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灌溉,大家就想着是是「浇地」或者是「给庄稼浇水」。
其实,这是对灌溉对象的认识差异,那灌溉的对象到底是「土地」还是「作物」?
那从灌溉的对象来说,我们更倾向于是向作物灌溉,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进行灌溉。
在教科书里,农田灌溉被经典的定义为种植过程中对自然降雨的补充,这是从整个自然界能量守恒的角度来说,但这个定义并没有指出灌溉的目的。
我们认为,从灌溉的目的和效果出发,更为准确的灌溉定义应该是:
灌溉是向土壤或其他作物吸收水分和营养的可储水基质中,预存水分供植物未来取用的过程。
在这个新定义中,明确了两个基本事实。
首先明确了灌溉目的,灌溉是向土壤或其它基质提供水分,并不是向作物直接提供水分;
其次明确了灌溉效果,灌溉后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并不是立刻被作物全部吸收,而是通过一个相当长的物理、化学、生理过程按需利用。
综合灌溉对象、目的、效果,既然灌溉是向作物的吸水根区灌溉,那对于作物需水量及土壤的储水能力应该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当我们实现对土壤有效储水能力和作物未来耗水的分析,以此来决定下一次灌溉的时间和量。
一、大田
指大面积种植作物的田地。
引证解释: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十:“大田还没有开镰,人们都呆在家里打杂。”
二、田埂
田间的埂子,用以分界并蓄水。
引证解释:《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闽侯县建民农业生产合作社采取了耕牛私有私养租用的政策》:“犁第二遍田以前必须先车水灌田,并且做好田埂基。”
三、稻田
生长水稻的水田。
引证解释:宋 苏辙 《白鹤观》诗:“流水无声入稻田。”
四、肥田
肥沃的田地:~沃土。
引证解释: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第一章第一节:“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
五、田地
耕种的土地。
引证解释:陆蠡 《海星·麻雀》:“雪,会冻得你发僵。并且最可怕的,是掩住了一切的丘陵、原野、田地,使我们找不到金黄的谷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