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一直都被誉为长寿食品, 含有丰富的蛋 白质、 脂肪、 维生素、 微量元素、 纤维素等, 具有开发高营养、 高生物学功能食品的巨大潜力。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希望对您有用。
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
从大趋势来说玉米近几年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在上升。去年玉米已经超过水稻成为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而且这两年普通玉米的收购价稳步提升。东北地区去年底的收购价稳定在1元/斤左右,但是农历年后,玉米的收购价就大幅下降,降到了0.75元/斤左右,这和去年收获时多雨,使玉米的水分增大有关。
玉米的种植成本相对于其他粮食作物来说,还是比较低的,不需要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相对简单。
而且这两年甜玉米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种植甜玉米,找到合适销路的话,他的经济效益要高出普通玉米很多。
种植玉米的方法选种及种子处理
1精选良种种子必须从正规部门选购,索取品种简介,以便查阅生产日期、品种质量、纯度、净度并检验发芽率。
2种子处理尽量使用包衣种子。如果种子未包衣,播前要对种子进行粒选,粒选后晒1-2d,以便提高种子发芽和出苗率。
科学施肥
基肥每667m2施农家肥3-4m3,无论是套种还是铁茬直播,基肥应一次性施入。
播种
1、适期早播:当土壤耕层内5cm地温稳定通过7-8度时,是玉米播种的始期。播种最佳时期般在5月1日-5月10日。根据土壤墒情及春季气温情况确定播深,以3-5cm为宜:墒情差,深度以5cm左右为宜;墒情好、气温低可适当浅播,以3-4cm为宜。
2、采用气吸式精播机垄上精量点播,一般情况下,播种与施肥作业一次完成,种子和肥料间距应保持在侧5cm深3cm。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能使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合理,减少光反射,增加光的截获和吸收量,使群体内部受光良好。棒三叶处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基部叶片周围的光照度仍在光补偿点以上,所有叶片都进行较田盛的光合作用,制造较多的干物质,就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另外,种植方式是植株在田间的配置方式,在密度或叶面积指数相同的情况下,种植方式不同,群体内的光分布也不同,应根据品种特性、密度大小、生产条件及自然条件综合平衡确定适宜的行株距。生产上般采用宽行0.7-0.8m,窄行0.4-0.5m的宽窄行种植方式,或采用0.6-0.7m等行距种植,株距0.25-0.3m,每667m2定苗密度为4000-4500株,掌握肥地宜密、瘦地宜稀的原则。
田间管理
1查苗补苗。在放苗过程中,若发现有缺苗断垄时,可及时催芽补种或缓后移苗补栽,或在相邻处留双株。补种时必须提前3天先浸种催芽,并于补种后3-5天查看补种处的出苗情况,且出苗后偏施适量速效肥以促快长;补栽应在幼苗2-3叶期结合田间、定苗进行,选用稠苗处生长健壮的幼苗移栽,并在缓苗期过后给子适量追肥。
2适期定苗,彻底除集。在幼苗3-4叶期根据田间苗势确定适宜的间、定苗时间,长势强壮、苗田叫适当早间、早定,苗势弱可适当晚间、晚定。定苗时必须确保每穴选留株壮苗、大苗,去掉小苗、弱苗。地膜玉米早春的温度、土壤的水肥条件较好,对幼苗生长十分有利,拔节后易从茎基部长出分蘖,影响主茎生长发育,必须随时检查,早发现早掰除。
3合理施肥:玉米施肥般要求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重施穗肥,补施粒肥。底肥每亩施水粪20-25担或优质农家肥2000公斤,追肥应采取开沟条施或暗施。
4 化控防倒。当留苗密度大于4500株/亩时,须在可见叶6-9叶时(拔节期前)喷化控剂金得乐、玉黄金等,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强基部节的韧性,促进根系生长,防止玉米倒伏。
收获
在玉米达到完熟期后,籽粒水分降至28-30%即可收获。收获方式:1、人工下棒,脱粒机脱粒。2、采用机械下棒,脱粒机脱粒,秸秆粉碎还田;3、上冻后康拜因直接收获脱粒,秸秆粉碎还田。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收获,都要考虑有利于籽粒脱水,有利于秸秆处理和秋翻地,有利于贮藏。选用哪种方法,要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条件灵活确定。
玉米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一、栽培季节
以春玉米(1月25日?2月10日)产量最高;其次是秋种(8月25日?9月10日);再次是冬种(10月20日 ?1月10日);最次是夏种(4月25日?5月10日)。总之,玉米最佳播期的选择,要根据玉米的用途和土地使用情况,茬口的安排来确定。饲用玉米适宜于春种和秋种。
二、选地、整地与施足基肥
1、选地
玉米是喜肥水、好温热、需氧多、怕涝渍的作物,过酸、过粘和瘠薄的土壤都会使玉米生长不良。因此,选地最好以排灌方便、便于管理、PH6.5?7之间、肥力中等以上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宜。
2、整地和施基肥
整好地是保全苗的前提条件。选地后进行深耕耙平,一般要做到两犁两耙,耕作层深30厘米以上,以达到?地平、土细、墒足、肥高?的整地质量要求。整地后按双行植行距120?140厘米放线开沟,并按每亩腐熟农家肥1000公斤、豆饼50公斤和过磷酸钙50公斤做基肥条施于沟内;为了排灌方便,结合整地还应开沟作畦,修好四面排水沟。要求做到畦平沟直,沟沟相通,排灌畅通。
三、种子处理与播种
1、选用良种
适合本地的良种应是高产稳产,品质良好,抗病抗倒,又能适合市场需求,销路好。目前饲用玉米选用?掖单4号?、?掖单13号?、?中单 321? 等品种。鲜食玉米选用?甜糯1号?、?苏玉1号?等专用品种。一般直播田每亩用种量1500?2000克 。
2、种子处理
播前晒种3?4小时,一般用50?55℃的温水浸种10?15分分钟,冷却后再浸6?8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洗1?2次即可播种。
3、播种规格
玉米的产量来源于对光能和地力的利用,在一定范围内,叶面积系数越大,光能利用率越高,产量也越高,因此,合理密植才能高产。种植密度须从品种、播期、土壤肥力、栽培条件等多种因素考虑。玉米株型有两种:平展型和紧凑型。平展型品种宜稀植,一般亩植3000?3500株。紧凑型品种宜密植,一般亩植4500?5500株。玉米播种方式主要有等行距和宽窄行两种。等行距种植规格是行距75厘米,紧凑型品种株距在17?20厘米,平展型品种株距在25?30厘米。宽窄行种植规格是宽行140厘米,窄行40厘米,紧凑型品种株距15厘米左右,平展型品种株距20厘米左右。目前我省推广种植的鲜食玉米株型为紧凑型,适宜密植,一般亩植3500?4000株。种植方式主要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70厘米,窄行40?50厘米,株距30厘米。
4、播种
我省种植玉米由于温度较高,一般采取直播栽培,而较少采用育苗移栽。具体方法是起畦种植,畦宽120?140厘米(包沟),畦高约20厘米左右,在畦面上开两行间隔50?60厘米的浅沟,将已处理好的种子每点双粒播于沟中(按株距),边播边盖土,盖土1寸并踏实。
四、需肥规律
玉米对氮、磷、钾需求量最多,全生育期对三要素的吸收量以氮最多,钾次之,磷较少。因此玉米的施肥以增施氮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一般来说苗期(1?6叶)生长慢、植株小,吸收的养分也少,此时的施肥量应占肥量的10%左右。拔节至开花期(7?16叶)生长很快,此时正是雌雄穗形成发育时期,吸收养分速度快、数量多,是植株需要养分的临界期,在此时供给充足的营养物质,能够促进穗多、穗大。此时的施肥量应占总肥量的60%左右,后期(17叶以后)吸收速度逐渐减慢,吸收量也减少。施肥量应占总肥量的20%左右。氮、磷、钾施用比例一般在3:1:2.8左右。磷、钾肥应在前期施用。如果肥量不足,应主要用在拔节和开花期。
五、田间管理
1、苗期的管理
玉米苗期是生根发叶和茎、节、叶分化形成的营养生长时期,根系的大部分在此时形成。苗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做到苗全、苗齐、苗壮,为穗粒期的生育打好基础。
(1)定苗、间苗:掌握?去弱留强,间密存稀,定向、留匀、留壮苗?的原则,定苗一般在5片真叶时进行,每穴留一株壮苗,同时进行查苗补苗,带土移苗,并浇足定根水,保证幼苗成活。如缺苗过多,可用补播种子的办法解决。
(2)中耕除草:玉米苗期中耕可进行1?2次,并结合施肥,适当培土。中耕的深度要求做到苗旁浅、行中深,定苗前浅,定苗后深,同时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
(3)水肥管理:在5?6片叶时,第一次追施苗肥,每亩施尿素7.5?10公斤,于畦中间开沟条施,然后盖土。苗期如缺水,应及时进行灌水,宜沟灌。在雨天、土壤潮湿、积水的情况下,要注意开深沟排积水,改善土壤通气条件。
2、穗期的管理
穗期田管目标是:攻秆、攻穗、严防缺水脱肥,使植株整齐、茎节粗短、叶片宽厚,根粗量多,雌雄穗发育好。
(1)水肥管理:在8?9片叶时,进行第二次追肥,即施攻秆肥,这次肥量占总施肥量的25%左右,每亩施复合肥10公斤加氯化钾7.5公斤,施肥方式为条施。在14?15片叶时(大喇叭口期),进行第三次施肥,即施攻穗肥,这次肥量占总施肥量的35%左右,每亩施复合肥20公斤加氯化钾10公斤,结合大培土施用。在9片叶和15片叶时分别进行一次根外追肥,亩用 50克 稀土或800?1000倍磷酸二氢钾喷施。玉米从拔节到抽穗植株开始进入旺盛生长,需水分多,尤其抽雄前后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这时缺水,发育不良,雌雄花期不协调,影响授粉,造成秃顶、缺粒或空秆,所以这时期应保持土壤持水量在70?80%。雨水多的地区,要注意开沟排水。喇叭口至抽穗期是玉米螟为害的危害期,都要喷施500?800倍敌百虫或杀虫双+Bt粉混合喷施,防治玉米螟。
(2)中耕培土:为防止土壤板结,消灭杂草,提高根系的生长机能,促进根系的多发和深扎,穗期要根据土壤和杂草情况进行中耕、培土。一般拔节到抽雄前进行1?2次中耕,在行间进行2?4寸的深中耕,切断部分毛根,刺激多发新根,增强抗旱抗倒能力。在抽雄前的?大喇叭口?期,再浅中耕1次,并培高土垄。
3、抽穗结实期的管理
此期是决定有效果穗数,每穗结实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此时,主要抓适量补肥(尿素10公斤)、抗旱与排涝、人工辅助授粉等工作。抽穗开花和灌浆时应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满足植株对水分的要求,但灌水切忌漫灌,以灌跑马水为好。雨天注意排水,以免积水缺氧伤根。玉米开花期,如遇不良天气,应进行人工授粉2?3次,一般在晴天上午9?11时进行,可减少缺粒和秃顶。
六、病虫害防治
原则上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在管理上要早发现早防治。玉米病害主要有大小叶斑病、锈病、纹枯病等。虫害主要有玉米螟、粘虫、玉米蚜、棉铃虫、小地老虎等。药剂防治上,大小叶斑病、锈病可用50%多菌灵500倍、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500倍液喷施。玉米螟、粘虫可用10%氯氰菊酯2000倍加Bt粉800倍、玉米蚜可用20%康福多3000倍、棉铃虫可用Bt粉800倍加天力粉剂800倍喷杀。
七、收获
根据不同的栽培目的,玉米的收获期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全生育期春、秋植80?85天,夏植70?80天,冬植90?100天。一般在授粉后16?22天收获,夏种16天,冬种22天,采果后要及时供应上市。
杨胜元 毕坤
(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贵阳,550004)
摘要 本文试图从开发地质资源环境与发展农业经济的角度,阐述地质资源环境在发展农村经济取得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在此基础上预测为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重大潜在经济价值,为农业地质工作服务于“三农”增加信心,为农业部门与地质部门配合放心,共同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关键词 潜在价值 农业经济 地质资源环境 贵州
前言
地质资源环境应该包括地质资源和环境地质两部分。地质资源是指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和岩石、矿产、水等基础物质。环境地质是研究水、土、光、热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气象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环境等的内在联系。在农业地质的研究过程中,在传统农业以土壤为基础的生产模式基础上,第一认识岩石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场所,尤其是优质农产品对地质环境的选择性和依赖性很强,得出了开发地质环境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结论。第二开发普通硅酸盐岩岩石,整体提取多元素、低剂量离子型液体矿肥,定名为金五谷叶面肥。开发过程中进行了4年的农田种值对比研究试验,验证了该肥料确实能够提高粮食作物产量,从而取得了普通岩石资源开发利用和提高粮食作物产量的双重突破。所以认为,开发地质资源环境有很大的潜力,开发结果将为人类提供更多优质农产品,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开发农业地质资源环境与发展农业经济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经过20多年农业地质工作者正在艰苦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完全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水平。由于地质与农业结合是一个新鲜事物,本身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社会地位还没有稳固确立,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农业地质的推广应用步履艰难,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还须做很多工作。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让领导用农业地质研究成果完成政府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开发社会资源,用农业地质的科技成果,提高人们对开发地质资源环境的重要性,把农业地质工作推向深入。
1 贵州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特征
1.1 岩石地层特征
经过几十亿年的沧海桑田,贵州17.6万km2的国土面积上,沉积了前震旦系经过区域变质的硅酸盐岩,厚度达20000m,震旦系至白垩系沉积的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厚度达10000m左右,还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火成硅酸盐岩,未成岩的松散堆积层厚度0至20m左右。
1.2 岩石分布特征
(1)分布面积。前震旦系区域变质的硅酸盐岩,分布面积约30000km2。震旦系至白垩系沉积的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分布面积140000km2,其中碳酸盐岩约11万km2,占国土面积的61.9%。火成硅酸盐分布面积大约6000km2,玄武岩分布面积最广泛。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分布面积最广,主要覆盖在各时代地层出露的斜坡和低凹部位,分布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0%~80%,松散堆积层的松散性质决定了人类开垦的力度,贵州5600多万亩耕地主要开发在最年青的地质体上。
(2)岩石地层由老到新从东向西分布。黔东南及梵净山集中分布了6亿年前的变质岩,向西往黔南、黔中、黔东北、黔北、黔西北到赤水,基本格局依照震旦—寒武系到侏罗—白垩系的分布规律。
(3)在黔南、黔中、黔东北、黔北、黔西北地区,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基本上呈条带状互层分布。
(4)玄武岩集中分布于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六盘水市,黔中地区有少量的分布。
(5)碳酸盐岩分布占61.9%,形成了贵州以喀斯特农业生态为主的特征。
(6)贵州是一个没有大面积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成片分布的山区省分,岩石出露地表最多又是贵州省的一大特征。
1.3 岩石类型及风化特征
(1)岩石类型:分为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进一步细分见表1。
表1 岩石类型及矿物成分统计表
续表
(2)风化特征:两大类岩石的风化产物有很大的差别,形成不同的土层环境。硅酸盐岩抵抗风化的力量弱,硅酸盐岩风化后,有时岩石和土的界限难于区分,岩石就是土,土就是岩石。风化结果为以硅铝含量为主的砂土、亚砂土、含砾砂土,在裸岩地区形成土层的速度比较快,一般没有进行统计。碳酸盐岩以溶蚀作用为主,风化过程中钙镁大量流失,残留下来的物质以黏土为主。碳酸盐岩风化后,岩石和土的界限十分清楚,土层形成的速度大约1万年堆积1cm左右。
2 贵州农业生态环境特征
生态环境包括水、土、光、热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气象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等,它们的作用集中反映在地壳表层的界面上。根据2000年贵州农业资源状况报告,通报了“贵州各县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因素的分析比较”,用①地面平均坡度,②10℃气温的热量条件,③光照条件,④水分条件,⑤平坝、丘陵和平地,⑥石漠化面积比例,⑦森林植被,⑧水土流失,共8项量化指标,以县为单位将贵州划分为:12个自然条件最好的“金三角”县;19个自然条件较好的县;46个自然条件中等的县;9个自然条件较差的县。这是环境地质综合因素作用的例证,对讨论贵州农业生态特征提供了参考资料,但遗憾的是缺乏地质的重要因素,应该加上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将更加完善。
2.1 比较优势
(1)生物资源优势。贵州有500多种食用植物、1800种饲料植物、40多种农作物、100多种蔬菜、127种果树、500多种菌类、3700多种药材、六大优势林木生长。
(2)地方特色农产品。优质水稻和蛋白玉米、“双低”优质油菜、马铃薯、苦荞、名优茶、优质辣椒、反季节蔬菜、名特优水果、香料产品、中草药、富硒农产品、经济林木等。
(3)贵州气候水热同期,属于丰收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4℃~18℃,在10℃的有铲积温3500~5500℃,无霜期260~330天,年平均降雨量1100~1300mm,属于雨量较丰富的地区。
(4)农业用矿产煤、硫铁矿、磷矿、白云石、石灰石、含钾岩石、海绿石、富硒岩石、石英砂岩等资源相当丰富。
(5)贵州已开垦的耕地面积5600万亩左右,人平均占有约1.5亩。有以下优势:分布于亚热带,气候温和,水热条件好;山区立体生态环境多种多样;成土母质种类多,土壤类型多;化肥、农药施用量少。
2.2 比较劣势
(1)森林覆盖率低,为国土面积的20.86%。水土流失严重,为国土面积的43.6%。
(2)土地资源总量不少,但是耕地质量差,有86%的耕地土层厚度小于lm,其中40%的耕地耕土层不足15cm。中低产田地占耕地面积的78.6%。25°坡度以上的耕地占全省耕地的20%。不土流失导致耕地每年以11.4万亩的速度减少,加上人口膨胀,2000年人口总数3500万,274万人未达温饱,返贫率达20%。
(3)“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农村380万人饮水困难,50%的田和30%的土得到保灌和半保灌,大部分田地靠天吃饭。
(4)全省喀斯特面积为61.9%,喀斯特地貌的客观存在,石漠化为国土面积的12.8%,使贵州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加重了对气候资源的依赖性。并有石质荒漠化土地2083.2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9%。
(5)全省平均坡度值17.78°,6。以下占13.5%,6°~15。占26.85%,15°以上占59.65%。全省平均海拔1110m,500m以下占4.75%,500~1500m之间占78.96%,1500m以上占16.47%。全省山丘面积比重大(92.5%),山间平地仅占7.5%,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和大型山间盆地支撑的省分。
(6)气候资源水平分布不均匀,造成多样性的变化;日照少,阳光资源不足;倒春寒,伏旱,洪涝、冰雹、秋风、绵绵雨等灾害时有发生。
3 地质灾害与农业生产关系
3.1 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灾种
(1)地质灾害的类型。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体发生形变和位移,而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灾害之一,是破坏资源和危害环境最大的灾害,属于环境地质的范畴。地质灾害按照成因分类,可分为自然动力作用形成的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作用形成的人工动力型,两种因素兼而有之称为复合型。按照地质灾害形成后的运动速度,分为突发型和累进型。
(2)灾种。自然动力型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区域分布较广泛。人工动力型主要发在城市、交通建设,地下水抽取区。复合型是党见的地质灾害。根据调查贵州有20个的灾种,广义的灾种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山麓堆积、侵蚀、风化、塌陷、地裂、矿产资源损失、瓦斯爆炸、废石堆积、病害水库、地面沉降、地面沉陷、水土流失、岩溶塌陷、岩溶水涝等。狭义的地质灾害仅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矿坑突水、地面沉陷。
突发型地质灾害以个体和群体出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属之,有我发生历时短、爆发力强、成灾快、转化性及诱发性。如1988年和1995年晴隆重大厂及开阳磷矿崩塌、滑坡、泥石流。累进型地质灾害是一种慢性地质体形变,为物理、化学、机械和生物的变异迁移作用,缓慢累积而成的灾害,面积大、范围广、危害逐步加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对农业危害最大。如贵州西部和南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及石漠化,导致生态环境脆弱。
3.2 地质灾害与农业生产关系
根据贵州地质灾害灾种及灾害分布的调查结果,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财产安全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在地质灾害类型中已阐述了狭义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下面按地质灾害属性和灾害类型,介绍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1)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气象灾害作用于地质体而产生岩石和土壤流失的灾害,其特点是面积大、时间长、直观性弱,必须长期监测或遥感信息分析计算,才能提供比较可靠的数据。贵州国土面积17.6万km2,水土流失面积6.1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5%。全省土壤侵蚀量达28556万t,每年从土壤中流失的氮一项高达25万t。贵州西部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威宁县国土面积6925km2,水土流失面积4236km2,占国土面积67.3%。赫章县国土面积3249km2,水土流失面积2156.5km2,占国土面积66%,金沙县国土面积2528km2,水土流失1109km2,占国土面积的43.88%,流沙量469万t。六枝国土面积1792km2,水土流失1043km2,占国土面积的58.2%,流沙量318万t,每年每亩耕地流沙量2.8t,水36t,氮素0.87kg,磷0.55kg,有机质7.6kg。年土壤侵蚀模数为4307t/km2,平均每年流失53万t泥沙、156.73万t氮、1万~4万t磷,4135.2万t有机质,全省每年耕地减少1.33万ha(19.55万亩),毕节地区耕地流失面积85.33万ha(1279.95万亩)。(以上数据出自贵州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和贵州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编的《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2001年)
以上看出,在贵州特定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下,水土流失灾害相当严重,导致耕地减少,土层减薄,肥料流失,江、河、湖泊泥沙堆积,水体污染富营养化加快。
(2)泥石流:它的发生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常发生在雨季地质体边坡不稳的地区。1989年初查,全省泥石流50处,规模1万~100万m3,毁田1.5万亩,毁房数百间,伤亡150余人。1994年贵州醅地质灾害详查,泥石泫290处,毁房1000余间,搬迁200余户,破坏耕地6000亩,公路、桥梁、铁路多处受损,伤亡3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人民币。
(3)岩溶洪涝:1989年全省岩溶洪涝统计,大于500亩有44处,总淹面积7万亩以上,1994年贵州西部调查为552处,水淹面积数千亩。
(4)滑坡:1989年全省统计滑坡285处,1994年贵州西部有滑坡2036处,毁房万余间,毁地约15万亩。
(5)其他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其危害程度相对较轻。
3.3 地质灾害分区
(1)根据地质背景、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及灾害分布和发育强度,将全省地质灾害分为6个区11个亚区(略)。
(2)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程度分为:Ⅰ毕节、六盘水、盘县为频发区;Ⅱ安顺、贵阳、都匀为易发区;Ⅲ黔东、黔北、黔西南部分为弱发区。
4 地质资源环境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岩石(包括最年轻的地质体—土壤)是农业地质资源的主体。
(2)农作物受地质环境控制有成片分布的规律性。
(3)矿物元素在农作物中的核心作用。
(4)潜在地质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5)矿物元素是地质与农业结合的切入点。
5 农业生态地质在农业生产中的功能和模式
5.1 功能
(1)在优生地质环境评价的基础上,选择不同农作物的优良品种,因地制宜在优生地质环境地区扩大种植面积;
(2)指导什么优质品种种植在什么地区,什么地区种植什么优质农产品;
(3)引进的优质品种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优生地质环境种植;
(4)对品质退化的优质品种采取补救措施,改善其质量;
(5)优质品种种植结果,能保证农产品质量的长期稳定性;
(6)经过生物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建立数据库,为名、特、优农产品、保健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开发,提供扎实的基本数据;
(7)查清产品质量、规模、生产水平,为集约化生产和招商引资提供扎实的论证资料;
(8)促进经济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为农业扶贫致富服务;
(9)建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种值结构,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10)建立生态观光农业,为旅游业连线、连片增添农业风光。
5.2 农业生态地质的农业生产模式
优良品种+优良地质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环境+矿物元素的综合平衡效应+科学的耕作技术=优质农产品
6 利用地质资源环境发展农业经济初显貌端
6.1 黔南烤烟地质环境种植试验获得的经济效益
1989年到1991年经过三年的黔南烤烟地质环境种植试验,取得增产增收入的效果(表2),但是没有进行推广。
表2 黔南烤烟地质环境种植试验效果统计表
续表
6.2 优质富硒大米的经济效益
贵州处于我国的富硒地质环境地带,主要的富硒地层有寒武系、石炭系、二系叠,目前富硒优质大米在开阳、丹寨、麻江、湄潭开发成功,以麻江为例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表3)。
表3 麻江县硒锌优质米生产统计表
6.3 优良地质环境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在农业大致研究过程中,统计了贵州部分优质农产品与地质环境的关系,证实了优质农产品对地质环境的选择性、依赖性、适应性,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普遍高于普通农产品(表4)。
表4 贵州特色农产品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续表
6.4 开发新型矿物肥料产生的经济效益
经过10年不断创新的研究,用硅酸盐岩的普通岩石开发一种多元素、低剂量的矿物液体叶面肥,起名为金五谷叶面肥。进行了四年农田种植试验,取得了岩石资源开发和农产品增加产量的重大突破,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方法。
6.4.1 促进水稻增产的关键作用
金五谷叶面肥能促进水稻幼年期发育生长,特别是促进水稻的分蘖作用,奠定水稻增产的关键(表5)
表5 金五谷叶面肥种植水稻分蘖统计表
6.4.2 水稻种植试验的有效增产效果
表6中列举的水稻增产率为5%~32%,说明该肥料的作用,施肥结果水稻最高产量达到1011kg,提高产量200多kg,农民每亩投入20元,收入增加400元以上,农民得到相当大的实惠。
表6 历年水稻种植试验结果统计表
6.4.3 玉米种植试验的有效增产效果
在开阳、毕节、贵阳玉米种植试验,同样获得增加产量30%左右。2004年请黔东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玉米获得增产,投入与产出比亦为1∶20左右(表7)。
表7 历年玉米种植试验结果统计表
6.4.4 其他农产品的有效增产效果
在种植水稻玉米的同时,进行了油菜、辣椒、苤蓝、苹果、李子、梨子、桃子、杨梅等品种的种植试验,一般都获得增加产量10%~28%的效果(表8)。
表8 其他农产品种植试验结果统计表
注:水果仅根据少量样品称重对比,没有计算亩产量。
以上结果虽然具有典型性,但重复出现的几率比较高,为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7 地质资源环境开发的潜在价值
上述地质环境的直接开发利用和地质资源的改造利用工作,现在还处于没有吐露锋芒的研究阶段,所做的工作仅是冰山的一角,存在的经济、社会、环境价值潜力十分巨大。目前只能根据研究成果取得的资料进行预测,也就是说应该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上的预测,预测结果希望能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通过推广逐步唤醒农民自觉实施,从种植业的角度真正让农民得到增加收入,为农业县减免农业税后增加财政收入。
7.1 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
7.1.1 开发富硒地质环境生产优质富硒大米和茶叶
贵州遵义、金沙、息烽、开阳、余庆、施秉、镇远、三穗、麻江、丹寨、台江、江口、铜仁、都匀及西部毕节、六盘水的广大地区,都属于富硒地质环境,利用大米和茶叶对硒元素的亲和力,从岩石和土壤中吸收呈吸附态的硒元素,生产富硒大米和茶叶。贵州水稻种植面积1250万亩,开发200万亩,每亩产稻谷600kg,生产大米420kg,可生产8.4亿kg富硒大米,每公斤6元,产值50.4亿元。在富硒地质环境发展富硒茶叶,也可以提高成倍的经济收入。
7.1.2 开发优良地质环境生产优质农产品
贵州岩石出露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为全国之最,在划分地质环境优劣势的基础上,利用优良地质环境生产优质农产品,进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等品种,种植出来的品质达到优质产品。开发优质大米100万t,4000元/t,产值40亿元,开发优质玉米100万t,2000元/t,产值20亿元,开发优质水果10万t,3000元/t,产值3亿元,开发优质辣椒30万t,7000元/t,产值2.1亿元。开发农业观光旅游20个点,可创产值一亿元,开发名优茶提高产量达到25%,可创产值近亿元,开发优质烤烟,提高产量和质量,生产极品香烟10万条,每条300元计算,创产值3000万元,以上累计约68亿元左右。
7.2 岩石资源的开发利用
7.2.1 金五谷叶面肥生产的经济效益
金五谷叶面肥生产的工艺流程已经成熟,经过计算生产100万瓶的利润为200万元。
7.2.2 金五谷叶面肥用于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
(1)农民获得的经济效益,体现金五谷叶面肥的社会效益。若按每亩地平均增加产量20%,以目前贵州稻谷的平均产量500kg计算,增产100kg,可增加收入200元。生产优质农产品再提高农民的收入,为农民增收创造新的增长点。
(2)如果贵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用500万亩的面积推广金五谷叶面肥肥种水稻,在2002年平均亩产427kg的基础上提高15%,每亩可增加产量64kg,年增产稻谷3.2kg,每千克2元,创产值6.4亿元,产生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3)如果在五年内全面推广,可把贵州粮食产量提高到1400万t左右的水平,提前五年实现省委、省政府到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1385万t的目标。增长粮食产量296万t,创产值88.8亿元。贵州每年需要外调粮食100万t左右,到时可以不进口粮食达到自给自足。
(4)其他农产品增产的社会效益。以辣椒、油菜为例每年增产可创几亿元的收入。
(5)农产品增产后在流通领域又产生比较大社会效益。
8 结语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年,已发生过几次通货膨胀,基本上都与粮食供应不足有关,2004年出现的物价上涨也与最近几年粮食产量下降有关。因此,都党中央、国务院把粮食安全作为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狠抓粮食生产,并且要求科技部门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生产水平。通过地质与农业相结合产生的科技资源,开发地质和环境资源一起为农业服务,达到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一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毕坤.论贵州茶叶矿物元素研究.贵州地质,1997.14(1):9~20.
[2]毕坤.论潜资源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贵州地质,1995,12(4):334~350.
[3]毕坤.论矿物元素在农作物中的综合平衡效应.贵州地质,1998,15(1):61~67.
[4]毕坤.论贵州茶叶品质与地质环境关系.贵州地质,1997,14(2):105~120.
[5]高尚玉,毕坤.喀斯特农业生态环境钙镁补偿研究.贵州地质,1995,12(1):75~80.
[6]毕坤.黔南烤烟的农业地质种植试验研究.贵州地质,1994,11(1):75~80.
[7]陈蓉,毕坤.贵州地质环境与优质大米关系研究.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3,32(5)98~102.
[8]陈蓉,毕坤.论矿物元素是地质与农业结合的切入点.成都理工学院,2003(5):53~57.
[9]毕坤等.用潜在资源提取有效态元素研究.中国农业地质研究新进展.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10]毕坤等.农业生态地质环境与优质农产品.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11]贵州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等.贵州地质环境与优质农产品关系.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
[12]贵州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等.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
[13]杨浩.农产品地质学及其发展前景.80年代地质地球化学进展,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
[14]李正积.地质与农业.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5]张宗祜.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16]徐庆毅.二十一世纪生物技术工程新前沿.中国生物工程协会会刊,生物工程进展增刊,1998.
[17]林年丰.医学环境地球化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8]张宗祜.关于农业地学今后研究的几点意见.中国农业地质研究新进展,1999:1~4.
[19]邵时雄等.农业生态地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中国农业地质研究新进展,1999:5~21.
[20]陈昌笃.地质生态学的趋势.中国农业地质研究新进展,2001:27~31.
[21]金日光.我国农业地质的微观根本问题——农土缺乏生命动力源(素).中国农业地质研究新进展,2001:22~25.
[22]曾群望等.云南生物地质环境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23]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24]刘英俊等.元素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5]岩石矿物分析编写组.岩石矿物分析.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26]王夔.生命科学中的微量元素.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89.
[27]邹邦基.微量元素与微肥使用.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28]何立等.喷施宝的开发与应用.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
[29]朱裕贞,苏小云,路琼华编.工科无机化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30]张洪渊,万海清.生物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1]高吉喜等.21世纪生态发展战略.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