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对于中药的信赖在逐年上升,很多人生病之后更愿意选择中医中药治疗,于是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就是中药的需求量开始变大,于是很多中药生产厂家会对于中药的质量把控就没有那么严格的。于是就出现了农药残留量大的中药等等,那么中药有农药残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在购买中药的时候又该怎么识别呢?
1、农药污染途径
(1)很多药材农药残留应该比粮食作物要少,因为一般用来种植药材的土地都是粮食作物难以大量生长的土壤,也就是类似于山地等难以灌溉的地区,相比粮食作物,种植精细程度和种植技术一般要差很多。不可能用量筒按照使用说明配农药,大部分情况下是按照农药经销商的说法来做。比如说一瓶农药配几桶水,至于桶的大小。比例是否合适,完全看效果,至于残留,他们可能连氯是什么都不知道。粮食作物是这样,药材就更不用说了。农业残留是很普遍的现象,只有从生产商入手才会好些。
(2)然后说炮制的问题,用硫磺熏是很常见的防腐,漂白,防虫,和粉质的方法。此外,为了防虫,也用磷化铝等。没弄错的话,同仁堂是从产地买药,比市场上便宜,而且质量可控些。自己也有质检用的实验室。很多大的药材集团也是这样,比如说广药集团等,这些一般做成品药,不会单独卖药材。
(3)价格也是炮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说全蝎,清水蝎和盐水蝎的价格没法比,因为后者完全取决于加盐的量。即使是清水蝎,也有加盐。也可能是加其他的,比如说滑石粉,蜂蜜。
(4)所以说,最好还是用野生的,虽然贵了些,但至少少一道农药使用程序。不知道有没有卖出口货的商家,一般要贵些,但是品相好,残留要求也严格。
2、中药质量问题
(1)抢了芝麻丢了西瓜
中药药效非常讲究采摘时间。中药市场放开以后,药材变成了“农副产品”,各地种药主看着市场,哪种赚钱快就赶紧种哪种,“抢青”采收。这样一抢问题就出现了。比如,桔梗生长两三年才能达标,现在人工种植一年即采收出货;枇杷叶能入药,必须是去年从树上摘下来的老叶,用鬃刷把它背面的毛刷干净,放在竹垫上晾到八九成干才可入药。而现在,即便落到地上腐烂的枇杷叶也会被捡来换钱。
(2)药材品质大打折扣
在实际的药材种植过程中,有些种植商为了经济利益,将一些野生中药材各地引种,甚至“大棚化”种植,虽然增加产量,却降低药材独特的品质及药用价值。如今,甘肃省当归离开岷县,在全国各地“插队落伍”,当归长成萝卜,药效可想而知。此外,市场上的杜仲、厚朴、黄柏等道地药材的树皮厚度明显过薄,达不到饮片制作的要求。
(3)农药残留亟待解决
中药材的“农残病”程度有多深?据了解,近年来,我国已有20多批次枸杞因农药残留超标被美国拒之门外。四成被抽检的中药材含禁用农药,七成被抽检的中药材有农药残留。麦冬使用壮根灵后,单产可以从300公斤增加到1000多公斤,党参使用激素农药后,单产量也可增加一倍。产量增了,但药效减了,药农使用农药“没谱”,吃中药变成吃农药,许多中药不灵了,甚至危害身体健康。
(4)掺假掺伪行为猖獗
假药材的猖獗是市场上中药饮片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紫河车中加入淀粉浆,蒲黄中掺入泥沙,人参中掺入萝卜等等,消费者缺乏真假药材鉴别经验,屡屡受骗,严重地打击了消费者对中药材食用价值及药用价值的信任;同时导致中药饮片在临床使用中达不到应有的疗效,甚至出现一些毒副作用。
3、识别常见中药
(1)当归:切片的当归,容易掺独活片。凡片形大、色白、味甘者多为独活。
(2)茯苓:造假者用米粉加工后切片而成,用开水煮,很快呈糊汤者为假货。真茯苓很难煎透。
(3)三七:打蜡三七、雕刻莪术、药渣,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提取三七皂甙后的药渣,经过药商晒干,就成了冒牌三七,质地较碎,断面呈白色,含量达不到,效果自然很差。
(4)龙眼肉:龙眼肉红糖水泡后晒干,增加重量。价格每斤在20元左右的都是此货,正品价格应在40元左右。
(5)阿胶:取阿胶放沸水中溶解,溶液呈棕红色,较澄明,下层无沉淀,清而不浊。伪品杂皮胶水溶液呈棕褐色,下沉大片胶丝结片及黑渣。代用品新阿胶水溶液呈棕褐色,下层有黑渣及絮状物常常有沉淀,浑浊不透明,表面有脂肪油。
(6)冬虫夏草:僵蚕加上地瓜秧苗,就成了虫草,还有用土豆泥压模而成等等。真品冬虫夏草草体似金针,虫体似蚕,具8对足,前3对、中间4对明显、尾部1对。
肯定用的!
目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主要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由于中药材基地大多建于贫困地区,土地还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要把它集中起来管理难度很大,所以很少有中药材基地采用农场或中药材庄园的形式进行GAP中药材的种植,其主要形式是农户出土地和劳力,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提供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之后回收产品。这种模式有利有弊,利在可以减少企业的前期投入,节约生产成本,降低风险;弊在种植地分散,农民种植管理水平高低不一,种植方式方法不统一,监督管理难度大。就目前条件来看,这种状况将要维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我们必须在现有条件下为这种分散式种植模式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以便能推行GAP规范化生产技术。在GAP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农药的使用是人们最关心,也是对中药材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笔者此处主要探讨如何对药农的施药行为进行干预和监督,避免其擅自使用农药,从而保证中药材的质量。
长期以来,由于对农药的药害、残留性、毒性等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农民养成了一旦作物生了病,就使用效果最好的农药而不管其毒性残留性等问题,再加之国家三令五申禁止使用的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农村市场仍能买到,而且由于这些农药效果都较好,农民仍在频繁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令人担忧。GAP中药材的种植中绝对不准使用这些农药,但积习难除,所以我们必须加大监督力度,并制定中药材农药使用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要保证这些制度的执行。在实际操作上,除采取对药农进行宣传培训外,还应执行两个“必须”:药农使用的农药必须在基地技术员处领取方可使用;药农使用农药必须在基地技术员指导下方可使用。为配合和执行这两个必须,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避免药农擅自使用农药:
一 加强宣传培训 阐明利害
向药农宣传使用违禁农药的危害,使其知之而不为之。可采用散发宣传资料、开技术培训会的形式向农民宣传。除做宣传外,还必须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条款上,如在合同上写明“发现擅自使用农药者公司可拒绝收购其产品”等规定,务必使种植中药材的药农理解这一点的重要性。
二 勤调查 勤解决
在中药材的种植过程中,特别是病虫害的高发季节,一定要定期或不定期下乡进行调查,密切关注中药材的生长和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做好预防工作。若发生病虫害,一定要及时调查,及时拿出防治方案,及时将农药分发到各个药农手中,及时指导其进行使用,这项工作做的不好,药农就有可能因害怕减产带来损失而自行购买农药进行治疗,而这时若可以从技术员处及时领到农药,也就避免了自行购买和使用的可能。
三 在各个村社聘请监督员和建立药农互相监督制
采用有偿的形式聘请当地的村领导或有责任心和有威望的药农担任监督员,由其对一定范围内的中药材种植地块负责,可以在技术员监督不到的时间和地点对药农进行监督,也便于技术员下乡后工作的接洽。另外,可采取药农互相监督制,进行点对点的监督,实行举报奖励制度,但要慎重使用该法,以免引起邻里纠纷。
四 对有可能用了药的地块,可单独收获,单独进行检验,以免“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五 多批次收购,控制每批次的数量,严把质量关。在收购中药材时,可按地点进行采收批次的划分。因为一个小的区域内,其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方法有其一致性,不宜把甲村与乙村放在一起。
除了以上方法外,我们还应该从其他方面避免或减少农药的使用。如水旱轮作可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尽量选用生物农药、开发当地的植物性土农药比如把榨过油的桐子饼和壳混入有机肥中可以驱避蛴螬等。对农民来说,经济而又效果显著的农药最受他们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