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生长期较长,需肥量大,属于耐肥作物,其根茎是逐渐分生膨大的。因此,除了应施足基肥以外,还必须进行分期追肥,才能满足生姜生长对养分的要求。
(1)施肥时期
前面有关部分已经介绍了生姜不同生长时期的吸肥特点,因此在栽培管理上,需按照生姜的需肥规律,进行合理施肥,才可收到良好的施肥效果。据赵德婉等试验,施肥时期对产量有较大的影响(表22),在肥料种类和数量都相同的情况下,施肥时期不同,其产量有明显的差异。按照生姜需肥特性进行分次追肥,比播种时集中1次施肥的效果好得多,产量也高,每667米2产量为3214.8千克,比对照增产8.7%。其单株产量也最高,单株根茎鲜重525克。在土质较瘠薄及低肥水条件下,分期追肥的增产效果更为明显。据莱芜良种场1982年试验,分期追肥比对照增产24.9%。从表22中可看出,追施转折肥对丰产十分重要,若不施转折肥则产量降低。
表22 施肥时期对生姜产量的影响
北方各生姜产区,除施足基肥外,一般多进行3次追肥。
第一次追肥:在幼苗期,此时虽然植株生长量小,需肥不多,但幼苗期很长,为促进幼苗生长健壮,通常于苗高30厘米左右,并具有1~2个小分枝时进行第一次追肥,称为“小追肥”或“催苗肥”。这次追肥以氮素化肥为主,每667米2可施用硫酸铵或磷酸二铵20千克左右。若播期较早,苗期较长,可随浇水进行2~3次施肥,每次施肥数量同上。
第二次追肥:在立秋前后,此时是生姜生长的转折时期,也是吸收养分的转折时期,自此以后,植株生长加快,并大量积累养分形成产品器官,因此,对肥水需求量增大。为确保姜田高产,于立秋前后,应结合姜田除草进行第二次追肥,称为“大追肥”或“转折肥”。这次追肥,对促进发棵和根茎膨大有着重要作用。这次追肥一般都将豆饼肥或肥效较持久的农家肥与速效化肥结合施用。每667米2用细碎饼肥70~80千克、腐熟鸡粪3~4米3、复合肥50~100千克,或尿素20千克、磷酸二铵30千克、硫酸钾50千克。如无饼肥,亦可施用腐熟的优质厩肥3000~4000千克,在姜苗北侧距植株基部大约15厘米处开1条施肥沟,将肥料撒入沟中并与土壤混匀,然后覆土封沟即可。
第三次追肥:在9月上旬,当姜苗具有6~8个分枝时,也正是根茎迅速膨大时期,可根据植株生长势适时进行第三次追肥,称为“补充肥”或“壮姜肥”。对于植株长势较弱或长势一般的姜田,以及土壤肥力较差的姜田,此期可追施速效化肥,尤其是钾肥和氮肥,以保证根茎生长所需的养分。一般每667米2施复合肥25~30千克,或硫酸铵25~30千克、硫酸钾25千克。对土壤肥力高、植株生长茂盛的姜田,则应酌情少施或不施氮肥,防止茎叶徒长而影响养分积累。
南方各生姜产区雨水充沛,为防养分渗漏和流失,多采用少吃多餐的方式分期多次追肥。如安徽铜陵生姜产区,在姜苗高8~10厘米时追施第一次肥即提苗肥,每667米2施硫酸铵10~15千克,或人畜粪1000千克;第二次追肥即壮苗肥,每667米2施腐熟菜籽饼40千克左右;6月下旬,第三次追肥即“催子肥”,每667米2施腐熟菜籽饼120千克、灰粪4000千克,施后用湖草或牛栏粪覆盖,以保持土壤湿润;第四次、第五次追肥即壮姜肥,分别在7月下旬和8月下旬追施,其作用是促进根茎迅速膨大。也有一些生姜产区,在苗高15厘米左右时开始追肥,此后每隔20天左右追1次肥,共追施3~4次,通常每667米2施人畜粪尿5000千克左右。湖南有的农户,在姜苗缺肥发黄时,用氮素化肥和腐熟人粪尿对水浇施。采用这种追肥方法,应注意肥料浓度不可过大,不可浇在叶片上,以防止烧伤根系和姜叶。
(2)施肥种类
生姜需要完全肥,因此施肥时应按生姜吸收氮、磷、钾、钙、镁等的比例,合理施用各种肥料,才能使生姜获得全面的营养,防止偏施某种肥料或缺少某种肥料而造成营养失调。如若偏施氮肥,其结果不仅造成氮素养分的流失,而且会使氮、磷、钾等各种养分比例失调,往往会导致植株徒长,抗病力减弱,产量和品质下降等不良后果。据徐坤等试验研究,生姜对氮(N)、磷(P2O5)、钾(K2O)的吸收比例约为4∶1∶5。在生产中,追肥的肥料比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不同的栽培目的进行适当调整。以收获嫩姜为主的,可适当多施一点氮肥,促使根茎鲜肥细嫩,纤维少,辛辣味淡,适于菜食或加工。以收获老姜为主的,应在适量追施氮肥的前提下,增施磷、钾肥,使根茎辛香味浓,适于做调料或制成姜干。
施肥种类不仅影响生姜的产量,对生姜品质亦有明显的影响。如山东莱芜生姜产区,群众喜用饼肥作基肥和追肥,或用饼肥加炕土,或用黑豆煮熟以后拌草木灰施入姜沟作基肥,其养分全面而肥效持久,尤其可向土壤中补充较多的钾肥,对改善生姜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从表23可以看出,施用饼肥的根茎,其挥发油、维生素C、可溶性糖及纤维素的含量均有明显提高。而单纯施用碳酸氢铵的产品,其营养品质则明显下降。
表23 施肥种类对生姜品质的影响
(3)施肥水平生姜属耐肥作物,要求营养丰富而又全面,无论哪一种肥料不足,都会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徐坤等(2003)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表24),研究了高肥水条件下,生姜产量与氮、磷、钾肥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图14),氮(N)、磷(P2O5)、钾(K2O)每667米2的用量分别在55.3千克、28.7千克、72千克范围内,生姜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该施肥量后,则产量降低。通过计算机运算得出,在综合施肥条件下,667米2生姜产量达4000千克以上的氮(N)、磷(P2O5)、钾(K2O)施用量分别为43.8~56.5千克、23~31.2千克、56.5~81.9千克。这一结果显示,当某种元素较缺乏时,会成为产量提高的限制因素,在增施该元素后,会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但施肥量要适宜,不可过量。因为施肥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施肥量超过一定水平,反而会使产量下降,其产量明显低于中水平处理。这是因为施肥过多,土壤溶液中离子浓度太高,致使根系吸水困难,同时还会影响根系对其他元素的吸收,导致营养比例失调,反而达不到理想的增产效果。
表24 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编码表
图14 氮、磷、钾肥用量与生姜产量的关系
(4)追施锌肥和硼肥
在生姜生长期间,除了需要大量元素以外,在缺锌和缺硼的土壤上,应适当增施锌、硼等微量元素,这对提高根茎产量有明显效果。据王晓云(1990)试验,增施锌肥和增施锌肥加硼肥,对生姜茎叶生长和根茎生长,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生长后期,对促进根茎膨大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每667米2施2千克硫酸锌,比不施锌肥的对照田增产23.9%;每667米2施硫酸锌2千克加硼砂1千克,比对照田增产38.9%(表25)。
表25 施锌、硼微肥对剩姜产量的影响
锌肥和硼肥,通常可作基肥或根外追肥施用。在缺锌姜田作基肥时,一般每667米2用1~2千克硫酸锌,与细土或有机肥均匀混合,播种时施在播种沟内与土混匀即可。如作叶面喷施,其施用范围为0.05%~0.3%,以0.1%较为适宜,可分别于幼苗期、发棵期、根茎膨大期喷施,共喷3次,效果较好。在缺硼地块施硼作基肥时,每667米2可用硼砂0.5~1千克,与有机肥或细土拌匀,施入播种沟中,与土均匀混合。硼肥作基肥有效期一般为2~3年。叶面喷施硼肥常用浓度为0.05%~0.1%,即每667米2用50~70升硼砂溶液,于幼苗期、发棵期、根茎膨大初期或中期喷施。施用硼肥时,应严格掌握用量,以免施用过多造成毒害。
(1)对土质的要求
生姜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对土壤质地的要求不甚严格,不论在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或重壤土上,都能正常生长。但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通气与排水良好的壤土栽培生姜最为适宜。如山东莱芜市东汶南村,家家户户种姜,产量高,品质好,是远近闻名的种姜专业村,也是名产生姜的栽培中心。这里的土壤特性是:土层深厚,酸碱度适宜(pH为6~7),土表0~20厘米内为中性壤土,容重为1.29克/厘米3,总孔隙度与固相之比约为1∶1。这种土壤松紧适宜,既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也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在20~40厘米土层内为重壤土,物理沙粒与物理黏粒大约各占一半,土壤容重为1.32克/厘米3,土壤总孔隙度为50%,其中空气孔隙度为7%,土质稍紧实,但保水保肥力强,可防止水分和养分渗漏。这种土壤的特性是:土壤表层沙黏适中,有机质含量较高,松软透气,有利于幼苗生长和根系发育;而土壤下层保水保肥,营养充足,可为生姜生长后期根茎膨大提供充足的养分,非常适于栽培生姜,生姜产量高,品质好。莱芜市孤山村是生姜的集中产区,为丘陵地,土质疏松,酸碱度适宜,灌溉和排水条件良好,也非常适合种植生姜(表4)。
表4 主要生姜产地土壤物理性质
从土壤肥力状况来看,有机质含量较高,平原产区有机质含量一般都在1.5%以上,高者达2.96%。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比较丰富,尤以速效钾含量更为丰富,这与生姜的高产优质有密切关系(表5)。从表5中看出,平原产区与丘陵地产区的土壤肥力有一定差异,平原姜区的土壤肥力较好,无论是有机质含量,还是速效氮、磷、钾的含量均明显高于丘陵姜区。
表5 生姜主要产区土壤肥力状况
注:采样地块1、2、3为平原,4为丘陵。
虽然生姜对土壤质地要求不甚严格,但不同土质对生姜的产量和品质却有一定的影响(表6)。沙性土一般透气性良好,春季地温升高较快,姜苗生长亦快,但往往有机质含量较低,保水保肥性能稍差。若生姜生长后期追肥不及时,容易因脱肥而使产量降低。黏性土春季地温上升较慢,因而幼苗生长亦较慢,但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保水保肥能力较强且肥效持久,到生姜生长后期,仍可为根茎膨大提供充足的养分,因而产量较高。
表6 不同土质对生姜品质的影响
(2)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
生姜幼苗期,尤其在小苗时期,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广,反应不甚敏感。据章淑兰等试验,种植在pH为4~9土壤上的姜苗,其生长状况均基本正常,表现无明显差异;自7月中下旬开始,即幼苗生长后期,就可看出不同酸碱度对植株生长有明显的影响,尤其在进入旺盛生长时期以后,其影响越来越显著。
①土壤pH对生姜茎叶生长的影响。据9月11日及10月23日对不同处理植株的生长状况的调查,其结果显示(表7),pH为7的植株最高,分别为80厘米和83.2厘米;其次是pH为5和6的植株,而pH为4及pH为8和9的植株较矮。至10月23日收获时,pH为8和4的植株,株高分别仅为62厘米和67厘米;尤其以pH为9的处理,植株最矮,至收获时,株高仅有53.8厘米。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pH为5~7的范围内,生姜地上茎的高度基本正常,但在pH为4以下或pH为8以上时,对生姜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土壤酸碱度,不仅影响生姜地上茎的高度,而且对叶片的发生和生长亦有明显的影响。以10月23日收获时调查为例,以pH为7的处理,平均每株具有169.4片叶;以pH为5和6的处理,叶数均略少于前者;以pH为9的处理,平均每株只有55.4片叶,与前者相比,其叶数仅为前者的1/3左右,且植株矮小,生长势弱。由此可见,酸性或碱性过强,均对生姜叶片生长不利。在pH为5~7的范围,对生姜叶片的发生和生长较为适宜。
表7 土壤酸碱度对生姜株高及叶片生长的影响
表7 土壤酸碱度对生姜株高及叶片生长的影响(续)-1
②土壤pH对分枝及根茎生长的影响。生姜分枝的多少,与根茎产量有密切关系。由试验看出(表8),生姜在中性和微酸性条件下,长势较旺,分枝较多。如pH为5~7时,以10月23日调查为例,平均每株具分枝12~14.8个;在酸性条件下,分枝则较少,如pH为4时,每株具分枝10.2个;若在碱性或强碱性条件下,则分枝数更少,如pH为8和9时,平均每株分别只有5.6个和5.4个。各处理差异十分显著,可见碱性特别是强碱性会严重抑制生姜分枝的发生和生长,从而影响根茎的产量。
表8 酸碱度对生姜分枝及根茎生长的影响
表8 酸碱度对生姜分枝及根茎生长的影响(续)-1
从表8还可以看出,生姜不耐碱。在pH为8以上时,不仅茎叶生长受到抑制,根茎也发育不良,平均每株只有10个姜球,平均单株根茎重仅为104~117克,姜块又瘦又小。而采用pH为5~7的处理,则根茎较大,发育良好,平均每株具姜球20个以上,单株根茎重约为前者的3倍。其中以pH为6的处理,根茎生长最好,每株具姜球25.6个,单株根茎鲜重为362克。
综上所述,土壤酸碱度的强弱,无论对生姜地上茎叶的生长或地下根茎的生长,都有显著的影响。姜喜中性及微酸性反应,不耐强酸及强碱,但对土壤酸碱度又有较强的适应性。据试验结果表明,在pH为5~7的范围内,植株均生长较好,其中以pH为6时,根茎生长最好。当pH为8以上时,对生姜各器官的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长势不旺,根茎发育不良。生产实践也表明,栽培在盐碱地上的生姜,不仅植株矮小,而且茎秆纤细,分枝少,叶片薄而稀疏,根茎瘦小,产量很低。因此,栽培生姜应注意土壤选择,盐碱涝洼地不宜种姜。如果要在碱性土壤上种植生姜,需先进行土壤改良,把土壤酸碱度调整到适合于生姜生长的范围内,才能使姜苗生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