、青河县;南疆的轮台县、焉耆县、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拜城县、阿瓦提县、阿克苏市、温宿县、喀什市、疏勒县、疏附县、岳普湖县、伽师县、巴楚县、麦盖提县、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阿克陶县、和田县、墨玉县、皮山县、洛浦县、策勒县等44个县(市)。
——夏玉米种植区主要包括和田地区、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巴州、伊犁州等地的和田县、于田县、洛浦县、墨玉县、皮山县、阿克陶县、巴楚县、伽师县、疏勒县、英吉沙县、疏附县、莎车县、麦盖提县、叶城县、乌什县、温宿县、新和县、沙雅县、阿瓦提县、库车县、焉耆县、轮台县、霍城县、伊宁县、察布查尔县等25个县。
——春玉米优势区主要包括昌吉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伊犁州等地的巩留县、新源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温泉县、博乐市、昌吉市、呼图壁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垒县、拜城县、叶城县、乌什县、莎车县、巴里坤县、塔城市、额敏县、托里县、沙湾县、乌苏市等21个县(市)。
——水稻种植优势区域主要包括温宿县、察布查尔县、米东区。
——马铃薯产业重点发展乌鲁木齐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泽普县、叶城县、拜城县、巴里坤县、尼勒克县、富蕴县、新源县、皮山县、沙湾县、塔什库尔干县、哈巴河县、伊宁县、昭苏县、木垒县等17个县(市)。
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大豆等豆类作物生产。
二、棉花。继续保持新疆棉花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依据市场需求,优化调整棉花内部结构,积极发展优质中绒陆地棉、长绒棉和中长绒棉等优质专用棉品种。立足增强棉花产业市场竞争力,坚持改良品种、科学种植、提高单产、节水增效、加工增值的方针,在宜棉区继续建设和巩固国家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重点加大棉花强力、抗病抗逆性品种的育种力度;全力推进棉花高密度栽培+膜下节水滴灌为主的先进实用技术和精量播种技术;主攻原棉“一致性”和“三丝”问题,切实增强新疆棉花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南疆优质陆地棉区优先建设喀什地区的英吉沙县、岳普湖县、疏附县、泽普县、叶城县、伽师县、疏勒县、麦盖提县、巴楚县、莎车县、喀什市,阿克苏地区的阿克苏市、新和县、温宿县、沙雅县、库车县、阿瓦提县、柯坪县,巴州的轮台县、库尔勒市、尉犁县、和硕县、且末县,和田地区的洛甫县、墨玉县、和田县、于田县,克州的阿克陶县等28个县(市)。长绒棉区优先建设阿瓦提县、沙雅县、库尔勒市、巴楚县、麦盖提县。中长绒棉区优先建设岳普湖县、麦盖提县、巴楚县、莎车县、阿克苏市、沙雅县、库车县、库尔勒市、轮台县、尉犁县。
——北疆、东疆优质陆地棉区优先建设昌吉州的昌吉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塔城地区的乌苏市、沙湾县、和丰县,博州的精河县、博乐市,吐鲁番地区的托克逊县,哈密地区的哈密市等10个县(市)。北疆中长绒棉优先建设乌苏市和精河县,有机棉基地重点建设和丰县。
三、油料。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加快新品种改良推广,以提高品质为重点,加强田间生产管理,调整品种、降低成本、主攻单产、增加产量,进一步扩大我区油品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依靠龙头企业推动油料生产的产业化经营,争创品牌,积极发展“绿色保健”产品。以发展油菜、胡麻、油葵、红花、籽用瓜以及花生等为主,重点发展伊宁县、霍城县、特克斯县、昭苏县、新源县、奇台县、呼图壁县、吉木萨尔县、塔城市、额敏县、托里县、博乐市、温泉县、阿勒泰市,哈巴河县、布尔津县、福海县、青河县等18个县(市)基地建设。到2015年,油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总产15万吨;油葵稳定在200万亩,总产42万吨;胡麻发展到50万亩,总产5.5万吨;红花30万亩,产量0.36万吨。
四、甜菜。针对新疆不同生态类型和育种需求,进行甜菜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创新选育甜菜育种新材料,以提高含糖量为前提,加大甜菜抗病、高糖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重点发展伊犁州、昌吉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州、巴州、阿克苏地区等地的伊宁市、伊宁县、霍城县、察布查尔县、新源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乌苏市、塔城市、额敏县、沙湾县、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县、博乐市、温泉县、和静县、焉耆县、博湖县、乌什县、拜城县、阿勒泰市、福海县、布尔津县等27个县(市)的甜菜主产区。
五、设施农业。按照“上规模、抓管理、增效益”的要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到2015年,南疆地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65万亩,以发展深冬生产型日光温室和春秋生产型拱棚为主,兼顾发展春秋生产型日光温室;东疆地区30万亩,深冬生产型、春秋生产型日光温室和拱棚兼顾发展;北疆地区55万亩,在平原地区以大力发展拱棚和春秋生产型日光温室为主,在山区逆温带积极发展深冬生产型日光温室。立足区内市场,主攻周边国家市场,在乌鲁木齐、昌吉、吐鲁番、哈密、巴州、和田等地建设保障区内产品供应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在伊犁河谷、塔城盆地、喀什、阿克苏、阿勒泰、克州等地规模化建设面向中亚及周边国家市场的反季节出口蔬菜基地,在吐鲁番、哈密等地建设面向内地市场的反季节哈密瓜、葡萄等生产基地。
六、其他特色农业。
(一)甜瓜。积极培育商品性状优的新品种,加快主栽品种的更新速度,大力发展绿色、精品甜瓜生产,合理布局,在吐鲁番地区建设优质以早熟和设施为主的四季供应优质哈密瓜基地,在哈密地区、昌吉州、巴州建设中熟甜瓜基地,在哈密地区、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建设晚熟甜瓜基地,形成早、中、晚熟相配套的生产供应格局,延长甜瓜的上市供应期,到2015年面积达到120万亩,优质甜瓜产量240万吨,优质商品率达到80%,逐步实现新疆甜瓜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及经营产业化。
(二)加工辣椒。以市场为导向,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扩大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加快标准化生产步伐。重点发展巴州、塔城、昌吉州、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的有关县市(场)。到2015年全区加工辣椒种植面积120万亩,总产鲜椒240万吨以上,加工率达到60%以上。
(三)加工番茄。继续巩固新疆加工番茄生产和加工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龙头地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实现原料供应期达到90天以上。重点发展北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和南疆焉耆盆地两大优势区域。准噶尔盆地南缘区包括昌吉州的昌吉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吉木萨尔县以及塔城地区的乌苏市、沙湾县等地。焉耆盆地种植区包括巴州的博湖县、焉耆县、和静县等地。积极推进拜城县、乌什县等新产区发展。到2015年,全区加工番茄面积达到l50万亩,年生产加工番茄原料750万吨,加工番茄制品125万吨,力争年度销售率达到95%。
(四)籽用瓜。积极引进、开发优良品种,做好先进技术培训、推广,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产品品质和单产。重点发展塔城地区的额敏县、塔城市,昌吉州的奇台县和阿勒泰地区的哈巴河县、福海县等地。到2015年,全区籽用瓜种植面积达到280万亩,籽用瓜籽产量22万吨。
(五)亚麻。重点加强以伊犁、昌吉、塔城等产区为主的亚麻生产基地建设,到2015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
(六)香料作物。引进和选育优良品种,加快基地建设,推广标准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深度开发利用,提高终端加工产品竞争力。重点发展焉耆盆地、伊犁河谷、吐鲁番地区、喀什地区和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部分县市薰衣草、玫瑰花、薄荷、安息小茴香(孜然)等香料作物生产基地。到2015年全疆安息茴香(孜然)种植面积达到140万亩,总产10万吨,其他芳香植物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生产各类芳香植物精油200吨,芳香植物抗氧化剂100吨,建成亚洲最大的草本芳香植物种植、生产、加工基地。
七、外向型农业。
充分发挥新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为中心目标市场,不断扩大农业对外交流合作领域,以伊犁、塔城、阿勒泰、喀什、巴州、吐鲁番为发展重点,加快设施蔬菜和花卉等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物流通道建设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大力推进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外向型农业发展新模式,将新疆建成面向中亚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和集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