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传统旱作农业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6 19:14:37
字号: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半数以上。位于昆仑山-秦岭-淮河-线以北,大致包括北方15个省、市、自治区。是全国粮、棉、油总产量分别占各类全国总产量的37.5%、58%和40%,木材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7%。

什么是传统旱作农业

干旱区

干旱区包括内蒙西北大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甘肃省西部、青海大部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除伊犁盆地外的全部。总面积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30%。年降水量小于200-250毫米,光资源丰富,气温日较差大。如有灌溉条件,即有可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优质的产品。所以从农业生产角度,视有无灌溉条件,该区又可分牧区和灌溉农业区(即绿洲农业)两大类型。牧区内高山、沙漠、戈壁分布较广。草地面积仅占本区总面积的21%,天然草场多属于旱草原、半荒漠和荒漠草原,生产力很低,亩产鲜草仅数十公斤。放牧的牲畜主要是山羊、绵羊、马、牛和骆驼等。经营管理粗放,抗灾能力弱。由于放牧过度,更加速了草场的退化。

灌溉农业区,主要包括新疆天山、昆仑山等山前平原地带的绿洲,甘肃河西走廊、宁夏银川灌区及内蒙的河套灌区。依靠天山、昆仑山和祁连山的雪水和黄河水进行灌溉,灌溉农田的面积约占该区总耕地面积的73%。系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以种植业为主,栽种的作物有春小麦、冬小麦、玉米、糜、谷、稻和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有棉花、甜菜、油料作物(胡麻、向日葵、油菜等)和瓜果类。多为一年一熟,南疆灌区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产品品质优良,尤以哈密瓜、无核白葡萄、新疆杏和长绒棉等驰名中外。非灌溉耕地约占本区耕地的27%,产量低而不稳。

干旱区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该区地域辽阔,由于气候、地势、地形和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区内各地农业生产的问题不尽相同。

牧区:(1)气候干旱、降水少,天然草场的牧草生长稀疏,加上牲畜超载,过度放牧,促使草原退化。管理粗放,冬季饲草不足,抗灾能力弱。水资源不足,也是限制畜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2)牧区内有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植被稀疏,抗风蚀力差,土地日趋沙化。(3)由于不重视畜群结构的合理安排和优良畜种的引进和选育,畜产品产量低而不稳,仍属自给半自给的畜牧业经济,商品率不高。

灌溉农业区:(1)由于降水少,蒸发量大,加上不合理的过量灌溉,造成土壤盐渍化。宁夏银川灌区和内蒙的河套灌区尤甚,大约70-80%的耕地有不同程度的盐渍化。(2)做为西北、内蒙地区的商品粮基地,把种植业放在灌区首位,勿庸置疑。但对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重视不够,农业结构不尽合理,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比重过大,从而限制了经济作物的发展,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例如,种瓜果、甜菜和长绒棉等)。(3)农田重用轻养,中、低产田忽视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从而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产量的提高。

(二)、半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自东北向西南斜跨13个省和自治区,大致包括东北西部、冀北、晋北、陕北、甘肃中西部、内蒙部分地区、河北平原中部、青海部分地区及新疆伊犁盆地等。总土地面积约占北方旱区的29%,其中耕地、林地和牧地分别约占本区土地面积的15%、10%和42%,年降水量平均为250-500毫米。由于地势和纬度等不同,气候差异很大,年平均气温从0 ℃或0℃以下到8-10℃,≥0℃的积温从1500℃到近5000℃,无霜期100-200天,有的地区少于100天。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风沙、低温、霜冻、干热风等,低平地还有夏涝的危胁。

本区在我国旱区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悠久的旱地耕作栽培历史。栽培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麦、莜麦、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甜菜及豆类等。多为一年一熟,少许地区二年三熟,产量低而不稳,有些地区甚至不能做到粮食自给。野生植物资源较丰富,如枸杞、黄芪、党参、当归等。水浇地面积约占本区耕地面积的1/4,分布不均。

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从自然条件看,干旱是全区共同的问题,由于地理位置、地势地形不同,又分严重风蚀和水蚀地区。东北西部、长城沿线至宁夏、甘肃沙漠边缘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风蚀和土壤沙化严重。例如内蒙东部科尔沁沙地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年平均为20-30天。春季风速大于5米·秒-1。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8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平均为22天,最大风速达28米·秒-1。该区也有水蚀问题。水蚀最为严重的是在半干旱黄土高原。分布于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陕西东北部、山西大部和河南的西部。按地形地貌不同,又有旱塬和丘陵沟壑两种类型。黄土土层疏松深厚,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象西北地区有名的董志塬,原有面积为2300平方公里,现仅存4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由过去的300多万亩减至100多万亩。据统计,陕、甘、宁、青、晋诸省、自治区的水土流失,使黄河每年通过三门峡的泥沙量,竟高达16亿吨以上。该区冬春也有风蚀问题。水蚀和风蚀使用权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干革命旱瘠薄,农作物单产低,肥料、燃料和饲料矛盾突出,生态平衡严重失调。(2)从农业结构来看,农、林、牧的比例未能因地制宜。本区内的农牧区,垦殖过度,种植业比重过大,产量低而不稳。由于植被遭受破坏,加重了土地的风蚀和水蚀。牧区的草场载畜量普遍偏高,致使一些天然草场退化。由于饲草、饲料的不足,牲畜的抗灾能力低。而本区内以农为主的地区,忽视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提倡种草植树,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并开始重视调整农业结构,实行抗旱保墒技术,注意农、林、牧、副业的结合,农业生产形势日渐好转。(3)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大部分仍处于小农经济范畴,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均低,无力扩大再生产。农田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少,广种(广牧)薄收,维持低水平的物质循环。不重视、也无力进行农、工、商的综合发展,生产和经济发展均相当缓慢,人民生活困难,文化水平低。

如能针对上述问题,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商品率,不断扩大再生产和资金周转率,改变半干旱地区的贫穷落后面貌,是指日可待的。

(三)、半湿润易旱地区

本区包括黑龙江省中部偏西地区、吉林中部、辽宁西南-中北部、华中低平原、燕山、太行山、太岳山地部分地区、关中平原、山西省临运盆地及陇中黄土高原南部等地。面积只占北方旱区总面积的13.5%。地形地貌比较复杂,著名的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华北大平原、关中平原、临运盆地及长治盆地等成为本区重要的农业基地。多年平均降水量400-600毫米,为北方旱区降水较多的地区。唯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光热资源较丰富(东北北部除外),但有低温、霜冻及干热风等自然灾害。无霜期南北差异很大,大致为90-220天。除东北偏北地区及一些丘陵山地一年一熟外,其余地区可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是北方旱区粮棉重要生产基地。此外,经济作物中的大豆、烤烟、芝麻、向日葵、甜菜、油菜等是区内不同地区的重要产品。与北方旱区的干旱、半干旱区相比,本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均比较丰富。灌溉面积约为本区耕地面积的40%,对本区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的产量起到了一定保证作用。

半湿润易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是,(1)区内盆地,平原地区的旱、涝、碱自然灾害较多。冬、春雨少,所以,春旱年年发生。由于雨水集中于6-8月,常多暴雨,雨季成涝时有发生,但有时亦出现伏旱、秋旱。由于夏季多雨积涝,冬春干旱蒸发,在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区大面积地发生了土壤盐碱化。(2)水资源的浪费严重。过度抽用地下水,造成华北平原多处出现地下漏斗。不合理的灌溉,加之土壤肥力低,大大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3)在农业结构构成方面,有与半干旱地区类似的问题。尤其是农区面积较大,忽视畜牧业的发展和适度的植树造林,是非常值得注意和必须加以改进的问题。农牧结合,满足城乡对肉、蛋、奶等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也是促进本区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

1、土地整理:深耕、碎土,深度以18-20cm左右为宜。2、播种:一般在土壤温度达到12°C以上时进行播种,如果是春播,每亩地的用种量为3-6kg左右,如果是夏播,每亩地的用种量为6-7kg左右,播种后覆土。3、管理:每亩地施加1000kg猪牛粪肥,50kg磷肥作为底肥,播种时施加13.3-16.7kg氮磷钾复合肥作为种肥,雨季种植时,在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追肥。

一、旱稻种植技术

1、土地整理

深耕、碎土,深度以18-20cm左右为宜。

(1)北方地区

春播,一般在秋季作物收获后进行整地,先浅耕灭茬,然后结合施肥进行深耕,春季时播种。夏播,一般在马铃薯、大麦、小麦等作物收获后,随即施肥,并结合犁耙,一边播种,一边镇压。

(2)南方地区

在油菜、大麦、小麦、甘薯、马铃薯等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整地、施肥、播种。

2、播种

(1)浸种、催芽、拌种

1如果是早季旱稻,一般浸种2-3天左右。如果是中、晚季旱稻,一般浸种2天左右,期间注意换水透气。

2浸种结束后,进行催芽,可以提前出苗、出穗、成熟时间,但是如果土壤水分不足,则不宜进行催芽,防止出现干芽现象。

3在播种之前,使用药剂进行拌种,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2)播种要点

1播种方式分为条播、撒播、点播。如果是条播,以宽行播种为宜,行距为25-30cm左右。如果是穴播,采用宽行窄株,行距为30cm,株间距离为10-15m。

2一般在土壤温度达到12°C以上时进行播种。我国东北地区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华北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播种,长江流域地区一般在4月上旬播种,华南地区一般在3月上中旬播种。

3如果是春播,每亩地的用种量为3-6kg左右。如果是夏播,每亩地的用种量为6-7kg左右。

4播种结束后,覆盖3-4cm的土壤。春播覆土宜浅,夏播覆土宜深。砂土以及土壤干旱时,覆土宜深,黏土以及土壤水分较多时,覆土宜浅。

3、管理

(1)施肥

1底肥,每亩地施加1000kg猪牛粪肥(或1000-1250kg的厩肥),50kg磷肥。

2种肥,播种时,每亩地施加13.3-16.7kg氮磷钾复合肥。

3追肥,如果是雨季种植,在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追肥,如果是少雨季节种植,早期(分蘖期)追肥,后期采用叶面追肥。具体施肥方法:2叶1心至3叶1心时,每亩地追施10kg尿素,5kg钾肥。分蘖后期幼穗分化前期,每亩地追施5kg尿素。抽穗灌浆期,看苗施肥,每亩地追施2-3kg尿素。

4一般情况下,基肥占据所有肥料的60-70%左右。

(2)搂苗、间苗、补苗

1当出苗率达到20-30%左右的时候,进行搂苗,即使用细齿小铁耙顺着播幅搂去一层薄土。

2出苗后及时查苗,并进行间苗、补苗(一般在2叶1心期时,选择雨天或阴天,采用移密补稀,弥补缺少幼苗)。如果幼苗缺少严重,尽快浸种催芽,然后进行补播。

(3)除草

1以化学除草为主,人工除草为辅。

2常用的土壤处理除草剂主要有杀草丹、丁草胺、除草醚、杀草丹+除草醚、恶草灵、氟乐灵、丙草胺等。常用的喷洒类除草剂有敌稗、敌稗+苯达松、敌稗+二甲四氯、敌稗+杀草丹+苯达松。

(5)防倒伏

1在保证基本苗足够的前提条件下,尽量减少用种量。

2在旱稻拔节期的时候,使用250-300ppm的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可以有效控制茎基部节间伸长,从而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6)灌溉

1虽然旱稻的抗寒能力较强,但是在关键时期以及土壤缺少水分时,同样需要浇灌适量的水,这样才能保证高产量(湿润灌溉为主)。

2如果苗期水分不足,会导致出叶速度缓慢,生育期延长。如果孕穗、抽穗期水分不足,会导致结实率下降,严重时形成白穗。如果乳熟期水分不足,会导致空秕粒增加,千粒重下降。

(7)病虫害

1主要做好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2播种前,做好种子消毒工作,同时进行拌种处理。

3前中期时,避免过量施加氮肥,保证植株的抗病能力。

4病发后,及时根据症状,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治疗。

二、旱稻和水稻的区别

1、旱稻(陆稻)耐旱能力较强,属于水稻的变异型,适合在夏季雨水稳定但缺乏灌溉条件的旱地、山坡地进行种植。旱稻与水稻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旱稻可以在旱田之中栽培,只需要保证土壤有一定水分即可,而水稻需要在水田之中栽培,但是旱稻的产量不如水稻,出米率低,米质也比较差。

2、旱稻的茎、叶粗壮繁茂,叶片较宽,色淡,根系发达,根毛多,根的渗透压和叶片的细胞汁浓度较高,耐早、耐热,吸水力强。

3、旱稻种子在发芽的时候,需氧量较多而需水量较少,在15°C温度下,发芽速度比水稻快。

4、旱稻的芽鞘较短,中茎较长,第一、二完全叶较大,对氯酸钾的抗毒性较强。

5、旱稻的叶片面积大,叶片生长速度缓慢,中筋较厚,维管束和导管的面积较大,表皮较厚,气孔数较少,厚壁细胞较小。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69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