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怎么种植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3 07:30:04
字号:

茯苓种植方法是段木栽培。

茯苓怎么种植

1、种植前的准备:

(1)苓场选择及处理:

苓场应在种前3~4个月确定。苓场以背风向阳、地势干燥、排水方便、坡度在15左右的酸性(pH值为5~6)**砂质壤为最好。要翻垦过冬,深挖30~50厘米,消除石块及树根,四周开好排水沟。有白蚁的应进行清除,并用农药消毒*壤。接种前10天再进行一次翻地,打碎泥。

(2)备料:

从当年树木开始落叶至次年新芽萌发前这段时间均可砍伐备种获苓的松树(径粗以10~20厘米为好),剔去较大的树枝,留小枝及树叶,加快水分散失。松树经几天挥发后,用板斧纵向从苑至梢削去宽约3厘米的树皮,削的深度以见到木质部为度,间隔3厘米(即保留3厘米的树皮)再削一道树皮,如此使树干被削皮6~8处。

这种处理方法叫削皮留筋,目的有三:一是加快树料的干燥(水分和油脂从被削部位溢出);二是便于获苓菌丝在形成层生长,进而蔓延侵入木质部,留筋部分成为菌丝的传菌线;三是留筋部分对菌丝有保护作用,抵抗干旱、暴雨等不利影响。

再把树干锯成60~90厘米的料筒(段木),以“井”字形方式把料筒堆架起来,筒与筒间隔10~17厘米,下垫石块,上盖草叶。

(3)菌种准备:

①母种培养按常规方法。②原种培养基配方:小松木钉(1厘米×1厘米×0.5厘米)25千克、松木屑40千克、米糖8.5千克、蔗糖1千克、石膏粉0.5千克或松木屑78%、麦麸20%、糖1%、石膏1%。

③栽培种制备:生产上常用小松木片(厚0.5厘米、宽1厘米、长10厘米)制作栽培种。制法是,先配0.5%硫酸铵(或硝酸铵)加1%的蔗糖的营养液,然后将松木片放入营养液中浸泡4小时左右,待木片吸足营养液后,取出装入广口瓶或菌种袋内,灭菌接种按常规,置于25~28℃培养室内培养30天左右即得。

2、接种:

栽培时先挖好窖池,窖深17~23厘米,宽40~50厘米,底部顺坡排列,长度视需要和地形来定。挖后将段木放入窖内,一般每窖放两根,大小搭配各一根,或小的也可以放三根,保持与地面平行,使留筋部位靠紧,周围用砂石填紧固定,把菌种放在段木端夹缝之间,并使料筒间出现夹缝。

放种时先用斧头把接种部位削出新口,每窖放1/2瓶,或1/4袋菌种,菌种面上盖撕烂的菌种袋、树叶或木片,然后覆盖10~17厘米,窖面堆成龟背形。

种植的管理:

茯苓接种后,一般7~10天即可发菌,3~6个月就可结苓,8~10个月第一批茯苓成熟,13~15个月还可采收第二批。接种后的管理工作应抓好以下几点:

⑴发菌检查。

⑵补种调种。

⑶护窖除虫。

⑷结苓培育。

1、苓场选择:选择在海拔为600-900m,背风向阳,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地块进行栽培。2、备料:采伐松树枝干,然后使用刀具间隔3-4cm左右纵向削去3-4cm宽的树皮,接着将枝干锯成30cm左右的料筒,进行自然干燥。3、接种:将筒料放在窖中,菌种瓶口插入1根木条,最后在筒料上覆盖一层泥土。

一、苓场选择和备料

1、一般选择在海拔为600-900m,坡度为15-30?,背风向阳,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排灌性能良好的地块进行栽培。

2、选好种植地块后,深挖60cm以上,并将杂草、石块、树根等清理干净,然后随着山势挖厢垄,宽2-2.3m左右,左右横向长度根据地形做出调整。上下厢垄和苓场四周挖宽50-60cm,深40cm的隔沟,而厢垄内的苓窖挖成长1m,宽45cm,深45cm的长方形,两窖之间间隔30cm左右。

3、从松树上采伐枝干,然后使用刀具纵向削去3-4cm宽的树皮(间隔3-4cm左右),以能见到木质部为宜。

4、将松树枝干锯成30cm左右的料筒,按照井字形堆放(高1.5m左右),进行自然干燥。

二、接种

1、菌种要求体型中等,重2-3kg左右,颜色为淡棕色,外形为近球形,裂纹多。

2、一般情况下,每15kg一窖的松料,接种150-250g的鲜茯苓肉,或者是一瓶木屑菌种。

3、将准备好的筒料放在窖中,然后在菌种瓶口插入1根木条(比瓶口细三分之一,比菌种瓶长四分之一),瓶口朝下,在筒料边缘砍一道裂缝,然后将木条插入缝中,夹紧后用土挤实,最后在筒料上覆盖2-3cm厚的泥土。

三、管理

1、将土埋平,然后在苓场最顶端50cm左右,沿着苓场两边呈八字形挖60-80cm的深沟,用于排水,防止白蚁危害。

2、及时清理排水沟,避免苓场积水。

3、如果发现有白蚁为害,可以使用柴油加水,或者是使用灭蚁灵沿着苓场四周喷洒,形成隔离带。

4、接种后10天左右,检查一次菌丝萌发情况。如果出现菌种干枯、杂菌污染、菌丝不吃料等情况,及时进行补接。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09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