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灌水量的确定,一要根据树体本身的需要,二要看土壤湿度状况,同时要考虑土壤的保水能力及需要湿润的土层深度。王仲春等以苹果为试材,测定了不同土壤种类在水分当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下降到不能移动时的含水量)附近时的灌水量。生产中可根据对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结果,或手测、目测的验墒经验,判断是否需要灌水。其灌水量可参考表8。
表8 不同土壤种类在水分当量附近的灌水量(面积667平方米)
*20厘米土层中含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时的灌水量;** 40厘米土层中含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时的灌水量。
每次灌水以湿润主要根系分布层的土壤为宜,不宜过大或过小,既不造成渗漏浪费,又能使主要根系分布范围内有适宜的含水量和必要的空气。具体计算一次的灌水用量时,要根据气候、土壤类型、树种、树龄及灌溉方式确定。核桃树的根系较深,需湿润较深的土层,在同样立地条件下用水量要大。成龄结核桃需水多,灌水量宜大;幼树和旺树可少灌或不灌。沙地漏水,灌溉宜少量多次;黏土保水力强,可一次适当多灌,加强保墒而减少灌溉次数。盐碱地灌水,注意不要接上地下水。
灌水量(吨)=灌溉面积(平方米)×土壤浸湿深度(米)×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灌溉前土壤湿度)
例如:某果园为沙壤土,田间持水量为36.7%,容重为1.62,灌溉前根系分布层的土壤湿度为15%,欲浸湿60厘米土层,那么每667平方米果园灌水量应该为140.6吨,即灌水量=667平方米×0.6米×162×(0.367-0.15)=140.6吨。
1、灌水沟问距取决于土壤透水性和作物行距,透水性强时,间距小,反之则大。间距同时要与作物行距相适应,当两个因素产生矛盾时,可通过调整灌水沟宽窄、沟中水深和灌水时间来达到均匀灌溉的目的。
2、灌水沟长度根据地形坡度大小、土壤透水性强度及土地平整程度而确定,同时还要考虑入沟流量大小及灌水时间长短。当地面坡度较小,土壤透水性较强,土地平整较差时,灌水沟应短些,反之可长些。
3、灌水沟坡度主要由当地地形决定,因灌水沟一般沿地面坡度方向布置,适宜的坡度为0.003~0.008。当地形坡度过大时,可使灌水沟方向与地面坡度呈锐角布置,尽可能使灌水沟获得适宜坡度,保证灌水均匀,避免表土遭受冲击。
4、入沟流量与地面坡度、土壤性质及土地平整程度有关。一般坡度小、渗透强、平整差时,入沟流量宜大,反之宜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