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分类方法常指对防治对象起作用的方式,常用的分类方法如下:(一)杀虫剂
1.胃毒剂
只有被昆虫取食后经肠道吸收进体内,到达靶标才可起到毒杀作用的药剂。
2.触杀剂
接触到虫体(常指昆虫表皮)后便可起到毒杀作用的药剂。
3.熏蒸剂
以气体状态通过昆虫呼吸器官进入体内而引起昆虫中毒死亡的药剂。
4.内吸剂
使用后可以被植物体(包括根、茎、叶及种、苗等)吸收,并可传导运输到其他部位组织,使害虫吸食或接触后中毒死亡的药剂。如吸食而引起中毒的,也是一种胃毒作用。
5.拒食剂
可影响昆虫的味觉器官,使其厌食、拒食,最后因饥饿、失水而逐渐死亡,或因摄取营养不足而不能正常发育的药剂。
6.驱避剂
施用后可依靠其物理、化学作用(如颜色、气味等)使害虫忌避或发生转移、潜逃现象,从而达到保护寄主植物或特殊场所目的的药剂。
7.引诱剂
使用后依靠其物理、化学作用(如光、颜色、气味、微波信号等)可将害虫诱聚而利于歼灭的药剂。
(二)杀菌剂
1.保护性杀菌剂
在病害流行前(即当病原菌接触寄主或侵入寄主之前)施用于植物体可能受害的部位,以保护植物不受侵染的药剂。
2.治疗性杀菌剂
在植物已经感病以后,可用一些非内吸杀菌剂,如硫磺直接杀死病菌,或用具内渗作用的杀菌剂,可渗入到植物组织内部,杀死病菌,或用内吸杀菌剂直接进入植物体内,随着植物体液运输传导而起治疗作用的杀菌剂。
3.铲除性杀菌剂
对病原菌有直接强烈杀伤作用的药剂。这类药剂常为植物生长期不能忍受,故一般只用于播前土壤处理、植物休眠期或种苗处理。
(三)除草剂
1.输导型除草剂
施用后通过内吸作用传至杂草的敏感部位或整个植株,使之中毒死亡的药剂。
2.触杀型除草剂
不能在植物体内传导移动,只能杀死所接触到的植物组织的药剂。在除草剂中,习惯上又常分为选择性和灭生性两大类。严格地讲,这不能作为作用方式的划分。
3.选择性除草剂
即在一定的浓度和剂量范围内杀死或抑制部分植物,而对另外一些植物安全的药剂。
4.灭生性除草剂
在常用剂量下可以杀死所有接触到药剂的绿色植物体的药剂。
除了以上几种分类方法以外,还可根据农药的化学结构类型、制剂形态、作用机制等进行分类,这将在各论中分别介绍。
二甲戊灵除草剂适用于蔬菜及果园。
可以防除马唐、狗尾草、早熟禾、看麦娘等一年生禾本科和阔叶杂草。使用二甲戊灵的时候,需在播种前使用,该药吸附性强、挥发性小且不易光解,若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黏度大时,可适当增加用药量。
二甲戊灵主要作用是抑制分生组织细胞分裂,不影响杂草种子萌发,而是在杂草种子萌发过程中幼芽、茎和根吸收药剂后起作用,对菟丝子幼苗生长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二甲戊灵能有效地抑制烟草的腋芽发生,提高烟叶的产量和改善品质。
二甲戊灵除草剂使用方法
二甲戊灵可以和其它农药混用,在防治大多数杂草上也有一定效果。二甲戊灵具有低温下杀菌作用,并且有较好的耐寒耐热性。不同的作物对二甲戊灵的敏感性不同,因此要注意适当的提前或延后施药。二甲戊灵在土壤中的残存期较长,在施药后2-3天即会失活,需重新施药,如果施药后2-3天还没有起作用,可适当延长施药间隔,以延长药效,减少药害产生。
二甲戊灵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牢牢的吸附在土壤中,一般不会因为雨水降低除草效果,通常适量的雨水还可增强除草效果,因此遇到雨水天气后一般不能重复施药。不能在蔬菜种子已萌发,甚至已经开始出苗时使用二甲戊灵,因为药液容易被作物的幼芽吸收掉,从而出现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