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等结果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相关性分析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4 11:52:39
字号: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分布规律反映了农用地的自然分布状况。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是由农用地的自然质量分和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决定的,其中,自然质量分由影响农用地质量的因素(例如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 pH 值、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等)的分值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水田与旱地的土壤类型存在本质区别,因而对其自然质量因素赋值也有区别。如图 4-32 所示的指定作物自然质量分与标准粮产量的关系,旱地(甘蔗、玉米)的自然质量分明显低于水田(水稻)的自然质量分,水稻的标准粮产量明显高于玉米与甘蔗。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分布规律曲线进行农用地质量相关性分析,如图 4-33 所示。

分等结果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相关性分析

图 4-32 指定作物自然质量分与标准粮产量相关性分析散点图

图 4-33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分布规律曲线图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分布规律曲线图看,不论是水田还是旱地,中间等别的农用地分布比较集中,最差等别与最好等别所占比例较小,最好的旱地与中间等别的水田有交叉。也就是说,中等质量的农用地比较多,质量差和质量高的农用地少。自然质量好的农用地土壤类型主要有河流冲积母质潴育水稻土、洪积母质淹育水稻土、花岗岩母质潴育水稻土、砂页岩母质潴育水稻土、红土母质潴育水稻土、碳酸盐渍水稻土,表层土壤质地主要为壤土、粘壤土、砂壤土,有机质含量多为2%~4%,少数大于4%,土壤pH值为5.5~7.5,早稻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为1400~1700,晚稻光温生产潜力指数为1600~2100。以桂东北丘陵山地区为例,由于该指标区的土质较好,成土母质的主体是砂页岩,土壤质地比较适宜耕种,耕地砂粘比例适中,80%以上是轻壤至粘壤,降雨量充足,土壤pH值以微酸至中性为主,有机质含量丰富,使该指标区的土壤质量整体较好,比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较高,部分弥补了光温生产潜力指数相对偏低的不利影响,因而大部分农用地的自然质量等别较高;但是由于地处桂北地区,属中亚热带气候,部分县(市、区)的温度偏低,极端最低温度为-6.6℃,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农用地的自然质量等别,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农用地的自然质量等别表现为中等。

相反,自然质量差的农用地(例如坡耕地),各因素自然质量分偏低,因而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和自然质量等别也偏低。其土壤类型主要有耕型砂页岩红壤、耕型砂页岩黄红壤、砂页岩赤红壤、耕型砂页岩赤红壤、硅质石灰土、耕型侵蚀红土、耕型棕色石灰土、酸性潮泥土,表层土壤质地为壤土、砂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土壤pH值4.5~5.5或7.5~8.5;玉米光温生产潜力指数为1300~1600,甘蔗光温生产潜力指数为5000~6100。其中,桂中溶蚀平原区比较具有代表性。该指标区包括河池市市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柳城县、柳州市市区、柳江县、来宾市市区、合山市、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宜州市、忻城县等12个县(市、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弧形山脉内侧的盆地,四周为山地包围,盆地西部为岩溶山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条件好,年均降雨量为1364~1606毫米,但雨量分布不均;该指标区多为喀斯特地貌,以岩溶地形为主,大部分为宽阔的岩溶盆地或岩溶平原,成土母质以石灰岩为主,其次为砂页岩、硅质岩等地表渗漏水严重,既易旱又易涝;农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岩溶谷地、盆地、洼地,旱地多、水田少,土地的质量差,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产量低,因此,大部分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偏低。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37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