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惠渠自民国24年(1935)第二期渠系工程竣工后,25年(1936)统计,全灌区灌溉59.59万亩,本县境内24.99万亩。至30年(1941)渠系完善后,灌溉总面积增至67.22万亩,本县亦增至26.43万亩。此后大致稳定,本县面积约占总面积40%,但因地处上游,实际有效面积可达一半以上。
建国后,随工程不断调整完善,加之人民政府鼓励生产,土地得到平整和开垦,灌溉面积不断增加。1957年本县至30.12万亩。60年代起开辟渠外提水灌溉,灌溉面积又有扩展。1962年32.85万亩,1967年33.79万亩。70年代,各大小抽水站陆续定型,面积增至最大值。1972年39.75万亩,1974年突破40万亩。1979年增至最高峰44.83万亩。
80年代以来,灌溉面积呈萎缩之势。1988年统计,有效面积仅34.7万亩。
有效灌溉面积的有效灌溉
闸口断面的面积如果知道,同时每亩地的灌溉定额如果也知道(立方米每亩)。那么流速(米每秒)乘以闸口断面面积(平方米),再乘以3天的秒数(3*24*3600)就是这三天放出的总水量(立方米),然后总水量除以一亩地上的灌溉水量(灌溉定额乘以一亩(666.67平米)),就是能灌溉的亩数。
新华网北京10月1日电 (记者姚润丰)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2.4亿亩扩大到8.55亿亩,占世界总数的1/5,居世界首位。
据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王晓东介绍,中国以占全国耕地48%的灌溉面积,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80%的粮食和90%的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灌区是命脉中的命脉,灌区成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基地。”王晓东介绍说。1952年9月,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电力灌溉工程——珥陵灌区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大面积电力灌溉的开始。自1996年开始,中国先后对393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2亿公斤,增加节水能力105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由改革开放初期的0.35提高到0.475。
《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要充分发挥现有灌溉工程作用,力争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区和50%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十二五期间,全国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 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 以上。
与此同时,灌区灌溉方式、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水漫灌、土渠灌溉等粗放的灌溉模式得到有效遏止,新型、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渠道硬化防渗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应运而生,“参与式管理”让灌区水工程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供水设施越来越多,水资源利用效率越来越高。灌区成为支撑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