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长期放养殖池“水又浅又浑”怎么钓?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22:18:01
字号:

一、看水的清浊下竿

钓长期放养殖池“水又浅又浑”怎么钓?

出门野钓,到了一个钓场,首先要看一看水色(通常包括水的浑浊度)。如果水色青绿而微浑或黄而微浑,就可以决定下竿了。如果水色发黑或无色而清澈见底,就应另寻宝地了。

我几次遇到这种情况。一次到东兴一条河沟,从头至尾到源头,奔走十余里,看到的全是水色清清或清黑,能清晰看见水底泥沙和石块,石块上有青苔。这哪里有鱼啊!听说有人在一段又一段的河沟里放了药,把整条河沟的鱼都毒了(毒鱼的人可恨啊)。又一次到董家河,以前看见的水草不见了,水边长有青苔。几十公分的水下泥沙清晰可见。不得不赶紧走人。有的河沟,一汪清水,水下野草嫩绿鲜活,明明是放干后新蓄的水,无鱼可钓。

春天到了,浅滩处温度回升较快,且浅处食物富盛,鱼儿游到浅滩处觅食、嬉戏、寻找产床-水草。所以,“春钓浅”“春钓滩”。但是,春钓浅还应该看水的清浊下竿。如果几十公分深,水色浑浊,那就有鱼可钓。反之,如果水清见底(种种原因例如在降温过程中,鱼儿退缩到深水区去了),钓浅就没有指望了。

水草生长在浅水区。春钓草应是无疑的。如果你注意观察,可能会发现有的草洞、草边比其他地方水色略有差别,那就是水色稍浑浊一点。如果发现了水色稍浑浊的草洞、草边,就等于找到了鱼儿的藏身之所。

去年春天,一次在三八水库钓鱼。有一块小田,连接着水库,田坎有个缺口与水库大水面相通。在缺口附近,田里有个草洞水色浑浊。我在此处下钩,频频上鱼,都是50克以上的。同去的廖钓友在同一条田埂上,也是钓草洞,却很少上鱼。喊他过来一处钓,两人上鱼不断。后来,有两个小青年来了,在对面钓鱼。他们说,前几天常来,全水库只有我钓那里上鱼多。还问我是怎样知道的。我回答说,碰巧碰着的。过后想来,那个钓点位置特殊,那团浑水很关键啊。从此以后,对钓点水的清浊特别留心了。

大家知道,牛常洗澡打滚的地方比较好钓鱼。那里水比较浑浊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本来无鱼的小水沟里,鸭子的活动会把水搅得很浑。上当受骗以后,有了一点经验:鸭子搅浑的水浑浊不均匀,而且浑得过分。

夏季暴雨,山洪暴发。河沟里、堰塘里水特别浑。太浑的水不宜垂钓。

二、钓浑水鱼有道理

水为何清为何浊?

除了天气的、人为的原因之外,主要是鱼类的活动。温度适宜,气压高,水里含氧充足,各种因素使鱼儿游动活跃。鱼儿游动,搅动水底泥沙,泥沙微粒悬浮,水就浑浊了。鱼儿的游动和啄食,使草茎上、石头上的青苔纷纷剥落。鱼越大、越多、越活跃,水就越浑浊。水浑浊也就是有鱼以及鱼多鱼少的一种信号。

钓鱼要钓浑水,还有另一层原因。浑水,光线暗淡,屏蔽鱼的视觉。在浑水中,鱼儿有安全感,对坠、线、钩视而不见或者视而模糊,降低了吞饵障碍,进食大胆,容易受骗。

山洪暴发,水流急湍,水位骤升,鱼儿惊恐万状。水太浑,鱼儿也看不清诱饵钓饵。只有三、五天之后,浑水渐渐澄清,鱼儿渐渐平静,才适宜垂钓。

三、人为浑水

浑水好钓鱼。能不能人为增大水的浑浊度呢?

有位朋友,挽裤脚下水,到选定的钓点撒窝料,然后用脚去踩去搅。静候几十分钟后再下钩钓鱼。明显感觉用这种办法上鱼率较高。这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制造浑水的方法。同样道埋,用长竿去搅动,用带绳的锚钩去拖动,也可以达到相近的效果。

向钓点撒入大量细细泥土,也可适当增大浑浊度。

在诱饵中,除了粗颗粒之外,加入粮食细粉,不但有诱鱼的作用,也应该有增强雾化、制造浑水的作用。

把大堆牛粪抛入钓点,既有诱鱼之功,又有增浑之效。

商品饵的雾化,也是在不停地制造浑水哩。

“趁浑水摸鱼”是贬义的,“趁浑水钓水”却值得称道。

你知道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的解决方法吗?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底”,可见池塘底质在水产养殖中的关键作用。我们把池塘比作一个生产工厂,那么池塘底部就好比是工厂的垃圾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点。日常投饵浪费的饲料、未被浮游植物利用的肥料、残余的动植物尸体、动物粪便及其它有毒害物质都积聚在底部形成厚厚的有机污染物。这些有机质在底部被腐败厌氧菌分解产生有毒害物质,对于养殖动物造成极大的危害。底质的恶化产生的硫化氢、氨气等有毒气体进入水体引起水质恶化。同时大量有机质为底泥病原菌提供营养,病原菌借机大量繁殖,加剧鱼类的发病。

底质恶化的原因有哪些?

(1)清塘不彻底,包括清塘使用药物不当、晒塘时间不充分等。

(2)早期投喂青草过多、使用未发酵的生物肥、投饵量控制不好造成饲料浪费等原因引起池塘底部有机质积累过多,未及时改底,随着底部“氧债”加剧,底部有害厌氧菌大量繁殖,分解过程产生有毒害物质,引起底部发臭。

(3)大量频繁的换水、多次大量使用化肥等引起底部板结,池塘保肥功效减弱,易引发浑水难肥等水质问题。

(4)养殖水体过深,水体增氧达不到要求,增氧机安装位置不当等,引起水体底部溶氧长期不足,底部腐败发臭。

(5)淤泥过多、长期不清塘等也是引起底部问题的原因。

如何判断池底是否恶化?

(1)用竹竿等取底泥观察,若底泥发黑、发臭证明底质腐败严重。

(2)开动增氧机时,闻到臭味,产生的泡沫发黄、发黑、不易消失等表明底部恶化严重。

(3)出现从底部向水面冒气泡、水面大量泡沫,表明底部恶化

(4)水变得浓稠,感觉流动性差,严重的下风口有硫化氢气味等。

(5)水体pH值早晚变化不大。

解决底质恶化问题的方法?

(1)彻底清塘清理淤泥,为保持良好水质,每隔1-2年应清除250px~500px呈黑色的底泥。池底再经过冰冻日晒,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杀灭病原微生物。

(2)使用生石灰,改变池底酸性环境,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3)彻底解决池塘底质问题还需用生物的方法,恢复池底生态平衡。可使用好旺农em菌,补充池底益生菌、彻底分解底部有机质、竞争性减少病原菌数量等。

(4)其它方法,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浪费、减少青草投喂、施肥不浪费等,从源头上解决排泄物对底质和水质的污染;防治水草大量生长,及时捞出过多或死亡的水草,以防腐烂变质。

发展水产养殖业是我国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水产供给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由于在池塘进行水产养殖时,池塘本身的封闭性很容易引起水体流动不畅通而出现水质问题,另外,工业化程度在不断加深,城镇化速度在加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环境污染,引发更多水质问题,相关人员必须引起重视。本文主要分析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一、池塘水产养殖控制污染的重要性

1.?水质污染会影响水产养殖本身

在养殖水产品的过程中对水质的要求标准很高。如果水质良好,那么生产出的水产品的质量也会很高。如果水质较差,或者某些指标超过了水产品自身能够承受的范围,那么极有可能会影响到水产品的正常生长,甚至会导致水产品的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2.?水质污染会降低水产品质,危害人类健康

水质不好的池塘养出来的水产品也是低品质的,不仅味道难吃,更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危害,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上升,但是自然环境的质量却在逐渐的降低,水质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水产品的正常生长,同时也会对人体造成间接性的伤害。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水产品的健康养殖问题。另外,解决水质问题是养殖业实现高质量生产的重要基础,可以为水产养殖业提供一个健康、生态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进池塘水产养殖业的不断进步。

二、常见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1.?pH值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众所周知,水产养殖必须要控制好水的pH值,只有pH值在6.5-8.5之间才适合进行水产养殖,但是因为地区之间的差别,加之在水体中化学物质发生相应的氧化分解反应,会导致水体的pH值发生变化。如果pH值偏低,水体是酸性,会直接降低鱼类自身的载氧能力,导致缺氧症,这会引发养殖中的“浮头”现象。耗氧量的减少,使鱼类的新陈代谢速度变慢,鱼类自身会出现饥饿但又吃不下东西的情况。如果pH值偏高,水体呈强碱性,这样的水体会更可怕,会腐蚀鱼类的鳃部,而且程度会很大,也会导致大量鱼类死亡。另外,pH值的变化也会使水中氨类与硫化氢的成分发生变化,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鱼类的正常生长,会造成经济效益的下降。

有效的调节pH值的方法如下。如果水体中的pH值偏低,人们可以在水中泼洒适量的生石灰。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把握好生石灰的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同时,也需要定期检测水质,并且按照检测结果来决定添加生石灰的量。当pH值适中的时候,也可以适量泼洒一些生石灰,既起到消毒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维持pH值稳定。如果水体中的pH值偏高,可以泼洒适量的漂白粉。泼洒方式与生石灰相同。另外,还需要定期加注新水,也可以起到调节pH值的作用。

2.?溶解氧变化与解决措施

水中的溶解氧(DO)含量也会直接影响到鱼类的正常生长。在夏季供氧问题十分关键。因为夏季的温度都比较高,会导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的解决方法致水体中的溶解氧降低,同时高的气温会促进水体中藻类与好氧细菌的生长,它们的过快生长会造成水体中的溶解氧过度下降,结果会使鱼类不爱进食,严重时会出现大面积死亡。在冬季,虽然温度低,但越冬密度大,同样要关注池塘水体的供氧。

对于DO引起的问题较易解决。定期对池底进行清淤很重要,淤泥中含有大量的好氧细菌,它们的生长会降低水中的DO;其次还应注意放养密度,科学合理的放养密度才能收获较好的收益;科学投饵,既可以减少饵料的浪费,也可以防止饵料的沉积,产生有机物促进微生物生长消耗氧气;注意培养水体中的绿色植物,以提高水体中的DO;要定期对水体进行检测,投加水体改良剂,使水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调控。

3.?亚硝酸盐的影响与解决办法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为硝酸盐的中间产物。正常情况下,硝化细菌等其他微生物会将其转化成硝酸盐,并不影响鱼类的生长。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比如错误的时间使用了消毒剂,将负责硝化的硝化细菌等杀死,亚硝酸盐便会富集。亚硝酸盐的富集还与其他有关,例如池底淤泥、过剩的饵料、鱼类排泄物等的分解均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的增加,会导致鱼类血液中的正常血红蛋白减少,从而降低了血液的载氧能力,造成自身的新陈代谢缓慢,从而影响生长。

常见的解决措施有:适时清淤,可有效防止池底的淤泥过厚,过多微生物参与耗氧活动;科学合理地投饵,可减少饵料浪费以及过多的饵料促进微生物的生长;适时的引入新水;培养硝化细菌,促进其生长以防止亚硝酸盐的累积;增加曝气设备,增加水体中的DO,也是防止亚硝酸盐过多的有效措施。

4.?蓝藻的影响与解决措施

蓝藻是水产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蓝藻的泛滥对水产养殖造成严重影响的案例屡见不鲜。其过度的繁殖会造成水中溶解氧的降低,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都不利于鱼类的健康生长。

解决蓝藻问题之前,应对蓝藻的生长繁殖特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与了解。蓝藻的生长周期大概为一个月,前十天即为蓝藻的生长期,这时蓝藻不易察觉,在阳光下水体的透明度略有降低。这时需控制饵料的投加量,并投加生物药剂,对水体进行改善。在其后的十天里,蓝藻生长进入高峰期,水体表面很快被覆盖,空气中的氧气很难进入水体。这时需对蓝藻进行打捞,并增开曝气设备对水体进行曝气;最后的十天蓝藻生长进入衰亡期,但此时不可不重视,与其说是衰亡期,更不如说是新老交替期,处理不当会造成蓝藻的二次生长。这时需继续增加曝气设备进行曝气,另外引入新水,并投加生物药剂对水体进行及时改善。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如果对水质控制不当就会出现问题,水质问题直接影响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周边环境,所以,在养殖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对待水质的防控,一旦出现问题需要仔细研究形成的原因,通过科学手段与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治理水质污染,这样可以保持水体的健康状态,从而为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绿色养殖的目标。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75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