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茶的历史典故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3 04:56:35
字号:

在云南茶区,勤劳的各族妇女自古至今都是茶叶生产劳作的主力军,她们常常迎朝露、顶烈 日、冒风雨、踏夕阳,早出晚归,采茶制茶。茶叶融入了她们的情感,茶叶寄托了她们的希 望,她们采制的茶叶也常常被称为“女儿茶”。?

女儿茶的历史典故

清代普洱贡茶之一——女儿茶

《红楼梦》第63回中写到:“宝玉忙笑道:‘……今儿因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顽一回子。 ’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说:‘该焖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焖了一茶缸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这里提到的“女儿茶”其实就是一种普洱茶产品,是由云南上贡满清皇室的贡茶之一。?

明清时期,云南茶区以生产普洱紧压茶为主,产品主要有团茶、饼茶等,其加工工艺为:大 叶种茶树(C.assamica)鲜叶、锅炒杀青、手工揉捻、晒干、晒青毛茶、蒸软、揉(压)制成形 凉干。公元1659年(清顺治16年),满清平定云南,普洱茶作为云南特产之一开始上贡清皇 室。公元1729年(清雍正7年),清朝廷设立普洱府,管辖今思茅、西双版纳等广大地区,同 年 在府治宁洱县(今普洱县)设立普洱贡茶厂,以西双版纳的倚邦等六大茶山原料精制普洱贡茶 ,并在攸乐山(今景洪市基诺山乡)设立攸乐同知(后改为思茅同知),负责监管普洱茶生产及 进贡、运销事宜。由于满族是一个以肉食为主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满族统治者更是山 珍海味无所不及,难免引起消化不良。而普洱茶由于具有显著的消食健脾作用而深得满族统 治者的喜爱,皇宫中饮普洱茶成为时尚。除了皇宫自用之外,普洱茶还大量赏赐给皇亲国戚 或有功之臣,拥有普洱茶成为满清显贵的一种标志。

泰山女儿茶产于泰山景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茶叶自然品质形成好,是泰安一大特产。女儿茶的得名,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乾隆皇帝到泰山封禅,要品当地名茶。因泰安并无茶树,于是官吏们选来美丽的少女,到泰山深处采来青桐芽,以泰山泉水浸泡,用体温暖热,献给皇帝品尝,名曰女儿茶。原来,最早的女儿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从1966年起,泰安开始引种茶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泰山脚下的女儿茶成为目前我国最北方的茶叶种植基地。泰山女儿茶的种植位于泰山周围低海拔地区,这些地方山峦起伏,青山环抱,园内云雾缭绕,空气温润,土质肥沃,有机物质含量高,生态环境极其优越,茶区周围林木葱郁,空气清新,无污染,气温适宜,降水量适中。正因“泰山女儿茶”产茶区纬度高、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茶树休眠期长,采摘期短,所产茶叶叶片肥厚坚结,茶色清沏剔透、碧绿娇嫩、清澈晶莹,饮之回味醇美,沁人心脾,留香悠长,素有“茶中精品”之美称;又因山泉水灌溉和优良的土壤和地理环境,使茶业营养成分含量高,富含钾、钠、锌、铁、锰等微量元素,常饮有清心提神、软化血管等功效

道茶(亦称崇道茶)源远流长,相传发祥于唐代,初由道高德劭的道长借鉴民间工艺,采用道家秘方秘制而成。成品仅限于泰山道观、寺院的道士、僧人享用,所以又称泰山崇道茶,偶有来泰山封禅、进香的帝王、达官贵人驻跸、休憩于观、寺时方有幸品尝,外界无缘问津。其独特工艺也仅在历代住持或道行高深的道长、高僧之间师徒传授,现已传至第九代。

泰山道茶第九代传人郑信昊道士,俗名郑大中,男,1964年3月出生,汉族,山东省泰安市人,大学文化程度,系泰山碧霞祠住持、全真龙门派第24代传人张诚达道长嫡传弟子,现任泰安市泰山景区道茶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泰安市泰山景区道心茶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泰安市文化收藏鉴赏协会主席。

在 多年修行中,信昊不仅精研道法,而且兴趣广泛,尤其对茶文化情有独钟。随着道行渐深,他对饱含道、佛文化和泰山文化的泰山道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参据历史文献资料和口头传说,走遍泰山道观、寺院及泰山周边茶叶种植基地,整理挖掘道茶前代传人尤其第六代传人卜皓然道长和第七代传人郭紫薇道长濒临失传的制 作秘方,结合现代高科技制茶方法,对原有的制茶工艺进行了“三改六补”,九项落实,形成了独特的制茶工艺。同时,在茶具、茶艺方面,信昊也融入道家五行学说,创造出一套独具道家特色的形制和程序。

现在的泰山道茶经历代传人尤其第九代传人信昊多方补益,踵事增华,从种植、采摘、制作、品啜、器具、茶艺等各个层面,都蕴含着丰厚的道、佛文化和泰山文化,尤其饱含着重生、贵生、养生、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等等道家文化之精髓,特别还凝聚着独有的“泰山灵气”。信昊秉持“运泰山灵气,送八方福祉”之理念,又赋予了泰山道茶以新内涵、新精神,把原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泰山道茶推向社会,造福万 家,将泰山道茶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开创了泰山道茶的新境界,步入了泰山道茶的新时代。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95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