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量平衡法确定旱作物灌溉制度时有哪些参数,如何确定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3 04:27:11
字号:

用水量平衡法确定旱作物灌溉制度时, 如何确定? 如何确定?拟定的灌溉制度是否正确, 关键在于方程中各项数据如土壤计划 湿润层深度、 作物允许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范围以及有效降雨量等选用 是否合理。 ①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 H )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系指在旱田进行灌溉时, 计划调节控制土壤 水分状况的土层深度。它随作物根系活动层深度、土壤性质、地下水 埋深等因素而变。在作物生长初期,根系虽然很浅,但为了维持土壤 微生物活动,并为以后根系生长创造条件,需要在一定土层深度内有 适当的含水量,一般采用 30~40 ㎝;随着作物的成长和根系发育, 需水量增多,计划湿润层也逐渐增加,至生长末期,由于作物根系停 止发育,需水量减少,计划湿润层深度不宜继续加大,一般不超过 0.8~1.0m。在地下水位较高的盐碱化地区,计划湿润层深度不宜大 于 0.6m。 ②土壤最适宜含水率及允许的最大、最小含水率 土壤最适宜含水率( θ适 )随作物种类、生育阶段的需水特点、施肥 情况和土壤性质(包括含盐状况)等因素而异,通过试验或调查总结 群众经验确定。为了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土壤含水率应控制在允许最 大和允许最小含水率之间变化。允许最大含水率( θ max )以不致造成 深层渗漏为原则,一般采用土壤田间持水率

用水量平衡法确定旱作物灌溉制度时有哪些参数,如何确定

灌溉必须做到适时适量。灌溉时间和灌溉量主要决定于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苗木的生长发育时期和圃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等。

1.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培育杨、柳、泡桐、落叶松、水杉等树种播种苗时,由于幼苗细嫩,根系发育较慢,要求比较湿润的土壤,灌溉次数应多些;而榆树、刺槐、槭树等树种的幼苗比较耐旱,需水中等,灌溉次数可适当少些;栎类、核桃、山杏等树种,幼苗根系分布较深,需水较少,可尽量少灌溉。

2.苗木生长发育特点:

同一树种苗木各生长时期的特点不同,灌溉次数和一次灌水量也各不相同。

(1)出苗期:播种苗在出苗期,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都需要一定的水分条件。此时根系分布很浅(约0~10厘米),为了防止根系分布层过于干燥,对于小粒种子,需水较多的树种,灌溉宜少量多次,最好采用喷灌;对大中粒种子,需水较少的树种,最好是播前灌足底水,播后在不影响发芽的情况下,尽量不灌,以免降低地温,并造成底土板结。

(2)幼苗生长初期:苗木地上部分和根系开始生长,幼根长出侧根,开始形成根系,但分布比较浅(约15~20厘米),灌溉量可适当控制,灌溉次数可相应减少,以促进根系生长。

(3)苗木速生期:苗木生长速度最快,需水量最多,而且气温高,主要根系分布较深(约30厘米左右)。这一时期灌溉的深度最深,用水量最大,可采取少次多量,一次灌透的方法,充分满足苗木迅速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4)苗木生长后期:这一时期为防止贪青徒长,促进苗木充分木质化,安全越冬,应停止灌溉。

灌溉必须及时,不能在苗木因缺水而出现萎蔫时再灌溉。确定灌溉时间的可靠方法是测定土壤的含水量。

确定每次灌溉量的原则是:保证苗木根系分布层处于湿润状态,即灌水的深度应达到主要根系分布层以下。因此,必须了解各树种的苗木在不同时期根系分布的深度,以便确定灌溉时需要湿润的土层深度。所谓土壤处于湿润状态,是指土壤湿度始终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

3.苗圃地气候条件:

在天气干旱、土壤水分缺乏的情况下,灌溉的次数应多些,灌溉量可大些;晴朗多风时,间隔期要短;在无风多云,空气湿度大时,间隔期可适当延长。

4.土壤物理性能:

土壤的物理性能不同,灌溉次数和一次灌水量应有所不同。沙土宜量少次多,而黏土宜次少量大。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92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