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策略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9:55:46
字号: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策略1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策略

 1 淡水鱼养殖基本概述

 淡水养殖就是用海水之外的淡水资源进行养殖,具体的做法就是选定一个固定的水域,将鱼苗投放到固定区域中进行养殖,让鱼苗满足可以食用的标准。

 淡水养殖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根据水温的要求来区分为温水养殖、冷水养殖和热水养殖三类。

 温水养殖是指水温在15―30度之间,常见的养殖鱼种如:草鱼、鲢鱼、鲤鱼等。

 冷水养殖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0―20度,常见的如红鳟、细鳞鱼。

 热水养殖是要求水温达到一定的高度,通常在18度―30度之间,热水养殖的大都是一些热带鱼的品种,比如:罗非鱼,淡水白鲳。

 根据养殖水域的条件以及养殖措施分类。

 可以分为静水养殖和流水养殖,静水一般是指固定的鱼塘养殖,面积可能比较有限,而流水是充分利用水的资源,比如利用水库、湖水、河水等区域进行养殖。

 根据养殖的方式还可以分为单养和混养,单养就是一个鱼塘只养殖一个鱼种,混养则是一片水域可以同时养殖多种鱼类。

 2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的原因

 鱼类发病,是由外界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以及机体本身反应特性这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那究竟是哪些因素会导致养殖鱼类染病呢?概括的分为生物性和非生物性两大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2.1 自然因素的影响

 水温的影响。

 自然界中的淡水的温度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会导致很多鱼类生病甚至大批死亡,因为威胁鱼类健康的一些寄生虫也会随着温度的变化此消彼长,比如,初冬、春末和夏初,这个时候的水温是比较适宜小瓜虫生存的,而8、9月份则是草鱼出血病的流行期,早春和晚冬季节正是水霉病的流行时期。

 溶氧的影响。

 溶氧就是水下的氧气的含量,会对鱼类的生存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如果水中溶氧过低,鱼类就很容易发生烂鳃病,如果水中溶氧低至1mg/kg,那么就会导致鱼类大批死亡,当然,溶氧量也不能过高,过高就会导致鱼类患气泡病。

 水的酸碱度。

 最适宜鱼类生长的酸碱度在7―8.5之间,也就是中性及弱碱性的环境更适合鱼类的生存,而如果PH低于5或者高于9,都会导致鱼类的大批死亡。

 2.2 人为因素的影响

 水域的污染。

 现在随着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导致很多污水排放进入江河湖泊,而这些污水是导致养殖鱼类生病的原因。

 污水里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各种微生物,都会对鱼的生存造成威胁。

 非正常捕捞。

 如果捕捞的方法不当,也会造成鱼的疾病和死亡,比如操作不慎,会导致鱼类受伤,就给微生物以可乘之机,导致鱼类生病。

 此外,如果饲养的密度过大,也同样会导致鱼类生病死亡。

 其它因素。

 放养的鱼种未消毒;投喂的饵料不足、营养不良及变质的饲料;病鱼、死鱼未及时捞掉;使用带有病原的渔具等。

 3 淡水养殖鱼常见的疾病种类及其表现

 3.1 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是指由各种病毒入侵鱼体而引发的疾病。

 草鱼最常见的就是出血病,病毒会侵犯鱼的鳃、眼眶周围以及头顶、下颚等部位出现充血,而整个鱼体会呈现暗黑色。

 这种疾病更容易发生在小草鱼,草鱼一旦患此病,死亡率非常高,可以达到80%,并且发病后2―3小时就会死亡。

 3.2 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是指鱼体受到细菌的感染而生病。

 细菌性出血病。

 这种疾病最容易危害到草鱼,患病初期,草鱼就会表现出出血的症状,发生在鳍基、鳃盖、口腔以及下颚,继续发展的话鱼体也会有出血,病可伴有腹部膨大、肝肾出现红斑点。

 烂鳃病。

 此病最容易危害草鱼和鲤鱼。

 鱼患病初期表现为食欲不振,头部发黑,腮丝粘液增多,继续发展则会出现鳃部蜡**、泥灰色斑点。

 寄生虫性疾病。

 最常见是粘孢子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锚头骚病。

 其中鲤鱼最容易感染粘孢子病,而鲤鱼和鳙鱼最容易感染的是指环虫病,检查的时候可以发现鱼鳃部有指环虫。

 车轮虫则是主要侵袭鲤鱼的鱼苗,而且发病初期不容易发现。

 而锚头骚病最大的受害者是草鱼,尤其在夏季,最容易流行。

 4 淡水养殖鱼类疾病的治疗策略

 4.1 细菌性疾病治疗策略

 细菌性疾病主要包括两种,细菌性出血病和细菌性鳃病。

 细菌性出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疾病。

 淡水鱼类在感染细菌性出血病的初期,会在鱼体的两侧和口腔,以及鳍基和上下颊出现轻度出血症状,到后期则会在鱼类的体表发现出血症状,鱼类的部分鳞片会出现竖起的现象,鱼类的腹部还会出现膨大的现象,需要对鱼类进行药物治疗,可以使用增氧机将氯立得、菌毒克等药物投放到水体中,若病情严重,可以用降鱼血康宁等药物投放到鱼池中。

 细菌性鳃病。

 一般情况下,鱼体在感染的时候,会出现体色发黑、鱼鳍颜色变淡的情况,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鱼类的鳃盖皮会产生充血现象,鱼类的鳃死会出现肿胀现象,会出现反应迟钝、行动缓慢的现象,还会出现鱼体消瘦或者鱼类呼吸困难的症状。

 可以使用生石灰对鱼塘进行彻底的清理,还要在鱼类的饲料中添加鱼虾康或者易服康等药物。

 4.2 寄生虫性疾病治疗策略

 寄生虫性疾病主要有小瓜虫病和粘孢子病两种。

 感染小瓜虫病之后,鱼类的皮肤会出现很多白点,分泌出很多的粘液,在患病鱼的头部会发现明显的白点,患病的鱼会出现离群、食欲减退、反应迟钝等症状。

 针对小瓜虫病,需要使用针对小瓜虫的特殊药物,连续使用3到7个疗程才能够完全消灭小瓜虫。

 还可以往水池中泼洒辣椒和生姜的混合剂。

 粘孢子病经常发生在鲤鱼中。

 鲤鱼在感染粘孢子病之后会在它的鳃丝、胸鳍、腹鳍和尾鳍等部位产生灰白色的胞囊,严重的情况下,水雷的眼睛、肠道以及大脑中都会出现瘤状的胞囊。

 可以使用生石灰和漂白剂等对鱼塘进行彻底的清理,对于已经患病的鱼类,可以使用菌毒克、渔丰碘等药物进行治疗。

 4.3 病毒性疾病治疗策略

 在淡水养殖鱼类中,草鱼是最容易感染病毒性出血症的鱼类。

 感染病毒性出血症的草鱼的眼眶、头顶以及鳃盖等部位会出现充血症状,整体呈现暗黑色。

 针对病毒性出血病,现在还没有研发出有效的药物,只能够通过使用生石灰或者漂粉精对鱼塘进行消毒或者清除鱼塘淤泥的方式进行预防。

 结语

 本文阐述了淡水鱼养殖的基本知识,分析了产生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的原因,阐述了淡水养殖鱼常见疾病种类,并且明确了常见疾病种类的表现。

 最后,针对原因和表现提出了具体的治疗策略。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2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追求精致化、舒适化生活状态,以保证人们的生活需求。

 近几年,养殖业得到不断进步,使人们获得更多收入,同时,养殖期间也容易产生一些疾病,因此,福建省蒲城县仙阳镇畜牧兽医水技站针对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的诊断,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鱼类 疾病 诊断 治疗方法

 近几年,淡水养殖鱼类开始增多,养殖鱼市场不断扩大,特别是淡水养殖鱼类的出现,虽然给人们养殖带来较大方便,但也导致各项疾病的产生,从而影响了我国居民的经济效益。

 所以,对产生的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淡水养殖鱼

 淡水养殖鱼主要是利用海水以外的水对其饲养、繁殖,如:池塘、水库等以内的水资源。

 主要包括的鱼类为虾类、蟹类等水生生物。

 目前,在我国淡水养殖鱼过程中,主要的发展现状表现为三种情况。

 其一,淡水养殖鱼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但生产的面积比较小。

 其二,淡水养殖鱼形成的集约化程度高,能够促进人工的管理与控制。

 其三,淡水养殖鱼具有较高的生产水平,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主要的淡水养殖鱼分为池塘养殖、湖泊养殖等,都具有较高的集约化程度[1]。

 2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的诊断

 淡水养殖鱼产生的疾病受外界各个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鱼类自身产生疾病,在对其诊断过程中发现,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两方面。

 2.1 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般的淡水养殖鱼都为室内环境,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主要体现在三点。

 第一,受淡水水温的影响,因为自然界中的淡水水温会随着气候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给一些寄生虫的产生提供有利条件,并造成淡水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

 第二,受氧气的.影响,因为淡水中的氧气含量对淡水养殖鱼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淡水氧气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淡水养殖鱼的正常生存。

 第三,受水资源酸碱度的影响,一般淡水养殖鱼适合生活在酸碱度为7―8.5之间,如果低于或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加速鱼类死亡现象。

 2.2 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淡水养殖鱼过程中,最为主要的饲养者为人类,所以,人的行为和活动与鱼的生存和生长也存在较大关系。

 一般情况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水资源产生的污染问题,人们在生活中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开始大面积的建设工厂[2]。

 但在另一种程度上,这些工厂的加工与生产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并污染着水资源,从而也影响了淡水养殖鱼的正常发展。

 第二,人们的非正常捕捞现象,在工作执行过程中,如果人们的捕捞方式不对,将会给淡水养殖鱼造成较大伤害,也会增大一些有害微生物的扩展与滋生,从而增加了更多疾病。

 第三,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一些疾病,如:变质、饲料过期以及不及时捕捞等现象都会引起淡水养殖鱼疾病。

 基于以上对淡水养殖鱼疾病的产生和受到的污染现象,分析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制约这些行为基础上,还需要针对不同疾病的产生为其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无论是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还是寄生虫疾病,都需要淡水养殖人员在工作中针对实际状况严格分析,并利用相关方法对其有效防治,以保证养殖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所以说,在下文中,对淡水养殖鱼常见疾病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为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法[3]。

 3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3.1 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是受各种病毒入侵影响淡水养殖鱼,并产生危害疾病。

 比如:出血病,该病一般会危害到草鱼的鳃部、头顶或下颚等位置,传染后表现为暗黑色,甚至会造成死亡现象。

 为了有效对该病治疗,相关养殖人员可以从两方面对其改善。

 一方面,利用生石灰、漂粉精等对淡水养殖区域进行消毒。

 另一方面,Φ水养殖区域内存在的淤泥、杂物等有效清理,以保持内部的清洁性,这样不仅能为淡水养殖鱼提供干净的生存空间,还能降低疾病的发生几率[4]。

 3.2 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是受细菌影响淡水养殖鱼,并导致其死亡现象。

 该疾病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其一,细菌性出血病,该病一般会发生在草鱼群体中,受细菌感染后,形成严重的出血现象。

 为了对其有效治疗,淡水养殖人员需要利用增氧机将氯立得、菌毒克投入到淡水中,以发挥其治疗效果。

 期间,如果鱼类疾病更严重,需要利用耕降鱼血康宁来对其治疗。

 其二,烂鳃病,该病一般会产生于草鱼、鲤鱼身上,当病产生后,鱼体、鱼鳍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并且逐渐肿胀,难以呼吸。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利用石灰石、其他物质对淡水养殖区域进行消毒,也可以在鱼饲料中添加鱼虾康、易福康等药物,这样不仅能保证治疗效果,还能促进其健康成长[5]。

 3.3 寄生虫性疾病

 寄生虫疾病是受寄生虫的影响,导致淡水养殖鱼产生疾病。

 一般表现为:其一,粘袍子病,该病主要产生在鲤鱼群中。

 当鲤鱼受到感染会,胸部、腹部以及尾部会呈现灰白色胞囊。

 更为严重的是,鱼群的肠道、大脑等部位也会产生,从而影响了鱼的正常成长。

 为了有效防治该现象,淡水养殖人员在工作中,可以利用生石灰、漂白剂对鱼群生活环境进行清洁,以保证其全方位实施。

 对于已经感染的鱼群,需要利用菌毒克,渔丰碘等药物对其治疗。

 其二,小瓜虫病,当鱼患该病后,会离开鱼群,并表现为食欲不振、动作缓慢等现象。

 为了对该病进行有效治疗,淡水养殖人员需要将辣椒、生姜等投入到鱼群生活区域,并维持3-7个疗程,以促进治疗的有效性。

 总结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阐述,在淡水养殖鱼类产生的疾病中,为了给人们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在工作执行过程中,相关的养殖人员需要针对饲养鱼群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异常情况,并结合不同的疾病选择出不同的实施对策,以促进淡水养殖鱼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谢达尧.大宗淡水养殖鱼类鳃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J].水产养殖,2016,37(3):46-47.

 [2] 陈如梅.常见淡水养殖鱼类疾病的防治方法[J].养殖与饲料,2015(4):51-52,53.

 [3] 于健.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J].科学种养,2015(9):213-214.

 [4] 吕海新.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J].农业与技术,2014(6):157-157.

 [5] 董江伟,张继祯.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4(11):198-198.

在石斑鱼养殖过程中,养殖户由于缺乏相应的诊断技术与设备,常常造成误诊误断,给鱼病的正确提前预防及科学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延误防治或盲目用药,错过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导致不必要的损失,从而影响养殖效益。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水产养殖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整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病虫害简易诊断技巧,引导对症下药,以供广大石斑鱼养殖户交流参考。

1、依据患病机理诊断:石斑鱼发病是病原体、鱼体和养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个环节正常就不会发病,只有三者的结合才会有病害的发生。病原体是导致鱼病发生的先决条件,鱼体自身特性及免疫力是避免发病的基础,养殖水环境是防病治病的关键。诊断分析鱼病发生的原因要将上述三个因素综合起来思考,有助于在发生鱼病时找到准确病因及解决问题的关键切入点,也有助于为防止疾病发生提供正确思路。

2、依据季节变化诊断:不同的病虫害有的不同的流行季节与适宜发生的气候条件,可依据季节变化诊断。如溃疡病多见于季节交换期,指环虫流行于春末和秋初,海盘虫病流行季节为夏秋,贝尼登虫病秋冬季节易感染,类结节病常发于水温超过20℃且降雨较多的梅雨期,烧尾病则只见于夏季等。

3、依据养殖阶段诊断:病毒性神经坏死病主要发生于鱼苗鱼种培育期(鱼苗培育至1~2厘米时发病),车轮虫主要危害幼鱼和苗种,人工繁育的苗种较少发生微孢子虫病,脊柱弯曲综合症多见于苗种阶段,在单纯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时易多发“受激猝死病”。

4、依据水环境诊断:鱼病的发生与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如水源中的污染源、养殖水体的理化因子(氨氮、亚硝酸、PH值、溶解氧、盐度、水温等)、底质老化等变化,有可能引起石斑鱼的不良反应、降低免疫力、影响摄食、活动异常、中毒、诱发病害或死亡。

5、依据死亡情况诊断:网箱、池塘或水泥池石斑鱼疾病发生后,一方面可从死亡的缓急来判断,如急性型死亡表现为症状不明显或死亡量大,病情来得急或突然,可能由于池水理化因子突变或严重恶化、水源污染、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病毒性疾病传染暴发、摄食变质或含有害因子的饵(饲)料等因素;慢性型死亡主要由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或营养不良引起的,可通过体表、内脏病变特征以及镜检体表粘液和鳃丝来诊断。另一方面,从发病网箱或鱼池鱼的死亡量大小来判断。细菌性疾病与寄生虫性疾病造成鱼死亡量不大,而病毒性疾病、缺氧、冻伤、中毒往往造成鱼大规模死亡。

6、依据发病鱼的体色变化及游动状态来诊断:石斑鱼的品种繁多,体色各异,但是如果发现鱼体色暗淡无光,或变色,发白、发黑、充血出血,就是病症。健康的鱼一般是成群集游,行动灵活,反应敏捷,受惊即潜。病鱼则通常离群独游,行动呆滞,浮于水面或靠边角独处,反应迟钝或没有反应,或受惊后略向水底下潜,后缓慢浮出水面。如果鱼体表、鳃分泌粘液增多,体色变深,还会使鱼在水中表现出焦躁不安、打转、上蹿下跳、磨擦网箱或池壁池底、有时会表现为急剧狂游等,可能是寄生虫寄生鱼体。

7、依据依据鱼的摄食情况诊断:健康鱼摄食时,抢食能力强,摄食时间短,食量也相对稳定。若鱼的摄食量突然减少,甚至不摄食,就要从气候变化、水质理化指标(溶解氧、PH值、盐度、氨氮、亚硝酸、水温等)、饵(饲)料、水源、病虫害等方面迅速筛选排查找出原因。

8、依据人为因素诊断:网箱、池塘或水泥池石斑鱼发病,常与饲养管理有关,如放养品种、放养密度、喂养方式、投喂发霉变质饵(饲)料、投饵过少或过多、长期水质不清洁、不换水、盲目用药、增氧设备故障以及操作不慎致鱼体损伤,都可致石斑鱼发病。

9、依据病鱼的外观症状诊断:鱼的病灶特征是诊断鱼病的主要依据。首先采用目检的方法观察病鱼的部位,顺序为体表、鳃部、内脏。体表按顺序仔细检查病鱼的头部、嘴、眼、鳃盖、鳞片、鳍条等,对肉眼看不到的病原体,须根据症状判断。鳃部重点检查鳃丝,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鳃盖表皮有无溃烂或透明现象,再观察鳃片的颜色是否正常,粘液多或少、随后仔细观察鳃丝末端是否肿胀或出现溃烂变白现象。解剖鱼体重点检查肝脏、肠道,观察肝脏是否病变,有无出血点;观察肠道内有无食物,是否充血发炎;观察脾脏、肾脏、鳔等器官有无病变。如鱼患烂尾烂嘴病时,病鱼尾鳍缺损,吻部溃烂;寄生瓣体虫时,体表出现形状不规则的白斑;患细菌性肠炎病时,肛门红肿或外突,用手轻按腹部,有浓状液体流出等。

10、依据镜检情况诊断:病鱼(特别是寄生虫性疾病)通过肉眼观察往往还不够,需结合显微镜下观察虫体方可确诊。在养殖现场,显微镜观察时要准备一些简单的工具,如玻片、解剖工具(一套)、滴管及生理盐水。镜检时,从鳃组织、体表组织或体表粘液等病变部位取少量组织或粘液置于载玻片上,用滴管加一滴普通清水;若是内脏组织,用0.85%的生理盐水,然后盖上盖玻片,稍用力压平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结合各种寄生虫的外形特征观察确诊。发病初期,病鱼外表病害特征往往还不是很明显,因而选择镜检的病鱼也很关键,不然会因选择健康尚未发病的石斑鱼进行镜检而造成误诊,失去预防疾病的良好时机。镜检发病初期的病鱼,要选择体色异常、游动乏力、旋游狂窜、烦躁不安、失去平衡、呼吸困难、鱼体消瘦、不摄食、鳃或体表粘液分泌增多、离群静止于水底等特征的鱼。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47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