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意思是:天底下没有一块田是荒废不种的,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这句诗出自李绅的《悯农》,全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悯农二首·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赏析
诗的前三句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简介
李绅,字公垂,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悯农二首》,流传甚广,千古传诵,被誉为悯农诗人。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中的四海指的是什么
意思: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秋天会获很多粮食。世间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此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扩展资料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中的四海指的是什么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悯农二首》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字词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翻译: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揭露的是四海之内,已无闲田,但是种地的农夫仍然饿死,为啥?就是因为统治阶级的剥削,每年要交无数的税赋啊,农民哪有存量!展现了封建主义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欺压,揭露了封建主义统治阶级的罪恶嘴脸。
本文出自李绅的《悯农·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意思就是:春天种下一粒谷种,秋天收获成千上万的谷子.全国各地都没有空闲荒芜的田地,可是仍然有农民被饿死.
说的是统治阶级对农民阶级无情的剥削
犹:还是。
徒:空。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揭露的是什么地主等对农民的剥削,即使没有闲置的土地,农民仍然没有粮食可以吃,因为粮食都供给了地主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中的犹是什么意思表面的意思是说:全国上下都没有荒废空旷的田了,但是农民还是会饿死。内在的意思就是表明当时社会苛捐杂税繁冗。农夫们上交的粮食太多,以至于不能吃饱饭。
犹:仍然;还是。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满天下并没有闲置的土地(都种了庄稼),农夫却照样还是被饿死。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中的“犹”,是“仍旧”、“还是”、“依旧”的意思。
翻译:
天下没有一块地是荒芜的,但种田的人仍旧饿死无数。
这是唐代诗人李绅的 《悯农二首》中的诗句。
“仍然”、“还是”。
全国上下都没有荒废空旷的田了,但是农民还是会饿死.内在的意思就是表明当时社会苛捐杂税繁冗.农夫们上交的粮食太多,以至于不能吃饱饭.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原因朝廷征重税,收获的粮食都被官吏们剥削了——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著。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著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