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育种技术:更重视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
现代育种技术:生物技术将在园林植物育种中展现特殊优势 育种目标的概念:植物通过遗传改良之后所要达到的目的
园林植物育种目标:指对所育成的园林植物新品种的要求,也就是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要求培育的品种应该具有哪些优良的特征特性 1、园林植物育种目标的特点
多样性(植物类型、种类;育种目标);优质是园林植物更为突出的目标性状;延长供应和利用时期是园林植物育种目标的重要因素;重视兼用型园林植物的育种 2、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1)品质优良 花型,花色,叶形,株型,芳香,彩斑 (2)抗性强 抗病虫、抗逆境(寒 旱 涝 盐碱 污染)
(3)延长花期 改变花开时间、延长开花时期(单朵:切花;整株:观赏花木) (4)适宜切花、耐贮运
(5)低能耗(耐低温,低光照,高温多湿等)
(6)其他目标(少污染,产量高,花量大、易繁殖,观赏经济并用型) 3、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 满足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客观需要 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 主要目标与一般目标相结合 需要与可能相结合
4、实现育种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三、
1、选择育种:简称选中,是指对现有植物繁殖的群体所产生的遗传变异,通过选择。提纯以及比较鉴定等手段获得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2、选择与选种的意义 (1)选择是植物进化和育种的基本途径之一 生物进化的三要素:遗传、变异、选择 选择的两种方式:自然(适者生存)、人工(定向选择) (2)选择具有积极的创造性作用 生物具有连续变异的特性;选优汰劣可排除劣株对优株的干扰;定向多代选择有积累变异加强变异的作用,能得到开始选择时群体内没有的变异类型
(3)选种是人类应用最早的一种品种改良方法,为丰富世界的园林植物作出了重要贡献 (4)选择不仅是选种的中心环节,而且是所有育种途径和良种繁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育种工作的时钟和育种对象的整个生活周期 3、选中的原理 遗传平衡原则:在一个无限大的随机交配群体内,如果没有突变,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作用,也无其他基因的掺入,则群体中基因频率和 基因型频率在世代之间将保持不变
基因频率是群体中某一基因在该基因位点上全部等位基因中所占的百分率 4、植物性状的变异
基因重组:实生个体间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可产生两种效应:加性效应;非加性效应(互作效应) 突变:基因突变及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变异
饰变:有环境条件引起的表现性变异,属于非遗传的变异 5、选择的遗传本质 造成有差异的生殖率和成活率,从而能定向的改变群体的遗传组成 6、制定选择标准的原则 (1)根据目标性状的主次制定选择标准 (2)目标性状及其标准应明确具体 (3)各个性状的当选标准要适当 四、实生选种
1、实生选种:从自然授粉产生的种子播种后形成的实生群体中,选出优良的变异类型,进而培育出新品种的方法 2、方法:
(1)混合选择法:根据植株的观赏特性和经济性状,从原始群体中选取符合要求的优良单株,混合留种,下一代混合播种在混选区内,相邻栽培对照品种及原始群体的小区,加以比较鉴定
一次混合选择法:当选择的群体表现优于原始群体或者对照品种时,即进入品种比预备实验
《植物遗传育种及种苗繁育》是2006年9月1日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充分反映植物遗传基础、现代育种技术和植物种子生产中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和新技术。
基本介绍 书名 :植物遗传育种及种苗繁育 ISBN :9787811170658 页数 :286页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9月1日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内容简介,图书目录, 内容简介 《植物遗传育种及种苗繁育》在编排上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采取模组式结构构建,每个模组自成体系,立足实用性和针对性,内容新颖,文字精练,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学安排。本教材共分四个单元30个模组进行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连锁遗传规律、数量性状遗传、近亲繁殖、杂种优势、细胞质遗传、雄性不育、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分子遗传学基础、育种目标、种质资源、引种、选择育种、有性杂交育种、杂种优势育种、诱变育种、倍性育种、离体培养育种、分子育种、植物繁殖方式、种苗生产的程式与方法、粮食作物的种子生产技术、蔬菜作物种苗生产技术、果树种苗生产技术、草本园林植物种苗生产技术、木本园林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种子室内检验、种苗田间检验。全书能够充分反映植物遗传基础、现代育种技术和植物种子生产中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和新技术。 图书目录 第一单元 植物遗传学基础 模组1 分离规律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1.2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1.3 分离现象的解释 1.4 表现型和基因型及基因型分析 1.5 分离规律的验证 1.6 分离规律及其实质 实验实习 模组2 独立分配规律 2.1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2 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 2.3 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2.4 独立分配规律及实质 2.5 多对基因的遗传 2.6 独立分配规律的套用 模组3 连锁遗传规律 3.1 连锁遗传的表现 3.2 连锁遗传的解释与验证 3.3 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 3.4 连锁遗传规律的套用实例 模组4 数量性状遗传 4.1 数量性状的特征 4.2 数量性状遗传的解释 4.3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统计分析方法 模组5 细胞质遗传 5.1 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5.2 叶绿体遗传 5.3 线粒体遗传表现 5.4 细胞质遗传的分子基础 5.5 细胞质基因和细胞核基因的关系 模组6 雄性不育 6.1 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特点 6.2 雄性不育性的利用 模组7 近亲繁殖 7.1 近亲繁殖的概念 7.2 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 7.3 回交的遗传效应 7.4 纯系学说 7.5 近亲繁殖在育种上的利用 模组8 杂种优势 8.1 杂种优势的表现 8.2 F2杂种优势的衰退 8.3 杂种优势的遗传理论 8.4 杂种优势的利用 实验实习 模组9 基因突变 9.1 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征 9.2 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 9.3 基因突变的鉴定与诱发 模组10 染色体变异 10.1 染色体形态结构变异 10.2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模组11 分子遗传学基础 11.1 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 11.2 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 11.3 基因的表达调控 第二单元 植物育种方法 模组12 育种目标 12.1 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 12.2 制定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 模组13 种质资源 13.1 种质资源的概念和重要性 13.2 种质资源的分类 13.3 种质资源的蒐集与整理 13.4 种质资源的保存 13.5 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实验实习 模组14 引种 14.1 引种的概念及意义 14.2 引种的基本原理 14.3 引种方法 实验实习 模组15 选择育种 15.1 选择与选择育种 15.2 有性繁殖植物的选择育种 15.3 选择育种中的株选方法 15.4 有性繁殖植物选择育种的程式 15.5 无性繁殖植物的选择育种 模组16 有性杂交育种 16.1 有性杂交育种的概念 16.2 有性杂交育种的杂交方式 16.3 杂交亲本的选择与选配 16.4 杂交技术 16.5 杂种后代的处理 模组17 杂种优势育种 17.1 杂种优势与利用 17.2 选育一代杂种的程式 17.3 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 17.4 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和利用 模组18 诱变育种 18.1 诱变育种的概念及特点 18.2 辐射诱变育种 18.3 化学诱变育种 18.4 诱变育种程式 模组19 倍性育种 19.1 多倍体育种 19.2 单倍体育种 模组20 离体育种 20.1 离体育种概述 20.2 植物离体快速繁殖 20.3 花粉和花药培养 20.4 胚和胚乳的培养 20.5 原生质体培养和植物细胞融合 实验实习 模组21 分子育种 21.1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21.2 植物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植物 第三单元 植物种苗繁育技术 模组22 植物繁殖方式 22.1 繁殖的概念及意义 22.2 植物繁殖方式的分类 模组23 种苗生产的程式与方法 23.1 常规种子生产的程式与方法 23.2 杂交制种技术 23.3 品种混杂退化原因及防止方法 23.4 加速良种繁育的方法 模组24 粮油作物种子生产技术 24.1 主要农作物常规种子生产技术 24.2 玉米杂交种子生产技术 实验实习 模组25 蔬菜植物种子生产技术 25.1 大白菜种子生产技术 25.2 番茄种子生产技术 25.3 黄瓜种子生产技术 25.4 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 实验实习 模组26 果树种苗生产技术 26.1 建立母本园和苗圃 26.2 果树良种繁殖材料的选择 26.3 果树种苗的培育 26.4 无病毒果苗的生产 26.5 苗木出圃 26.6 种苗生产的档案制度 模组27 草本园林植物种苗生产技术 27.1 花卉种苗生产概况 27.2 花卉种子的类型 27.3 常规种子生产技术 27.4 F1代杂种的生产 27.5 花卉种子生产基地的建立和管理 27.6 花卉种苗生产技术 实验实习 模组28 木本植物种苗生产技术 28.1 种子园的建立 28.2 采穗圃 第四单元 植物种苗检验 模组29 种子室内检验 29.1 种子标准化 29.2 室内种子检验程式 29.3 种子检验技术 实验实习 模组30 种苗田间检验 30.1 种苗田间检验意义 30.2 种苗田间检验内容与时期 30.3 种苗田间检验程式与方法 实验实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