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是怎么样的?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04 17:29:56
字号:

Fusarium

棉花枯萎病是怎么样的?

cottonwilt

顾本康

由尖孢镰刀菌侵染棉株维管束引起植株萎蔫的真菌性病害。1891年,美国阿拉巴马州首次发现。

分布和为害

南美洲、北美洲、亚洲、非洲、欧洲的29个国家均有发生。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调查,东北、西北、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20个省、市,几乎都有发生为害,以陕西、四川、江苏、云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为害严重。

棉株的不同生育阶段,其症状因品种和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异:苗期有青枯型、半边黄型、**网纹型、皱缩型、紫红型、黄化型;蕾期有皱缩型、半边黄型、枯斑型和顶枯型,严重的病株落叶成光杆型。病株维管束呈棕褐色,纵贯全株。棉株在3~4片真叶或蕾期为发病高峰,重病株枯死,造成缺株;一般病株表现株矮、节间缩短,或半边枯死,结铃稀疏,吐絮不畅,易脱落。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30%~40%。

病因

病原物是尖孢镰孢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vesinfectum),属半知菌,瘤座孢目。小分生孢子单胞、卵圆形,无色;厚垣孢子圆形、顶生或间生,常数个相连。大型分生孢子足胞不明显,镰刀形,多数为3个隔膜,大小为16.2~47.1×2.6~5.1(微米)。1992年陈其煐报道,大型分生孢子可分为3个培养型。Ⅰ型:为对称镰刀形或纺锤型,顶细胞较长,逐渐变窄狭,足细胞明显或不明显,孢子3个隔膜;Ⅱ型:为不对称镰刀形,或新月形稍直,顶细胞长,孢子3~5个隔膜,最多达8个;Ⅲ型:孢子短宽,顶细胞钝圆或有喙,背部三分之一处变宽,足细胞明显或不明显,基部变窄,孢子3个隔膜。在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状和色素均有差异(见图)。

根据病菌致病力的变异目前分为7个生理小种:阿姆斯倡(G.M.Armstrong and J.k.Arrnostrong,1960)研究证明埃及棉花枯萎病菌仅侵害海岛棉,印度棉花枯萎病菌只侵害亚洲棉,美国棉花枯萎病菌能侵害陆地棉、海岛棉,不侵染亚洲棉,其中一个菌系可以侵染大豆及烤烟,另有一个菌系则不能,据此区分为4个生理小种;亦别雷赫(Ibrahim.1966)测定苏丹的棉花枯萎病菌可以同时侵染陆地棉,海岛棉和亚洲棉,称5号小种;阿姆斯倡(G.M.Armstrong,1979)报道巴西的棉枯萎病菌只侵染陆地棉,称6号小种;陈其煐等(1986)研究中国枯萎病菌,在国际统一鉴别寄主上测定,其致病力最强,所有供测棉花寄主均可感病,称生理小种7号(见表)。

60年代前认为棉花枯萎病菌专化性很强,只能侵害棉花。近年研究,棉枯萎病菌的寄主范围较广,英国伊贝尔氏(L.Ebbels,1975)统计,能够直接从病株分离到棉花枯萎病菌的植物有棉花、大豆、烟草等40余种。1977年以后,中国测定出棉花枯萎病菌寄主植物有20余种。

不同抗性的棉花品种感染棉花枯萎病的程度明显不同,陆地棉、亚洲棉和海岛棉的抗性差异是由感病到抗病而不同,其中已列为主要抗原的是陆地棉品种川52-128。

棉枯萎镰刀菌大型分生孢子培养型

RRSSS7号(中国)RRRRS6号(巴西)RSSR5号(苏丹)RRSRR4号(印度)RRSSR3号(埃及)SSRSS2号(美国)RRSS1号(美国)耶尔列多大豆大金元烟草亚洲棉海岛棉陆地棉生理小种

不同生理小种对寄主的侵染

R:不侵染 S:侵染

棉花枯萎病在田间的消长,与品种抗感性、生育阶段以及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经测定土温在20~27℃发病最重,28~31℃有所降低,32℃以上停止发展。土壤含水量在60%~75%,发病率最高。棉株现蕾阶段是棉花枯萎病发病高峰,一般6月至7月份雨水多,分布匀,发病重。棉田线虫与发病关系密切,美国在选育品种抗性时,将线虫与棉枯萎病作为复合病害同时考虑。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棉花枯萎病菌在土壤中通过根系侵染棉花植株,为害维管束系统,导致棉株萎蔫。萎蔫发生的原因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菌丝体穿过内皮层进入导管,并在导管里迅速繁殖,菌丝体堵塞导管,阻碍水分运转而引起植株萎蔫,与菌丝体堵塞的同时伴有树胶和凝胶体的聚积,也影响水分的运转;另一种解释认为由于病原菌产生的毒素引起植物细胞组织中毒,例如植株在感染反应中形成酚类物质毒害组织而导致萎蔫。镰刀菌毒素的存在既降低细胞保持水分的能力,又破坏原生质膜的渗透性。近年来,菌丝堵塞和毒素为害经组织切片和生化分析所证实,且趋向一致。

病株各个器官均带菌,在病害传播中,以带菌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为主要侵染源。带菌种子可远距离传播,土壤中的病残体能借水流或机具携带等作近距离传播。棉田一旦传入枯萎病菌则很难铲除,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8~10年。

病害控制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严格检疫,禁止病区种子调入,建立无病留种田和供种基地,保护无病区,确需引进调出棉种,需进行硫酸脱绒,402温汤浸种半小时,或用0.3%多菌灵胶悬剂冷浸14小时,消灭种子带菌,达到检疫标准;零星病株,可选用氯化苦乳剂、溴甲烷“棉隆”原粉等药剂消毒土壤,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水旱轮作,实行三年水稻一年棉花的轮作制;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减轻重病田的产量损失,中国从50年代到80年代几次更新棉花品种,先后推广的有川52-128、陕401、宁86-1、盐48、中棉12号等,至1990年中国抗病品种种植面积约占棉田总面积的44.1%。

棉花铃期病害

cotton boll rot diseases

顾本康

由多种病原菌侵染为害棉铃而引起的病害。为害棉铃的病原菌有40余种,常见的有10余种,如铃疫病菌,炭疽病菌,印度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indicum Bast.),角斑病菌,黑果病菌,红粉病菌,软腐病菌[Rhizopus stolonifer(Ehrenb.et Fr.)Vuill],红腐病菌,花腐病菌,曲腐病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Fres.,A.niger v.Tiegh.)等。铃期病害流行年份,每年约损失皮棉产量10%~20%。

分布和种类

世界上的植棉国家几乎都有铃病的记载,但各国病原菌种类有所不同,印度以炭疽病、埃及以角斑病为主,美国卡库耳(J.Canguil,1975)报道棉铃上的病原菌超过40多种,亦以炭疽病菌、印度炭疽病菌,以及曲霉与镰刀菌复合侵染为主。中国的棉铃病害发生普遍,黄河流域棉区以铃疫病、红腐病、炭疽病为主;长江流域棉区以铃疫病为主,炭疽病、角斑病、红腐病为害也较严重。据江苏省调查,90%的铃期病害主要是由疫霉所引起。常年,铃病的发病率在10%~30%,严重田块可达40%,不仅造成减产,还影响棉花品质,使纤维缩短,强度下降,衣分减少,种子质量变劣,造成10%~20%的铃果损失。

铃疫病,病原物为苎麻疫霉菌(Phytophthora boehmeriae)属卵菌、霜霉目。症状多现于棉铃基部、铃缝和铃尖附近。被侵害的棉铃初呈青色水渍状,后转为墨绿色,棉铃渐软腐烂,严重时可脱落。

红粉病,病原物为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属半知菌、丝孢目。为害棉铃,表面布满粉红色绒状物,厚而紧密,空气湿润时变成白色绒毛状,棉铃不易开裂,纤维粘结成僵瓣。病菌主要由伤口处侵染为害。

炭疽病,病原物为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os-sypii),属半知菌、黑盘孢目。棉铃初生暗红色斑点,后病斑扩大,中部凹陷,其上可生成桔红色粉状物,空气湿润时尤为明显,病菌侵入铃室后,纤维成黑色僵瓣。角斑病能诱致棉铃炭疽病的并发,炭疽病菌亦可直接侵染为害棉铃。

角斑病,病原物为棉角斑病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lvacearum)。为害棉铃,常在铃缝间或铃尖处生出深绿色油渍状病斑,圆形,数个病斑可相连形成不规则凹陷病斑,后转褐色,病部深达铃室纤维,使纤维粘结呈黄褐色,苞叶受害后,始现油渍状病斑,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后转褐色。

黑果病,病原物为棉色二孢(Diplodia gossypi-na),属半知菌,球壳孢目。受害病铃僵硬变黑,铃壳表面密生突起小黑点,后期表面满布煤粉状物。病菌通过伤口侵入。

红腐病,病原物为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属半知菌、瘤座孢目。受害棉铃表面和纤维产生均匀的粉红色或浅红色霉层,使纤维粘结成红白色块状物。病铃不能正常开裂,纤维腐烂成为僵瓣,种子因病菌侵染而降低发芽力。

花腐病,病原物为瓜笄霉(Choanephora cucurbi-tarum),属接合菌、毛霉目。为害花冠和棉铃,受害的花冠上长出白色菌丝体和孢囊梗,后软化腐烂。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存活于病残体内,造成次年铃病的发生。当气候条件适宜,平均气温25~30℃,相对湿度85%以上时,若遇雨水反溅或风、虫媒传播,烂铃即会流行发生。铃疫病菌主要靠雨水溅弹到棉株基部棉铃上而发病,炭疽病菌、红腐病菌、角斑病菌等在风雨过后易于侵染流行。受害棉铃除腐烂脱落存入土壤,受害棉铃内的种子,可携带病菌传播,导致次年苗期病害和后期铃病的发生。铃疫病菌、角斑病菌、炭疽病菌经虫伤、机械伤口或直接侵染。某些弱寄生菌还可经棉铃裂缝处复合侵染,加剧烂铃的为害。铃病的侵染常与棉株开花顺序相对应,第一圆锥花序发病率重于第二圆锥花序,又重于第三圆锥花序,如此类推。一般开花后25~30天以上的棉铃极易引起烂铃。经测定幼铃内的棉酚含量略高,病害较轻。棉田调查,铃疫病、角斑病发生较早,炭疽病次发生,红腐病、红粉病发生更次,黑果病发生一般相对偏迟。若遇干旱的气候条件,当年的铃病发生则轻。

病害控制

引起棉花铃病的因子复杂,尤其与品种生育阶段,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加上棉株封行郁闭,给防治带来困难,因此主要采取改善棉田生态环境,以农业技术措施为主,辅以药剂防治。包括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的合理选配,早期摘除基部三台果枝,科学地利用生长调节剂,缩节胺(pix),有效地利用波尔多液等杀菌剂,将棉花烂铃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参考书目

Cauquil,J,cotton boll rot,,Amerind Publishing Co.Pvt Ltd.New York.1973.

农桑旧事:十五,种棉花

铃铛果是什么水果

 铃铛果是什么水果,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应该都有接触过不少水果,水果中蕴含着很多的营养成分都是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处的,多吃水果也是日常提倡的,以下了解铃铛果是什么水果。

铃铛果是什么水果1

 他是桃子金娘科常绿乔木的果实,蒲桃是热带植物,在海南地区有野生蒲桃,而在华南地区,基本上是人工种植。对土壤的生长要求不高,耐水防潮的植物,如暖热环境,耐干旱且较差,适应性特别强,如果土壤肥沃湿润,其生长会更好。蒲桃的果实每年开始成熟,在华南地区中,人们会称他为铃果,因为他的内部是空心的,成熟后用手摇动,可以听到果核撞击果壁的声音,就像清脆的铃铛,因此人们更喜欢称之为“金刚果”。

 蒲桃在南方很常见,他的抗风能力很强,在华南地区被广泛种植为防风树,靠近海岸线,之所以选择他可能是因为他适应性强,一年四季常青,树干高达10米,不仅防风效果好,而且观赏性也很好。

 每年大量蒲桃果实成熟,在南方,他们倒在地上慢慢腐烂,他们不会把他们捡起来吃,为什么?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对废气和粉尘的吸收能力很强,水果污染程度相对较高;二是蒲桃很容易吸引昆虫,一旦蒲桃成熟,水果的香气四溢,许多昆虫会咬他,使人失去了吃他的勇气。

 事实上这种水果的食用率高达80%,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除了新鲜,水果还可以利用这种独特的香味与其他原料一起制作果酱、蜜饯和果酱,果汁经发酵后,也可酿制成高档饮料。所以蒲桃是可食用的,我曾经听一个住在南方的朋友说,他小时候经常在山上摘蒲桃吃。因此只要在果园里种植或无污染,都可以食用。

 在南方,每年至许多观赏性的蒲桃果实掉在地上,无人食用,但是北方人只能购买蒲桃如果他们想吃的话,不过,这种铃铛果的价格并不便宜,40元一斤。这主要是因为这种植物不适合在北方种植,如果你从最南端的华南地区向北方运输,运输成本加上制冷成本会使他更贵。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北方人仍然会买吃的。

铃铛果是什么水果2

  南方这独有的水果,只吃皮不吃肉,烂一地没人捡,北方却很少见到

 在我国南方,雨水充足,气候适宜,因此很多种类的水果都可以种植;而且水果是人体吸收各种维生素的重要来源,所以几乎是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的'一种食物,很多的水果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因此在南北两地的差异就非常的大,它们不仅存在于口感、外形的差别,有的甚至是价格上的差异;就像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这种水果,它就只生长在南方,北方就很少会见到。

 这种水果在岭南地区称之为“铃铛果”,因为它是空心的,成熟后将它拿起来在手里摇晃一下,便可听到果壳在撞击果壁的声音,就像铃铛一样的清脆,因此有了这个名字;而铃铛果其实就是“蒲桃”它主要生在在我国华南地区,在这里算是一种常见的果树,它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均有种植,在农村山里,还有很多野生的蒲桃果树;

 蒲桃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是哪种土壤,它都可以顺利的生长,但在河边或者较为潮湿的地方最为适宜。

 蒲桃在南方常见,记得在笔者老家门口就有一棵,那时候果子一成熟,便和弟弟妹妹们守在树下,拿着棍子打下来,蒲桃成熟的果实外皮是**的,如果是绿色的便不能食用,不过那时候小,爬不上树,只能用棍子打,所以很多打下来的都不能吃,只能是扔掉;

 而且,这蒲桃也是一种很神奇的水果,别的水果都是吃果肉,这蒲桃却是只吃皮不吃肉,因为它是空心的,咬下去就是一层皮和果核,根本就看不到果肉;那时候打下来的蒲桃就在衣服上擦一擦就吃了,想想还是挺怀念的。

 蒲桃由于适应力强,而且根系发达,生长迅速;它能有效的吸走一些灰尘,抗风能力还很强,因此常常被当成绿化植物种植于路边,或者小区里;一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便掉落一地都没人捡,这原因有二,一是种植于路边或者小区的蒲桃长期受到尾气的污染,因为食用价值不高;

 二是这蒲桃实在是太招虫子了,如果你在树下呆太久的话,很可能就会被虫子盯上了;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蒲桃果实的食用率高达80%,并且营养价值很高,如果是野生的,或者是果林种植的,便可以放心食用。

 蒲桃不仅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它的根、果实都可以入药,具有凉血,收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拉肚子或者是脾虚气弱等;蒲桃在南方太过常见,没人愿意吃,但在北方却很少见到,因为北方气候不适合种植,而且运输费用高,就算到北方卖,价格也会很高。

铃铛果是什么水果3

  南方水果能发出铃铛声响,只吃皮不吃肉,一斤20元,能种吗?

 对于番石榴,大家多多少少都有所了解,也有叫它芭乐或鸡屎果的,尤其这几年频繁出现在大家眼前,也让我们知道了这种水果。这种果实的外皮是绿色的,吃起来相对有些硬,而果肉打开后是淡淡的红色。

 跟其他的水果相比,这种果子因为比较少见,所以令人好奇。而有的果实也如同番石榴般奇特,但是情况却有不同。有一种果实跟番石榴很像,竟然只能吃皮,一斤将近20元,果农们却表示,种了就怕赔。这种果实的名字叫做铃铛果。

  铃铛果的生长特性

 铃铛果,也有名字叫蒲桃,属于南方多见的水果,一般在台湾、福建、云南、海南等地区有种植,在国外也有,比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区,除了种植的蒲桃,海南也有野生的。

 之所以叫铃铛果,是因为每年五六月份成熟后,铃铛果的果核和果肉会自动分离,假如晃动一下铃铛果,就会发出响声,跟铃声似的。这种果实在生长方面的能力比较强,不管在什么土质当中栽培都可以,基本喜欢在水边、湿地、沙土等地方生存较多,如果土质是肥沃和深厚且湿润的,那么对蒲桃的生长会更有利。这种铃铛果一般比较耐湿,比较喜欢高温环境,属于热带性质的水果,所以我们在北方见得比较少。

  铃铛果的市场价值

 对于铃铛果来说,在食用方面是有一定价值的,市面上一斤能卖20元,不过北方市场少见。这种果实里面有很多营养物质,因此对身体有一定好处,不过我们在市面上见得不多,主要是因为铃铛果跟一般水果不一样。

 这种果实的果肉非常少,薄的就像是只能吃果皮一样,味道较为香甜,制成甜品倒是不错。这种果实倒也有观赏方面的价值,铃铛果的花朵很好看,叶子一年四季常绿,果实也比较美观,生长起来也容易,放在院里观赏倒也不错。而且铃铛果还有药用价值,用它的根皮和果实做药,可以应对拉肚子、刀伤出血等症状。

  铃铛果的种植技术

 因为市场价值不算高,所以种植的果农比较少。主要是产量不太给力,上市之后也不能完全吸引消费者,况且还不容易储藏,稍不注意就容易烂掉,这一点是容易亏本的,所以果农们也提不起什么兴致。不过因为有其他方面的价值,如果果农们想要种植,就得注意种植技术。种植方式是可以选择种子、扦插或嫁接的方式。在采集种子、准备苗床和播种时,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可以让种子先贮藏一两个月,播种期要进行浸种,有利于生长。后期管理也要注意,并做好移栽、施肥和培育等工作。在种植铃铛果时,一些日常的细节工作要到位。

一、丝绵与棉花的历史信息

棉花没有引进种植之前,古人御寒的冬衣和被褥,主要填充蚕丝绵絮。古中国丝绵制作历史悠久,余杭丝绵的工艺史,可考的史料,溯及西周中期。

大唐时代,浙江的丝绵被,已成贡赋。至宋代,浙江丝绵已基本普及全国。

所谓丝绵,是以蚕茧表面的乱丝、以及次等蚕茧加工而成的絮状物。好一点的叫绵,次一点的称絮。丝绵最早用以制作冬衣,古人夏季穿葛麻纱罗,冬季以丝绵填充御寒。

西汉时期,扬州及苏杭的丝织业已经很发达。丝织品的生产,以上等蚕茧打丝纺织,以次等蚕茧制作丝绵。

到东晋南北朝时代,扬州已有“绵帛之饶、覆衣天下”的美誉。

大唐时代,冬装制作定量如下:绵袍,加绵十两。冬袄,比袍略短,加绵八两。绵袴,就是绵裤,加绵六两。唐人的绵服和绵袍,填充物所指都是丝绵。白居易诗曰: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如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这是诗人在显摆他的绵袍,面料用的是洁白的广西葛布,里面填裹柔软的吴兴丝绵;穿上它,冬天也感觉温暖如春。

棉花原产印度和阿拉伯,传入中国之前,古中国人使用、充填枕褥用的木棉;制作冬衣冬被用的丝绵来御寒。南朝刘宋之前的文献,没见有木旁的棉花的棉字,而只有丝旁的绵字。棉字起用,自《宋书》始。

由此推断:棉花传入中国,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多在边疆地区种植。棉花的种植、传入中国南北各地,当在宋末元初。

有史料例证如下: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由此再断:棉花从海陆两路传入。闽粤当从海路传入,甘陕关中地区的棉花种植,当从西域引进。棉花普及全国,则在明初;由明政府强制推广种植使用。

二、种棉花

棉花生长期分五个阶段,分别是出苗期、苗期、花蕾期、结果期和吐絮期。

关中地区种植棉花,清明前后播种。手工种植时代,种棉花采用点种之法,每窝撒种三四粒;约十来天后,棉花籽出苗;进入苗期。

苗期的一个月多期间,开始要提苗、定苗;同时要进行浇水、松土、除草、防病虫害。

当棉株长出第一朵花,就为花蕾期。棉花的花蕾期也需一个月左右,期间还要以灌溉、防虫害为主。

然后进入花果期,也称棉铃期。棉铃长得像小桃,关中人称:棉花骨朵儿。

棉铃刚长起来的时候,里面雉嫩的棉芯可以吃,味道比较甜,也有营养。因此,棉花棉铃期的病虫害很多。

棉铃期的工作,主要是预防病虫害,使用农药特别勤。

早先的农药,毒性很大。所以,各地都曾出现为棉花防虫、打农药时中毒、毒死人的情况;偶尔也有偷吃棉花骨朵的小孩中毒、毒死的现象。

棉花在花果期开放的花朵,十分鲜艳;多见的有白、黄、红三种。

关中棉花的花果期,大约两个月左右。花朵凋谢后,留下果实,就是结果期。棉铃果长老、裂开之后吐露棉絮,进入吐絮期。

棉花吐絮,已经快到收获之际,相对没有太繁杂的劳动。黄河流域,棉花的吐絮期,和花果期一样,也是两个月左右。

大约立冬前后,开始收棉花。

棉花的生长期,经过春夏秋冬五个月左右,病虫害也比较多,具有一定技术难度,算是比较劳神的经济作物。

三、拾棉花、轧棉花、弹棉花

采摘棉花,也称拾棉花,立冬前后进行。若逢节假日天晴,大一点的学生也可以参加劳动采摘;由生产队按斤量记工分。

拾棉花比较简单,胳膊腕上挎个竹担笼,把棉花絮从棉铃壳里揪出来、纳入担笼;一行拾到头,再倒进棉花包里。

早先的棉花包,用白洋布制作;后来是用像蛇皮一样的、塑料丝编制大口袋。

从地里初摘的棉花,叫籽棉。籽棉运回去,还要晾晒;一米多高的木架上,铺着宽大的竹簿子;把籽棉摊上去晒;木架上的竹簿子上下通风,籽棉经两三天就可以晒干。

晒干的籽棉,再收进棉花包,用马车拉倒集镇脱籽;称作轧棉花。

大一点的集镇,都有专门轧棉花的作坊;轧完棉花之后,再弹棉花。弹棉花需要两遍,第一遍称为粗弹;第二遍称作细弹。

脱籽的棉花,弹两遍之后称为皮棉;就可以纺线、然后再织布。

轧棉花轧出的棉花籽,可以用来榨油。集镇轧棉花的地带,一般连着弹棉花和榨油的作坊,都是流水线式作业。

我的记忆中,棉花籽油没有菜油好吃,略带一点苦味。但菜籽油没有在内地普及之前,北方地区的人们,大约都吃棉花籽油、或者青麻籽油。

电没有传入中国之时,贫苦人家买不起蜡烛,也用棉花籽油点灯照明。

地里拾完棉花的棉花杆,砍下来拉回家、晒干后可以烧柴。棉花杆十分耐烧,火焰很硬。

棉花的全身都是宝,和桑蚕是一样的伟大。它们生到世界来,仿佛就是专门为人间提供温暖,真是大自然的造化。

四、棉纺业的祖师:黄道婆

黄道婆,也称黄婆或黄母;宋末元初伟大的民间女科学家、棉纺织家、手工纺织技术改革家、纺织工具的发明人。

黄道婆出身贫苦,和传说中的观音菩萨的身世相当。黄道婆一生颠沛流离,历尽艰辛。

她在少年时代,就被卖给富户当了童养媳,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线、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和丈夫的虐待。

她无法忍受折磨,半夜出逃;躲在黄浦江边的一条海船上,随船到达海南岛的崖州。从此,她以道观为家,师从黎族姐妹,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崖州纺织之法。

三十年后,黄道婆重返故乡松江。当时的松江一带,植棉业已普及。她在松江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并推广捍、弹、纺、织工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

她织的被褥巾带上,字样粲然若绘。

捍,即搅车,俗称轧棉机;弹,即弹棉弓;纺,即纺线车;织,即织布机的系列组合工具。错纱配色,即织花布提前配色;综线挈花,即制作图案的复杂织造技术。

黄道婆,一边传授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边着手改进纺织工具。她与木工技师经过反复试验,把旧式的单锭麻纺车,改造为三锭棉纺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黄道婆发明的新式纺车,很快被当地民众接受并推广开来。接着,她又凭借劳动经验,改进纺织技术。乌泥泾出产的棉织物上,各种美丽图案,鲜艳如画。

一时,乌泥泾被的美名不胫而走,东南沿海各地竞相仿效。松江一带的棉纺织品,远销四海,很快成为全国棉织业中心。当地农民,一天织布上万匹之巨。

18世纪至19世纪之初,淞江棉布声名远播,远销欧美等地。

淞江府的“衣被天下”的美誉,凝聚着黄道婆毕生的心血。饮水思源,衣暖思棉。在此,向古中国伟大的民间科学家黄道婆女士致敬。

五、关中的手工纺线,织布

细弹后的棉花,称作皮棉,就可以纺线。纺线的第一步:搓捻儿。先揪一把棉花,在平整光滑的木板上摊平;用一根一尺多长、像筷子一样的木制或塑料制的钎子,把棉花卷起来搓成捻子,攒在小蒲篮儿中。

然后,开始用纺车把棉花捻子、一根一根纺成线锭子;线锭定子,是纺锤形。

下来的工序,是拐线和缠穗子。拐线,用木拐子把线拐成垛,这是作经线之用。

此外,还要用线钎套着穗子核儿缠线,这道工序称作缠穗子。织布的时候,线穗子要放进梭子沟中,作纬线之用。等等。

手工织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撩机等等,大小七十二道工序。

以上是织白粗布。

白粗布经过染色,就可以裁剪缝制衣服。白粗布一般染成黑色或蓝色,裁剪后缝制的衣服,里面挂一层,叫夹袿子;为春秋装。

面子和里子中间,填入棉花,就是过冬的棉褂子。无论夹褂子或棉褂子,多用黑粗布做面子,用带色的细洋布做里子。

裁剪剩余的碎布片,抹上浆糊一层层粘起来,叫抿褙子。褙子绞成鞋底样,把若干层用细麻绳一针针穿起来,叫抐鞋底。鞋面一般用黑粗布,上了鞋底子,做成布鞋。

如果织花色粗布,花样可以从22种色线,变幻出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图案的意境,依靠各种色线交织,以各色几何图形体现。

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比对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富有独特纯朴的乡土艺术魅力。

关中沣河流域,民间简单的棉纺织品,少见有穿花色粗布衫的女子。花粗布,主要是用来制作纯棉粗布床单,睡着特别舒服,不伤皮肤。

青年人结婚时,父母一般都要为儿女准备几套粗布花床单,作为新婚嫁妆。

上世纪70年代末,西安临潼兵马俑旅游区附近的农村妇女,把手工纺织的花粗布床单,发展成一种特色产业,颇受外国友人青睐。

现如今的服装店里,现成的各种衣服,华贵精致,琳琅满目。

今人很难想象,手工时代人们穿衣的艰辛;更无法想象,饥荒时代衣食劳作的艰难。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种棉花十分辛苦,手工时代,中国妇女纺织布匹制作衣物,更是异常艰辛繁杂。

无论是织布,还是做衣服或制床单,还有最后一道工序:捶布。曹雪芹作咏月诗有云:

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

砧,就是捶布用的垫石。为了使布匹衣料光滑平整、裁剪制作起来顺畅,要用木棒槌在捶布石上不停的捶打。

为了赶工序,要黑明连夜不停劳作。在此,向古中国的劳动妇女,致以崇高的敬意。

关于拾棉花,经过五六十年代困难时期的人们,曾流传下来有一首童谣:

月亮爷,开白花,

我在地里拾棉花。

拾来棉花交国家,

国家给我手榴弹,

我一下撂到一一,

苏修美帝火车站。

敌人骂我大坏蛋,

竹席说我真能干。

俺婆夸我亲呶旦,

赶紧给我炒鸡蛋。

亲呶旦: 关中方言,好孩子的意思。

古中国的手工麻棉纺织业和手工农业,一直异常辛苦。手工棉纺织业,至少已千年有余。而从这首童谣的意思观照:苦日子,民众认为大约是苏修和美帝造成的哈!

唐都浪子《草村产业纪事》之:桑麻棉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93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