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国道纵贯县境116公里,宕昌县现有县乡公路12条、255公里,列入重点养护的县道6条、172.63公里,林区专用道2条、38.9公里,有公路桥梁35座,农用人行吊桥20座。宕昌县乡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00公里,25个乡镇保持常年通车,通车率达到100%。249个行政村通车,行政村通车率75%。
兰海高速公路(G75)渭源至武都段(渭武高速)工程途经宕昌县哈达铺镇、宕昌县城、两河口和沙湾镇。2011年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查。 宕昌县地跨西秦岭铅锌、汞锑两个成矿带上,境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据初步勘探,宕昌县境内发现矿产15种,主要矿产地14处,其中金属矿产有铅、锌、锑、锰、铜、金、铁等,非金属矿产有泥炭、石膏、重晶石、石灰岩、煤、粘土等。尤其是锑、铅、锌、铜、金等有色金属矿储量大,为优势矿种。
黄金:有异常点13处,主要分布在南河瓦窑沟、八仙沟、花儿坡草滩沟北,兴化苜蓿沟、长沟里、柴家庄,竹院阳山,南阳小儿山,车拉扎峪河、沟脑里,新城子马圈沟,城关庙沟,沙湾冯家沟。
锑:主要分布在同寨至毛羽沟大断裂南侧锑、汞(金)成矿带上。已知矿产地13处,其中小型矿床3处,分别是城关大草滩、新城子水眼头、甘江头银硐梁;矿化点10处,分别是南河瓦窑沟,贾河雪岭,新城子茅刺滩、三岔沟,兴化关殿下,竹院四头山、沈家、罗家沟,好梯安家山,将台曾家山。
铜:主要分布在同寨至毛羽沟大断裂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上,矿产地7处,有韩院马盘山1处小型矿床,6处矿化点,分别是兴化铜厂,韩院孙家山、林家山、槽子里,竹院成家山,官亭赵家沟。
铅锌:主要分布在大断裂北侧。有车拉代家庄1处小型矿床,兴化丁藏里、堡子梁、南阳鱼铃沟3处矿化点。
锰:矿点有庞家小石门、簸箕寺、肖家湾,新寨立志坝等4处。
石膏:矿点有新寨李家石、沙湾上堠子2处。
重晶石:矿点有车拉沟脑里、南阳上张村。
石灰岩:矿点有新寨李家石、新城子新坪、兴化大山梁、簸彭都等四处。
泥炭:矿点有簸箕葱滩、兴化档治滩、狮子葱坝3处。
绿松石:矿点有化马尖旮旯一处。 药材:境内有野生及半栽培和栽培中药材592种,其中有收购量的就有142种,已采集制成标本的有317种。尤其是当归、党参、大黄、红芪、柴胡、黄芪六大药材量大质优,药效独特。
森林:宕昌县林地面积127万亩,森林覆盖率29.7%。森林植被垂直分布明显,主要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高山暗针叶林,有树种41科700多种。林区主要分布在岷江林业总场管辖的南河、官鹅沟、大河坝、官亭、狮子等地,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落叶松、油松等82种。
草场(地):宕昌草场资源丰富,有天然草原125万亩,山地疏林草地17万亩,占宕昌县土地面积的28.5%,年产鲜草7.8亿公斤。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东北部,海拔在2500至3100米的阿坞、八力、车拉、狮子等乡,主要牧草品种有三刺草、苜宿等9科73种。 2007年宕昌县马铃薯种植30万亩,产量51万吨,总产值达到3.06亿元。有草原125万亩,发展草畜产业的优势十分明显,境内草场载畜量可达14.2万牛单位。2007年宕昌县牧业增加值达1.3亿元。中药材主要有当归、大黄、党参、红芪四大中药材为主的传统药材和已查明的野生及家种药材600多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美誉,2007年宕昌县花椒、核桃种植面积分别达9万亩、8 万亩,全年完成生态林建设33万亩,核桃产量达640吨、花椒产量达769吨,销售额达1331万元。发展蔬菜2万亩,总产量达到9800吨,总产值达到5760万元。
2013年新增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1.0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39万亩。建成30个标准化农业示范点。新建暖棚圈舍300座、养殖小区5个,新增养殖户122户,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7.5%。建成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138个,流转土地1.3万亩。中药材总面积已发展到40万亩,马铃薯、蔬菜、经济林果面积分别达到30.7万亩、5.5万亩、27.5万亩。 宕昌县形成了水电能源、有色冶金、医药化工、建筑建材、绿色食品、旅游工艺品等六大主导产业体系。截止2007年,宕昌县共有工业企业50余户,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7200万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2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6000万元,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800万元,其中实现税收2100万元。
2013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3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71.99%。 2008年,宕昌县社保参保人数达到2725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宕昌县有12882户52269人已被纳入低保,月人均保障标准达到50元;有1854户3877人被纳入城市低保,月人均保障标准达到138元;五保供养对象达到2369户2832人,月人均保障标准达到120元;宕昌县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24.96万人,参合率达90.2%。
华县有发展前景吗
兖州市农田的主要廊道由防护林、道路和沟渠构成,廊道构成形式多为沟、渠、路、林等农田设施的组合,少量为单一林带(图3-1、3-2)。
3.1.2.1 防护林
兖州市有宜林网化面积2400 hm2,已建林网2280 hm2,农田林网化水平较高。防护林树种主要为杨树。绝大部分农田布有防护林,林网间距为250~500 m,只有在乡镇接壤处和一些边远大洼,由于近几年更新栽植树木成活率、保存率低,部分林网路段形成空白,网格大于20.0 hm2,林项不整齐。
该区林网主要与沟、渠、路、堤等非林斑块的廊道结合,立地条件差异较大。根据适地适树原则选择树种,同时注重提高林木良种化程度。用材树种或品种有:中林46杨、I-69杨、毛白杨、泡桐C125、箭杆刺槐、J-172柳等。经济树种有:金坠银杏、镜面柿、香椿等。灌木树种有:紫穗槐、白蜡、花椒等。树种配置模式为:路渠杨、沟柳、堤岸刺槐、间作带泡桐等。在路渠、沟渠立地上窄林带可增加乔灌树种混交比重,在风害不很严重,具有灌溉条件的副林带中适当选择一些经济树种如银杏、柿树、香椿等。
图3-1 兖州市农田景观
根据林网配置状况和防护要求,一般主林带间距为200~350 m,副林带间距为400~600 m。当林带间距过大时,在与之平行的田间小路、田埂或农田中增设单行或双行树木的间作型林带,以形成合理网格;林带间距过小时,则适当减少林带。
该区春季主要害风是西北、北和东北风,夏季干热风是东南和南风。因此,主林带方向为东西走向,副林带方向为南北走向,形成东西向长方形网格。林带方向除考虑防护作用外,还应与原有林带的沟、渠、路的走向结合,尽可能减少占用耕地和林木遮荫。林带多采用2~6行窄林带,其株行距,杨树、泡桐等速生树种为(3~4 m)×(4~5 m),其他树种为(2~3 m)×(2~4 m)。这种窄林带更新利于与沟、渠、路结合,减少林带占地和胁地,并通过品字型栽植、乔灌混交和抚育管理等措施,形成较为理想的疏透或通风结构。观测证明,这种窄林带、疏透或通风结构林带既利于林木生长,又能提高防风效能,是该区营造农田林网的较好类型。
3.1.2.2 沟渠与河道
兖州市为山前冲积平原,除东北部小部分区域为长条井蓄水灌溉外,其余地区均为井灌区。早期农田渠道多为土质结构。1976年大地园林化后,初步形成了路沟和方田沟交织的排水沟网,共有田间排水沟1570条,总长3100 km,建桥、涵、闸等廊道节点调控设施3545座,为应设总数的59.1%。方田规格一般为240 m,田间灌水畦的长度有240 m、120 m、80 m等三种,平均畦长为150。近年来,在许多经济发达的乡镇,灌渠已由土质结构改为PVC管材或防渗渠、地下暗管、喷灌、微灌等节水设施。截止1995年底,全市机电井已达11000眼,灌区面积36267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91%。近年来,灌溉水源也由地表水渠灌为主,改为地下水井灌或井渠灌溉,每眼机井平均控制3.3~3.6 hm2。针对连年干旱、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的状况,建设了一批节水灌溉工程,地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达到21000 hm2。防洪除涝工程主要有泗河、光府河等骨干排水河道13条。
图3-2 1980年兖州市农田景观格局图
3.1.2.3 田间道路
农村道路方格式交织全市村落和农田,大于2 m的农村道路平均为4.85 km/km2。小于2 m的生产路融合在农田景观中,将农田斑块细分为格田斑块,担负着农田物质输入与输出功能。1976年大地园林化后,共有4级道路,其中1级道路17条,宽8 m、长256 km;2级道路37条,宽7 m、长1026 km;3级道路826条,宽6 m、长1063 km;4级道路639条,宽3 m、长483 km。近年来,随着田块规模的调整和公路的建设,以及农业机械化的需要,其中部分道路得到拓宽改造,部分道路被取消,形成新的道路网。
3.1.2.4 廊道结构
全市农田廊道等级共分4个等级,纵横交错,构成稳定的生态保护屏障和通畅的“流”通网络。
1976年大地园林化实施后农田廊道4个等级构成(图3-3)分别为:1级廊道的结构为沟(宽4 m)—林(宽2 m)—路(宽8 m)—林(宽2 m)—沟(宽4 m),宽20 m;2级廊道的结构为沟(宽3 m)—林(宽1.5 m)—路(宽7 m)—林(宽1.5 m)—沟(宽3 m),宽16 m;3级廊道的结构为沟(宽2 m)—林(宽1 m)—路(宽6 m)—林(宽1 m)—沟(宽2 m),宽12 m;4级廊道的结构为林(宽0.5 m)—路(宽3 m)—林(宽0.5 m)—沟(宽1 m),宽5 m。
图3-3 1976年兖州市农田结构图
1998年开始建设改造的大地园林化的农田廊道4个等级构成(图3-4)分别为:1级廊道的结构为沟(宽4m)—林(宽2 m)—路(宽8 m)—林(宽2 m)—沟(宽4 m),宽20 m;2级廊道的结构为沟(宽3 m)—林(宽1 m)—路(宽6 m)—林(宽1 m)—沟(宽3 m),宽14 m;3级廊道的结构为沟(宽2m)—林(宽1 m)—路(宽5m)—林(宽1 m)—沟(宽2 m),宽11 m;4级廊道的结构为林(宽0.5 m)—路(宽4 m)—林(宽0.5 m)—沟(宽2 m),宽7 m[94]。
图3-4 1998年兖州市农田规划调整图
图3-5、3-6反映出兖州市农田廊道结构,基本上划分为4个等级,而且由低级到高级廊道数量、长度和面积同比例逐渐减少,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别。
从上述农田斑块与廊道发展趋势看,斑块扩大,田块长宽比更加合理,土地利用率提高,廊道结构升级、数量减少,物流、能流、信息流等流畅通、保障率加强,农田生产条件稳定,生物量提高,形成新的大地园林景观格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行政属性和农田产权等因素影响,廊道连接度在部分边界处不相通,难以与中捷友谊农场农田景观相比,使农田生产成本增加,各种流的流通阻力增加;受资金的约束,渠道多为明渠,密度较大,水资源浪费较严重,整个廊道体系与现代农田景观格局存在一定差距。
图3-5 1998年兖州市兴隆庄道路等级图
图3-6 1998年兖州市兴隆庄渠道等级图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
下的关键期,是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县阔步迈向陕西经济强县的攻坚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
神和省市“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审视和把握宏观环境、县域基础,科学统筹全局发展,编制形成《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1、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促和谐、认认真真抓党建,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克服“06大明滑坡”、“08雪灾”、“10金堆洪灾”等自然灾害影响,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成为我县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实惠最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一五”末,全县生产总值77.008亿元,年均
增长13.5%;人均生产总值2.17万元(3440美元),比2005年净增1.12万元;辖区财政总收入达到8.961亿元,比“十一五”末
5.487亿元增加3.4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亿元,年均增加3000万元;实施重点项目103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1亿元,年
均增长96%,是“十一·五”的7.4倍。县域综合实力排名由2004年的全省48位提升到2009年的27位。2006-2008年连续三年进入“全国
县域经济增速最快的百县”之列。2010年跻身“辉煌十一五·中国最具特色经济发展潜力县”、“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的100个县市区”行列。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6.2:79:14.8
调整到2010年的7.6:75.7:16.7。工业化步伐加快,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29亿元,比2005年新增40多亿元。工业园区进入
“省级重点县域工业园”。金钼股份成功上市,产值过百亿元,荣获“中国钼业之都、中国名牌产品、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称号。特色农业发展壮大,粮食总
产达到14.79万吨;蔬菜总面积26.3万亩次,新增日光温室和大拱棚蔬菜5.4万亩,跻身“国家无公害蔬菜基地县”、“中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县”、
“省级百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华县大葱”被确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列为省级核桃、猕猴桃基地,干杂果面积达到10.9万亩;畜禽存栏240万头只。第
三产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占GDP比重提升1.9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亿元,外贸出口1.64亿美元,分别相当于“十一·五”末的3.1
倍、3.3倍。少华山森林公园晋级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41万人次,综合收入2000万元;渭华起义纪念馆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爱国主
义教育基地。华县皮影戏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黑陶打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荣誉。
基础设施再上台阶。新建改造公路1053公里,硬化村巷路504公里,
在全省率先实现镇镇、村村、巷巷通水泥路,是“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县”。新建城南、城东、柳枝3个变电站。石堤峪向园区供水、涧峪水库工程、全国小型农
田水利重点县工程、桥峪-小华山-沟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相继建成,新增灌溉面积5万亩。罗纹河、赤水河堤防加固、遇仙桥修复等渭河中下游治理工程,提高了
防洪标准。改造中低产田6.7万亩,新建基本口粮田1万亩,秸秆还田10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
城镇化进程加快。获得“陕西最美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省级卫生县城”称号。城镇化率达到30%,
较2005年提高6.2个百分点;中心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5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6.5万人,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人均绿地6.6平方米。子
仪大街为轴心的城市重心南移,拉大城市骨架;渭华路为轴心的老城改造,提升商业氛围;瓜坡省级重点镇及高塘、赤水、莲花寺、柳枝城镇群的辐射作用增强。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新增林草面积28.2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
53.3%。治理水土流失101平方公里,渭河流域、秦岭生态功能区、大鲵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生态治理成效显著。节能减排位居全市前茅,建成金
钼二氧化硫烟气环保治理、县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工程。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减排1061吨、6629吨,较2005年下降22%;万元生产总值能
耗由2005年1.8吨降到1.5吨标准煤,下降20.1%。
社会民生显著改善。集中力量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累计投资9.2亿元。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364万元和4288元,较“十·五”末增加1.1184万元、2863元。“两免一补、蛋奶工程、
生源地学生贷款”等教育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建成县职教中心、20栋中小学校舍,8个学校供暖。新建县人民医院南城区分院和县中医院综合楼、乡镇卫生院12
所、村卫生室245个,县人民医院和铁路医院升格为二甲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6%。建成县人力资源市场,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失业率控
制在4%以下。纳入国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28万农民养老得以保障,2.4万城乡居民享受低保,3.5万名库区移民得到扶持,625户城镇居民搬进
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扶贫和矿区移民1200户,5万农民饮水安全。建成117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45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个乡镇文化站、3个乡镇
计生站,获得“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信访先进集体”、“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县、双拥模范县”称号。“平安华县”创建深入开展,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社会大
局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率先完成县乡机构改革。成为首批省级“扩权强县试点县”。成立城投公司,新增2
户小额贷款公司。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650户,非公经济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15%提高到2010年的20%。集
体林权改革、土地流转机制初步形成。医药卫生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城乡医保扩面提标。进一步放宽民有资本准入领域和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投资发
展环境改善,累计招商引进县外资金60亿元,成为闽商、浙商投资的首选地,获得“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县”荣誉。
2、发展机遇。
放眼十二五,我县仍处于经济发展周期的快速上升阶段,蓄积的发展潜能将
得到进一步释放。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中的特殊战略地位将更加明显,"高速公路交通圈"交通便捷,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将更加坚实。更为重要的
是,县委、县政府实施的各项政策举措重民生、顺民意、合民心,全县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全县人民满怀求发展、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展现出积极向上、开拓
创新的精神面貌,这些都将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面临挑战。
一是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单一而不合理,民营经济不活。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村
社会事业发展慢,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三是新型工业化进程缓慢,园区聚集效应不突出,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
滞后,旅游产业规模小。四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差距进一步拉大。五是投融资渠道不宽,思想不够解放,人才成长环境不优,科技创新对经济贡献率不高。六是
财源基础不稳,增收乏力。
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快速崛起、周边县市区奋勇争先。我们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们必须科学把握发展趋势,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一些大事实事,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全县大局和谐稳定。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4、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重点项
目招商引资为抓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依托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和华山旅游特区,实施“三个一体化--渭(南)
华(县)一体化、(少华)山(县)城一体化、二山(少华山、华山)一体化)”区域融合,壮大钼深加工、精细化工、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
业,培育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新型工业强县、
文化旅游名县、西部蔬菜大县、生态人居佳县、和谐文明新县。
5、区域定位。
着眼中省市战略规划和区域功能,综合分析华县区位、资源、文化等优势及产业现状、发展态势,确定华县区域定位是:关天经济区县域中心城市、中国钼谷、精细化工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西部有机蔬菜基地、秦晋豫重要物流节点、陕西山水生态旅游目的地。
6、发展目标。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定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五县建设”部署相衔接,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在2010年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以上,进入全省发达县行列,统筹城乡取得重大进展,民生改善成效显著,经济综合实力上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2020年建成陕西强县,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2015年
总量达到180亿元,力争突破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万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2015年辖区财政总收入达到1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
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超过600亿元,年均增长3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突破创新,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65:25。2000万元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30户。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25%以上。
--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思路,实
现县城提高承载、扩大容量、宜居乐业,集镇人气聚集、设施齐全、管理有序,社区组织健全、功能完善、服务到位,2015年县城、小城镇人口突破20万人,
全县城镇化率提高27个百分点,达到57%,赶上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区新增人口4万人,突破10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翻番,扩大到26平方公里,实现
“三城一县”联创目标。小城镇新增人口7万人,达到10万人。--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
万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3.5:1。“民生工程”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群众都喝上放心水,吃上健康安全的食品,农村人均住房面积
32平方米,城镇人均35平方米以上,解决7万人饮水安全,基本消除工矿棚户区、农村危漏房。贫困人口基本脱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基本建立
起城乡一体、发展均等的医疗、教育、养老、安居等公共保障体系,群众安全感指数显著提升,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者安全放心,实现包容增长、社
会和谐。
--生态环境呈现新景象。再现“青山、绿水、蓝天”的古华州,林草覆盖
率达到60%以上,城市人均绿地达到10平方米,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四类标准,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污
水处理率、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资源转化率、中水回用率达5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水耗均下降15%。
三、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
实施一系列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充实完善扩大内需的一揽子计划,突出抓好一批核心企业,重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提升研发生产能力,更多占据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增强产业集群的集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强化工业的先导作用。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发展产值过100亿元企业2户、过亿元企业10户。培育“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级高技术企业”2户。
7、加快建设工业园区。
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优化项目布局,
按照“四区一基地(陕化精细化工区、杏林高新科技产业区、莲花寺钼炉料加工区、柳枝石板材加工区、金堆钼矿开采基地)”功能,推动产业融合,支持园区企业
开展配套协作。按照“经济特区”模式创新园区机制,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链延伸,跻身“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进一步加强道路、供水、电力、污水、垃圾处
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七通一平”。面向国内大集团、大公司招商,优先选择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多、拉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入园。到“十
二五”末,工业园区新入户企业50户,园区新增工业总产值200亿元。
8、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做优钼产业。珍惜资源,深度转化,以大资源、大布局、大转化、大产业为方向,以金钼
集团外向扩张为契机,以资源整合为纽带,以产业链延伸为抓手,以钼高端产品和非钼产业研发为突破口,实施“钼产业纵向一体化、非钼产业相关多元化”发展战
略,重点发展钼采、选、冶及相关配套产业,建设钼铁扩产、尾矿砂造纸、南露天矿二期开采、北部排土场、王家坪尾矿库、二龙潭供水工程,钼产业投资20亿元,2015年钼工业总产值翻番。
做强精细化工业。以瓜坡精细化工产业聚集区为重点,建设陕化10万吨1-4丁二醇扩建、20万吨乙二醇、5万吨四氢呋喃、省煤业多用催化剂,神农高科肥业公司60万吨复混肥--100万吨有机肥、光明化工公司1万吨氯化石蜡等项目,精细化工项目完成投资150亿元。
9、培育扶持新兴产业。
以杏林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依托,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完成投资50亿元,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经济总量的10%以上。
提升装备制造业。利用铁一局、交二局、省木材厂闲置的土地厂房,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新品研发和兼并重组,建成铁路管棚钻机、铁路水泥制品、管桩管道等项目,推动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实现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的转变。
壮大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嘉诺生物产业园,发展医药、保健养生食品,建设1000万瓶口服液、3万吨生物农药、500吨优质中药饮片生产线和生物医药产品研发中心。招引大集团,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1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冷链储藏、包装,建设立农菜果储运加工中心、秦岭脱水蔬菜、东秦粮食加工、源鑫公司肉兔加工、高塘矿泉水等项目,转化农产品原料50万吨。
适度发展石材加工业。编制花岗岩利用总体规划,严格规划禁采区、可视区和限采区,坚持疏堵结合、建大舍小、整合资源原则,鼓励宏发、兴华等集团公司开发石雕、石艺、装饰材等高档石材产品,打响“华山芝麻白石材”品牌。
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
按照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的方针,以农民增收为根本,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推进城乡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共建共享,完善城乡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均衡均等,促进城乡一体化,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新农村。
11、优化提升特色农业。
充分发挥下庙—毕家设施蔬菜产业示范区作用,在农业良种选育、节水灌
溉、新型栽培、科技推广、机械应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建成在全国有影响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20个重点农业产业园为载体,扩张日
光温室菜、名优菜、精细菜、礼品菜规模,2015年蔬菜总面积发展到30万亩次,其中设施蔬菜10万亩次,建成北至渭河大堤、南到老西潼公路、东西横跨全
境,集“蔬菜生产、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现代设施蔬菜业示范带,争创全国名优蔬菜品牌,将华县建设成为西部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发展壮大畜牧业,新增规范化标
准养殖场30个,建设万头奶牛和50万头生猪养殖大县。在高塘塬区实施果业发展“35”工程,建成核桃、花椒、猕猴桃等3个5万亩产业基地。培育园艺产
业,建立1万亩花卉基地。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镇域特色产业,引导“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向更高层次发展。2015年农业总产值16亿元,年均
递增8%。
12、推进农业产业化。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新增市级龙头企业10家,省级以上5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50个,覆盖农户70%。
13、改善农村基础环境。
科学规划,强化支持,大力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以土
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和服务管理城镇化“三集一化”为切入点,优化居民点布局,搞好村组合并,整合项目资金,有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做
到镇镇有社区、村村有垃圾台、巷巷有路灯。建设10个生态镇、100个生态村。改造中低产田5万亩,新建口粮田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达到8万亩,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
14、提高农民增收能力。
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加大政府投入以及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力度,大
力支持农户发展设施农业、经济林、林下养殖、农家乐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设外派劳务示范基地,增加农民劳务收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完善农业
补贴办法,逐步增加农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合作医疗筹资和报销水平,增加转移性收入。努力探索农民依法分享土地长期增值权益的机制,增加财产性收
入。
五、突出文化旅游,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以旅游为龙头,
以文化创意为精髓,以文物保护为基础,以提高服务水平为手段,以少华山口至南山大道旅游休闲度假区、华州皮影文化生态园为支撑,构建大旅游、大文化、大物
流、大商贸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打造陕西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15、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
加快少华山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全面完成少华山五大景区建设,实行市场化运营,进入国家4A
级精品景区和全国地质公园行列。规划建设少华山外休闲度假区,兴建高档住宅、星级酒店、度假村。积极发展旅游、健身、度假、娱乐、养生等休闲健康产业,登
少华山、洗温泉浴、品华州有机蔬菜、听皮影戏成为大中城市人的时尚。加快渭华起义纪念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渭华起义红色旅游景区达到国家3A级景区。完成
赤水湾文化生态园建设,建设城郊休闲产业示范园,建成集商住、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物流商贸、会展中心于一体的综合项目。建设华州水城生态新区,在夹槽区
规划天鹅湖,湖周边发展绿色生态休闲、生态农业、湿地特色旅游。加快南山峪道旅游资源整体开发,修建沿山旅游公路,串联构峪-潭峪-少华山-太平峪-石堤
峪-桥峪-东峪-西峪户外游景点,最终形成山水生态游、爱国红色游、乡村休闲游三大旅游格局,旅游接待总量突破2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0亿元。
16、打响“人文华县”品牌。
以“郑氏之根、三公(郑桓公、郭令公、寇莱公)故里”为主题,深度发掘历史文化资
源。重点发展华县皮影、华州黑陶、剪纸、面花、粮食字画等五大文化产业,彰显民间文化魅力。实施文化艺术进景区,举办全国非遗论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和开发。培育文化名企,引进名编名导,打造精品剧目,打响华县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组建华县文化企业集团、网络联盟。华州秧歌、华州背
花鼓、东峪孝歌、铁里芯子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快开发电子智能皮影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皮影一条街、三秦大观园、陕西小吃商业街、郑桓公大殿等
项目。镇镇建立文化站,村村建立文化活动室。全县千万元收入以上文化企业发展到10户以上,从事民间艺术产业的人员达到1万名,文化产业产值超过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