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农业,作好用水文章
农业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标就是农作物高产与高水分利用效率相结合的节水型农业。节水农业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水分(包括降水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量的80%左右,其中90%的种植业用水都需经过土壤水的转化而被植物吸收利用。如何充分利用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水高效利用的综合农艺措施,已成为当前农业用水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下面介绍节水农业中调节干旱的几项措施:
一、减少不必要的降水流失,保住天上水。
丘陵山区要大力加强工程措施和耕作技术措施建设,工程措施主要有兴修水平梯田,沟坝,水窖等。耕作技术措施有水平沟种植、垄沟种植、蓄水聚肥种植等。通过深耕或深松,耕深15-20厘米,打破犁底坚硬土层,降低了土壤容量,增加了孔隙度,从而增加了降雨的入渗速度和土体的蓄水容量。少耕免耕对减少风蚀、水蚀、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地表径流起到良好作用。免耕可使降水流失量减少,土壤流失量减少,土壤含水量增加。
二、选择避旱和适应土壤干旱的措施,巧用土壤水。
根据不同地区土壤特点,选耐旱优良品种。通过一些耕作措施,减缓干旱时期的旱情如延长蹲苗时间以错过旱情期;在限水灌溉条件下,磷肥集中深施效果最好。有地表水源的地区,限额灌溉,以水防旱。
三、防止不必要的蒸发,减少消耗,多用土壤水。
防止不必要的水分蒸发可采取覆盖、应用抗旱保水剂等措施。(1)覆盖。有麦糠覆盖、生物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留高茬覆盖、沙石覆盖等几种方式 ,保墒增温效果好。生产实践证明,麦田采用麦糠覆盖蓄水量提高20-44.6毫米,比对照增产23.2%。覆盖栽培具有明显而稳定的聚水、保墒、增温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及其有效性,提高作物有效耗水比,抑蒸减耗,节水抗旱,促进早熟和增产等作用。(2)利用抗旱保水剂,延长土壤水分持续供应。抗旱保水剂可直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在旱作大田上,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平均可高出5 个百分点以上,在灌溉地上,可明显可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延缓灌水时间,减少灌水1—2次。
四、提高土壤现有水分的利用效率,用好土壤水。
土壤深层贮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它在作物生育期降水不足时,可通过毛管运动或根系的吸收调节水分的供应。采用轮作平衡调水,推广良种,间作套种,铺膜提高地温增加水分的有效性,增加施肥量,合理利用N、P配合,无机肥与有机肥配合提高土壤水的利用,增施P、K肥,“以肥调水,以水调肥”充分利用深层水。
地膜栽培在生态经济发展中的利弊葡萄地铺地膜的利弊
主要作用:防洪抗旱/防汛抗旱(最主要)、发电 次要作用:灌溉、供水、航运、 渔业 、旅游.最主要的防洪抗旱作用的原理是:由于河川径流具有多变性和不重复性,在年与年、季与季以及地区之间来水都不同,且变化很大.导致时而洪水泛滥时而干旱断流,于是水库可以在洪水泛滥的时候将水蓄积起来,在干旱断流的时候把水放出来,从而起到防汛抗旱的作用,这个就叫做调节河流的季节径流量.其他多数用水部门例如灌溉、发电、供水、航运等都要求比较固定的用水数量和时间,它们的要求经常不能与天然来水情况完全相适应.人们为了解决径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重新分配问题,同样需要水库来调节河流的季节径流量.兴建水库的弊端1、增加库区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影响兴建水库可能会诱发地震,增加库区及附近地区地震发生的频率.山区的水库由于两岸山体下部突然未来长期处于浸泡之中(以前没有水浸),发生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频率会有所增加.这种增加导致水库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而一旦水库出现安全事故,那么对下游的影响比没有水库要大很多倍,等于是把水蓄起来一下子冲到下游,对下游的损害将是巨大的. 2、造成库区泥沙淤积由于受水坝的拦截,受水势变缓和库尾地区回水影响,泥沙必然会在水库内尤其是大坝和库尾(回水的影响)淤积.库区泥沙淤积造成水库的实际库容不断减小,好处随年递减.并且直接导致对下游河道的影响. 3、下游土地的土壤盐碱化不断的灌溉又使地下水位上升,把深层土壤内的盐分带到地表,再加上灌溉水中的盐分和各种化学残留物的高含量,导致了土壤盐碱化.4、库区及下游的水质恶化库区水面面积大,大量的水被蒸发,土壤盐碱化使土壤中的盐分及化学残留物增加,从而使地下水受到污染,提高了下游河水的含盐量.
5、下游水环境的改变及影响由于水质的恶化及水流流速的减慢,使水生植物及藻类到处蔓延,不仅蒸发掉大量河水,还堵塞河道灌渠等等.这些水生植物不仅遍布灌溉渠道,还侵入了主河道.它们阻碍着灌渠的有效运行,需要经常性地采用机械或化学方法清理.这样,又增加了灌溉系统的维护开支. 6、对下游河道的影响 由于水势和含沙量的变化,还可能改变下游河段的河水流向和冲积程度,造成河床被严重冲刷侵蚀,入河(海)口向陆地方向后退. 7、对疾病传播的影响由于水流静态化导致下游血吸虫病等流行病的发病率增加,库区也会更容易滋生蚊蝇及其他致病微生物. 8、移民问题和对库区风景、文物的影响由于水位上升使库区被淹没,需要进行移民(大问题).并且由于兴建水库导致库区的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被淹没,需要进行搬迁、复原等. 9、对气候的影响库区蓄水后,水域面积扩大,水的蒸发量上升,因此会造成附近地区日夜温差缩小,改变库区的气候环境. 10、外交上的影响在国际河流上兴建的水库,等于重新分配了水资源,间接的影响了水库所在国家与下游国家的关系. 11、价值的损失 淹没文物古迹或造成原有自然景观观赏价值的损失,如果仅就自然景观而言,当然水多了也有对景观加分.峡谷没了,但是高峡出平湖嘛.12、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水温和水质的变化会影响原先水生生物的生存,需要进行生殖洄游的鱼类如果被水库阻挡更是面临灭绝的危险.13、对库区陆生生物的影响淹没土地并非只是造成移民,陆生动物会被驱逐,陆生植物会被淹没.陆生动植物可能会有大批死亡,如果有濒危物种后果更甚.植物被淹还会发酵形成沼气,排入空气会导致大气污染和气候变暖.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修建水库的利弊互相联系,各种弊端也是互相影响.这里提醒了我们一个基本的地理观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文章的最后,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华尔街日报中国:为全球新建水坝,文章来源于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大坝安全中心的网站前面的两段内容是这样的:全世界45,000座大型水坝几乎有一半在中国,中国已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水电技术,虽然它自己还在努力应对着三峡大坝带来的环境破坏和社会问题.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已开始对修建大坝敬而远之.但中国公司和中资银行现在却至少参与了27个国家47座大坝的建造,这些大坝的造价总计高达数十亿美元,其中一些位于因侵犯人权和环境记录恶劣而饱受批评的苏丹和缅甸.
地膜在生产中已被人们利用30多年,最初的集体生产仅在育苗中利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增温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越来越广泛。通江县1988年地膜玉米在800m以上高山地区得以推广,被人们称之为白色革命。随后地膜玉米、甘薯、马铃薯在全县普遍推广,增产效果显著,蔬菜、水果、食用菌膜栽技术也随之推广利用。
一、回顾历史,正确评价功过
地膜栽培技术是增温保湿、保水保肥、节劳减支、增产增收的一项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在旱作农业相对集中,面积大、且水源条件差的地区推广地膜栽培比露地栽培有几大优点:一是可使地温提前升至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度,有效积温比露地栽培提前15~20天达到作物全生育期要求积温,可提前成熟收获,躲过夏复旱达到高产;二是盖膜栽培保墒能力强,可减少灌溉用水,解决了水源水足的生产用水矛盾;三是减少除草、用药用工、节约生产成本;四是比露地栽培可增产20%~30%左右。
现有膜栽生产因技术措施不到位,农民生态意识差,存在面源污染加剧的负面影响。一是地膜栽培后残膜大部分末回收,残留土中形成白色污染。2007年县土肥站在涪阳镇火石岭村进行污染源测定200年地膜栽培地块,年亩使用地膜2.1kg/亩,残留土中1.4kg/亩、为总使用量的63.6%。二是盖膜栽培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的田块有害物质挥发减少,残留在土壤中的越来越多,既形成土壤毒害,又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提高。
二、提高科技含量,切实解决不利因素
农业可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和谐,农田生态也要适应发展需求,农民种田的科技水平,含量也应不断提高,地膜栽培技术要进一步推广,就必须切实解决好生产中的不利因素――面源污染。
一是加强宣传培训,把地膜技术从用膜到回收残膜、售残膜的全套技术让广大农民掌握利用,自觉形成科学用膜、回收处理残膜的良好习惯。二是在盖膜栽培科技含量上,通过培训、示范引导不断提高,特别是整地盖膜质量,作物的肥水管理上要切实按技术规程实施,使之不断挖掘我县膜栽工程增产增收的潜力。三是在农药的选择上,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及农产品中的残留量。四是科学施肥,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机肥与化肥、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配合使用,重施基肥,适时追肥,尽量减少肥料浪费。五是积极示范推广光谱杀虫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切实达到膜栽技术越普及,生态环境越优美,土壤、农产品质量越高的目的。
三、前景与措施
我县农业膜栽工程从单纯育苗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普及到不同粮食作物、瓜果、蔬菜、花生、食用菌等整个农业生产,在不同作物上都收到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效果。特别是高山区亩增产增收的幅度更大。经测算,地膜玉米生产成本381元/亩,其中地膜25元/亩,肥料70元/亩,种子30元/亩,农药6元/亩,人工费250元/亩。露地栽培仅少用地膜25元/亩,却多用人工除草2个工(按省劳力平均25.49元/日)51.98元,多用成本26.98元,膜栽玉米亩收入648元,露地玉米500元,膜栽玉米比露地栽培亩增收173.89元。我县每年玉米播面30万亩,马铃薯10万亩,甘薯13万亩,过去膜栽总数仅10万亩,还有40万亩是常规栽培,这就是膜栽工程的增产增收潜力,加上蔬菜,食用增产增收的潜力更大。玉米潜力可达1 000万kg,马铃薯可达1 200万kg。甘薯可达1 000万kg,三大旱作潜力3 200万kg。
综上所述,膜栽工程在解决不利因素后,可继续扩大实施力度,推动农业不断发展。在措施上首先是基层党、政部门要将主要精力放在生产发展上,不断推进科技进步,为三农工作搞好服务。其次对各种技术力量组装配套,如农业、农机、水利、财政、环保、气象等,发挥科技人员的技术指导作用。技术人员是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的先锋。大面积推广利用,要靠党政干部指挥农民实干,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我们的工作才不会走弯路,就能收到真正的实效。
(通联:四川省通江县土肥站 636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