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市主要特产是什么?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6 12:33:03
字号:

崇左市特产除了甘蔗还有这些: 苦丁茶 主产在大新、天等两县,又称万承苦丁茶、万承富丁茶,因原产于万承县苦丁乡(今大新县龙门乡苦丁村)而得名。苦丁茶以其独特的饮用药用价值和悠久历史而驰名国内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述:“茶苦味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水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借火气而升散”。苦丁茶制成饮料则是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天然饮料。苦丁茶销往南宁、港澳、新加坡等地,饮誉国内外。 茶叶 主要分布在龙州县内的广西农垦茶叶研究所、先锋农场、龙北农场、北耀农场和龙州镇东方红农场等,共有投产茶园面积1.7万亩,年产茶叶3000多吨,占广西茶叶产量的20%。各场(所)均有茶叶加工厂,通过精选原料经精细加工而成为绿茶。龙州绿茶汤色清澈,清香味酵,深受广大消费者的赞誉,产品畅销区内外,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天等指天椒 天等指天椒是在天等县特定的土质和气候条件下种植的名优辣椒。该椒果小朝天,肉厚,色泽鲜红,辣味十足,醇香浓郁,品质独特。鲜椒可直接作为调味品食用,也可加工腌制成辣椒酱、酸甜辣椒罐头等产品,还可以提取制成辣红素、辣椒素精品。干椒粉碎后,可作调味品食用,也可以提取制成干椒粉商品。 香蕉 香蕉有润肺、滑肠、解酒、降血压作用。主要分布于崇左市江州区、扶绥县、龙州县、宁明县等地。很多农民靠种植香蕉走上了富裕路。 西瓜 据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新宁州志》记载,扶绥110多年前已种有西瓜,但数量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扶绥县西瓜种植逐年增多。同时,不断从外地引进新品种,计有马令瓜、黑皮瓜、花皮瓜等优良品种。 红瓜子 扶绥县种植红瓜子始于清末民初。根据民国《广西年鉴》记载,1933年,扶南同正(今扶绥)种植红瓜子约1.7万亩,总产达27万多公斤。其中以扶南县红瓜子较为出名。 江州区红瓜子粒大,子饱满,色泽鲜红,仁洁白,油质好,味道清香可口。由于江州区红瓜子质优、量多,在区内外、国内外享有盛誉。 板包香糯 主要产于东门镇南部山区的板包村,以品质纯正,香味绵长,柔软可口而著称。主产地板包村属十万大山余脉,气候阴凉,长年泉水不断,十分有利于香糯的种植,板包香糯正是利用山泉低温灌溉浸泡培育而成的。 姑辽茶 因其有健胃、止泻、助消化、提神的功效,曾是清代贡品。原产于十万大山余脉的东门镇六头村姑辽屯,目前在东门镇六头村、板包村等自然条件相近的村屯均有种植。 那峨香姜 旧称“同正姜”,主要产于扶绥县中东镇旧县村那峨屯,其形细长,以其肉实、味香醇、质脆、去腥力强著称。 大蒜 扶绥县农村自明清以来就有种植大蒜的习惯,以龙头、扶南、昌平等乡的部分村屯种植大蒜为最多。 黄豆、黑豆 崇左市江州区农民历来喜欢种植黄豆、黑豆。早在民国时期,每年11月份,崇善的太平、公益、驮柏、漱湍、驮卢等左江沿岸的黄豆、黑豆就地装船经水路运往南宁、梧州、广州等地。在当地用黑豆制作的“壶关豆豉”畅销东南亚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州区黄豆、黑豆生产有了发展。 木薯淀粉和木薯蚕 江州区种植木薯在明清时代就有记载。建国后,木薯由原来的粮食作物逐渐变为经济作物,用做工业原料,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茴油 茴油是利用八角树鲜叶经蒸汽蒸馏而得。早在民国时期,龙茗县(今日天等县龙茗、福新、上映等乡镇一带)的茴油已畅销英、美、法、德、日等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声誉。由于龙茗的八角树鲜叶含油量较高,至今仍畅销世界。 生姜和荞头 天等县把荷、上映和龙茗等乡镇历来有种植生姜和荞头的习惯。天等生姜除了供应本地市场外,还加工成干姜片,产品远销区内外各地。荞头经加工制成酸荞头,远销省内外。 大肉姜 天等大肉姜是广西名优的传统产品之一,由于其姜块肥大,肉质细嫩、品味香辣而在区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菠萝 主要分布在江州、宁明、扶绥等区(县)。菠萝除少数鲜食外,主要用于加工罐头和脱水菠萝,深受消费者欢迎。 猫豆 猫豆主产区分布在天等县,是天等县传统的土特农产品,目前已在该县广泛种植。猫豆除可作菜肴食用外,还可作为生产左旋多巴系列产品的原料,被广泛用于医药工业上。 龙眼 龙眼是亚热带优良果品,又是名贵滋补药品。龙眼可以鲜食,也可经过加工烘干后制成桂圆肉,营养价值很高。 大新县素有龙眼之乡的美称,种植龙眼树历史悠久,据记载已有1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由于大新县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龙眼树生长,故山脚、河畔、荒坡到处都有龙眼树。江州区栽培龙眼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 荔枝 荔枝属南亚热带水果,被誉为“岭南果王”驰名中外,也是广西名优水果之一。由于其色丽质优,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维生素种类多、含量高,深受人们喜爱。荔枝的种植主要分布在大新县和宁明县的驮龙、明江、板混等乡镇,扶绥县的中东镇,凭祥市的友谊镇、夏石镇,龙州县的龙州镇,江州县的新和、太平镇等地方。 酸梅、酸李和三华李 主要分布在大新县,是大新县大宗水果产品之一。酸李、酸梅果大、肉厚,其味道苦涩,腌制咸酸果,是烹调菜肴很好的佐料,加工成“话李”、“话梅”,是非常可口的果脯。每年酸梅、酸李上市,广东、福建、香港等地客商纷至沓来,争相抢购。三华李鲜嫩、甜脆、味香,主要以鲜食为主,也可加工成罐头,远销区内外。 山黄皮果 山黄皮果(俗称鸡皮果),是我国南亚热带特、稀、优水果之一,果实含有18种氨基酸和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具有消腻开胃、增进食欲的功效,是崇左市特有水果之一。果实除鲜食外,还可加工制成果冻、果酱、盐渍、糖渍、蜜饯、果干及清凉饮料。果皮、果肉制成酱料可作调味品。民间还用作月饼的馅心。其根、叶、核入药,解表行气、健胃、止痛,树皮可用作消肿、去疳积。 木菠萝 木菠萝有果王之称,又称菠萝蜜,盛产于桂西各县,每年鲜果上市,产品都供不应求。木菠萝可鲜食或加工成罐头,被视为“热带水果之珍品”,誉满神州。 榄角 榄角是龙州特有的风味菜肴。丽江两岸以种植榄角树多而闻名。 榄角的核仁,是制作饼馅不可缺少的五仁之一。每年中秋节前,当地商人收购榄仁运往各地销售,供不应求。 八角 八角别名八角茴香,大茴香。八角树是广西四大特种经济林树种之一。据考证,凭祥与龙州、宁明等县、市是广西八角栽培最早的地区,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八角作为调味香料之佳品,早已驰名中外。八角的果实和枝叶还可提炼名贵的茴香油,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和日用化妆品工业。八角果和茴油在国内外的贸易市场上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产品供不应求。 宽皮柑桔、甜橙 宽皮柑桔、甜橙主要分布在龙州县。宽皮柑桔由于其果皮宽松易剥而得名。其主要栽培品种有:温州蜜柑、椪柑、蕉柑、大红柑、四会柑、大红袍、本地早、年桔等。由于其食用方便,风味佳,深受人们喜爱。 甜橙主要栽培品种有新会橙、暗柳橙、改良橙、脐橙、雪橙、冰糖橙、哈姆林橙、夏橙等。脐橙由于果大形美,无核或少核,品质优,风味浓郁,鲜食极佳,市场售价比普通柑橙高,因而在广西近年来发展较快。 肉桂 又名玉桂、牡桂,是广西亚热带芳香药料植物中的“三宝”之一。肉桂品种有黑油桂和黄油桂,品质上黑油桂优于黄油桂。 在桂西南一带,随处都可以看到芳香、葱茏的肉桂树。它们那灰黑色的树干,直指蓝天,繁茂的枝条,满缀着革质而有光泽的卵形叶子,揉碎叶子,一股浓郁的芳香,沁人肺腑。 肉桂的树皮、枝、叶用途很广,可作药用,可制香料,提炼桂油。成品有:桂皮、桂子、桂盅、桂丁、桂辛和桂油等。传统种植的肉桂树,树龄五六年就可以收获了。 桂皮是重要的中药,自古以来与北方出产的人参、鹿茸齐名。有健胃、驱风、发汗、解热、利尿、止咳,治疗头痛等作用,也可用作矫味、防臭剂。 桂油也是肉桂树的产品。它是用桂树的嫩枝、叶子,加以蒸馏而提取的。桂油的药用价值也很高,主治昏迷、胎毒、风湿、头痛、刀伤跌打,能驱风、祛痰、健胃、止咳。此外,制作香皂、香水等化妆品和朱古力糖,往往也离不开桂油。 甜笋 产于崇左市连接十万大山一带的乡镇。甜笋营养丰富,含有糖、蛋白质、磷、钙、铁等微量元素、纤维素。有清热、化痰、镇静功能,是名贵山珍。 扁桃 是崇左市的名优树种之一。扁桃果实有浓郁香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除鲜食外,可加工成罐头、果汁。树皮和果核可入药。其木材坚重,纹理细致,变形小耐腐蚀,油漆性能好,为上等家具、造船、建筑等优良用材。 扁桃树抗风力强,寿命长(常见二三百年大树),对于烟、毒的抵抗性也比较强,对净化空气、减轻污染起到一定作用,而且是常绿乔木,也是绿化的优良树种。 香菇 香菇是一种大型真菌,属于木腐菌,俗称香蕈。其经济价值很高,是一种较为名贵的食用佳品。 据1985年写的《广西县市概况》记载:香菇,产于十万大山海拔600米以上山坡的腐木之上,肉厚、味香,较产于他处者为佳。目前香菇人工栽培已获成功,发展前景广阔。

崇左市主要特产是什么?

人物简介

李渤,拜仲兄涉偕隐卢山,更徙少室。文宗时拜太子宾客。工诗文,书、画亦皆可喜。卒年五十九。《唐书本传》、《集古录》

人物生平

曾与兄李涉一同在白鹿洞、栖贤寺一带读书。他在白鹿洞养了一只白鹿、并常随白鹿外出走访与游览。因此,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读书处称白鹿洞、他出任江州刺史时,旧地重游,在白鹿洞广植花木,增设台榭、宅舍、书院,修葺一新。至今白鹿洞书还存有纪念李渤先贤祠和后人石雕的白鹿。

长庆二年,李渤被调回长安,任职方郎中,升迁谏议大夫。敬宗即位,转给事中。因仗义执言,抨击太监横行霸道,并为鄂县县令崔发鸣不平,又出为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管都防御观察使。在桂管二年,因病罢归洛阳。李渤虽被排斥,但谏官继续为其申辨。太和五年,以太子宾客征至京师,月余卒,时年五十九,赠礼部尚书。

人物评价

《旧唐书》对李渤的评价是:品德高尚,不随便附和。势利之徒谓其矫情求誉;正人君子言其以直言被斥,终不息言,以挽救时弊,值得尊重。

人物轶事

李渤到江州不久,发现朝廷管理财政的官员张叔平,不顾百姓疾苦,竟奏征贞元二年(786年)逃户欠款四四0一贯。他体察下情,为民 *** ,立即上书陈奏“江州管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顷,今年已旱死一千九百多顷”,还要征收三十六前的拖欠,黎民百姓实在负担不了。并在书中表示:如不准奏,“臣既上不副(符合)圣情,下不忍鞭笞黎庶,不敢轻持符印,特乞放臣归田”。在李渤的恳切请求下,朝廷才下旨:“江州所奏,实为诚恳,若不蠲容(免除),实难存济(安顿),所诉逋欠(拖欠)并放(免收)。”

当年,江州治署城南有一南湖,面积约一千二百亩,东抵北风嘴,西连龙开河,南接山川岭,北依浔阳城。由于湖面宽阔,南来北往行人诸多不便。李渤为了方便行人,遂纠工在湖中筑堤。堤长七百步(约二里),南连山川岭,北接城池的南门口,沟通南北,往来称便。堤上还建桥安闸,控制和调节水位,兼有灌溉农田之利。后人为感谢这位刺史,将新建的堤命名李公堤,外湖名甘棠湖,桥名思贤桥。

作品

《辨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貂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漱(倾斜)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⒅瓜焯谛煨。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子?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的号)记。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67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