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养殖冷水鱼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4 11:52:31
字号:

 1.选择良好的水源,保障适宜的水温

怎样养殖冷水鱼

冷水鱼养殖的品种为鲑鳟鱼和鲟鱼两大类,它们原始生活环境分别为山涧溪流和江河,自然水域水质良好,水温低。因此在冷水鱼养殖选择水源时要选择泉水和水质清新的河水,水温10℃~18℃为宜。以水温较高的河水为水源的养殖场夏季可补充部分地下水降低水温。

2.建设符合健康养殖需求的渔池结构

冷水鱼养殖池以长方形、四角圆钝的结构为佳,没有死角,走水合理,鱼可在全池均匀分布,渔池宽4米,长不超过15米为好。渔池排水口设置一层拦鱼栅两层闸板,采用倒虹吸式排水,这样有利于底部污物排出,渔池供水应采用并联供水方式减少鱼体发病交叉感染机会。渔池供水条件不好,采用串联渔池供水的应在排水口下方设沉淀池减少残饵鱼粪等代谢物对下方池鱼的危害。

3.实行科学合理的放养和投喂冷水鱼放养密度虽然可以随水交换量、溶氧量增加而加大,但放养密度在16千克/立方米以上时,由于鱼体代谢产生的代谢物将使水体中硫化氢、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等水化指标上升,鱼体会感到生理上的不适,鱼体生长缓慢,抵御疾病能力将会降低。因此,冷水鱼放养应保持在10千克~14千克/立方米范围内,这样既可充分利用水体又可提高鱼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在鱼类饲养过程中必须保证饵料成份的营养平衡和品质质量,要注意饵料投喂量的掌握,投饵量不足会造成饥饿,鱼成长参差不齐,易导致寄生性疾病发生;喂饵太多易发生残饵污染,增加氧气的消耗量及各种传染病发生机会。必须根据水温、鱼体状况、溶氧等因素科学合理地投喂。并且要注意饵料粒径与鱼体规格相适应,一般饵料粒径为所喂鱼口裂2/3为佳。

4.保持健康的鱼类生态环境减少鱼病发生

冷水鱼健康养殖是一项生态综合工程,保持良好鱼类生态环境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冷水鱼健康养殖要做好渔池周边环境条件的改善和保持,减少周围环境对渔业生态的不良影响。随时注意入水口有无落叶杂物流入,定期清洗池底(每周1次)防止残饵、粪便等污物的累积与藻类杂菌的孳生;饵料投喂前要过筛,筛出碎料粉,减少饵料对水环境的污染和对鱼类鳃部附着的危害;水源不足、池水水温高时,可利用增氧设备和补充地下水增加水中溶氧降低水温;对于重复利用的养殖流水可在渔池入水口处安装UV-C紫外线水体消毒杀菌设备,减少水中微生物菌群总数,避免鱼病交叉感染。

5.增加鱼体营养提高鱼类对疾病的抵抗力

冷水鱼健康养殖在保证饵料营养平衡与品质的基础上增加鱼体营养,可提高鱼类对疾病的抵抗力,因此,投喂适量营养饵料是健康养殖的必要手段之一。

①投喂无机盐营养饵将250克无机盐用水溶解后拌50千克饵料,投喂给经过长途运输和体表损伤的鱼种、成鱼。可调节鱼体渗透压使体液移动储留正常,促进皮肤黏膜生长,加快伤口愈合。

②投喂Vc与蜂蜜营养饵将Vc10克加水溶解后和1千克蜂蜜搅匀拌100千克饵料,每10天投喂一次,可增加鱼体对蛋白质和脂肪的利用促进生长和骨骼发育。

③投喂Ve与食用油营养饵将

Ve5克与1千克油搅匀拌100千克饵料每周投喂1次,可增加鱼体对蛋白质和脂肪的利用增强鱼体抗贫血功能。

6.做好新品种引进的考察,严格检验检疫

引种时要充分认识新品种跨地区的风险,要求对引进的新品种实地考察,从无病区引种,并按要求严格检疫,引进后依照有关规定进行监督。

成鱼养殖企业购买种苗时除要实行严格的检疫和复检工作外,在购种时应遵循同一场地苗种原则,避免苗种携带的鱼病交叉感染。

7.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做好鱼病防治

冷水鱼健康养殖在鱼病防治中除了对症下药、药量准确外,正确的施药方法是极为重要的。鱼病防治用药分体外用药和体内用药两大类,体外用药施药方法有蘸、浸、泡,体内用药施药方法为投喂药饵。

蘸所用药物具有强烈刺激性,浓度高,一般(20~50)×10E-6,治疗体表损伤、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疾病。适用于规格较小或经过长途运输的鱼种,要求将鱼放入药液中瞬间拿出。例如:用50×10E-6的碘酊为鱼种消毒。

浸所用药物有一定刺激性,浓度较高,一般(10~15)×10E-6,治疗寄生虫性疾病、预防细菌性疾病。适用于养殖中分池操作时,要求将分池鱼放入药液中10分钟左右捞出。例如:用25×10E-6福尔马林溶液浸洗治疗小瓜虫病。

泡所用药物在一定浓度条件下维持相对长的时间,一般浓度5×10E-6以下1个小时左右,治疗细菌性疾病,顽固性寄生虫和病毒性疾病。要求适当降低水体交换量及水位,在渔池上方入水口处均匀泼酒药液,然后采用滴流管定量将药剂慢慢加入进水口中维持池中药液浓度一段时间。例如:用苯扎澳铵消毒剂2×10E-6治疗细菌性烂鳃病。

投喂药饵所用药物有中草药、抗生素、碘制剂等。

生态健康渔业生产技术有哪些?

1、防浅水

冬季雨水少,很容易造成鱼塘中水位明显降低,冬天鱼塘水浅、水温变化快、温差大,会给鱼的生长带来不利。

2、防缺氧

正常情况下,每年进入冬季后,池塘养殖出现泛池泛塘的现象明显减少,比起夏季和初秋高温季节发生情说明显减少。但是,有些池塘也会在冬季出现泛池泛塘,比如肥水池塘的鱼类、深水池塘的鱼类、网箱养殖的鱼类。这些情况下的鱼类,常因忽视管理而发生冬季缺氧浮头,甚至严重死亡,给养鱼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是气温下降时,深水、肥水和网箱高密度养殖的水域表层的水温较下层水温低,其比重也较下层水大,致使表层冷水下沉,下层温水上浮,形成水体的垂直对流。而深水层的水体是缺氧甚至无氧的,缺氧和无氧的水体上浮,就会造成上层的水体严重缺氧。同时,水体的这种垂直运动,加快了池塘底部沉积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增大了水体内部的耗氧量。加上冬季太阳光照少,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弱,产生的氧气不足,因而常造成养殖环境溶氧不足,加之鱼类密度大,因此容易出现缺氧浮头甚至产生死亡的现象。

4、防冻害

寒冷的冬天常常使越冬的鱼种受到冻害,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可以采取这几种方法来避冷增温:

(1)设障避害,在鱼塘北边用木竹棍打桩围上编织袋或稻草秸秆,设置人工屏障来抵挡北风。

(2)施粪升温,每亩水面投施畜禽粪便500公斤左右。利用肥料发酵、分解、释放出热量的原理来升高水温。

(3)烟熏制暖,每逢白天北风呼啸就是夜晚有霜冻的前兆,可将湿稻草、柴禾堆放在鱼塘岸边生火熏烟来制造暖和气氛、减弱霜冻程度。

(4)投放水草,冬季往鱼塘投放一定数量的水草,让鱼在草丛中取暖驱寒。

(5)注水增温,在气温较高的晴天午后将浅水面经日晒升温的浅水注入鱼塘。

①生态、健康型的多品种混养模式。推广生态高效混养模式和测水健康养殖技术,重点推广池塘蟹—虾混养、鳖—鱼混养、鱼—蟹混养、鱼—鱼混养等多元化养殖模式,池塘多品种混养技术具有饵料利用率高、排出污染水少、药物使用量低、产品质量高和养殖经济效益好的优点。

②发展“渔—农”综合型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发展“渔—桑”、“渔—果”、“渔—蔬”等农业综合型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建设生态型小农场,科学规划渔农面积比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渔—农”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使投入的物质高效利用,渔业生产产生的残饵、粪便形成的淤泥作为农业生产的优质肥料,形成良好的物质循环链,对外排出的污染物极少,是今后重点提倡的生产模式。

③养殖水域水质调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应用生物、化学、机械等手段调节养殖水域的水质,推广使用微生物制剂、生石灰改善水质,配备增氧机、水泵等机械设备增氧及曝气,加速水中物质的分解及循环,并被生物吸收利用,减少水中污染物的向外排放。

④天然水域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a.做好各开放式水域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工作,在水质达到要求的水域投放以滤食性鱼类为主的鱼种,适当种植和养护一些水生植物,建立鱼虾草共生的可循环生态系统,增加本地水产资源种群数量,恢复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充分利用不同鱼类的食物链特性提高水域自净能力。

b.严格控制围网养殖与网箱养殖面积,将部分投饵养殖区调整为生态增殖区,使渔业从集约化养殖向休闲观光渔业方向转变,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⑤探索封闭式循环水、零废水排放的工厂化水产养殖新技术。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是全世界重点发展的应用现代工业技术的资源节约型养殖模式,具有高产、优质、高效、节能、环保的优点。该养殖模式是将水处理净化与水产养殖技术充分结合,定期补充水量,基本不外排养殖废水,是今后渔业生产发展的方向之一。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报告》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37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