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下水开采量变化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3 03:29:12
字号:

我国北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自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新的时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地下水开发利用由初期点状供水开采,发展形成集中供水水源地开采和农业井大范围面状的高强度开采。地下水年开采量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呈现快速的增加趋势(表2-2)。

区域地下水开采量变化

表2-2 北方主要盆地/平原地下水开采量

注:可采资源量为2003~2004年评价结果。“—”:无数据。

1.松嫩平原

20世纪50~60年代,松嫩平原开始了一定程度的地下水开发利用,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开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工农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均以开采第四系和新近系承压含水层为主。

20世纪50年代,农田灌溉规模较小,地下水开发以分散的浅井为主要形式,开采量小。60年代末开始使用机井,井深一般在50~100m。70年代,区内每年抗旱打井几千眼。80年代,农业水利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水浇地面积和水田面积大大增多。在河谷地区、西部扇形地前缘以及低平原地区大量出现水田,农业用水量大幅度增长。河谷地区农业用水开采层位以开采浅层潜水含水层为主,井深10~30m;高平原以白垩系承压水和第四系潜水混合开采为主,井深50~80m;低平原以开采第四系承压水为主,井深60~100m;西部扇形地以开采浅层水为主,井深12~40m。

从20世纪70年代未到2004年,地下水开采量增长了近3倍。80年代和90年代是松嫩平原地下水开发的高速增长期,1984年的开采量为28.68×1083,1994年增加到38.41×108m3,2004年约为58.16×108m3。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10年间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了9.73×108m3,平均每年增加近1×108m3。从90年代中期到2004年,每年增加近2×108m3。过去的20年,是地下水开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赵海卿等,2009)。

根据2004年调查结果,松嫩平原地下水可采资源量为101.52×1083/a,2004年地下水开采量为58.16×1083,其中农业用水年开采量为42.43×1083,占总开采量的72.9%;生活用水为8.40×1083,占开采量的14.5%;工业用水为7.33×1083,占12.6%。全区以开采潜水为主,占 49.2%,地下水开采强度较大(开采模数大于 5×1043/km2·a)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白城、哈尔滨、绥化、松原、阿城、齐齐哈尔、榆树、绥棱、五常、九台、大庆、德惠、呼兰和长春市,其中白城、哈尔滨、绥化开采模数达10×104m3/(km2·a)以上。

2.西辽河平原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地下水开发主要集中于城市和村镇,供人畜饮用,60~70年代初,农用机井开始出现,但地下水开采量不是很大,70年代末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提高,80年代以后,地下水成为该地区用水的主要水源。20世纪70、80、90年代全区地下水平均开采量分别为:4.53×1083/a、10.90×1083/a、22.06×1083/a(图2-17)。80年代以后地下水开采急剧增加,1987~2006年,西辽河平原农业用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图2-18)。

图2-17 西辽河平原地下水开采量变化

图2-18 西辽河平原地下水农业利用开采量变化(杨恒山等,2009)

根据《西辽河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李志等,2009)的结果,西辽河平原地下水可采资源量54.88×108m3/a,2004年地下水实际开采量35.81×1083,其中农业用水29.03×108m3,工业用水量2.25×108m3,林业用水量为0.97×108m3,牧业用水量1.69×108m3,生活用水量1.86×108m3。

3.下辽河平原

下辽河平原上新统地下水的开采始于1969年,地下水的开采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王卫东和宋庆春,2004):

第一阶段:1969年至1975年,以开采馆陶组地下水为主,主要为零星开采。

第二阶段:1976年至1982年,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地下水同时开采,从零星、分散供水,变成了集中分区供水,开采井达到约100眼,建成大小水源15座,开采能力达到15×104m3/d。

第三阶段:1983年至1988年,农业及城市用水增加时期,新近系地下水开采井至1988年已有各种水井402眼,开采能力达到35×104m3/d。

第四阶段:1989年至今,控制调整开采时期。至1996年新近系地下水总开采量33×104m3/d;其中明化镇组地下水开采量 14×104m3/d;馆陶组地下水开采量 19×104m3/d。

4.华北平原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7年),华北平原基本开采浅层地下水,开采深度10~15m,取水构筑物以砖井为主,这一阶段地下水开采量很小。以河北平原为例,地下水开采量仅约30×108m3/a,地下水系统处于平衡状态。1958~1964年,农业开始发展,除仍持续砖井开采外,部分地区开始钻20~40m甚至60m左右的木质管井,开始用离心泵抽水,在有咸水区开始试验性地开采深度为100~150m 的承压水,这一阶段河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约40×108m3/a,由于1963~1964年降水量大,地下水系统仍处于平衡状态。

1965~1979年是农业大发展阶段,也是在平原地区重点开展“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由于降水偏少、气候偏干旱,在华北平原上掀起了一个机井建设的高潮,揭开了大规模开发地下水的序幕。在有咸水区开始大量开采深层承压淡水,开采深度一般为200~250m,在城市附近,开采深度可达250~300m。地下水开采量大幅度提高;到1979年,河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达到113×1083/a,深层淡水达到15~17×1083/a。经过10多年地下水开采利用,为农业增产并达到粮食自给、城市工业用水及城乡居民饮用提供了水源保证。同时,从70年代初期开始,地下水位开始区域性下降,并出现若干水位下降漏斗。

从20世纪80年代到世纪末,工农业生产空前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一时期除了进一步开发地表水,提高地表水可利用量外,仍持续开采地下水,无论浅层还是深层地下水,开采量逐渐增大,开采井的深度也有加深的趋势。2000年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达到211.98×1083,其中浅层地下水178.40×108m3,深层地下水33.58×108m3,为保证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

最近三十年是华北平原地下水高强度开发时期,全区地下水开采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156.57×108m3/a,增加到2000年的211.98×108m3,增长35%。其中,80年代最大,为211.09×108m3/a(表2-3),这是因为该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工农业迅速发展,需水量急剧增加,到 90年代,随着一些环境地质问题的出现和水源危机,人们普遍意识到水的重要性,全社会对水资源的紧缺感和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对于全面节流与开源以及加强水资源管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了共识,地下水开采量相对稳定。

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总体分布以河北省占的比重最大,以2000年为例,华北平原地下水总开采量为211.98×108m3。其中河北地下水开采量为128.62×108m3,占华北平原地下水总开采量的60.7%,河南、山东、天津、北京地下水开采量分别为25.38×1083、27.56×108m3、5.55×108m3、24.87×108m3,分别占地下水总开采量的12.0%、13.0%、2.6%、11.7%。

表2-3 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状况统计表

华北平原以开采浅层地下淡水为主,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178.40×1083/a,占地下水总开采量的 84.2%。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为 33.58×1083/a,占地下水总开采量的15.8%,主要集中在有咸水区的衡水、沧州地区和天津市,以及唐山、廊坊、邢台等市的部分地区。

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开采程度极不均一,天津市深层地下水开采程度最高,深层地下水开采量达3.36×108m3/a,占本省地下水开采量的60.54%。河北省深层地下水开采程度也较高,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为28.30×108m3/a,占本省地下水开采量的22%。山东省深层地下水开采量达1.92×108m3/a,仅占本省地下水开采量的6.97%。河南省深层地下水基本未开发利用。

华北平原农业用水占有较大的比例。2000年华北平原农业用地下水168.01×1083,占地下水总开采量的74.54%。河北省、河南省农业用水比例最高,占本省地下水总开采量的78%,山东省、北京市、天津市也分别占本省市地下水总开采量66%、61%、56%。2000年华北平原工业用地下水量27.92×1083,占华北平原地下水总开采量的13%。北京、山东工业用地下水量较高,分别占本省市地下水总开采量17%、20%。华北平原生活用地下水量24.86×108m3/a,占华北平原地下水总开采量的11%。北京、天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高,生活用水分别占本市地下水总开采量的21%和18%。

(1)北京平原

20世纪50年代末期,北京市地下水开采量为4×1083/a;20世纪60年代,北京地区平均地下水开采量为10.79×108m3/a,其中城近郊发展最快;进入70年代,北京市地下水开采程度大幅度提高,开采量比60年代增加近一倍,1978年地下水开采量为25.59×108m3;80年代初期地下水开采量为26×108-28×108m3/a;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下水开采量相对稳定,开采量为26×108-28×108m3/a;进入21世纪,地下水开采量在24×108-26×108m3/a之间,其中2000年和2003年地下水开采量分别为24.83×108m3和24.18×1083(图2-19)。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整体上处于超采状态,但各区县地下水开采程度明显不均,根据2003年地下水开采状况,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开采程度指数为1.15,顺义、大兴、怀柔和通州等地区地下水开采程度指数均大于1.20,除规划市区、房山外其他区县地下水开采程度指数均小于1.00。

图2-19 北京市地下水开采量历史变化图

(据张兆吉等,2009)

(2)天津平原

1948年天津市区地下水开采量约4×104m3,主要开采深层地下淡水,从1958年开始地下水开采量有所增加,到1967年,地下水年开采量约0.7×1083,主要开采咸水之下的深层淡水;到20世纪70年代,地下水开采急剧增加,年平均地下水开采量约7.1×1083/a;80年代,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加,年平均地下水开采量约8.1×1083/a,其中1981年,开采量达10.38×108m3,为天津市历史上开采地下水最多的一年;1987~1999年间全市开始实施计划取用地下水等一系列制度,地下水开采量保持相对稳定,90年代年平均地下水开采量约6.6×1083/a;2000~2002年,地下水开采量呈增大趋势;2003~2004年,地下水开采量有所减少(图2-20)。

图2-20 天津平原地下水开采量变化图

(据王家兵等,2013)

(3)河北平原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地下水利用程度较低,开采量20~30×1083/a。从70年代开始,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加之气候连年干旱,地下水开采量从80×1083/a左右发展到80年代的119.5×1083,1990年为110×1083,2000年达到128×108m3,2003年开采量为122×108m3。

地下水开采强度在地域上变化很大,河北平原2003年浅层地下水平均开采强度为11.8×104m3/(km2·a),深层地下水开采强度为4.01×104m3/(km2·a)。地下水位下降漏斗中心地带开采强度达到(30~50)×104m3/(km2·a),如石家庄市区2003年开采强度高达30.75×104m3/(km2·a);个别地区最高超过100×104m3/(km2·a)。深层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中心地带达到(8~10)×104m3/(km2·a)。微咸水分布区开采程度仅为20%~30%。

(4)鲁北平原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开采浅层地下水,用于人畜饮用和灌溉菜地,开采量很小。70年代以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以浅层地下水开采为主,开采量为12.28×1083/a,在德州市、滨州市等主要城市开采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为0.41×108m3/a;进入80年代,大力兴修农田水利,逐步形成了引黄为主、井灌为辅的农业用水格局,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增幅减慢,开采量为15.16×108m3/a,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工业的发展,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大幅增加,开采量为1.25×108m3/a;到了90年代,由于黄河来水量逐年减少,引黄保证率明显降低,地下水的开采量大幅增加,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21.92×108m3/a,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为1.54×108m3/a;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小浪底水库的运行保证了黄河常年不断流,黄河来水时间和来水量明显增加,增大了地表水利用的数量和范围,地下水开采量略有减少,2003年浅层地下水开采量20.25×1083,占地下水总开采量83%,其中淡水开采量5.69×108m3,占浅层水开采量的28%;微咸水开采量13.85×108m3,占浅层水开采量的68%;半咸水和咸水开采量0.72×1083,占浅层水开采量的4%。2003年深层地下水开采量4.13×108m3,占地下水总开采量17%,开采主要集中在聊城、德州、滨州等城镇地区。

(5)豫北平原

豫北平原地下水开发历史可分四个时期,1965年以前,仅在安阳、新乡、焦作等大的城市开采地下水,开采量较小;1965~1977年,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主要开采浅层含水层;1978~1990年,城镇和厂矿兴建了许多水源地,地下水开采量剧增;1990年以后,地下水开采量呈缓慢增长,各行业地下水开采量所占比例分别为:工业为8.6%,生活为10.4%,农村占81.0%。据调查结果,全区2004年浅层地下水总开采量为27.70×108m3,其中农业开采24.39×108m3,深层地下水开采为0.36×108m3。

从新乡市、安阳市、鹤壁市、焦作市、濮阳市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来看,地下水开采量自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增大,新乡和安阳两市70年代地下水开采量为29.94×108m3/a;80年代五个城市地下水开采量39.18×108m3/a,其中,工业利用12.32×108m3/a,农业利用23.27×108m3/a;90年代地下水开采量38.65×108m3/a,其中,工业利用3.49×108m3/a,农业利用33.90×1083/a。

5.山西盆地

山西六大盆地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历史概况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至60年代中期。此阶段全区的各项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地下水开采量较小,以开采第四系浅层水为主,主要用于人畜吃水和浇灌。

第二阶段: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公共事业及工业生产用水的不断增加,全区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地下水时期,兴起打井高潮,特别是农业灌溉也开始大量开采地下水,井灌面积发展迅速,农业用水量的猛增,地下水的开采从浅层转向中深层,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形成地下水大规模无序开采状况。

第三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初。进入8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迅猛增长,地下水的开采量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开采层位转向中深层承压水。

第四阶段:90年代以后至今。前期对地下水缺乏合理的规划,地下水位呈逐渐下降趋势,主要开采中深层水,局部地区已出现明显的水位降落漏斗。后期限制无序开采,加强地下水和地表水联合运营,合理调配。

大同市20世纪70年代以前地下水开采较少,仅有城北水源地一处。1958年开采量仅为28.86×1043,1964年开采量为284.7×1043,从70年代开始地下水开采量逐渐增大。自来水公司水源地由1处增加为4处,城北水源地1975年开采量为2174.67×1043,1980年开采量为2889.20×1043,1984年为1.28×1083,1987年开采总量为1.36×1083,1995年开采总量为1.60×1083,2002年开采总量1.66×1083,超采6000×1043/a。

太原盆地,1988~1989地下水开采量为68977.7×104m3/a(合189×104m3/d),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最大,为139×104m3/d,占总水量的70%~80%,工业及城镇生活采水量为50×104m3/d,其中太原市工业及生活采水量最大;为37×104m3/d,农业灌溉采水量为17.63×104m3/d,其它县市以农业灌溉采水量最大,城镇生活及工业采水量平均为1×104m3/d左右。2003年调查达盆地孔隙水开采量达82516.5×104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为46929.7×104m3,占总水量的57%,工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为33586.8×104m3,比1988~1989年的18250×104m3/a增加17336.8×104m3/a,平均每年增长速率为6.3%。

太原市是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的城市,60年代以前地下水主要开采浅层水,且开采量较小,60年代起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地下水开采量与日俱增,并开始利用中深层地下水,1965年为32.93×1043/d,1972年为93.58×1043/d,1981年地下水开采量最大,达123.41×1043/d,据2003年调查,太原市共有水井2263 眼,其中农业灌溉井数1048眼,工业267眼,农村生活468眼,城市生活480眼,地下水开采量总计为102.24×104m3/d(图2-21)。

忻州盆地,20世纪70年代之前,地下水开采量相对较小,且以开采浅层水为主,进入70年代之后地下水开采量迅速增加,开采深度逐渐加深,到90年代初形成了与现今相似的浅、中层水混合开采模式,90年代中后期至今,地下水开采量虽然具有逐年增大的趋势,但增加的幅度不大。据已有资料,忻州盆地1991年地下水开采量21709×1043,2003年地下水总开采量25166.8×104m3,其中农灌用水量为16407.5×104m3,占地下水开采总量的65.20%。

运城盆地:1961~1964年,地下水总开采量(7304~8264)×104m3/a。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地下水开采总量除1965年为9955×1043外,一般年份保持在(16219~22826)×1043/a。开采量有逐渐增大的趋势。80年代之后,地下水开采量在(34040~56522.07)×104m3/a之间。80年代初期,地下水开采量较大,1980年,地下水开采量为51586.07×104m3,1980~1984年,地下水开采量逐年下降,地下水开采量在34040.3~51586.07×104m3/a之间,1985~1997年间,地下水开采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地下水开采量在(35346.6~56522.07)×1043/a 之间,1997年,地下水开采量达最大,为56522.07×104m3;1997年之后,地下水开采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地下水开采量在(54654.79~45313.45)×104m3/a之间,总体上有增加的趋势(图2-22)。2004年盆地地下水总开采量为46519.32×104m3,地下水的平均开采模数为9.5023×104m3/(a·km2),其中,农业利用35697.80×104m3,工业利用6806.66×104m3。

图2-21 太原市地下水开采量变化过程

图2-22 运城盆地地下水(1960~2004年)开采量

(据韩颖等,2009)

6.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地下水大规模开采是在近些年,2004年以前,地下水是整个城市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用水的唯一水源,也是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2010年,河套盆地地下水总开采量达18.11×108m3。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12.35×108m3,占总开采量的68.2%,深层承压水开采量为 4.93×1083,占总开采量的 27.2%,地下水混采井开采量为 0.83×1083,占总开采量的4.6%。浅层含水层是主要开采层位,占据了地下水总开采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呼和浩特市地下水开采总量为4.59×108m3,包头市为3.29×108m3,巴彦淖尔市为6.22×108m3,鄂尔多斯市为3.97×108m3。

呼和浩特市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经济快速发展,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从1979至1989年地下水开采量以平均每年4.92%的速率增长(图2-23)。在90年代,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加,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增加较大,承压地下水开采量变化不大。至1998年,开采量达到2.09×108m3,其中浅层开采量1.04×108m3;承压水开采量0.93×108m3;混采井开采量0.12×108m3。至2005年,地下水开采总量为2.24×108m3,其中承压水开采量1.15×108m3;浅层水开采量1.09×1083。2005年以来,引黄入呼供水工程逐步配套完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下水开采压力。2005~2010年地下水开采量比较稳定。至2010年,地下水开采总量为3.63×108m3,其中承压地下水开采量1.96×108m3,浅层地下水开采量1.16×108m3。

图2-23 呼和浩特市城区地下水开采量变化

包头市规模性的开采地下水始于20世纪60年代,1958年市区开采地下水量为531×104m3,到1993年全市地下水开采量达3.35×108m3,此后多年保持在(2.9~3.5)×108m3/a左右。

巴彦淖尔市地下水利用时间较短,进入21世纪以来,地下开采量基本维持在(6~7)×108m3/a之间,2010年地下水开采量6.666×108m3。

7.银川平原

银川平原地下水开采量在逐年增加,随着开采量的逐年增加,在开采井群相对集中的银川市区和大武口市区已形成了区域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

银川平原地下水开采的初级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开采集中在城市及其周边,开采量1.51×108m3/a,地下水开采程度较低。8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对地下水的需求,在银川平原相继兴建了大中小型水源地12处,加上厂矿单位自备井和农田灌溉井的增加,地下水开采量上升到3.11×1083/a。至90年代,银川平原共有大中小型水源地18处,厂矿单位自备井数也在急剧增加,地下水开采量达到4.01×108m3/a。

截至2003年,银川平原共有地下水井5753眼,其中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机井1560眼,农村机电抗旱井4193眼,250m深度内地下水开采量5.84×108m3(表2-4)。

表2-4 银川平原各市县历年地下水开采量统计表(108m3/a)

(据吴学华等,2009)

8.河西走廊平原

河西走廊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始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地下水开采量从70年代初期的(1.5~2.0)×108m3/a增加到90年代末期的21×108m3/a(张荷生,2005),其中,疏勒河流域开采量增加缓慢,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开采量增加较快。

据2004年疏勒河流域的调查结果,该流域1980年地下水开采量4540×1043,开采井数1718眼;1999年地下水开采量10115×1043,开采井数1658眼;2004年地下水开采量高达16870×1043,开采井数3382眼。2004年地下水开采量比1980年增加了3.7倍。在地下水井灌开采的同时,泉水引用量有所减少(表2-5)。

表2-5 疏勒河流域不同时期地下水开采量统计

(据程旭学等,2009)

石羊河流域自20世纪80年代开采量持续增加(图2-24),至2003年后有所减少,2005年,全流域共有机井18647眼,地下水总开采量为15.44×1083,其中农业利用14.74×1083。

黑河流域 20世纪 80年代开采量约为 2.37×1083/a,90年代开采量约为 5.43×108m3/a,2000~2005年,开采量约为9.44×108m3/a。

图2-24 石羊河流域地下水开采量

(据胡建勋和甄计国,2009)

9.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开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地下淡水开发利用也处于较低水平。70年代,地下淡水开采量逐年增加。80年代,地下淡水开发利用中农业与工业用水规模扩大,1988年总开采量1.41×108m3,其中农业用水达到最高水平0.58×108m3,工业用水量0.47×108m3。90年代,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城镇扩大,工业及城镇所用地下水量需求猛增。1995年盆地内地下淡水资源的总开采量为0.96×1083,工业生产用水量为0.50×108m3;农业用水用水量为0.27×108m3。2000年后,农业用水大部分地区改用地表水,农用地下水少了0.55×108m3/a,工业用水量增加了0.19×108m3/a。2003年总开采量1.10×108m3,其中,农用地下水0.03×108m3,工业用水0.65×108m3,城镇及农牧区居民生活用水开采量4193.07×104m3。

10.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地下水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早期主要以大口井及少量的机井开发利用地下水,近年来,随着机井数量的大量增加,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图2-25)。60年代初期以水源地集中开发为特征,进入70年代,机井数量开始增多,1978年开采量约11.00×108m3,1985年开采量约15.67×108m3,1995年开采量23.83×108m3,2000年开采量26.17×108m3,2003年开采量30.11×108m3,占开采资源量的53.34%,地下水开采强度2.43×104m3/a·km2,地下水开采程度53.12%。孔隙水开采量为29.28×104m3/a,占总开采量的97.24%。

图2-25 准噶尔盆地不同年份地下水开发利用柱状图

(据谌天德等,2009)

地下水开采量调查

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粮食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农业生态地质调查研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国土资源部在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中,也适时地在全国部署了多个国际标准图幅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研究与评价试点,目前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另外,我国农业在加入WTO后面临严峻考验。

显然,构建优化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目的是为商品粮基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所以,研究三江平原优化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对进一步开发利用三江平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搞好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调查

区域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调查与单纯区调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它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地质结构、生态地球化学和生态水文地质等与农业有密切关系的地质问题,它强调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相关的地质环境基本条件的调查。生态地质结构中最主要的是:①查清土壤的地质地貌属性。②查清土壤中地球化学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及对有机物的影响作用(如农业生态地质结构中营养元素含量、有效量与经济作物中营养元素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农作物的营养元素的供给产生的影响),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施肥、管理及农业生产布局提供指导,通过土壤的地球化学调查可以对工农业产生的生态环境污染及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等做出评价。③查清生态水文地质特征、水资源的分布运移规律、水资源量、四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降水、土壤水)的转化关系,重点是水资源的丰缺程度及水质好坏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比如通过分析发现,地貌形态是三江平原地球化学元素分散与集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长期的外营力作用下,元素由岗地向洼地集中,岗地位于地球化学元素失散的区域,而坡地是元素的累积、过境区域,洼地是元素的富集区。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分布受区内晚全新世以来各河流冲积物分布的影响,平面上表现为河道带—河间带沉积交互排列,构成了“岗、坡、洼”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元素在土壤剖面中,因土壤结构不同其地球化学特征和分布也有所不同。另外,因土壤的机械颗粒组成不同,元素含量差异性也较大,如砂土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较低,而粘土中则成分复杂,各种微量元素含量较为丰富。

二、划分与建立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类型

系统论研究成果以及农业生态地质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在农业生态与地质环境这一整体养分循环系统中,系统的结构控制了系统的功能和行为,生态地质结构这一物质基础是这一整体养分循环系统的结构,是控制农林作物最佳生长的养分“供给、输送”的格架,既控制了养分的供给和输送,又影响了养分元素的摄取、消耗,从而影响了矿质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因此,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类型的划分与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着眼于地质环境与农业生态作为整体系统进行调查研究,考虑到地上农业生态质量差异,以实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②抓住这一整体系统中的主导因素,进行综合分析。③建立在主导因素影响下的各农业生态地质类型的宏观特征明显,利于野外识别,易于对比,便于操作。

总之,三江平原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有限,就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从生态环境地质学的角度提出科学依据,进行综合开发与治理,才能使三江平原区真正达到农、林、牧、副、渔业全面持续发展。

三、合理开发地下水,保证地下水资源良性循环

三江平原农业开发中汲取地下水灌溉处较多,抽水井有3×104眼以上。但由于成井工艺简单,下管位置随意,在水位下降时则产生抽空吊泵现象。还有因地下水分布不均,水位较低而无法汲取足量的地下水,使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科学布置井灌区,合理利用地下水,保护地下水资源应当成为农业开发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原则。因此对井灌区的布置而言,应首先查明土壤种类、土地类型和农作物种类,然后按其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质水量决定其发展规模,切不可盲目扩大。在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布置,限量限水,最大程度地发展井灌区和发挥井灌效益,对条件不适宜发展井灌区的地段,应依靠水利工程设施,引水灌溉,综合利用。

此项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根据地下水源的分布情况,结合农业发展规划、规模及种植种类,合理布局取水地带,选择易开采、补给充分、富水性好水量大的地区,作为取水井灌区水源地,从根本上保证地下水在数量上不出现恶化、衰竭、缺乏的现象。二是对那些较不适宜井灌以及引水工程也不可行的地段,要充分考虑地下水的补偿性,开采地下水要做到以丰补歉,并结合地表水、大气降水的补给,适当截蓄地表流,也是可以以地下水作为主要取水层的。三是对那些根本不适宜汲取地下水作为取水灌溉地区,应优先考虑对地表水的综合利用。

四、合理开发矿产,做好土地复垦工作

目前矿产管理混乱,无统一管理和开采生产计划,必然会造成资源浪费局面。所以要贯彻执行《矿产资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矿产和砂石料要坚持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开采石、砂、土料,坚决取缔无证开采的小矿,已达到节约资源,有序利用,可持续发展。避免国土资源损失和破坏生态环境。要组织各有关部门反复论证,制定关于土地复垦项目库,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对灾毁地、废弃地、闲散地、荒滩地的综合整治。因地制宜,逐步把那些沙石土地、废弃地、废弃矿坑复垦修理好,变成可利用地,增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特别是矿山生态环境要加快治理的步伐。要增加资金投入,使矿山土地得到合理改良利用,不断改善矿山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五、在全区开展植树造林

森林的重要价值不在于木材本身,主要还在于它对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据有关资料论证,每亩有林地比裸地每年多蓄地下水20m3,被称作“绿色水库”。当一个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3以上时,对周围环境会产生巨大的调节作用。综合三江平原的实际情况,台地水土流失的发生,平原土壤风蚀沙化,地区气候转干而多大风,都与过伐森林、沙地垦荒等破坏植被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森林植被是仅次于水资源在环境地质条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所以三江平原要以营造防护林为主,防护、用材、薪炭经济林相结合,平原区绿化、美化相结合,不断提高平原区森林覆盖率,力争山前台地森林覆盖率达到30%,低平原区达20%,河谷平原为15%。以达到防御自然灾害,调节生态环境,满足生产生活之需要。如一些岛状森林要坚决保护、不许砍伐,一些古河道和漫滩区要退耕还林。

六、恢复和保护沼泽

荒地变耕地的负面效应已引起高度重视。2000年1月,为了保护三江平原由于过度垦荒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湿地,政府决定全面停止继续开垦北大荒。但停止开荒不意味着撂荒,保护湿地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湿地。天然湿地是具有极高的生物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其生产力甚至超过最集约经营的农业生产系统。

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其被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的重要湿地名录,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

本区域的重点保护与建设地区为萝北水城子、乌苏里江、挠力河流域的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该地区是三江平原及生物多样性保存最为完好、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本区原始湿地众多,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国家级珍稀濒危物种约100种。生境多样,是三江平原的“缩影”。

沼泽区生态功能保护与恢复的重点是加强现有湿地资源和生物多相关性的保育,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开展退耕还湿生态工程,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调节局域气候的生态功能。加大古河道和乌苏里江界江国土侵蚀防治工程建设力度,建立国际生物多相关性保育生态廊道。

天然湿地是具有极高的生物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其生产力甚至超过最集约经营的农业生产系统。从湿地产品中获得的效益,就单位土地而言,比其他生境(包括湿地排干后形成的生境)要高得多。湿地内的天然产品包括泥炭、木材、水果、蔬菜、肉类(鱼和鸟)、芦苇、树脂和药材等。三江平原湿地小叶樟草场产草量为每年369×104t,载畜量可达119万头(牛单位)。湿地中的冷杉、落叶松、赤杨都是很好的林材。湿地中药用植物有200余种,含有各种葡萄糖、糖苷、鞣质、生物碱、乙醚油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湿地有陆栖动物上百种,其中许多种类是经济动物。根据人类与自然共生原理,对湿地进行景观生态的分析、评价、规划、设计,建立高生产力而又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湿地生态农业模式,通过人为管理,发展适应湿地生态位的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并形成较高生产力,将有限的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建设“稻-苇-鱼”湿地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既可以提高荒芜湿地的产值和利润,又可以发挥湿地的调节河川径流、均化洪水过程、调节气候、净化水质、改善土壤条件的功能,实现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持续利用。为科研提供重要的条件,成为巨大的种质、基因库和生态游的乐园。

七、建设和扩大自然保护区

三江平原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应是湿地保护区,这是恢复生态平衡的关键。如今湿地自然保护区面临窘境,1984年以来为保护湿地在三江平原先后建立起各级自然保护区12处,合计面积约13.2×104 hm2。但这些保护区与三江湿地整个面积相比仅占30%左右,还有近70%面积湿地得不到保护。加强湿地森林的保护,扩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便于兽类和水禽栖息、繁殖,保育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恢复当地原始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制定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规划和措施,并纳入三江平原综合开发的规划与建设中。统筹安排,使湿地保护与农业开发建设同步进行。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等都有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所以不仅要保护现有保护区范围,还要将一些沼泽、森林划为保护区,加大一些古河道(如同江青龙河、抚远鸭绿河一带)的还湿还林力度。

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管理体制,加大管理力度。在有代表性的湿地和生物多相关性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三江平原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立挠力河源头、萝北水城子等生物生态廊道等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进一步加大生态示范区建设步伐,发挥其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当前除了继续加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区建设外,各市县、农场、林场、乡镇都应划分建立保护区和保护地,生产队和家庭也应划一些湿地、林地、地貌、水系保留地,形成保护区网络,以恢复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要制定法律和得力措施,来保护自然保护区,坚决制止破坏保护区范围的扩大和继续,不许在保护区开矿和偷猎活动,对触犯刑律的一定要追究其责任。要对保护区进行评价、调查、监测,加强向人民群众宣传的力度,让大家都来关心保护区。

八、土地沙化的治理

要采取以下措施:①植物固化。在沙化地成片种草,营造防护林或固沙林,建立林草复合的生态系统,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分、调节气候的作用。②退耕还林还牧。对于风蚀严重的耕地和潜在的沙化耕地,要坚决退耕还林还草,遏制土地沙漠化的发展。如萝北、绥滨等地皆为砂性土壤,要退耕还林还湿,防止沙漠化,保持良好生态环境。③改良风沙农田。沙化侵蚀较轻、不具备退耕不定期林还牧的农田,采用人工垫土、引洪淤灌、绿肥改善土壤结构,制止沙地的前移。④引水拉沙。在有水资源条件的地方引水拉沙,治沙造田,改造利用沙化地,建设基本农田,阻挡风沙侵蚀。

九、盐碱化治理

盐碱化治理宜采用以下对策:①长远规则、兴修水利。在低平原疏通河道:在保证散流区芦苇业、渔业用水的前提下,为排除地表积水,降低地下水水位,须开明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脱盐改良土壤的目的。考虑排水出路,分别开主干沟、支沟、毛沟等。在闭流区内,可挖短沟,设小扬水站,把水排到主土沟中。深机井灌溉可起到抗旱增产和地面洗盐作用。浅井采用大口井灌溉,可起到降低潜水位作用。②生物改良措施。第一植树造林是生物改良的首位。植树造林要与农田防护林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盐碱地区种植耐盐碱树木,可抑制地面返盐,促进土壤脱盐。通过造林,可以改变小气候,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树种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高栽刺槐,洼栽柳,沙丘地栽榆树,杨树选择弱碱地,重碱地上栽柳。第二种植耐盐碱作物,轻度盐碱土种植甜菜、向日葵等,可获高产。但需拘茬轮作方能取得既增产又改良盐碱土的双重效果。第三种植水稻。利用淡水灌稻,对土壤盐分有洗刷作用,使水稻能获高产。第四广种绿肥作物。种植耐盐碱的草木栖、苜蓿、苦草、田菁、黑草等,这些绿肥作物既是高产、优质、低成本的牧草,又能使土壤增加有机肥及含氮量,不定期能掏返盐。近年来一些地区种植田菁改良盐碱土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另外,平整深翻土地,施加有机肥,改良土壤,配合上述措施,做到兴利除害,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十、治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治理,要以水利、水保建设为主攻方向,工程措施与农业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保护与治理并重,恢复与改良、小区控制与流域治理统筹安排。工程措施主要是修梯田,挖截流沟,层层拦截坡水,分化水势,保土保水。5°~10°上以坡耕地要修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种植水土保持林等。农业措施是横坡打垄,深耕浅松。建立科学的耕地培肥制、土壤耕作制和轮作制,因地制宜建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据有关部门调查,三江平原中低产田面积约40×104hm2,占耕地面积的67.9%,严重制约了本区农业生产。因此,要多渠道筹集中低产田改造资金,采取优惠政策调动农民改造中低产田积极性,增加改造中低产田的物质投入,健全投入的服务体系,选择适用的中低产田改造技术,把中低产田改造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结合起来,逐步把中低产田建成高产稳产田。生物措施主要栽种水土保持林,在缓坡上种植生物防护带。对其坡度15°以上的耕地应退耕还林、还草,禁止毁林或超坡开垦。

十一、以增产粮食为主

三江平原农业开发问题提出以后,一开始有人提出了一套完善的设想,即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运建服齐上,建成商品粮基地、畜产品基地、出口创汇基地、城市副食供应基地,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良好的愿望,也是农业综合开发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农业开发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要在全面统筹规划的前提下有重点、有步骤、分期分批有计划实施,不能一蹴而就。三江平原近期农业开发,应以尽快形成粮食新增生产能力为主,适当发展多种经营,这是由以下因素所决定的:一是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着新挑战,自198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徘徊不前,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社会对粮食需求不断增加,每年需要进口粮食100多亿千克。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受国际、国内条件的制约,决不能靠进口。必须在抓好常规农业的同时,大力抓开发农业。国家把三江平原列为第一批重点开发区,着眼点首先是能尽快增加商品粮。二是省同国家签订的《协议书》对开发任务、完成任务时间和投资额都做了明确规定,即规定在1990~2000年10年内改造低产田40×104hm2,开荒20×104hm2,造林14×104hm2,草场改良60×104hm2,形成15×108kg粮食新增生产能力,国家投资和银行贷款各3亿元。在这种时间紧、任务重、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三江平原近期农业开发必须以增产粮食为主,在3年内资金投放应集中在低产田改造和不宜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上,有条件地安排一些多种经营项目。

十二、综合开发全面发展

三江平原不仅要建成商品粮基地,还要建成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比如三江平原生态农业要突出发展以无公害种养业为主的绿色农业,在此基础上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一批有效益、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建成一批生态示范区、生态村、乡、县(市)。综合利用资源,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促进农林牧副渔各业有机结合,种养加相互衔接配套。这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与可能,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循序渐进,逐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关系。

三江平原的生态农业建设应以农田肥力为基础,大力开展积造农家肥活动,扩大绿肥种植面积,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的举措,施用草炭等多种途径补偿更新土壤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保障农业和粮食蔬菜无公害、安全、原汁原味。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走深加工、精加工、多层次增值深度开发之路。以玉米、大豆、水稻、杂粮、甜菜和向日葵等作物合理轮作多元互补为基础,开发纵向空间,适当增加牛、猪、禽、鱼和瓜菜等物种层次,多梯级、多流向转化利用的互补型生态农业。

我们认为,三江平原农、牧、林、渔用地的比例应该是:农业占35%、牧业占15%、林业占20%、渔业占3.2%、沼泽区占15%,其余是保护区。采取的模式是“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企复合型种养结合”。具体农业结构模式可采取旱田生态结构模式、稻田立体生态结构模式、农牧渔立体结构模式、水域主体生态结构模式、中低山生态结构模式。

总之我们需要坚持高起点优化,尽快形成三江平原浓郁的生态环境特色。特色就是与众不同,独具一格。特色越浓,给人的印象越深,吸引力越大。三江平原生态环境要有特色、有个性、有魅力,使山有山的灵气,水有水的妩媚,林有林的风光,田有田的景观,沼泽有沼泽的美丽。

随着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经构建优化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综合治理的三江平原必将很快建成为我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昔日的“北大荒”必然成为美丽富饶的米粮仓。

2.3.4.1 调查基本要求

(1)区域开采量调查中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进行,对于地下水主要开采区、环境地质问题比较严重、供需矛盾较突出以及需要建立模型的地区,可适当以乡镇为单位进行。

(2)地下水开采量的统计限于井孔抽取的地下水量、泉水引水量、坎儿井引水量等,地下水重复利用量应单独统计。

(3)调查年限:一般情况下应逐年调查,考虑到工作量太大,本项目第一期到2005年结束,因此,调查年限定为2003~2004年。

2.3.4.2 调查内容

2.3.4.2.1 地下水开采量的分类统计数据调查

(1)不同含水岩类: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碎屑岩、岩浆岩、变质岩等裂隙水。

(2)不同类型含水层:潜水、潜水-微承压水、深层承压水等。

(3)不同地貌类型:平原或大型盆地(包括河谷平原)、山丘区。

(4)不同水质(TDS):<1g/L淡水,1~3g/L微咸水,3~5g/L半咸水,>5g/L咸水。

(5)不同行政区:城市中心区、城郊区、市辖各县。

(6)不同用途地下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城乡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其他用水。

填写附表45。

2.3.4.2.2 地下水开采的区域分布

统计单位面积地下水开采量(也可称为地下水开采强度)单位:104m3/km2,以行政县为单位,重点地区统计到乡镇。

2.3.4.2.3 开采井基本状况及其地下水开采历史沿革

(1)开采的配套井数量、密度、开采时间、开采层位、过滤管设置深度和长度、开采井水泵类型、额定功率和额定出水量、机井淤积状况。

填写附表1。

(2)地下水开采深度和开采量的变化历史过程,绘制县(市)地下水年开采量历史曲线,调查搜集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代表性年份等水位线图。绘制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代表性年份(如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县(市)地下水开采量Q与该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中心水位H(水头)的相关曲线。

2.3.4.2.4 农灌状况调查

(1)县(市)耕地面积,其中水浇地面积、保浇面积。

(2)水浇地面积中的纯井灌区和井渠结合灌区面积。

(3)种植类型与结构,灌溉定额、年灌溉次数和灌溉时间(注意换算成公历)。

(4)农用灌溉用电量、农用机电功率、额定出水量。

(5)农用机井出水情况(满管水或半管水)和实际出水量(m3/h)。

(6)抽水井与耕地距离,输水方式和输水损失估计。

(7)各种节水措施的调查。

填写附表7。

2.3.4.2.5 城镇抽水井分布和井间干扰情况调查

对于机井密度较大的城镇或持续开采且开采量大的地区,调查了解抽水井分布、井距、机井抽水层位等,并用干扰井群公式分析机井干扰情况,以及对机井出水量和水位(水头)下降的影响。

2.3.4.2.6 大、中型水源地开采情况调查

水源地现状开采量与开采初期允许开采量对比变化情况,水源地开采的地下水化学类型、生产井数、运转井数、开采层位、含水层岩性与年代、供水方向等。

填写附表46。

2.3.4.2.7 国民经济规划与用水量关系调查

调查人口数量、国民经济现状产值、万元产值用水量、GDP用水量、人均用水量、亩均用水量等。并根据社会经济指标及对环境问题的承受能力,评价地下水开采的影响程度和需要采取的措施。

填写附表69。

2.3.4.2.8 区域地表水的开发利用历史和现状调查

包括地表水的利用量、灌溉范围和灌溉面积、河流径流量变化、水质变化、水库蓄水量、河渠引水量、渠道衬砌和有效利用系数的变化情况等。

填写附表54、附表55。

2.3.4.3 调查方法

(1)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质背景,地下水的开采历史和利用程度有较大的差别,开采井的数量、密度、开采深度和出水量也有很大不同。因此,调查方法要有所区别,因此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

(2)对于开采井数量较少的地区,可采用逐一调查的方法,并利用孔口流量计或三角堰测定实际出水量。

(3)对于集中供水的城市和工矿企业,开采量统计比较规范、准确,收集来的资料基本不用修正,直接作为城市地下水开采量。

(4)对于开采井数量巨大的农村地区,尤其在华北农村以开采地下水灌溉为主,逐一调查不太现实,生活用水开采量和灌溉水量可采取搜集资料和抽样调查校正相结合的方法。

(5)目前农田灌溉地下水开采量的统计方法主要有:

灌溉定额法,即单井开采量=灌溉定额×保浇面积。

额定出水量法,即单井开采量=额定出水量×开采时间。

电度法,即单井开采量=单井年用电量/电机功率×额定出水量。

实际出水量法,单井开采量=开采时间×实际单位小时出水量。

上述四种方法中,灌溉定额法、额定出水量法,开采时间这些要素的确定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差距,影响了农村地下水开采量的可信度,因此需要进行抽样调查和校正。

2.3.4.4 农村地下水开采量校核方法

2.3.4.4.1 抽样核查的基本原则

(1)每个县(市)以乡为单位,选择1个乡为核查乡开展核查工作,以评估农用地下水开采量的可靠程度,并根据核查所揭示的问题加以修正。

(2)应尽量选择地貌类型复杂(可分为山区、山间盆地、河谷平原、洪积平原、冲积平原、滨海平原、湖积平原等)、地下水已超采或接近超采、农用地下水开采量占地下水总开采量50%以上的乡,核查所采用的各种相关数据。

2.3.4.4.2 核查的内容

(1)农村人口数量、牲畜数量、生活用水定额。

(2)保浇面积、灌溉定额、机井额定耗电功率、额定出水量、用电量。

(3)开采时间额定出水量与机井实际单位小时出水量。

2.3.4.4.3 典型井的选择与观测

将核查乡内开采井按照地貌类型、机井用途(生活用水和灌溉)、灌溉作物种类、水井开采含水层类型、配套机井类型、额定功率、额定出水量进行分类,每类选择一眼典型水井展开核查。

2.3.4.4.4 典型井的观测

(1)典型井观测年限为1年。

(2)人畜生活用水井的观测要与开采时间一致,每月观测一次。

(3)记录生活用水井月和年开采时间、人口和牲畜的数量、开采井耗电量、泵型号、额定功率、额定出水量、出水情况、平均每小时实际出水量,计算出农村人畜年生活用水开采量和生活用水定额。据此对比其他生活用水井供应人畜数量和开采量,进行校正。

(4)农灌井的观测频率应与农灌开采时间相一致。

(5)核对农灌井每年的农灌次数、农灌时间、农灌井水泵的型号、额定功率、额定出水量、机井实际出水情况等。

(6)农灌期间用孔口流量计或三角堰测量开采井单位小时出水量,每次测量时间定为4h,求其平均值。

(7)核查典型井灌溉面积和同类井灌溉面积。

2.3.4.4.5 校正系数的确定

各核查乡年实际灌溉开采量和统计灌溉开采量差值与统计灌溉开采量的比值为误差百分比,1减去误差百分比即为该核查乡的校正系数,据此对其他乡开采量数据进行校正。

计算公式如下:

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汇编

其中:

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汇编

式中:Q乡核———核查乡年实际灌溉开采量;

n———开采井分类数;

ti总———第i类开采井总开采时间;

qi典———第i类开采井中典型井平均小时出水量;

ti典———第i类开采井中典型井开采时间;

Mi总———第i类井总灌溉面积;

Mi典———第i类开采井中典型井灌溉面积;

Q乡统———核查乡统计灌溉开采量;

Q误———核查乡年实际灌溉开采量与统计灌溉开采量之差;

α灌———核查乡灌溉开采量的校正系数。

2.3.4.4.6 典型井观测资料的整理

按照表格填写县、核查乡名称;核查乡机井总数;典型机井名称、用途;人口和牲畜数量;典型机井灌溉面积、同类机井总灌溉面积;典型井年灌溉次数;次灌溉平均小时出水量、年平均小时出水量;典型机井次灌溉时间、典型机井年灌溉时间、同类机井年灌溉时间;核查乡灌溉井年开采量、生活用水井年开采量;统计资料中核查乡灌溉井年开采量、生活用水井年开采量;校正系数等项。

填写附表5、附表6。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86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