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农架国家森林公园
天燕景区位于神农架西北部,控制面积110平方公里,规划开发面积55.18平方公里,景区平均海拔2200米,因北有燕子垭,南有天门垭而得名。其主要景点:燕子洞、燕天飞渡、刘享寨、仙桃峰、紫竹河原始森林、云海佛光、会仙桥、牛鼻子洞、野人洞等。
2、大龙潭金丝猴保护与研究基地
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灵长类动物,被列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漂亮和珍贵的动物之一。神农架金丝猴是我国分布东端的金丝猴,是全国金丝猴种群中数量少,遗传多样性低,具研究和保护价值的物种。大龙潭海拔2300米,是神农架金丝猴自然栖息地之一。
3、香溪源景区
位于木鱼镇西2公里处,209国道旁,是长江支流香溪源的发源地,也以自然的原生态和秀美的山水景色成为神农架的著名风景区。源头为一水潭,水质极佳,含有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相传为神农氏洗药池,得神农百药之精华,受天地日月之灵气,唐代茶圣陆羽曾把此水列为天下第十四泉。
4、净莲寺
净莲寺是神农架目前发现的有记载而始建早的寺庙。仅存前殿6间、后殿6间,后殿山墙上,顺脊镶嵌着二龙戏珠砖雕,呈人字形排列。中间隔墙各有一圆形门框,用大块青砖砌拱,二龙戏珠砖雕和图案绕门框嵌砌。
5、炎帝神农文化园
位于木鱼镇南部209国道旁,是集中展示神农始祖业绩与功德,并集珍稀古老自然孑遗树种及科研为一体的突出寻根祭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区。景区有特色地分为四个部分:古老植物园、千年杉王、神农祭坛、购物长廊。
1. 神宗驳诬翻译
原文:
元丰间,苏子瞻系大理狱。神宗本无意深罪子瞻,时相进呈,忽言苏轼于陛下有不臣意。神宗改容曰:“轼固有罪,然于朕不应至是,卿何以知之?”时相因举轼《桧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之句,对曰:“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神宗曰:“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时相语塞。章子厚亦从旁解之,遂薄其罪。子厚尝以语余,且以丑言诋时相,曰:“人之害物,无所忌惮,有如是也!”
译文:
元丰(宋神宗年号)年间,苏轼被囚禁在朝廷大牢里,宋神宗本来无意追究他的重罪。时相拜见宋神宗,忽然说苏轼肯定有谋反的心思。宋神宗变色说:“苏轼就算有罪,但对我他不会要谋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时相就列举了苏轼的《桧》诗说:“‘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您是飞龙在天,苏轼不把您看成知己,却要让地下潜伏的龙知道,这不是要谋反吗?”宋神宗说:“这是诗人的词,怎么能这样解释呢!他自己歌咏桧树,关我什么事?时相顿时语塞。章子厚也在旁边替苏轼开脱,于是减轻了苏轼的罪名。章子厚曾对我说过这些,并且用脏话骂时相,说:“人陷害别人,无所顾忌,竟然有他这样的!”
2. 神宗驳诬翻译原文:元丰间,苏子瞻系大理狱。
神宗本无意深罪子瞻,时相进呈,忽言苏轼于陛下有不臣意。神宗改容曰:“轼固有罪,然于朕不应至是,卿何以知之?”时相因举轼《桧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之句,对曰:“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神宗曰:“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时相语塞。
章子厚亦从旁解之,遂薄其罪。子厚尝以语余,且以丑言诋时相,曰:“人之害物,无所忌惮,有如是也!”译文:元丰(宋神宗年号)年间,苏轼被囚禁在朝廷大牢里,宋神宗本来无意追究他的重罪。
时相拜见宋神宗,忽然说苏轼肯定有谋反的心思。宋神宗变色说:“苏轼就算有罪,但对我他不会要谋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时相就列举了苏轼的《桧》诗说:“‘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您是飞龙在天,苏轼不把您看成知己,却要让地下潜伏的龙知道,这不是要谋反吗?”宋神宗说:“这是诗人的词,怎么能这样解释呢!他自己歌咏桧树,关我什么事?时相顿时语塞。
章子厚也在旁边替苏轼开脱,于是减轻了苏轼的罪名。章子厚曾对我说过这些,并且用脏话骂时相,说:“人陷害别人,无所顾忌,竟然有他这样的!”。
3. 古文翻译——谈龙录钱塘人洪升(字昉思),在新城门生活很长时间了,是我的朋友。
一天我们一同在司寇(王士稹)家里讨论诗,洪昉思痛恨时俗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说:“诗不就像龙吗?头、尾、爪、角、鳞、鬣,缺一样,就不是龙了。”司寇哂笑着说:“诗应像神龙,能看到龙头看不到龙尾,有时候在云中露出来一个爪一片鳞而已,怎么能看到全体?能看到全体的是人雕塑绘画出来的。”
我说:“神龙,伸缩变化,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形状。恍惚看见的,可能是一片鳞一只爪,但是龙之的头尾完整,依然存在(能通过鳞和爪推想到)。
如果被眼见得事物所迷惑,以为完整的龙都是雕绘出来的,反有借口了。”。
4. 《僧涉能呼风唤雨》文言文翻译僧涉能呼风唤雨原文僧涉者,西域人也,不知何姓。
少为沙门,苻坚时入长安。虚静服气,不食五谷,日能行五百里,言未然之事,验若指掌。
能以秘祝下神龙,每旱,坚常使之咒龙请雨。俄而龙下钵中,天辄大雨,坚及群臣亲就钵观之。
卒于长安。后大旱移时,苻坚叹曰:“涉公若在,岂忧此乎!”(《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六十五》)译文僧涉是西域人,不知道姓什么。
年少时做了和尚,苻坚的时候进入长安。生性清虚恬静,精于吐纳之术,不吃五谷,每日能走五百里路,能预言未发生的事,非常灵验,就像对自己的手指手掌那样熟悉了解一样。
能用秘语秘咒让龙王爷降临,每当大旱时,苻坚经常让他施咒语让龙王爷降临求雨。一会儿龙王爷下界到了佛钵内,天上就下起了大雨,苻坚和群臣亲自到钵内观看。
(后来僧涉)在长安去世。后来大旱过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下雨),苻坚叹息道:“涉公如果还在世的话,哪里还用担心这些事呢!”注释1、沙门:佛教僧侣。
(1)梵语的译音。或译为“娑门”、“桑门”、“丧门”等。
一说,“沙门”等非直接译自梵语,而是吐火罗语的音译。原为古印度反婆罗门教思潮各个派别出家者的通称,佛教盛行后专指佛教僧侣。
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下》:“浮屠者,佛也……其精者,号为沙门。沙门者,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
《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头陀寺者,沙门释慧宗之所立也。”李善注引《瑞应经》:“沙门之为道,舍妻子,捐弃爱欲也。”
《魏书·释老志》:“诸服其道者,则剃落须发,释累辞家,结师资,遵律度,相与和居,治心修浄,行乞以自给。谓之沙门,或曰桑门,亦声相近,总谓之僧,皆胡言也。”
章炳麟《支那印度联合之法》:“今岁安庆遣四沙门西游求学,是固沟合梵汉之端。”(2)指佛门。
《西游记》第56回:“他们虽是丑陋,却也秉教沙门,皈依善果,不是甚么恶魔毒怪。”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八:“沙门以和尚为尊贵之称。”
2、虚静:清虚恬静。(1)清虚恬静。
《文子·自然》:“静则同,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虚静之道,天长地久,神微周盈,于物无宰。”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欲致贤者必卑谦其身。”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杨恭政》:“邯问昔何修习?曰:‘村妇何以知,但性本虚静,闲即凝神而坐,不复俗虑得入胸中耳。
’”明唐顺之《吏部郎中薛西原墓志铭》:“老子及瞿昙氏书,得其虚静慧寂之说,不逆于心。”(2)宁静。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脯腊》:“脯成,置虚静库中,纸袋笼而悬之。”朱自清《论逼真与如画》:“元朝倪瓒的山水画,就常不画人,据说如此更高远、更虚静、更自然。”
3、服气:吐纳。道家养生延年之术。
(1)吐纳。道家养生延年之术。
《晋书·隐逸传·张忠》:“恬静寡欲,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唐白居易《赠王山人》诗:“玉芝观里王居士,服气飡霞善养身。”
《西游记》第17回:“想是那个妖精,传他些甚么服气的小法儿,故有此寿。”(2)甘心信服。
《儒林外史》第17回:“匡大又不服气,红着眼,向那人乱叫。”老舍《四世同堂》三五:“他不服气!人都是人,谁也不应当教谁矮了一截,在地上跪着!”李准《李双双小传》八:“这一回喜旺服气了,他想着:‘真没料到,这红薯里边也还有这么大学问。
’”4、秘祝:秘语;秘咒。附注:秦代司祈祝之官。
汉初因之,至文帝时始废。《史记·封禅书》:“祝官有秘祝,即有菑祥,辄祝祠移过于下。”
张守节正义:“谓有灾祥辄令祝官祠祭,移其咎恶于众官及百姓也。”《史记·孝文本纪》:“上曰:‘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不取,其除之。
’”裴骃集解引应劭曰:“秘祝之官移过于下,国家讳之,故曰秘。”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所以秘祝移过,异于成汤之心。”
宋苏轼《奉敕祭西太一和韩川韵》之一:“圣主新除秘祝,侍臣来乞丰年。”5、神龙:谓龙。
相传龙变化莫测,故有此称。(1)谓龙。
相传龙变化莫测,故有此称。《韩诗外传》卷五:“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大哉,《关雎》之道也!”《文选·张衡〈西京赋〉》:“若神龙之变化,章后皇之为贵。”
薛综注:“龙出则升天,潜则泥蟠,故云变化。”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我所仗剑,神龙见授,以诛后伏,以斩不臣。”
(2)三国吴都建业正殿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抗神龙之华殿,施荣楯而捷猎。”
刘逵注:“神龙,建业正殿名。”6、咒龙:指咒龙请雨。
章太炎《国家论》:“于此而视为神圣,则不异于事火咒龙也。”(事火,指祀火为神。
事火咒龙,比喻荒诞不经之事。)7、请雨:求雨。
《淮南子·泰族训》:“雩兑而请雨,卜筮而决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伊水》:“惠帝使校尉陈总、仲元诣洛阳山请雨。”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九:“我为你飞符上界请雨,已奉上帝命下了。”8、俄而:也作“俄尔”。
短暂的时间,不久;突然间。《庄子·大宗师》:“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
《。
5. 神龙尝百草文言文文章.《神农尝百草》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蠪(这字查了我半天,读long)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1.古时候,人们含草喝水[意思是吸草上的露水以及草本身的水分],采食树木的果实,昆虫的肉,当时很多疾病、中毒成灾。由于此,神农氏就开始教导人们播种各种农作物[五谷:指粟(稷)、豆(菽)、黍、麦、稻,这里泛指农作物],亲自堪察土地,(看作物)适合干燥、湿润、肥沃、贫瘠,地势高低(哪一种),品尝各种草的味道,水源的甜与苦,让人们知道该去哪儿。就在那个时候,(神农氏)一天中70种毒。
蠃蠪:蠃,一种蜂;蠪,一种蚂蚁。这里泛指昆虫。
辟就:偏义复词,辟指远离,就指接近。知所辟也就知所就了,所以这里辟就偏就的意思。
小括号括号里的部分,是指原文在语法是省略的词,翻译的时候要有那个意思
6. 文言文翻译: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晋《帝王世纪》载,炎帝“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神农氏的母亲有蟜氏名为女登,是少典的妃子。在华阳游玩时遇到一个巨大的神龙,有所感应,而后生下炎帝。炎帝的头长着角就像牛头一样,他在姜水长大,有极高的道德,称王时的运道为火,所以叫做炎帝。
少典,是伏羲和女娲之子、华胥氏之孙、炎帝和黄帝之父。原始社会时期有熊部落的首领。
王(四声): 动词 称王
火德:五德之一。王朝历运是五行中的火称火德。
神龙首:神龙的头,我理解此处是表示神龙巨大,只见其首,不见其尾。
这是关于炎帝的创世传说。说的是有一天,长妃女登在华亭游玩,忽然有一神龙来伴。女登因此怀孕,生了炎帝,取名榆罔。传说他生下来三天能言,五天能走,七天就长全了牙齿,五岁便学会了许多种庄稼的知识。但是,因为他相貌长得很丑,“牛首人身,脾气又暴,少典不大喜爱,就把他和女登母子俩养在姜水河畔,在古时候,人们往往以生地为姓,而这个牛头人身的小孩因居于姜水,所以姓姜。
参考:
/view/1939
/view/549571
7. 神农尝百草文言文原文和翻译在远古时代,人类是靠采集打猎获取食物,以维持生命。
为 了叫人们不挨饿,有位叫神农的天神降临到人间,教人类怎样播 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动,保障有足够的生活资料。 神农是慈爱的天神,他长的是牛头、人身,力大无穷,他常 常帮助穷苦人家耕种,像牛一样,辛辛苦苦为人类服务。
人类跟 神农学会了种地,有了足够的粮食,从此不愁挨饿一事。可是, 不少人吃饱饭之后,常常会生病。
有的人患了病,很长时间也不 好,只能挺到死亡为止。 这类事情被神农知道之后,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医问 卜,但他也没有治疗疾病的办法。
于是,他便与不少人商讨,怎 样才能把人们患的疾病治好,使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他想了很 多办法,如火烤水浇、日晒、冷冻等等,虽然能使某些疾患的症 状有所缓解,但效果却不理想。
有一天,神农来到山西太原金冈一带,品尝草木,发现草木 有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他就将带有苦味的草,给咳嗽不止的人 吃,这个人的咳嗽立刻减轻不少;把带有酸味的草,给肚子有病 的人吃,这个人的肚子就不疼了。
神医尝百草是十分辛苦的事,不仅要爬山走路寻找草木,而 且品尝草药还有生命危险。神农为了寻找药品,曾经在一天当中 中毒0次,神农被毒得死去活来,痛苦万分。
可是凭着他的强壮 的体力,又坚强地站起来,继续品尝更多的草木。 大地上的草木品种多得很,数也数不清,神农为了加强品尝 草木的速度,使用了一种工具,叫“神鞭”,也叫“赭鞭”,用 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草木,这些草木经过赭鞭一打,它们有毒无毒, 或苦或甜,或寒或热,各种药性都自然地显露出来。
神农就根据 这些草木的不同赋性,给人类治病。他在成阳山上,曾经使用神 鞭,发现不少疗效显著的草药,如甘草可以治疗咳嗽,大黄可以 治疗便秘,黄莲可以消肿等等。
所以对成阳山,后人管它叫神农 原,也叫药草山。 人类在世界上生活,所患的疾病很多,而神农所发现的草木 有治病功效的不多,他为了治疗更多的疾病,便不停地去品尝更 多的草木。
一次,他在品尝一种攀援在石缝中开小黄花的藤状植 物时,把花和茎吃到肚子里以后,没有多久,就感到肚子钻心地 痛,好像肠子断裂了一样,痛得他死去活来,满地打滚。最后神 农没有能顶得住,被这种草所毒死。
神农虽然被毒死,却用他的 生命,发现了一种含有剧毒的草,人们给它起名叫断肠草。
8. 孙泰 文言文翻译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人的风度。
孙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她的妹妹。”
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
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
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中和年间,孙泰将在义兴安家,购置一座别墅,用两百贯钱。
已经交付了一半钱,孙泰就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过了两个月,孙泰回来,停船步行,又把其余的款项交给房主,让那人搬迁到别处。
在这个时候,看到一个老妇人连声痛哭。孙泰听了心里惊悸,叫她来问。
老妇人说:“我曾经在这里侍奉过公婆,子孙不成材,使别墅被别人拥有,因此悲伤。”孙泰茫然自失了很久,就骗她说:“我刚好收到京师文书,已经另外授职,不能住在这里,所住的地方暂且由你的儿子掌管它。”
说完,解开船绳就离去了,不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