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种田七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9:55:44
字号:

问题一:田七能盆栽吗田七怎样种 先在盆底放上四五块木碳!二用木康一分拌花泥就行了!保证又肥又大只!如有条件可放四分一只烧过的煤球!

怎样种田七

问题二:田七怎么种植的呢? 三七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每年有一个生长周期。通常,两年以上的三七在一个生长周期内有两个生长高峰,4―6月的营养生长高峰和8―10月的生殖高峰。三七种子的发芽温度为10―30度,最佳温度为20度,种子的休眠期为45d―60d,种苗在休眠过程中需要经一段时间的低温处理才会萌发,而且对光的反应非常敏感;传统认为需要自然光照30%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故三七荫棚有“三成透光,七成蔽荫”之说;据最新研究表明,最适宜的三七棚透光度为8%―12%,超过17%三七的生长就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三七从播种到收获,要经3年以上的时间;一年生三七的根通常用做种苗,从第二年的植株起便能开花结实,一般7月现蕾,8月开花,9月结实,10至11月果实分批成熟。

云南省三七主产区地处低纬度高原,气候的特点是夏长冬暖,热量比较丰富,年温差变化比较小,年平均气温为15.8-19.3℃(云南省气象局资料室,1982),一年内除了12月中旬至次年2月中旬,日温低气温出现≥0.0℃的天气外,最低气温多年的平均值为0-2℃,历年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天数为265-307天,年有效积温达4863.7-6436.8℃。夏季由于雨量集中,太阳辐射明显下降,形成6-8月的平均气温为21.5-22.5℃,适宜的温度及水分条件,为三七的生长发育提供优越的自然环境。冬季月平均温度为11℃,地上部分的生长已经停止,但此时5cm地温仍保持14℃(地区平均值),这是三七茎叶在冬季仍能保持生机的原因,较高的地温,有利于根部养份的积累,特别对已播种入土种子的种胚后熟的形态发育极为有利,种胚后熟期能够通过冬季阶段时自然完成,这对三七的育苗工作,提高种子的出苗率,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文山州发展三七生产的有利因素。

三七产区的地貌复杂,地势起伏大,造成气温的垂直差异显著,冬春季(12月至次年4月)及夏末秋初(8-10月),受大气环流冷空气侵袭的影响,造成短时性及局部的霜冻和低温灾害,特别是低温冷害,虽未曾出现降雪和霜冻现象,气温也未降至凝霜0℃值,但气温骤然降低至作物生长的临界值以下(周以仁等,1980)造成的危害较大,这类情况几乎隔数年就可能出现。在富宁县海拔低于500m的产区,在夏季气温较高,加上焚风效应及局部环流影响,气温更有增高倾向,可能出现日最高气温≥35℃的天气,蒸发加强,很可能造成植株萎焉。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一定要采取妥善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通过栽培实践,了解到三七生长过程中,宜接受漫射光而切忌强烈阳光的直接照射。三七是典型的阴生植物,这种生态习性与三七本身的组织构造特征相一致。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七农,对三七生长发育期适宜的光照条件,大致为三成透光七成遮阴,在具体做法中又根据三七株龄及不同生育期中透光的需求而有所区别。根据一年中的气候状况及生育期特点,通过调整天棚(纪大干等,1970)上荫蔽物的疏密程度,调节园内的透光度。例如在5月上旬,正值各类三七苗的生长初期,此时年降水量偏少,太阳辐射光较强,且日照时数长 ,为维护这一阶段三七苗的正常生长,应适当加大荫蔽度,棚内的透光度约为25-30%。进入雨季后,由于云量增多,大气湿度增大,日照时数比春季减少,总辐射也较低,而三七正进入生长旺盛期,此时宜减少荫蔽,加大园内的光照,透光度可增加到40%,具体控制园内荫蔽度的多少,需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三七产区的气候与全省一样,干湿季十分明显。文山州的年降水量比较充沛,近10年各地降水量平均为1163mm。南部地区达1300mm以上。三七生长发育期要......>>

问题三:田七怎样种植? 田七种植经验介绍如下: 1.整地育苗: 育苗地应选择南向不挡风的坡地,最好是砂质土或腐殖质丰富的带钙质轻粘土,土壤疏松,排水良好。整地要细,耕深20厘米以上。起畦,畦高23~27厘米,宽1.2~1.3米。种子采用点播,粒距2厘米×4厘米。播后盖一层薄软草或松散牛栏粪。 2.移苗种植: 田七苗1年后可移植,育苗地盖上2米高的天棚,棚顶和四周盖一层草,透光度50%。移植宜在“大雪”至“冬至”期间进行,当天起苗当天种下。株行距18厘米×15厘米或21厘米×18厘米,温度高的地方不宜过密。种植前施足基肥(牛粪、化肥、草木灰等混合堆沤腐熟)。化肥以磷肥为主,不能多施氮肥,否则易得烂根病。 3.管理方法: 根据田七生长状况和气候调节天棚。天棚过厚易得立枯病。要及时除草。施肥以多次少量为宜,以草木灰、牛粪为主。加强防治病虫害,每亩每次施40~50公斤草木灰混合5公斤石灰粉,每隔4天施1次,施3次后即可喷1∶300倍波尔多液,每隔7天喷1次,对防治立枯病、炭疽病、烂根病都很有效果。若发现蚜虫、蚧壳虫,则用乐果1000倍液喷施防治。

问题四:田七种植方法 田七的苗期就需要精心打理。苗期管理和移栽:天气干旱时,应经常浇水,雨后及时排去积水,定期除草。苗期追肥一般以磷肥为主,通常追施3次,第一次在3月份苗出齐后进行,后2次分别在5月、7月进行。苗期天棚透光度要根据不同季节的光照度变化加以调节。田七育苗一年后移栽,一般在12月至翌年1月移栽。要求边起苗、边选苗、边移栽。起根时,严防损伤根条和芽胞。选苗时要剔除病、伤、弱苗,并分级栽培。田七苗根据根的大小和重量分三级:千条根重2千克以上的为一级;千条根重1.5~2千克的为二级;1.5千克以下的为三级。移栽行株距:一、二级为18厘米×15~18厘米; 三级的为15厘米×15厘米。种苗在栽前要进行消毒。多用300倍代森锌浸蘸根部,浸蘸后立即捞出晾干并及时栽种。

在田七幼苗长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移栽到田间了,这个过程同样需要较高技术。移栽后,幼苗需要一定的是适应期,此后就会慢慢变得强壮。6月后,揭掉盖草,清除杂物,见草就除。田七是浅耕作物,一般不中耕,但每次下雨或湿度过大时,要破松土皮,增大土壤通透性。并注意多施肥,应适量多次。展叶时施第一次,每亩200至250公斤腐熟肥料,半月后再施一次,5至8月每月追施清粪水200公斤,9至10月要施一次盖芽肥,护芽促长。除此之外,应做到园内无积水,园外水畅通,为减少养料消耗,提高根茎产量,不留种的植株,在七月份出现花苔时,要选择晴天摘掉,摘苔后两天内无雨为好。

肥料要腐熟,适量多次。秧苗期间多施熏土,展叶后施第一次,每公顷2250~3000千克;半月后再施一次,5月后又追施猪、马、人粪和油饼混合肥,每公顷37500千克,6月后每月追清粪水30000千克,直到8月。定植后翌年4~5月施一次干肥。6-8月每月施清粪水一次,每公顷22500~45000千克,以多次适量为原则。3年以上的田七,追肥时间和次数,更比二年田七提早和增加,展叶后开始,每月一次清粪水,每公顷22500~30000千克,并加施草木灰于现蕾期和开花期施混合干肥,每公顷45000千克,9-10月再施一次盖芽肥,护芽促壮。

问题五:中药田七怎样种植,在什么地方适合种植? 田七即三七

生于山坡丛林下。现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m的山脚斜坡或土丘缓坡上。

三七种子喜温暖而阴荫湿的环境,怕严寒和酷暑,也畏多水。土壤为疏松红壤或棕红壤,微酸性;年平均气温16.0-19.3℃为宜。生长期间若气温持续3-5天,在30℃以上,植株易发病。栽培地宜选东坡,坡度5°-15°为宜。在低洼地种植易发生根腐病。本品属于含糖类,受潮易发霉、虫蛀,但干燥货品耐储存,最长可达十年之久。三七的生长对土壤和气候有极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七不能连种,栽种过三七的土地必须经过至少10年的休整才能够再次种植。

生长周期

从播种到收获需三年以上(3年价值最高),且同一块区域收获后5-8年才可栽培。

春三七:摘除花F后采挖的三七,一般三七花是8月份采摘,就是采摘三七花后采挖的三七叫春三七,这个时候采挖的三七饱满,质量高。

冬三七:就是留种后采挖的三七,三七花7,8月份现蕾,如果8,9月份采摘干燥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七花,但三七花如果不采摘长到11.12月份,三七花就会变成红色的三七红籽,俗称三七种子,留种后采挖的三七就是冬三七。

种植周期

三七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每年有一个生长周期。通常,两年以上的三七在一个生长周期内有两个生长高峰,4―6月的营养生长高峰和8―10月的生殖高峰。三七种子的发芽温度为10―30℃,最佳温度为20℃,种子的休眠期为45d―60d,种苗在休眠过程中需要经一段时间的低温处理才会萌发,而且对光的反应非常敏感;传统认为需要自然光照30%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故三七荫棚有“三成透光,七成蔽荫”之说。

选地整地

宜选坡度在5-15度的排水良好的缓坡地,富含有机质的腐殖质土或砂壤土。农田地前

三七规模种植

作以玉米、花生或豆类为宜,切忌茄科作前作。地块选好,要休闲一至半年,多次翻耕,深15~20厘米,促使土壤风化。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翻地前铺草烧土或每亩施石灰100千克,作土壤消毒。最后一次翻地每亩施充分腐熟的厩肥5000千克,饼肥50千克,整平耕细,作畦,畦向南,畦宽1.2-1.5米,畦间距50~150厘米,畦长依地形而定,畦高30-40厘米,畦周用竹竿或木棍拦挡,以防畦士流坍,畦面呈瓦背形。

种子繁殖

选种种子处理:每年10-11月,选3―4年生植株所结的饱荫成熟变红果实,摘下,放人竹筛,搓去果皮,洗净,晾干表面水分。用新高脂膜800倍液浸种10分钟消毒处理(可与种衣剂混用),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三七种子干燥后易丧失生命力,因此,应随采随播或采用层积处理保存。[5]

如播种浇水后采取覆盖银灰色地膜的方法,可起到明显的增产和良好的保水节肥等效果。

问题六:田七菜的种植方法:田七菜如何种植 1、整地育苗:育苗地应选择南向不挡风的坡地,最好是砂质土或腐殖质丰富的带钙质轻粘土,土壤疏松,排水良好。整地要细,耕深20厘米以上。起畦,畦高23~27厘米,宽1。2~1。3米。种子采用点播,粒距2厘米×4厘米。播后盖一层薄软草或松散牛栏粪。

2、移苗种植:田七苗1年后可移植,育苗地盖上2米高的天棚,棚顶和四周盖一层草,透光度50%。移植宜在“大雪”至“冬至”期间进行,当天起苗当天种下。株行距18厘米×15厘米或21厘米×18厘米,温度高的地方不宜过密。种植前施足基肥(牛粪、化肥、草木灰等混合堆沤腐熟)。化肥以磷肥为主,不能多施氮肥,否则易得烂根病。

3、管理方法:根据田七生长状况和气候调节天棚。天棚过厚易得立枯病。要及时除草。施肥以多次少量为宜,以草木灰、牛粪为主。加强防治病虫害,每亩每次施40~50公斤草木灰混合5公斤石灰粉,每隔4天施1次,施3次后即可喷1∶300倍波尔多液,每隔7天喷1次,对防治立枯病、炭疽病、烂根病都很有效果。若发现蚜虫、蚧壳虫,则用乐果1000倍液喷施防治。

4、收获加工:一般3~4年后可收获,5~7年收获质量最好。每年10~11月,仁籽成熟后,可挖田七。剪去羊肠及须根,晒2~3天后用木板边晒边搓,搓至坚实为止。如遇雨天可用草木灰微火烤,火力不宜过大,否则会导致空心,火温40℃为宜,边烤边搓,使其表面光滑,搓至牙咬不动为止。

问题七:田七应该怎样种植才长得旺盛? 1.整地育苗:育苗地应选择南向不挡风的坡地,最好是砂质土或腐殖质丰富的带钙质轻粘土,土壤疏松,排水良好。整地要细,耕深20厘米以上。起畦,畦高23~27厘米,宽1.2~1.3米。种子采用点播,粒距2厘米×4厘米。播后盖一层薄软草或松散牛栏粪。

2.移苗种植:田七苗1年后可移植,育苗地盖上2米高的天棚,棚顶和四周盖一层草,透光度50%。移植宜在“大雪”至“冬至”期间进行,当天起苗当天种下。株行距18厘米×15厘米或21厘米×18厘米,温度高的地方不宜过密。种植前施足基肥(牛粪、化肥、草木灰等混合堆沤腐熟)。化肥以磷肥为主,不能多施氮肥,否则易得烂根病。

3.管理方法:根据田七生长状况和气候调节天棚。天棚过厚易得立枯病。要及时除草。施肥以多次少量为宜,以草木灰、牛粪为主。加强防治病虫害,每亩每次施40~50公斤草木灰混合5公斤石灰粉,每隔4天施1次,施3次后即可喷1∶300倍波尔多液,每隔7天喷1次,对防治立枯病、炭疽病、烂根病都很有效果。若发现蚜虫、蚧壳虫,则用乐果1000倍液喷施防治。

4.收获加工:一般3~4年后可收获,5~7年收获质量最好。每年10~11月,仁籽成熟后,可挖田七。剪去羊肠及须根,晒2~3天后用木板边晒边搓,搓至坚实为止。如遇雨天可用草木灰微火烤,火力不宜过大,否则会导致空心,火温40℃为宜,边烤边搓,使其表面光滑,搓至牙咬不动为止。

问题八:三七家庭怎么种植 基本上不行。

首先我不知道你家那边的气候怎么样,太冷太热都不会发芽,其次苗也不好找。

然后家里种地话,必须保证水分,但又不能太多,多了烂根。太阳只能照早晨和傍晚的很弱的阳光,我们种植三七都是搭棚子遮阳的。

问题九:新鲜田七能种植吗 田七的种植是有高要求的,不然也不会只有少数地方有,你只有达到了它的生存条件,你才能种植成功。

田七是怎样种植的?有什么方法能提高产出?

生长环境三七多栽培于海拔800~1500米,气候冷凉,年温差幅度小,年相对湿度较大的半山区的缓坡地,土壤以红壤或棕红壤、含有机质丰富者为佳。生长周期长,休眠期短,一般生长3年以上收获。

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三七适宜生长于温暖地带,因其抗湿能力弱,应选择排水良好的斜坡地(坡度20℃ ~30℃ )。种三七的土壤最好是肥黑疏松或带沙质的黑土,次为灰土,黏性较大的则不宜种植。一般经验,生长在沙质壤土的三七头比生长在沙质砾壤土的为大,但生长在沙质壤土的植株死亡则较多。

根据经验,一年中最适宜三七生长的天气为农历7~8月,最怕是大小暑期间的天气,植株很易死亡。这主要是因气温高,时有雨天,土温剧变影响根部,致落叶枯死。天气干旱对三七生长有利;下雨过多,更会影响其生长;但晴了10天左右,又下几天雨,对三七生长没有多大影响。

整地在农历10~11月(有的夏末进行)间即开始犁耙,并做好土壤消毒(取草皮或茅根等铺于畦面上,引火燃烧,以除病虫害),故施用石灰粉50千克/667平方米。犁耙后作畦,畦宽100~115厘米,畦长视地形而定,畦高约33厘米,畦面呈弓形。结合整地施足底肥,常用厩肥,草木灰、火土、绿肥等。施用做到“熟、细、匀、足”。其中火土3000~3500千克,钙、镁、磷肥共50千克,油枯25~50千克。播种前15~30天,对基肥和畦土进行消毒,每667平方米用甲醛(福尔马林)1千克加水稀释喷洒,经过消毒的基肥撒于畦土,浅翻畦土,使肥料和表土充分混合。如果土壤干燥,应先浇水。

2、采种育苗:于农历11~12月间采种时,选择3~4年无病虫害的植株种子,最好在阴天随采随播。如将种子收回,只宜阴干,不宜在阳光下暴晒。收回种子,最多不超过15天,否则发芽率低。

将采得的种子一粒一粒插入整好畦面的土中,插种宜浅,以深1~1.5厘米为宜,采用横行播种行距5~7厘米,然后用稻草盖于畦面,以盖满不见土为宜。第2年2~3月间可发芽。

3、移栽:播种后1周年便可移栽。移栽时最好一面取苗一面种。取苗时,勿伤其根。去其基叶,如种不完,保护好在1~2天内继续栽种。施放肥料和育苗时相同,但肥料中草木灰宜多配一些。一般株距15~20厘米,行距33~40厘米,在畦面上横种,3株作为1行。种时把三七头横放,根向上,芽向下,这样有利于三七生长大而不长。但三七发芽部分切忌覆盖肥料。种好后,按育苗一样覆盖稻草。

栽培管理

1、做好天棚地棚:

(1)天棚:犁耙好后,用165~200厘米长的木柱子,每隔170厘米左右立1木柱,埋入土中使其稳定,然后在柱头上用长的小木条横直交叉,互相结好,再用茅草或芦草盖上,把跌落的茅草捡净,按照畦宽50~70厘米,畦间距离34厘米开好行。天棚盖草的厚薄在夏至大暑期间加厚些,以免阳光过猛,晒死幼苗,尤其是大小暑期间,更应加强管理。根据经验,三七过了大小暑不死,以后就不怕晒了。立秋后三七开花结子,这时阳光已弱,且结子需要适当阳光,才能开花授粉,否则不结子。因此在这个时候,应该把天棚茅草除去一部分,使阳光能透过茅草照到三七,以利结子。另外用小竹条或小木杖等围在三七外围作藩篱,以免人畜野兽践踏。

(2)地棚:在下种或移栽后,立即盖上稻草,盖时不宜过厚,也不宜过稀,以把泥土盖过为度。稻草整齐地放置,每隔100~120厘米远的地方用竹片随面的曲度夹好,以免风吹或人为地触乱稻草,伤害三七幼苗。

2、加强管理:

(1)三七播种移栽后,必须专人日夜在田间看管。三七种植2~3个月后,正遇冬末和初春的干旱,这时应该适当淋水,保持湿润,以利发芽。到春天有水后,不应淋水,相反应该做好排水工作。下雨后园内积水或一连几天都是下雨,出太阳时三七叶就会卷缩,呈枯死状,这时可用草木灰吸收土中过湿水分,同时增加了钾肥,使其组织增强,而增加对不良环境抵抗能力。

(2)消除园内杂草:三七栽在半阴半阳地方,生长势比较弱,畦面上不应有其他杂草,否则会影响它的生长。清除园内杂草在入春后是一件经常的工作,要做到有草即除,园内外四周相距100厘米的地方所生的杂草也应铲除,以免害虫蔓延入园

(3)追肥:三七追肥应该是每年追肥2次,第1次追肥在大暑后(大小暑前不宜追肥),这时正是开花结子,应该施骨粉,普遍l匙便可施3株。第2次在11~12月,肥料最好是干牛栏粪混合草木灰(其中牛粪应比草木灰多),施时不挖土,只是把肥料盖于三七头上,但施肥时千万不要触伤其根部。

田七喜欢湿润耐旱耐潮的土壤,适应性强。根布较浅。10 cm土层的根气较强。在茎和藤的枝条上很容易产生气根。我选择通风的沙壤土栽培。田七分春、秋、冬三季,用棚架或挂藤栽培。天齐盆栽需要晒太阳才能种植。盆栽植物水分有限,容易暴露在阳光下。他们在夏天和中午搬到室内,以防止脱水和死亡。主流域的水较少暴露于导致脱水和死亡的恐惧中。

种植前,土壤应根据天齐苗的凹槽放置。刚盖天齐苗,也就是珠距8X10 cm。田七苗要放在有原土的沟里。种植深度应覆盖原土1-2米,即种植田七。种植土壤表面应覆盖3厘米厚的抗腐干草或松针叶,以保护新芽(必须)4.第一次种植要浇水,看土壤湿度。决定是否浇水。保持土壤湿润30-40%。七命浇水田,七病浇田,七根烂根作田。5.种植土壤肥沃的田七苗并给土面施肥。

在草木灰伴生土中添加钙、镁、磷肥,喷施叶面肥浇灌水肥(盆栽肥),直接用腐熟山土填充的种子(花鸟市场有售),少量施用硫酸钾复合肥增肥,使用未腐熟灭菌的畜禽粪便。6.所谓在每年立春前切断原茎,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新芽!田七应在立春前20天,将原茎从土面上切下4厘米,以促进新芽的生长。切掉茎,涂上杀菌剂,防止芽腐。立春天齐比原来更强。

选种处理:每年10月至11月,从3-4年生植株中挑选全荫、成熟、红果,摘下,放在竹筛上,搓去果皮,洗净,晾干表面水分。将种子浸泡在新型高脂膜800倍液中10分钟消毒(可与种衣剂混合),避免地下病虫害,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和膨大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三七种子干燥后容易失去活力,应在采摘时播种或分层处理保存。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47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