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角(学名:Tamarindus indica),又称酸豆、罗望子、酸梅(海南)、“木罕”(傣语)、酸果、麻夯、
甜目坎、通血图。苏木科酸角属。热带、亚热带常绿大乔木,酸角是属于豆科的一属。酸角是长在树上的,冬春两季,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走进西双版纳的傣家村寨
,很容易见到一种当地人们特别喜爱的果树——酸角,它树身高大,树干粗糙,枝叶扶疏,枝头挂着一串串、一嘟噜褐色的弯钩形荚果。
在我国酸角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的南部也有少量分布,及海南、台湾,海拔不越过1400米的旱坡荒地、干热河谷、庭院四旁和滨海。绝大部分处于野生和半野生状态,面积估算不到830公顷。长期以来,由于热区龙眼、荔枝、芒果、菠萝、咖啡、橡胶、椰子等经济作物与酸角的比较利益差距大,因而酸角果树的保护与发展被人们忽视。特别是受过去极左思想的影响,大量老酸角树遭到砍伐,资源毁坏严重。
酸角在云南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怒江、元江干热河谷及西双版纳一带,海拔50—1350米的热量好的地方,自然生长有版纳甜型和普通酸型两个类型。
其中川滇两省境内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是我国酸角的主要产区,年产酸角100吨,单产、品质、风味都优于省内其它地区。20世纪70年代中期,酸角曾在广州交易会上引起国外客商注意和询购,采摘酸角可惜当时限于条件未能及时开拓出口。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酸角的更进一步认识和开发,酸角已在国内外市场崭露头角,大放异彩。
酸角原产热带非洲,后来经苏丹引入到印度繁衍栽植,生长非常适宜,以致人们误认为酸角是印度土生土长的植物。在世界上所有的热带果树中,酸角分布最为广泛,除南极洲外,其它各大洲均有分布。
亚洲是世界酸角的主要出产区。印度、斯里兰卡及东南亚各国均有栽培,主要生长于热量条件好、降雨少、海拔不超过1500米的旱坡地。其中印度、菲律宾、泰国有成片果园,且产量都十分可观,仅印度年产果荚达27.5万吨,菲律宾每年出口价值8万美元的酸角,泰国著名的甜酸角和酸酸角每年也大量出口创汇。
在美洲,酸角主要分布于拉美许多国家及美国的干热地区,墨西哥栽培面积在本洲最大,达4443公顷。美国主要分布于夏威夷、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南段、墨西哥湾沿岸和佛罗里达州,有著名的迈尼勒甜酸角。
在危地马拉,集中分布于墨塔瓜干热峡谷,且这里还生长有大片的野生酸角树。在欧洲,酸角主要分布于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家海拔1000米以下的近海坡地、荒山斜坡。一些家庭也喜欢种植酸角来美化庭院。在大洋洲,酸角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斐济等国。
童年生活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使人留恋,让人向往,家乡的 美食 、童年的玩伴以及风土人情,总会在我们忙碌之余或者压力山大之时浮现在脑海里,给我们一丝慰藉。在多数人的童年里,总有一些野果让人难以忘怀,尤其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虽然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能买得起超市里各种各样的水果,但依然 怀恋童年时野果的味道。
一、桃金娘
在南方,排名第一的野果当然是桃金娘了,又叫捻子,在我们粤西地区,我们称它为“姑捻子”,未成熟时果子是绿色,渐渐成熟转成红色,熟透之后是紫红色或暗红色,味道很是香甜。
二、野生覆盘子
野生覆盘子,儿时最常见的一种野果子,喜欢在沟沟坎坎、田间地头以及山坡上生长,对于环境要求不严格,是一种生命力极为顽强的野生植物,尤其喜欢肥沃之地,在农田一些焚烧秸秆或者野草的地方,更是生长的极其旺盛。但是要注意这种果树是有刺的,摘的时候要很小心,红透了的果实吃起来酸酸甜甜的,不过现在已经很少见到覆盘子了。
三、地菍
这种小小的野果叫地菍,在南方的草坡或路边很常见,尝起来味道 跟现在的蓝莓差不多。 地菍是桃金娘目、野牡丹科、野牡丹属的匍匐状小灌木,是典型的酸性土壤植物,又称:铺地锦、山地菍、地脚菍等。尚未熟透的地菍是青色的,有点苦涩,熟透之后会变成紫红色或者紫黑色,果肉呈红色。它的果实汁液是一种很天然的染料,吃过之后嘴唇乌黑一片,因为这个原因也是让小伙伴们有点嫌弃。
四、鸡椎子
鸡椎子在南方被叫作野山椎或小板粟,长得跟板栗非常相似,大小却只有板栗的十分之一那么大,是一种叫赤梨木的树上生长的果实。果实外部长着密密麻麻的小刺,成熟后外壳会裂开,里面果实经风一吹便会从树上掉落下来。
小时候在我们村里土地公老爷的拜祭处,就有几棵很高大的鸡椎子树,每年深秋时节鸡椎子掉落之时,小伙伴便会结伴上山去捡鸡椎子,也可以爬上树去摘,不过鸡椎树干很脆,上树去摘非常危险。
捡鸡椎子很讲究眼力,因为无论是松鼠还是小鸟都很喜欢吃,虫子也是,所以很容易捡到空的,或者是坏了的。鸡椎子可以生吃,越嚼越甜,将它炒熟后,嚼劲硬实,口感香甜还耐饥。
五、鸡爪子
这种长得歪歪扭扭的果子叫鸡爪子,又叫万寿果,铁拐李, 金钩子, 拐枣。别看它 长得其貌不扬,成熟后的拐枣糖分还是很大的,味道甜甜的,有些微酸 ,小孩会将它当野果吃,大人却多数都拿它泡酒。泡酒时可以生泡,也可以蒸熟后晒干再泡,泡好的酒 有解酒,安神的作用。
六、棠梨子
棠梨子看上去有点像梨子,不过果实很小,成熟前是绿色的,酸涩味特别重,令人难以下咽,熟透了又软又甜。没成熟的棠梨,我们把它腌制起来,泡糖水或泡果酒。腌制过后酸涩味尽去,吃起来香甜可口,保存时间也比较久。
七、金樱子
金樱子,藤蔓和果实浑身带刺,所以在我们家乡称它为剌(la)子,小时候嘴馋,敢于冒着被刺扎到手和脸的危险,摘到后把金樱子用鞋底反复揉搓,把果实上的刺弄掉,再用牙齿咬成两瓣,抠出里面的小籽和绒毛,吃起来味道甜甜的,若是绒毛未弄干净,就会痒喉咙,使人忍不住咳嗽。
八、酸藤子
酸藤子,又称入地龙、酸藤果、信筒子、咸酸果等等,酸藤果未熟时颜色是青色的,吃起来很酸,慢慢变成粉色,成熟后变成红紫色,颜色越深表明越成熟,吃起来越甜。
酸藤子还是我们小时候的“玩具”和“零食”。用一根竹子和小木棍制作成“竹筒炮” ,就像小米加步枪一样,塞一发酸藤子做子弹,就打一枪,小伙伴之间直接开始玩起枪战,射程可以有两三米,不过打完也可能有后遗症,挤压酸藤子时被它的汁液弄到脸上,可能会导致脸过敏长“痘痘”,属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那种。
九、水榕子
水榕子,是水榕树上结出的果子。 水榕树,一般长在南方的河边,一般4-7月挂果。水榕花可以入药,有解暑热、消滞、去肠胃湿热的作用。小时候趁着水榕花还没开,把花苞摘来晒干把梗弄干净后,卖给药材铺,收购价2~3元/斤,可以获得一笔不小的零花钱收入。水榕果吃多了 牙齿会酸软,小孩子吃多了还会流口水。
十、 火炭子
火炭子,又叫火炭母,赤地利、为炭星、白饭等,在地上匍匐生长,也是农村地区随处可见的一种农田杂草。果实很像煤渣,远远望去,很像随意散落在青草丛中的煤渣子,故名“火炭子”。
虽然长得其貌不扬甚至有点丑,可是却是质朴得很的一种可食用的野果。此外火炭母还是一味药材,其全株都有供应入药的好价值呢。有着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筋的功效,甚至善用它对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百日咳、肝炎、癌肿等病症,也是有一定好治疗效果的。
你还吃过哪些野果,一起在评论区来讨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