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掌木的 种植 方法 与知识是很多人想要知道的,我结合、整理网络资源全面而简洁的介绍了鸭掌木的种植技术,希望大家喜欢。
鸭掌木的种植技术
1、扦插繁殖。春季新梢生长前,剪取1年生枝条作插穗,穗长8-10厘米。去掉下部叶片,保留顶端1-2层叶,插穗下端剪成马蹄形。用河沙或蛭石做成苗床,插穗插入2/3,搭拱棚高10-15厘米,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持充足水分,底温25℃时,4-6周可生根上盆栽植。
2、全光雾插繁殖。利用植物生长季节,人为造成一种高湿度的小环境,使植物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快速无性繁殖。首先将扦插池底用砖铺一层,其上放已消毒的河沙30厘米厚。其次,插穗选当年生长的嫩枝长8厘米,去掉下端叶片,用abt生根粉1000毫克/公斤,蘸根20分钟,将此插穗插入池沙1/2。下午插最好,插后前两周8-17时喷雾,时间间隔3分钟,夜晚停喷;第三、四周间隔为7-8分钟;第五周后间隔保持在10分钟,此时已生根(如遇低温或阴雨天气少喷,生根时间可能相对要晚些)。待苗根长壮后即可分栽。
3、高枝压条繁殖。4月下旬-6月中旬均可进行。选2年生枝条,先环状剥皮,宽1-1.5厘米,深见绿色的形成层为宜,用潮湿的苔藓或腐熟的牛粪与田园土(1∶1)或腐叶土等包在伤口周围,最后用塑料膜包紧并扎好上下两端。40天左右生根,此法费工费时,但根系好,成活率高。
鸭掌木种植要点
最佳繁殖时间:鸭掌木在4~5月采用室内盆播。扦插繁殖可在4~9月进行。
最佳生长土壤:养殖鸭掌木需要土质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盆栽一般可选用腐叶土或泥炭土、园土加1/4左右的河沙或珍珠岩混匀配制,为使其肥沃另加少量饼肥末作基肥。
生长湿度要求:鸭掌木喜湿润,故生长旺季需充分浇水并注意增加空气湿度,经常向叶面上喷水,保持湿润的环境有利其生长;若盆土缺水易引起落叶,空气干燥叶色易褪绿变黄。
最佳生长温度:鸭掌木一般的生长温度是15~25℃。低于5℃就会掉叶子,平时要注意通风。
最佳生长光照:鸭掌木喜温暖湿度大的环境,忌烈日照射,较耐阴,培养时给予明亮的散射光最适宜。
鸭掌木繁殖方法
播种和扦插繁殖但以扦插法为主。
于1月份后采收黑色球形浆果,用细沙拌和后搓揉去果皮果肉,再用清水漂洗去空瘪种粒,即可得到干净饱满的种籽,可行随采随播,也可先行沙藏催芽,等种粒裂口露白后,再行盆播或地播。用腐叶土或沙土盆播,覆土深度约为种子直径的1~2倍。种子发芽适温为20℃至25℃,保持盆土或苗床湿润,随采随播者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约15天至20天即可出苗,经沙藏催芽后再行播种者,在适温下一周后即可出土。生长良好。出苗后应及时搭棚遮荫,秋季给予全光照,冬季加盖地膜防寒,只要苗床局部空间的环境温度不低于5℃,一般可平安过冬。留床培育一年,再行扩距移栽,或直接用于上盆。值得注意的是:因其播种苗不能完好地保持亲本植株具黄斑等优良性状,一般具黄斑的园艺变种,不能用播种法育苗,而只能用扦插、压条、分株等方法育苗。
扦插繁殖每年3-9月为适期,鹅掌柴易萌发徒长枝,春季可结合换盆修剪进行扦插。剪取8~10cm长的枝梢或枝条,去掉下部叶片,扦插在河沙或蛭石做成的插床上。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放于阴凉处,温度在25℃时,4-6周可生根盆栽。
鹅掌木的养殖方法
1、土壤:鹅掌木要求土质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盆栽一般可选用腐叶土或泥炭土、园土加1/4左右的河沙或珍珠岩混匀配制,为使其肥沃另加少量饼肥末作基肥。
2、定植:选取根系发达完整的壮苗于秋末或春季发芽前栽人盆内。栽种前,先在容器底部渗水孔垫瓦片,并在容器内填人部分营养土,植入后再填土使根部与土壤密接,土表与盆沿相平,浇透水沉实后,土面距盆沿保留5厘米左右作为浇水的水口即可。新上盆的植株应先放于半阴处一周,然后再逐渐过渡到阳光充足的地方,进行正常管理。
3、浇水:在空气湿度高、土壤水分充足的环境下生长良好,注意盆土不能缺水,否则会引起叶片大量脱落。冬季低温条件下应适当控水。如使用塑料容器则要注意排水。要保持土壤湿润,不待干透就要及时浇水,天气干燥时,还应向植株喷雾增湿;梅雨期间要防止盆中积水。
4、阳光:鹅掌木喜半阴,宜放在明亮散射光下莳养。光线适宜时叶色油绿明艳,可较长期欣赏。冬季可将其移放到南窗附近培育,使其多接受些阳光照射则叶色光亮。最好每年春、秋两季将花盆移至室外通风良好和适当光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但室外养护期间一定要避免阳光曝晒,否则叶片易枯黄,降低观赏价值。
5、温度:鹅掌木不耐寒,冬季室温需保持在10℃以上;若室温长时间低于8℃,叶片就会逐渐枯黄;温度降到O℃以下则叶片脱落,茎枝干枯而死。所以,冬季养护保持适宜温度很重要。
6、施肥:生长季节每1~2周施1次液肥。在5-9月这段时间内,每月施2次20%的饼肥水。对花叶品种,若氮肥多,光照弱,会使叶片上的斑块不明显。
7、换盆:每年春季换一次盆,如使用塑料容器则要注意排水。盆土用泥炭土、腐叶土、珍珠岩加少量基肥配制。亦可用细沙土盆栽。
8、虫害:主要有叶斑病和炭疽病危害,可用10%抗菌剂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喷洒。虫害主要有介壳虫危害,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另外,红蜘蛛、蓟马和潜叶蛾等危害鹅掌木叶片,可用10%二氯苯醚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杀。
9、修剪:鹅掌木容易萌发徒长枝,因此,对成株需经常注意整形和修剪,才能保持株形整齐美观。多年生老枝,株形长得过于庞大时,可在每年新芽萌发之前结合换盆进行重剪,剪去上部枝叶和一部分老根。
10、繁殖方法
(1)扦插法:6月下旬,选当年生鸭掌木半木质化枝条的中下段,剪成长10厘米左右的一段插穗,上端留2片叶,剪去1/2小叶,插后40-60天即可生根。
皇粮碑今何在?鸭田米飘稻花香
红网时刻8月25日讯(记者 冯钧 童妙 摄影 李璐 视频 陈珉颖)“集合——集合了——”在岳阳华容县鲇鱼须镇高山村湖南吉娃米业有限公司的基地,随着村民一声吆喝,绿油油的稻田里立刻鸭鸣一片。伴着鸭子在禾苗中穿梭的声音,不一会儿一群鸭子就出现在面前。今天上午,“洞庭鱼米香,湖南好粮油”——高质量发展的湖南粮食产业“媒体三湘行”采访团又一次来到田间地头。在随风翻腾的绿油油的稻浪里,像城堡一样又高又尖的绿色鸭棚,有规律地排列在稻田里。显然,这些活蹦乱跳的鸭子是这片稻田的主人。鸭与水稻和谐共生,开启了湖南粮食生产绿色升级的成功探索。
湖南洞庭湖区自古以来就有养鸭的传统和得天独厚的条件。鸭在当地有着适宜良好的生长环境。而另一方面,洞庭湖区位于北纬30度,自古就是优质籼稻种植区,有“天下粮仓”的美誉。当稻遇到鸭,两个物种的结合,辅以恰当的控制手段,它们便开始彼此相生相长。
吉娃米业从2018年开始尝试水稻鸭养殖模式。公司负责人龚文兵原来是粮食经纪人,对于市场有着灵敏的嗅觉。稻鸭这种正好切中了消费者和市场最强需求点——绿色环保。
鸭喜欢吃昆虫以及水生动物。有数据显示,一只雏鸭一小时可以消灭86到99只害虫,这些害虫有稻飞虱、稻叶蝉、稻象甲以及福寿螺等,种类达14种以上,鸭子的这种出色捕食能力是其它天敌难以企及的。由于鸭子不间断活动,除虫灭草,吃掉水稻部分黄叶,破坏了稻瘟、白叶枯、纹枯等病菌的生长环境,有效地控制了病害寄主,提高了植株的抗病性,较好地控制了灰飞虱、黑尾叶蝉、纹枯病的发生。因此稻鸭田农药的施用量大幅减少。
鸭子的排泄物几乎全部排放到了稻田,是养分丰富的有机肥。龚文兵介绍,目前他们养殖的鸭在一个生长周期110天里,长到约3公斤可以产生约10公斤粪便,能有效补充水稻生长期间对养分的需求。鸭子在水稻间运动,具有增氧的效果。研究表明,稻田放鸭后能大幅度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比常规稻区增加88.18%到124.63%。因此稻鸭田化肥施用量也比一般农田要少得多。
稻鸭种植不仅节约了成本,更重要的是保护了生态环境,有利于发挥自然控制的作用,生态效果显著。
稻鸭种植好处多,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并不简单。鸭种和稻种的选择需要经过长时间摸索,才能找到适合本地环境的最佳搭配。他们通过长期实践,选择了湖南优质的稻种和湖区优质的鸭苗,让鸭子在体型和生产周期上,与优质稻种产生最佳的组合。
吉娃米业在不断摸索中独创了网格化种植模式,把稻田用围栏隔出一个个网格,鸭子在限定的区域运动生长。这样鸭子可以充分发挥除虫和除草的本领,把农药化肥使用量降到最低。而另一方面,吃着足够的虫和杂草,每天充分地运动,鸭肉变得特别鲜美。
龚文兵算了一笔账,稻鸭共生种植收入既有稻米又有鸭,每亩收入2960元,传统的种植方式每亩收入为840元,增收2120元。
吉娃米业把直播开到了田间地头,眼见为实的绿色种植场景让稻鸭米还在田里就被预订一空。2020年第一次直播,鸭田留胚大米、吉娃贡米就销售了5000余单50余吨。市场的追捧是引导农户开展大面积种植最大的动力。2019年公司参与种植的农户仅几十名,面积仅为800多亩,2020年已有多名农户主动找到他们,预种植的农户将到2000多户。湖南“稻鸭米”的种植已经逐步在洞庭湖区推广开来
一座青灰色欧式二层小洋楼,仅从外观看,除了能感受到老建筑特有的厚重与沧桑,似乎并不起眼。如果不加说明,也许会让人误认为是旧时代某个乡绅或民族资本家在长春的老宅。但这其实是满清末代皇帝溥仪,作为伪满傀儡皇帝时的寝宫辑熙楼,也就是长春伪满皇宫内廷的核心建筑。为了和吉林电视台《天下贡米》摄制组一起拍摄其塔木池忠田的“鸭田米”放鸭过程,在飞到长春后,利用等待吉林电视台摄制组的空闲时间,顺访了这里。这到不算是假公济私,因为其塔木是大清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树立的五块仓官碑的地点之一,通俗地说其塔木就是给清廷提供“皇粮”的地方,仓官碑也就是“皇粮碑”。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起来,其塔木的“鸭田米”都和溥仪具有“家族”渊源。
图1 长春伪满皇宫内廷核心辑熙楼。这里曾经是管理吉林、黑龙江盐务的吉黑榷运局的办公楼
只是与在整个东北境内严格圈定“皇粮”产地,并立“皇粮碑”以彰显皇权尊荣的大清祖先们相比,作为傀儡的溥仪,显然已经风光不再。不但作为内廷的核心建筑,辑熙楼不过是用吉黑榷运局的旧办公楼改建的,而且内部装饰最多也就能大抵相当于土豪、暴发户的水准,远没有了帝王的威仪和排场。如果说辑熙楼还多少带有临时性安排的性质,是日本侵略者急于让溥仪登基,以此为伪满政权披上合法的外衣,那么,日后日本侵略者为溥仪修建的皇宫建筑,也仅仅是大资本家私宅的级别——一切都将溥仪傀儡的本质暴露无疑。既然溥仪仅仅是侵略者身上的一块遮羞布,连“皇宫”都如此“私宅”化,恐怕专设的“皇粮”供应地和“皇粮碑”也就不会有存在的意义了。
图2 辑熙楼里的会客厅装潢也仅及一个土豪、暴发户的规格
虽然溥仪是否有划定产地的“皇粮”荟聚网还来不及考证,但溥仪没有吃过其塔木的鸭田米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到不是傀儡皇帝溥仪,像他的“臣民”一样,连吃大米的权利都没有,而是其塔木鸭田米种植技术的发明人——池忠田那时还没出生呢!对不起,这里和大家开了一个小玩笑,言归正传,在溥仪治下的满洲国,中国老百姓吃大米是违法的,是经济犯!那时其塔木的所有粮食,而不仅仅是大米,恐怕绝大多数都成为了另类的“皇粮”,被“皇军”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