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浜镇上半年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根据新浜镇10个村1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2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75元,增长12.3%。
一、农村住户基本情况和收入构成情况。
1、2004年农村住户基本情况:
户数
人
口
劳动力
非农就业劳动力(人)
家庭经营项目(户)
小计
镇内
镇外
农业大户
养猪
养鱼
横机编织
农产品加工
建筑
汽车拖拉机
100
340
259
170
119
51
2
17
5
31
4
9
3
2、农民收入构成变化情况:
2004年1-6月(元)
占总收入 比 重 %
2003年1-6月(元)
占总收入 比 重 %
农民人均纯收入
3427
100
3052
100
1、工资性收入
2408
70.3
2269
74.3
2、家庭经营性收入
840
24.5
652
21.4
3、财产性收入
37
1.1
35
1.1
4、转移性收入
142
4.1
96
3.2
(本表二年对比资料均不包括农民自用消费的实物价值)
以上资料表明:第一,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6.1%,但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4.0个百分点;第二,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是上半年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增幅快于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达到28.8%和47.9%;第三,财产性收入也略有增加。
二、上半年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和因素分析。
1、工资性收入增速有所减缓。
工资性收入是当前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今年上半年,我镇农民工资性收入240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39元,增长6.1%,增速有所减缓。从收入来源情况分析:除外出(镇外)打工收入增长较快外,以下几个方面收入均比上年同期有所减少:①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为185元,同比减少57元,减23.6%;②在本镇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为1266元,同比减少82元,减6.1%;③在本镇企业中劳动得到的收入为964元,同比减少68元,减6.6%。从10个调查点的情况分析:有7个点的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同期有所增加,但还有3个村的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减少,减少最多的是文华村,比上年减少291元,减少的主要因素:①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不好,职工工资水平有所下降;②部分职工工作不稳定,流动性较大,也影响了工资收入的提高。
2、家庭经营性收入二增一减。
上半年,我镇农民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为840元,同比增加188元,增长28.8%。其中第一产业275元,同比增加258元;第二产业421元,同比减少96元;第三产业144元,同比增加26元。
第一产业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
⑴、种植业收入增加。上半年,我镇农民种植业人均纯收入为20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3元。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农民出售产品的数量有所增加:上半年农民人均出售(上年生产今年出售的)稻谷69.4公斤,同比增加51.3公斤;人均出售当年生产的油菜籽为44.4公斤,同比增加27.5公斤;人均出售蔬菜(主要是大棚蔬菜)59公斤,同比增加1.7公斤。另一方面是出售产品的价格有所提高:上半年每公斤稻谷平均单价1.46元,同比增加0.38元,增长35.2%;每公斤油菜籽单价为2.38元,同比增加0.53元,增长28.6%;每公斤蔬菜单价为2.63元,同比增加1.52元,增长136.9%。
⑵、畜牧业收入增加。上半年,我镇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为66元,同比增加35元。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与种植业基本相同,即出售产品增加和价格提高。今年记帐户出售肉猪30头,平均每头490元,同比分别增加8头和163元;出售仔猪197头,平均每只仔猪279元,仔猪数量同比减少37头,每只仔猪增加了100元,头数虽有所下降,但单价的提高使收入总量还是增加了31.4%。
第二产业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
⑴、家庭工业收入减少。我镇家庭工业主要是横机编织,其次是家庭经营的小碾米机等农产品加工业。上半年,家庭工业人均纯收入为359元,同比减少了26元,减6.7%,减少的主要因素是今年编织业任务减少且加工费下降。
⑵、建筑业收入减少。家庭经营中的建筑业收入主要是建筑业的服务收入,建筑服务业是一项劳动强度较高的工作,工作稳定性较差。上半年,农民的建筑服务收入为62元,同比减少70元,减少的主要因素:一是服务收入到位情况差,不能及时收回;二是从事建筑服务的人数有所减少。
第三产业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
我镇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主要是交通运输和其他社会服务。上半年,第三产业人均收入144元,同比增加26元,增长22%;其中:服务业收入为51元,同比增加42元;交通运输收入为93元,同比减少了16元。
3、农民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有所提高。
上半年,我镇农民财产性收入为37元,同比增加2元。财产性收入增加的细目:一是财产的租金收入为22元,同比增加13元;二是土地征用补偿收入14元,同比增加11元。转移性收入142元,同比增加46元。转移性收入增加的主要方面:家庭非常住人员寄回和带回的收入增加8元;城市亲友赠送增加19元;其他增加28元。
三、目前农民收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水平低。
据区抽样调查队公布的2003年农村住户收入水平的情况看,我镇农民收入水平的位置还是排在全区的最后,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全区平均水平为5413元,我镇农民工资性收入是全区平均水平的76.7%。
2、收入差距大。
上半年,农民人均收入最高与最低的村相差1.17倍,收入最低村的农民工资性收入只有最高村农民工资性收入的35.7%,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最高的村达到人均1447元,而最低的村只有145元,人均相差1302元,村与村之间是这样,户与户之间的差距恐怕还要更大些。
四、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
1、进一步发展我镇的工业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
工资性收入是当前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迅速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一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落户的企业早动工、早投产,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二要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帮助企业搞好生产经营,对违背上海市职工最低工资保障线的企业进行教育并责令改正;三要激励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尽可能多使用当地农民,加快劳动力转移速度,使当地农民真正享受到发展工业所带来的实惠。
2、进一步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重新打造新浜农业的优势产品、特色产品。
要加强为农服务,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不断推广新农艺、新技术,开发和引进新品,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
3、进一步加强扶贫帮困,努力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整体水平。
一方面要鼓励农民自找门路、自谋出路,兴办各种经济实体,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地进行扶贫帮困,在政策上加以支持、在措施上落实到位,通过长期的努力,不断提高新浜镇农民收入的整体水平。
2022养猪前景怎么样?前景不太明朗
在村子里,看到一个养猪的大户,正在卖生猪,就问了一下,卖出的生猪价格是多少?养殖大户告诉我,就是卖6元每斤,不卖不行呀,近段时间的生猪价格,与今年的年初相比,基本上是下降了一半,与去年的同期时间段相比,可以说是下降了6成,养殖一头生猪,现在销售出去,亏本的金额也在七八百元,如果继续养殖下去,还有可能更亏本的风险,他又反问了我一句,在当前的这种形势下,养猪行业该何去何从呢?
一、造成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回落的原因?进入2021年以后,生猪的价格持续下跌,主要是受供给以及消费的影响,供组大量的增加,但是猪肉的消费却变得低迷,这两个主要的原因,就造成了生猪和猪肉的价格持续下跌回落。
1、进口猪肉的影响。
虽然进入2021年以后,我国的生猪产能在逐渐地恢复,但是仍然每月从国外进口的猪肉依然保持在30万吨以上,在1~7月,累计进口的猪肉达到了266万吨,这么多的进口猪肉,对生猪的价格和猪肉的价格,多少还是会有一些影响。
2、生猪的屠宰量大幅增加。
2021年的1至7月,生猪的屠宰量都在大幅的上涨,超过了2020年的同期水平,特别是进入8月份以后,全国定点屠宰企业的生猪屠宰量同比增加了97.5%,是从2020年到现在屠宰量最高的月份,大量屠宰的生猪,也就造成了猪肉的价格回落,猪肉价格的回落,回过头来又影响了生猪价格持续下跌。
3、生猪产能的恢复。
生猪的价格已经持续6周回落,猪肉的价格已经持续8周回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持续回落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生猪的产能供应回来了,从而导致价格走低,在2020年,最高的猪肉价格达到了60元每公斤,创下了历史最新的高度,比起同比涨幅来说达到了165%,在那段时间,生猪的价格最高的时候,达到了35元每公斤,可以说是金猪在天上飞。
但是生猪的价格都和基金股票一样,有上涨就有下跌,这都是有一个周期性,也是市场调节资源的一种形式,按全球的说法来说这就是一个“猪周期”,这个周期从最高点回落到现在的正常的水平,用了16个月的时间,这个回归正常的过程,是缓慢和正常的过程,属于市场调节的结果。
二、在当前形势下造成生猪养殖亏损的原因?在当前的形势下,生猪和猪肉的价格已经回归到正常的水平,但是一些养殖的成本还比较高,就是因为养殖的饲料,和玉米价格依然比较高,玉米依然在3元每公斤左右高位徘徊,而且一些养殖生猪的饲料,比如丹棱正邦、大北农等多家企业宣布饲料涨价,涨价的幅度为25-100元/吨,就是这个主要的原因,造成了现在养殖的生猪,养殖的时间越长,亏损的金额越高,正常的水平,现在每销售一头生猪,与同期相比,亏损的金额达到七八百元左右。
三、相关部门已经采取积极的措施稳定猪肉的价格?生猪养殖可以说,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既要预防肉贵伤民,又要预防肉贱伤农,这就是一个事情的正反面,都要做好预防工作,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国家的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联合相关部门,已经着手进行生猪收储工作,已经收储了5万多猪肉储备,在完成了这一轮的猪肉储备收收购工作以后,还会进行第2轮的猪肉收储工作,主要的目的就是稳定市场和生存的价格,希望能够取得积极的实效,稳定生猪价格持续回落的局面。
四、对于“猪周期”生猪养殖户该何去何从?在生猪养殖成本高,但是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却在持续下跌回落的情况下,对于生猪养殖户来说,如果能出栏的生猪,不销售的话养殖成本又高,如果进行销售的话,在当前的形势下,每一头猪的亏损额都达到七八百元,在这样的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在生猪的养殖过程中,全球都是这样一个情况,就是“猪周期”来了,都会带动生猪养殖的企业转型升级,都会对养殖行业进行一个大的洗牌,想要继续稳定养殖下去,就要有一个长期的考虑,这就要求养殖行业综合地进行科技和信息专业的掌握,以及进行深度的分析,让生猪的养殖企业开拓下游屠宰深加工以及猪肉及制品营销网络,通过对猪肉制品的深加工,以及网络的销售,扩大加工和销售的渠道,从而稳定自己的生猪价格,减少亏损,甚至能够达到赚钱的目的。
所以对于当前的生猪养殖来说,想要长期和稳定地发展自己的生猪养殖行业,只有让养殖企业开拓下游屠宰深加工以及猪肉制品营销网络,从而减少自己生猪亏损的局面,稳定自己的生猪养殖,最终达到赚钱的目的,这就是生猪养殖行业的出路,对于这样的观点你赞同吗?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最近,养猪大户正邦科技被爆出资金链已经断裂,全国多个养猪基地连猪饲料都买不起,已经出现猪吃猪的恐怖现象。众所周知,从去年开始,养猪业就没能完全走出亏损的泥潭。在这方面,边肖说他已经厌倦了,农民们也听腻了。其实农民更关心的是“怎么办”。俗话说“入坑容易出坑难”。对于一些坚持到现在的养殖户来说,未来2-3年的养猪趋势是他们应该也必须关注的。
2022年,不仅养猪行业,教育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边肖想起新东方创始人余曾经问过自己,“我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五万兄弟姐妹呢?”。其实这句话也是目前我们养猪户的内心写照,尤其是中大型养猪场。退出意味着养猪场空置,员工失业,前期投入浪费,但不是每个人都有矿…
我们现在谈入坑已经没有意义了。可能是因为前两年的“暴利”,也可能是因为创业等因素。既然入了坑就很难出坑,那就只有直视问题才能求发展。
首先,我们要面对的是猪肉需求的整体下降,猪肉在肉类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在下降。这是养猪业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但却真的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
农业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表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猪肉消费可能呈现先微增后减少的态势。除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对肉价变化的敏感度也有了显着提高,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的影响下,给未来猪肉消费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不仅猪肉的消费端存在不确定性,供应端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首先,非洲猪瘟等疫病已经扎根中国,成为威胁生猪产能的隐患。其次,环保一直是政策的高压线。最近因为环境问题拆除养猪场的新闻屡见不鲜。
对此,2021年官方发布了《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旨在调控生猪产能,争取生猪产业稳定发展。与世界上养猪业规模化程度高的国家相比,未来养猪业的猪周期将会拉长,猪价波动将会平缓。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非洲猪瘟期间生猪价格出现往年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预计猪粮价格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
今后,养猪业的“暴利”将不复存在。农民能做的就是“修炼”自己,静下心来好好算一算,实事求是地分析列出自己存在的问题,然后真实地面对,最后修正后续的经营模式,追求更大的掉队几率。
如果经过多次思考,你依然可以坚定的走养猪这条路,请坚持不放弃。黎明前的夜晚是最黑暗的,只有“忍受”过去,才能重见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