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自测。培训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学科教学 特点或自身的岗位职责,借助一定的平台工具,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确定的标准,对自身信息化教学 能力进行诊断。
2.教师互学互评。教师完成50学时(线下实践不少于25学时) 后,向校本实践考核平台提交成果证明,在成果提交前,须依据平台的提示,对他人提交的成果进行评价,至少完成3次。
3.县区校本应用考核。由进修学校组建考核专家团队,通过考核平台对教师提交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教师的能力考核侧重于评估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等。
1.教师提供的证据应符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校本应用考核规范》要求。要严格证据的有效性,凡提供的证据未包含 教师本人的影像的或不能确定是教师本人制作的,应视为无效证据。
2.在组织能力考核过程中,对信息技术应用证据进行综合评分。
本次考核100分,得分在80——100分的,可评为优秀等次;得分在得分在60——80分的,可评为合格等次;得分在60分以下的,应为不合格。
任务考核
信息技术2.0中A3技术:
1、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2、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信息的搜索、感知、接收、过滤等。
3、根据信息设备不同,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
信息技术2.0能力点解读:
网络的发展史经历了从web1.0到web2.0再到web3.0的这样过程,其中1.0向2.0的最大转变便是由1.0阶段网络→人的单向传递,到2.0阶段人→人的信息交换模式,这个变化可谓相当巨大。
普通群众从信息的被动传递者、接受者变为了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从web1.0推进到web2.0,正是在web1.0的实践阶段中发现了严重弊端或者劣势,为了改进这样的一种情况,web2.0便应运而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也是如此。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