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占具着重要的地位,这包括它的茶叶种植区域,茶叶产量,以及在历史上就形成的茶文化向外如日本、朝鲜等国家的传播。如要说浙江茶叶文化的发展,这首先得从中国茶叶发展历史说起。
中国茶叶最早兴起于巴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陆羽《茶经》),可以说中国的茶叶,最初孕育、发生、发展于南方。巴蜀有关产茶记录,据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茶区,其茶为贡品之一。而巴蜀茶业在我国茶业史上突出地位,可在西汉成帝王褒的《童约》才留有记载,内有“烹茶尽具”及“武阳买茶”,这些反映的是当时成都饮茶成风,且用专门茶具和茶叶的商品化的情况。随着秦汉的统一中国,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加强,茶叶首先向东、南部传播。三国时,东吴占据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些地区是茶叶传播发展的主要地区,同时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豪门贵族。西晋时,茶叶开始在长江中游和华中地区传播,当时的《荆湖土记》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了长江中游一带已有逐渐取代巴蜀的趋势。西晋南渡,北方的`豪门贵族过江来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即历史上的东晋,建康成了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由于上层崇茶成风,也进一步促进了茶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起来,同时饮茶和茶叶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浙江茶叶已从浙西进而扩展到现在的宁波、温州、沿海地带。《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江苏常州,其好茗出宜兴。这表明在三国两晋后,茶业重心向东移的趋势。南北朝及唐中期的这段时间,南方茶叶生产饮用进一步发展,而北方也开始嗜茶成俗,《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不管茶叶产量还是制茶技术已经达到了最高水平,可以说在唐代,特别是中叶后,中国茶叶生产技术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而以江折茶叶最为出名。如湖州的顾渚紫笋茶,常州的阳羡茶成了贡茶。唐代政府把贡茶设在江南,又大大的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全国茶区的发展,从陆羽《茶经》及有关文献记载来看,当时的茶区已经遍及今云南、四川、陕西、湖北、广西、贵州、湖南、广西、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区,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相当。
从五代到宋朝初年,由于全国气候由暖转寒,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致使中国南方茶业比北部更加迅速发展,如欧阳修所说的,“建安三月三千里,京师三月茶”,南方的开始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重心,表现在贡茶从浙江湖州的紫笋茶改为福建建安茶,说明了闽南、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的发展起来了。
通过上述,可以知道中国茶业到宋代已经遍及全国各地,与现代的茶区范围相符合,以后,特别是明清,中国茶业的发展只是各地茶叶种类兴衰及制茶技术的演变过程罢了。
湖州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江南茶区是中国名茶最多的茶区,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茶区之一。
江南茶区地域辽阔,是灌木型茶树及小乔木型茶树最适宜生长的区域,是绿茶的主产区。
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2/3。
江南茶区自然条件好,茶叶产量高,风光秀丽的江南物产极为丰富,这里的名山大川孕育出悠久灿烂的茶文化。
茶区生产的主要茶类有绿茶、红茶、黑茶、花茶以及品质各异的特种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
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少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
这些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18℃,冬季气温一般在-8℃。
年降水量1400毫米-1600毫米,春夏季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秋季干旱。
茶区土壤主要为红壤,部分为黄壤或棕壤,少数为冲积壤,种植的茶树基本为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还有很少一部分的小乔木型中叶种和大叶种,适宜制作绿茶、花茶和乌龙茶等。
?茶区内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江南茶区大多处于低丘山地区,也有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如浙江的天目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庐山、安徽的黄山等,都是名茶产地。
江南茶区可谓是名茶辈出,名茶甚多是江南茶区的一大特点。
江南茶区种植的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以及小部分小乔木型中叶种和大叶种,该茶区是出产绿茶、乌龙茶、花茶中的名特优茶的适宜区域。
江南茶区产茶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历史与现代名茶数不胜数。
江南茶区的很多名茶都以其原产地命名,
如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山区的西湖龙井,湖州市长兴县顾渚山的顾渚紫笋,以惠明寺一带为主要产区的惠明茶和余杭县径山的径山茶、
江苏省有产于吴县洞庭山区的洞庭碧螺春、连云港市花果山的云雾茶、南京雨花台的雨花茶、无锡市的无锡毫茶、
此外还有江西庐山的云雾茶、婺源县的婺源茗眉,以及湖南洞庭湖中君山岛的君山银针、安化县的安化松针、
长沙东乡高桥茶园的高桥银峰以及湖红工夫,安徽黄山的黄山毛峰、祁门县的祁门红茶等。
浙江省的西湖龙井、顾渚紫笋、惠明茶、平水珠茶、径山茶、泉岗辉白、天尊贡芽、日铸雪芽、云峰、蟠毫、鸠坑毛尖、安吉白片、双龙银针、开化龙顶、江山绿牡丹、临海云峰、建德苞茶、天目青顶、雁荡毛峰东白春芽、普陀佛茶、华顶云雾、兰溪毛峰、余姚瀑布茶、 遂昌银猴、磐安云峰、仙居碧绿、松阳银猴、婺州举岩、望府银毫等。
湖南省的安化松针、 高桥银峰、碣滩茶、岳麓毛尖、东湖银毫、桂东玲珑茶、古丈毛尖、狮口银芽、湘波缘、河西圆茶、五台山米茶、黄竹白毫、郴州碧云、江华毛尖、雪峰毛尖、韶峰茶、牛抵茶、官庄毛尖、南岳云雾茶、月芽茶、东岩茗翠等。
江苏(苏南)的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金坛雀舌、前峰雪莲、南山寿眉、梅龙茶、金山翠芽、天池茗毫、翠螺、无锡毫茶等。
安徽(皖 南)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黄山银钧、涌溪火青、休宁松萝、老竹大方、敬亭绿雪、眉茶瑞草魁、九华毛峰、黄山翠竹、天山真香眉等。
江西省的庐山云雾、婺源茗眉、狗牯脑、上饶白眉、崖雾茶、双井绿、小布岩茶、麻姑茶、瑞州黄檗茶、龙舞茶、新江羽绒茶、周打铁茶、九龙茶、山谷翠绿、通天岩茶、窝坑茶、云林茶、攒茶、井冈翠绿、罗峰茶、三清云雾、黄狮茶等。
湖北(鄂西南)的象牙茶、恩施玉露、峡州碧峰 、金水翠峰、水仙茸勾茶、碧叶青等。
浙江省的越红功夫茶、温红等;湖南省湖红功夫茶;江西省宁红功夫茶;湖北省宜红功夫茶;安徽省祁门功夫茶。
浙江省温州黄汤、莫干黄芽等;湖南省君山银针沩山白毛尖、北港毛尖等。
湖南省的黑毛茶、湖尖、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等;湖北省的老青茶、青砖茶、二仙 岩青茶等
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湖州不仅富甲天下,且具有极好的人文环境,是酝酿茶文化的沃土。湖州曾被称为是“唐代中国东部茶都”,就算是到了现在的经济时代,湖州的茶文化也是文化气息大于商业气息。我带你一起来了解下湖州文化中,湖州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湖州茶文化的繁荣有四大历史因缘:
一是诗僧皎然介入茶事,成为著名茶僧,并引禅入茶,体悟“茶禅一味”的境界,率先提出“茶道”的概念,打造了中国茶道的第一块奠基石;
二是陆羽移居湖州,更多地从“形而下”方面研究茶文化,与皎然的悟道互为表里。由于陆羽的建树,使唐代茶道在“道”和“器”两方面法相皆具;
三是大历五年(770)唐代宗“命长兴均贡”,置贡茶院于顾渚山;
四是大历年间颜真卿刺湖州,出现了鼎盛一时的湖州“大历茶风”,将湖州茶文化的气象推向极致。——这是中国茶文化史上最为精彩的一笔。
湖州市位于杭嘉湖平原,太湖南岸,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之美誉,又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700多年前的晋代,湖州就产贡茶“温山御舛”,唐代由于陆羽《茶经》的问世与流传,加速了茶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促成了世间饮茶之风盛行。同时,也带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唐代也是湖州名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据载:唐代朝廷在顾渚山专设贡茶院,每岁进贡紫笋茶数额达一万八千四百斤。后人赞湖州为中国贡茶之冠,名茶之源。湖州的历史名茶有:温山御舛、湖州紫笋、顾渚贡焙、丹邱仙茗、金字茶、罗茶、洞山茶、太子茶、霞雾茶、碧岘春、梓坊茶、九亩甜茶、莫干山芽茶等。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多年的不断发展,湖州茶业更加欣欣向荣。
湖州陆羽茶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开发正在引起茶区各级政府的重视,陆羽墓、三癸亭、陆羽故居--青塘别业、顾渚山贡茶院等一批陆羽茶文化景点已经或正在得到恢复和重建。如白茶谷、白茶园区、顾渚山野生茶基地等一批新的茶区生态旅游项目和景点正如雨后春笋般得到开发。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北部,这里山川隽秀,绿水长流,是中国著名的竹子之乡。安吉白茶,为浙江名茶的后起之秀。白茶为六大茶类之一。但安吉白茶,是用绿茶加工工艺制成,属绿茶类,其白色,是因为其加工原料采自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茶树。
动植物的白化历来罕见并作灵物瑞兆看待。佛教中有白雀与白猿听经的故事。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北宋庆历(1041--1048年)年间:”白叶茶,芽叶如纸,民间大重,以为茶瑞。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簿,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北宋皇帝在说了白茶可贵之后又说:“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自有这个记载一直到明代的350多年中,没有再发现过白茶。因此,安吉的白茶,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弥足珍奇。
安吉最早于1930年在孝丰镇的马铃冈发现野生白茶树数十棵,“枝头所抽之嫩叶色白如玉,焙后微黄,为当地金光寺庙产”(《县志》),后不知所终。安吉白茶树为茶树的变种,极为稀有。春季发出的嫩叶纯白,在”春老“时变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才呈全绿色。如此珍奇的茶树品种,孕育出品质超群绝伦、卓而不群的安吉白茶,使中国的茶类百花园更为多姿多彩。
湖州的安吉白茶有龙凤之分,色泽嫩绿鲜活,光亮油润,香气鲜爽馥郁,嫩香持久,滋味鲜醇,汤色清澈明亮,叶白脉翠,可谓形美、香醇、色明、味鲜,其氨基酸含量为5--10.6%,是普通绿茶的3--4倍,具有较高的提高人体免疫力和减缓衰老之功效,已故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称赞安吉白茶“集观赏、营养、经济三大价值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
长兴产茶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茶圣陆羽在长兴顾渚山茶区多次考察研究,发现此茶“芳香甘冽,冠于他境,可荐于上”。“紫笋”一名,也由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遂推荐给皇帝,并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正式列为贡茶,同时把金沙泉水也一并列为贡品。为了贡茶,顾渚山脚建造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叶加工厂--贡茶院,占地约10多亩,房屋分两厢三进,60余间,紫笋茶是我国历史上生产规模最大、作贡时间最长、茶叶品质最好、贡茶数量最多的名茶。每年谷雨前,皇帝诏命湖长两州刺史到顾渚山督造贡茶,限定清明前将贡茶送到长安。故有诗“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和“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时役工三万,工匠千余,累月方毕。自唐至明,连续作贡八百余年。
莫干黄芽产于德清南路乡,为浙江省第一批省级名茶之一。早在晋代佛教盛行时,即有僧侣上莫干结庵种茶。清乾隆《武康县志》载:“莫干山有野茶、山茶、地茶,有雨前茶、梅尖,有头茶、二茶,出西北山者为贵。”西北山即为莫干山主峰塔山。清道光《武康县志》载:“茶产塔山者尤佳,寺僧种植其上,茶吸云雾,其芳烈十倍。”
你可能会喜欢:
品味独特的汕头茶文化
城市美味:徐州特色菜
常州特色菜分别有哪些
不可错过的南昌特色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