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在花卉植物内占有很大的比重。木本花卉中含水量约为植物体重的50%,有些草本花卉含水量达植株体重的70%~80%。由于水分的存在,才使花木呈直立、饱满、挺拔状态。
水分是花木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花卉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部分是通过水中溶解的物质而吸收的。光合作用也只有在水分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花卉依靠水分,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调节植物体的温度,同时减少生理病害的发生。
同一种花卉在发育的不同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一般种子贮藏时要求干燥。当种子萌发时需较多的水分。在幼苗期,由于根系细弱,需保持经常的湿润,但避免过大的水分。成苗期,植株体量大,蒸发量加大,需水量较多。但进入开花结实期要求水分又减少,湿度也小。如果水分过大会造成落花和落果。
观花类花如水分过大,花色会浅淡。相反,如水分缺乏则花色加深。花芽分化时如水分不足会影响花芽的形成,如水分过多则会造成花木徒长,抑制花芽分化。一般来说,在花芽分化期要控制水分使营养生长受到抑制,从而达到促进花芽分化的目的。如花卉栽培中扣水的措施,是使新梢顶端自然干梢,叶片卷曲,停止营养生长,转人生殖生长。
不同的花卉品种对水分及湿度的要求也不相同。如荷花、睡莲等必须在水中才能生长;热带兰要求较大的湿度;而叶表面有茸毛,叶片较小或退化成刺毛状、肉质化的仙人掌类景天类花木,当水分或湿度过大时会使花木生长不良。
球根花卉,凡球茎含水量少,则花芽分化也早,早挖掘出来的球茎因含水量多,花芽分化迟。水温过高过低均会刺激根系,会减少或失去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与气温最接近的水温最适宜花木根系活动。
花卉浇水的原则和技术要点有哪些?
作为花店的经营者,保护好花卉,养护花材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新采摘的花材常常需要经过养护处理,保证其长时间保存,营造出更理想的视觉效果。而对于养护花材的重要性,确保水位的适当高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养护花卉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每株鲜花花材都有适当的水量。如果水量偏少,花材就会凋谢,如果水量偏多,则会导致花材腐烂、出现霉菌和细菌,破坏原有的美观。因此,水位的高度问题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关于养护花材水位的详细解释:
1. 先测定花材的高度
在倒入水的时候,先测量一下花材的高度,然后在花瓶中加入适当的水。若想让花材的颜色更加鲜艳,可以在花瓶里加上少量的花肥,它可以向花摄取养分,保持其新鲜状态。
2. 切割花材的叶子和茎
把花材的茎下面的茎皮去掉,或者在花茎底部削成一下45度的口,帮助花材吸收养分,并且在水里泡的时间久一些。
3. 确保水的清洁
水的清洁不仅可以减少细菌累积,还能让花材颜色更鲜明。建议每天都要更换水,如果水质不好,可以加上少量的漂白剂来杀菌。
4. 水位和温度的控制
在正常情况下,水位最好不要超过花材的2/3。太多的水会导致花材的前端变软,很容易使杆折断。如果环境温度偏高,可以稍微减少水位用来增加花茎的稳定性。建议水的温度控制在20-30度之间,太热的水会让花材代谢过快,生长的时间也会较短,太冷的水会使水分难以渗透花材,导致花材在水中凋谢。
总之,在养护花材时,水位的适当高度非常重要。如果水位不足或过多,都会对花材的生长和颜色产生不良的影响。此外,加强对花材的养护,保持环境整洁,是保护花卉,延长花材保存期的关键步骤。
浇水的原则是“不干不浇,见干就浇,浇就浇透”。通常盆栽花卉的浇水量,应根据所养花卉的生态习性以及花卉的生长状况、土质、气候等因素来决定。
(1)根据花木不同的习性确定浇水量。
不同种类的花卉对浇水的要求有所不同,有的耐干,有的喜湿,因此浇水量必须因花而异,不可千篇一律。喜欢长期生长在水中的睡莲、荷花、王莲等水生花卉,在生长过程中始终不可缺水;对于海芋、水仙、万年青、龟背竹、虎耳草等湿生花卉,需要多浇一些水,保持盆土偏湿有利于此类花木的生长发育;对于米兰、白兰、山茶、扶桑、君子兰、一品红等花卉,养护时浇水要干湿相间;但是像仙人掌、宝石花、垂盆草、龙舌兰等仙人掌类及多肉的旱生花卉,盆土要偏干些,过湿会使这类植物烂根。
(2)根据花卉形态或生长期的不同确定浇水量。
花卉的形态不同,所需水量也有所不同。一般草本花卉比木本花卉的需水量多,叶片少和着生针叶或蜡质的花卉需水量少,叶片大、植株柔软的花卉需水量多。从花卉的生长阶段来看,在种子发芽之前要多浇些水;发芽出苗之后则要减少浇水量;到生长旺盛的蕾期需水量增加,但到结果期需水量又要减少。
(3)根据花盆的质地和大小不同来确定浇水量。
一般来说,泥盆的吸水性能和水分挥发性能比紫砂盆、塑料盆要强得多,因而同样大小的盆,泥盆的浇水量和浇水次数要多一些。花盆的大小不同,盆土的干湿程度也随之不同。小盆总要比大盆干得快,故浇水的次数要多些,但一次的浇水量,大盆总要比小盆多一些。
(4)根据花木放置的位置因地制宜地浇水。
盆栽花木摆放的位置不同也影响浇水量。如摆放在高楼、阳台上的盆花,水分蒸发快,盆土易干燥,浇水的次数和浇水量相应要增加;而放在小院、底层天井中的花木,一般湿度要高,盆土干得也较慢,故浇水时要适当减少浇水次数和浇水量;另外,摆放在有安装空调室内的花木,应少浇水,多喷水,增加室内的空气湿度。
(5)根据盆土的土质确定浇水量。
盆土的土质不同,需水量也有差异。黏性较大的土容易板结、龟裂,比一般的土壤干得快;沙质土的储水能力较差,也容易干,他们浇水的次数和浇水量相对要多一些;而疏松肥沃的腐叶土储水能力较强,故在相同的情况下,浇水的次数和浇水量比黏土和沙质土要减少些。在浇水时,第一次应浇透。细小颗粒的腐叶土或泥炭土不易浇透,可先将土稍拌湿,放12~24小时再上盆或换盆。
(6)根据不同的季节掌握不同的浇水量。
从季节来看,春季是天气转暖、万物复苏之际,盆花渐渐进入生长旺季,故浇水量也应该逐渐增加;夏季气温高,空气干燥,盆土也容易干,一般需水量就较大,但仍应按照“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浇水,否则让盆土长期处在潮湿状态,有些花木很容易烂根死亡;梅雨季节,久雨不晴时,雨后应及时将盆中的积水排掉,并且不能让太阳暴晒花木,以免引起花木枯萎、死亡;但到了晚秋之时,为了使花木枝条、果实充实老熟,应适当减少浇水量和浇水次数;冬季温度低,又是多数花木的休眠期,故冬季要减少花木的浇水次数和浇水量,使盆土保持干一些为好;但对于冬季是生长旺季的花卉例外。
(7)掌握好浇水时的水温。
盆花浇水时的水温应与土温相接近,冬季稍高些,夏季稍低些,但水温与土温的温差不应超过5℃。若水温与土温相差大,易伤害花卉根系。例如,在炎热夏季的中午浇冷水,土温突然降低,根毛受到低温的刺激就会立即阻碍水分的正常吸收,产生生理干旱,引起叶片焦枯,严重时会导致整株死亡。同样,如果冬季用冰水浇花也会产生相同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