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的科学研究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3 03:17:58
字号:

获奖情况

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的科学研究

序号 获奖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及等级 获奖时间 获奖者

1 混凝土叠合梁受力性能的研究

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12

翟爱良

2 山东省地下水资源开发与环境问题研究

山东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2.7

王开章

3 东平湖—大汶河水质预测及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3.2

王开章

4 专利:土壤水分中子仪用水中定标器

授权专利

2003.8

范世香

5 小型水电站经济运行

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8

李天科

6 城市供水水厂及管网无线数传实时监测调度系统研究

山东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

马树升

7 第三届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

教师教学质量优秀三等奖

2004.7

颜宏亮

8 城市生活用水考核与节水对策研究

山东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8

张庆华

9 涌流节水灌溉技术水力自动装置研究

山东省水利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9

王春堂

10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试点专业的改革与实践

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4.11

林洪孝

11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程报价管理体系的研究

山东省软科学三等奖

2004.12

徐学东

12 工程预算与报价系列课程教学改革

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2004.11

颜宏亮

13 农业节水模式研究与示范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参与)

庞清江

14 水库灌区自动化测水量水实时监测调度系统

山东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

马树升

15 用水管理理论与实践

山东省软科学三等奖

2005.3

林洪孝

16 招标投标管理体系的研究

山东省软科学三等奖

2005.3

林洪孝

17 城市生活用水考核与节水对策研究

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5.3

张庆华

18 建设项目智能招标评标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泰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7

徐学东

19 大汶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调控战略研究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 庞清江

20 小开河引黄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 山东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滨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 林洪孝

科研项目鉴定

序号

鉴定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鉴定水平

组织鉴定部门

鉴定时间

1 砖混结构设计助手系统base的开发

翟爱良

国内领先

省科委

2000.12

2 在AutoCAD环境下应用计算机进行土建工程量分析

翟爱良

国内领先

省教育厅

2002.1

3 小型水电站经济运行

李天科

国内领先

省科委

2002.12

4 涌流节水灌溉技术水力自动装置研究

王春堂

国内领先

省教育厅

2003.6

5 建设项目电子招标管理体系的研究

徐学东

国内领先

省科技厅

2004.6.18

6 建设项目智能招标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徐学东

国内领先

省科技厅

2004.9.26

7 大汶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调控战略研究

庞清江

国际领先

山东省科技厅

2004.12.4

8 缺水山区雨水积蓄利用系统优化模式研究

白清俊

国内领先

省教委

2004.12

9 水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

林洪孝

正式出版

水利部

2005.3

10 用水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

林洪孝

正式出版

水利部

2005.3

11 小开河引黄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 林洪孝 国内领先 省科技厅 2006.4

主要科研项目

序号 项目、课题名称

项目来源

负责人

1 生态建设措施与涵养城市水源的关系研究

省科委

白清俊

2 缺水山区雨水集蓄利用系统优化模式研究

省教委

白清俊

3 玉米作物的调亏灌溉节水模式研究

山东农大博士科研基金

白清俊

4 科尔沁沙地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示范

科技部

范世香

5 科尔沁沙地典型地区荒漠化定位监测

国家林业局

范世香

6 科尔沁沙地西部退化土地可持续经营示范研究

内蒙科委

范世香

7 科尔沁沙地退化草地生态恢复与畜牧业经营研究

中日合作项目

范世香

8 生态建设与水资源有效利用研究

山东农大

范世香

9 小型水电站运行研究与对策

省水利厅

李天科

10 汶源水库规划研究

莱芜市

李天科

11 水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

水利部

林洪孝

12 用水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

水利部

林洪孝

13 临沂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研究

临沂市水利局

林洪孝

14 临沂市城市饮水安全保障规划研究

临沂市水利局

林洪孝

15 小开河引黄灌区生态建设与管理运行模式研究

滨州市水利局

林洪孝

16 滨州市平原水库建设与科学管理研究

滨州市水利局

林洪孝

17 威海市城市节约用水规划研究

威海市水利局

林洪孝

18 城市水务系统循环规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校青年科技创新基金 林洪孝

19 水库灌区自动化量水无线数自动检测调度系统研究

水利厅

马树升

20 城市供水监视、监控系统研究

滨州市

马树升

21 大棚果蔬微灌系统微机自动控制研究

水利厅

马树升

22 大汶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调控战略研究 山东省水利厅 庞清江

23 中小城市(以泰安市为例)分质供排水系统模式研究

泰安市科技局

庞清江

24 集约化养殖精准生产技术平台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

山东省科技厅

庞清江

25 涌流节水灌溉技术水力自动装置研究

省教育厅

王春堂

26 作物控根节灌技术研究

学校

王春堂

27 滴灌条件下土壤盐分的运动规律试验研究

学校

王春堂

28 城市供水水源地地下水环境模拟与安全供水对策研究

水利厅

王开章

29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程报价管理体系的研究

山东省科技厅

徐学东

30 建设项目智能招标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泰安市科技局

徐学东

31 中国建筑业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国际化的比较研究

建设部

徐学东

32 用炭纤维加固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研究

省教育厅

翟爱良

33 山东省经济自立灌区管理模式研究与示范

山东省科技厅

张庆华

34 WUA规范运行研究

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办公室

张庆华

35 WUA建立、支持与运行成本研究

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办公室

张庆华

36 岩石破坏机理的非线形动力学分析及其混沌控制 校青年科技创新基金 刘传孝

37 岩体微地震精确定位及震源机制反演研究 校青年科技创新基金 史 红

38 非线性统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校青年科技创新基金 董 洁

39 边坡岩体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的神经解释理论与方法 校青年科技创新基金 曹茂森

水稻浅、湿、干灌溉,是控制灌溉技术的一种,是浅、湿、干灵活调节的一种节水灌模式。它既不属于充分灌溉,也不属于非充分灌溉范畴。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度进行水分胁迫,会使水稻产生一种耐旱性,而不会导致减产。插秧、返青阶段,保持2周浅水,分蘖前期浅湿灌,分蘖期至拨节期适当晒田,孕穗至开花浅水,灌浆成熟期则干干湿湿,适当晚断水,做到后水不见前水,是一种促控结合,适时供水调氮的灌溉技术,其特征是浅灌与湿润相结合,适时晾(晒)田,构成浅湿交替,浅、湿、干灵活调节的灌溉方式。浅湿干灌溉的原则是浅水灌田,“浅”为30mm,待自然消耗后,田面呈一定湿润状态,“湿”0mm,“干”为土壤含水量控制的下限值。为如此反复。灌水之间的无水层时间应使浮泥沉实,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使水稻省水低耗,高产稳产。

 一、推广浅、湿、干灌溉技术增产的机理

 1.防止水稻根系早衰,消除生产障碍。

 2.符合水稻的需水规律和要求,发迹了传统的淹水灌溉习惯。即满足水稻的生理需水,又节省了生态需水,在保证增产的前提下,降低了灌溉定额,提高了灌溉水的经济效益。

 3.使水、肥、气、热等因素得到合理调整,提高了土壤肥力,并为水生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有利于各个产量构成因素和高产方向转化。能促进水稻生育性状的改善,有效分蘖率高、秆壮、防倒伏。

 5.改善稻株的体结构和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控制和减轻病虫害。

 6.推广浅湿干节水栽培是发展水稻生产的需要,是长久之计。

 二、浅、湿、干控制灌溉?可有效提高水层温度,从而提高水稻结实率

 水田的水深3cm为一般浅水,比之深的为深水。水稻的返青受水温的支配比气温更强。水稻生育的最高水温为30-34℃,而返青期的水温在14-15℃到20℃之间,随水温上升,总干重增加比率较大。秧苗素质不同,返青好坏不一。与壮苗比徒长苗和老化苗等弱苗的返青界限温度高,低温返青不稳定。根据秧苗的素质,移栽后的水层管理不同,秧苗素质不良的更要加强以水保温的管理。移栽后的水深1-2日为4-6cm,其后3-5cm浅水。气温高有光照时浅水(苗高1/3左右),低温时深水护苗(苗高3/4左右)。

 分蘖期到有效分蘖终止期,要以水保温并促进肥效。发生分蘖的界限温度生理上为13℃左右,适用的为15-18℃。适宜的水温为16-30℃,茎数以23℃左右时增加最多,特别是昼夜温差大时(夜间15℃、白天30℃以上)分蘖多。

 株高伸长的适宜水温为25-30℃,17℃以下伸长明显受抑制,界限水温为11-12℃。叶数增加的适宜水温与株高略同,界限水温略低为9-11℃。温差较大时对叶数增加有利。根的伸长比地上部伸长适温略低。分蘖期水温越高越好,水温低于23℃将延迟出穗。分蘖期的气温、水温常比分蘖发生的适宜水温低,所以要尽量提高水温,力争接近分蘖期的适温。特别是井灌区采取综合增温措施,确保分蘖期进田水温16℃以上,减数分裂期18℃以上,抽穗开花期22℃以上。

 三、浅湿干灌溉的作用

 1.促进水稻的生育和成熟

 田面无水层湿润状态时,土壤昼夜温差变化大,土温日变幅增大可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在水稻生育后期,浅湿灌溉白天升温快,温度高,有利于稻株的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也有利于干物重积累。水稻自移栽至成熟,浅湿灌溉可使田间水积温增加120℃,这对水稻生育和加速后期成熟都有重要作用。

 2.防止黑根和早衰

 实行浅湿灌溉创造了大气向土壤直接供氧的条件,起到了有效地增强根系活力的作用。发生黑根的水稻,吸收机能受到损害,养分不足,群体发育不良,不仅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还会发生赤枯病、胡麻斑病等生理病害,而导致减产。浅湿灌溉改善了土壤环境,增强了根系活力,可以防止黑根和早衰。

 3.改善水稻生长形态,促进生育适时转化

 浅湿灌溉在水稻生育前期起到了经常放露晾田的作用,促进根系发达,蹲苗稳长。中期晾田控制无效分蘖,达到群体协调生长发育,植株呈丰产长相,顶三叶耸而直立,地面上一、二节间短,茎杆粗壮,增强抗倒伏和病虫害能力。在生育后期干干湿湿,收到以气养根,以根保叶的效果,使水稻活根活叶成熟,浅湿灌溉,促控结合,还具有促进生育转化和提高结实率的效果。

 4.浅湿灌溉可以避免和减少田间水分流失

 浅湿交替中自然放露晾田,避免了不必要的明排水。大大减少了土壤渗漏和提高降雨的利用率。浅湿灌溉对水稻腾发量强度发生影响,也使水稻耗水量减少。

 四、浅、湿、干灌溉好处

 1.提高灌溉水的生产效益,浅湿干亩用水量为400-450立方,亩产量550-600kg,1立方米水生产稻谷1.3kg。淹水灌亩和水量560-700立方,亩产量是510-550kg,水的生产效益是0.9左右。

 2.稻田状况得到改善.稻田积温增加,据调查,从移栽到成熟田间水温增加76.2-165.2,土壤积温增加63.5。稻田土温日温变幅大。芬蘖期田间土温:湿润的温差6.4-7.3,水层淹灌仅为5-6。昼夜温差:湿润灌为4.2-4.6,淹水灌为3.8-4.0。土温日变幅大,可促使分蘖早生快发。在生育后期抽穗至乳熟期的昼夜温差,温润灌为2.6-3.1,淹水灌的为1.6-1.7。浅湿干灌溉温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浅湿干灌溉光照好,淹水光照不足。

 3.有利于提高产量。浅灌比长期淹灌的,在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上均有增加。如黎优57浅湿灌146粒,长期淹灌108粒;结实率分别为91.14%和90.17%;千料重加1g;亩产14.0%。

 综上所述,浅湿干灌溉技术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使水稻根系发育良好,吸收土壤和肥料氮的有效性增强,促进氮素向籽粒运输,提高肥料氮的有效性。而且它实行人为调亏,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生理特性,在分蘖等需水敏感期实行人为胁迫,造成适度干旱,而在拔节和抽穗开花期又保证供水,这样对水稻的群体结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控作用,实现了水稻高产基础上的在增产。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85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