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及治理对策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9:54:09
字号: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及治理对策

(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尽年来随着食品价格的连续上涨, 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已达11

年来的最高峰。以2007 年为例, 2007 年以来CPI 同比上涨幅度持续

扩大, 比如前三季度,CPI 同比上涨4.1%, 而且是后一个季度比前一

个季度高, 比如第一季度上涨为2.7%, 第二季度上涨为3.6%, 第三

季度上涨为6.1%。2007 年10 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 总水

平比去年同期上涨6.5%。其中, 城市上涨6.1%, 农村上涨7.2%, 食

品价格上涨17.6%, 非食品价格上涨1.1%, 消费品价格上涨7.8%,

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发改委的统计资料显示,2007 年10 月份,

36 个大中城市去骨牛肉、羊肉平均零售价格分别为12.72 元和

14.52 元, 分别比上月上涨2.0%和3.57%,15 种蔬菜平均零售价格

为1.74 元, 比上月上涨11.54%。还有,除了大规模工业制品之外, 资

源价格的上涨对CPI 的压力正在日益凸显。进入2008 年以来, 中国

的CPI 仍居高不下, 现在不仅是消费品、食品等, 而且很多工业品,

比如电池、灯泡、剃须刀等都涨价了, 因为任何一种商品都有劳动力

成本, 劳动力成本一涨, 所有的物品都涨。这就说明, 不仅PPI 作为

一个先行指标, 价格上涨开始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去了, 而且CPI

上涨已经成了一种趋势。

(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特征

从目前中国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来看,国内通货膨胀率上升始

于两大资产价格( 股市与楼市) 的快速上涨。可以说, 国内价格的上

涨先是从资产价格上涨开始, 然后再传导到与资产价格上涨相关的

产业, 比如这些产业的产品价格上涨及工人工资的价格上涨, 并由

这种价格上涨再传导到下一个产业。而后这种价格上涨再传导到食

品价格上涨。反过来, 食品价格的上涨又会进一步带动前端产业的

价格上涨, 这样, 当国内食品价格上涨时, 也就预示着国内通货膨胀

的压力全面上升。也就是说,在目前经济格局中,只要两大资产价格

上涨不改变,通货膨胀上行压力就不会改变。就目前情况来看, 两大

资产价格泡沫要在短期内挤压出来是不容易的, 因此, 国内通货膨

胀近期内还会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二、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比如:

( 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 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 使价格信号失真, 容易使生产

者误入生产歧途, 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 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

展, 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 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

比例失调。当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经济结构畸形化需要矫正时, 国家

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 结果会导致生产和建设的大

幅度下降, 出现经济的萎缩, 因此, 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

调发展。

( 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货币贬值,使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

下降, 使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尤其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

中国家来说, 虽然一部分人已经比较富有, 但大部分人收入还普遍

偏低, 甚至尚有一部分人还在为温饱问题所困绕, 当通货膨胀持续

发生时,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宁。

三、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结合我国通货膨胀实际, 原因大概

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当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时, 就

会引起物价普遍上涨。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表现为由于投资膨胀和消

费膨胀所导致的持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增长, 因

而又称过量需求通货膨胀。目前我国国内某些部门, 甚至某些大宗

关键产品需求过多而供给不足, 导致价格猛涨, 进而扩散到其他部

门产品的价格,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

(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由于成本上升也会引起物价普遍上涨。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有

很多, 以猪肉为例,2007 年我国猪肉涨价有一系列原因, 比如猪饲料

涨价、流通环节不畅、猪疾病影响等等, 但更重要的是农民养猪的机

会成本发生了变化。一个农民在家养猪的年收入大约为3000 元, 但

如果他进城打工, 一个月收入1 千元, 年收入可能达到1 万多元, 所

以, 如果有打工的机会, 他不大会选择养猪。只有通过猪肉涨价, 使

农民养猪的收入提高, 达到与从事其他行业大体平衡的比较收益,

农民才会有养猪的积极性, 从这个角度来讲, 猪肉涨价有其必然性。

其实各部门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从成本上升的角度来讲道理都是

比较类似的。

( 三)结构性的通货膨胀

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这种类型

的通货膨胀在我国的表现也较为突出。因为我国国内各部门劳动生

产率发展较不平衡, 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

后, 其他部门的货币工资也会随之增长, 引起价格上涨, 从而使一般

物价水平普遍上涨。

( 四)输入品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

由于输入品价格上涨而引起国内物价的普遍上涨。开放型经济

部门的产品价格, 受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影响而趋于提高时, 会波及

到非开放型经济部门, 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我国这次的

通货膨胀, 是有着一定的国际性原因的, 国际原因主要就是石油和

其他一些重要的原材料的价格上涨。

( 五)不当预期引起的通货膨胀

我国这次通货膨胀的水平还与市场的通货膨胀预期所谓

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公众对通货膨胀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

的一种事前估计。通货膨胀的预期对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将影

响未来真实的通货膨胀水平, 而且通货膨胀预期的高低在不同的条

件下所受到因素的影响是不同的。比如说, 它可以受现实的通货膨

论” 。它的提出, 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技术

转移理论的发展。

⑵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这一术语最早于1978 年由厉以宁引入国内。国内学

者真正关注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是从1984 年开始的。1984 年, 黄觉

雏发表了“ 技术创新浅论” 一文, 把“ 技术创新” 定义为“ 把某种设想

转变为崭新的或改进了的产品、工艺或劳务并使之推广以获得利益

的全过程” ,并讨论了技术创新的基本属性与类型。1985 年, 王慎之

在“ 浅谈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 一文中介绍了加拿大学者海莱纳

关于技术创新的分类观点。

⑶技术进步理论

尽管我国对技术进步问题的研究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了, 但那

时的“ 技术进步仅是作为一个技术术语而存在的, 所谓的“ 技术进

步” 往往指的是物化技术上的进步, 所作的研究也只是定性的分析。

1986 年, 徐寿波分析了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指出科

学技术进步包括两大方面因素: 一是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因素; 二是

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因素。

3. 缓慢发展阶段

从20 世纪90 年代,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开始进入缓慢发展

阶段。这个时期学者的研究多数是对原有理论的渗透和延伸, 最新

发展的理论较少, 主要有:

⑴技术溢出理论

技术溢出指的是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

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 包括国际技术溢出、国内

技术溢出、行业间技术溢出、行业内技术溢出四种形式。1995 年, 李

平最先在国内介绍了国外有关“ 技术溢出” 的研究成果, 当时并未引

进同行的重视。从1998 年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各种“ 技术溢出”

问题。至今, 国内学者对技术溢出问题的研究包括技术溢出的含义

与形式、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技术溢出的机理等等。经过十几

年的研究, 有关技术溢出的理论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 并指导着对

各种技术溢出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⑵实物期权理论

实物期权理论与方法是在1998 年引进我国的。2000 年开始,

我国学者对实物期权理论与方法展开了系统的研究。

实物期权理论引入技术经济学领域后,使得项目的经济评价方

法得以丰富, 尤其是对高风险、不确定环境下投资项目决策提供了

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价工具。根据实物期权理论, 一个项目的投资价

值等于项目的净现值、项目的灵活性价值与项目的战略价值之和。

其中, 项目的灵活性价值可以用灵活性期权来分析, 灵活性期权包

括延迟期权、转换期权、弃置期权和规模变更期权等。而项目的战略

价值可以用复合性期权来分析, 复合性期权包括延续性投资期权和

成长性期权。由于实物期权理论可以用于指导项目的经济评价, 因

此, 经过几年的研究, 实物期权理论己经应用于各类项目的经济评

价领域。

从技术经济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看, 对技术经济学基本理

论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的技术经济理论太少, 只有

经济效果原理和技术经济比较理论可以认为是我国学者提出来的。

其他理论如技术进步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等等基本上都是从国外相

关学科中引进的。二是整个理论体系缺少系统性, 彼此之间没有联

系,只是简单的罗列。

四、技术经济学发展面临困境

时至今日,技术经济学的面貌同早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不同。随

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技术经济学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技术政策、产业

政策的论证与评价; 生产力布局、转移的论证与评价; 经济规模的论

证与评价等。然而,就其发展前景而言并不乐观。从上世纪90 年代

以来, 技术经济学新的理论研究专题很少, 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对国

外相关学科理论的消化、吸收及应用上,中国特色逐渐减少。这些情

况不仅使技术经济学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而且造成技术经济学在我

国的学科地位下降。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研究对象过于庞

杂, 研究内容缺乏独特性; 二是研究方法混乱, 许多基础性的理论问

题至今在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

参考文献

[1]C. K. Prahalad, 1992,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2] 贾凤亭: 《技术系统演化的哲学分析》[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2 期。

[3] 徐寿波: 《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经济学》[J], 《数量经济技

术经济研究》1984 年第1 期。

[4] 徐寿波: 《技术经济学》[M]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

[5] 徐友敬: 《技术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M] ,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5 。

[6] 吴添祖: 《技术经济学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

(作者单位系济宁医学院)

胀率高低的影响, 也可以受通货膨胀率持续时间、当前经济形势、当

前宏观金融政策及公众相关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公信度等影响。因

此, 如何来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成了不少中央银行一个基本的货币政

策目标。

四、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措施

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一般有通货紧缩和收入政策。结合

我国实际,这两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如下:

( 一) 通货紧缩政策

所谓通货紧缩政策就是从流通中回笼一部分过多的纸币, 通常

采用的办法是: 增加税收、提高贴现率和减少信贷总额。通过这些办

法抑制总需求,使之接近于总供给,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必须通过央

行价格机制即利息机制, 来收紧货币供应、减少银行信贷、遏制大量

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及股市, 这样才能始这次中国式的通货

膨胀得到遏制。

( 二) 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通过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来抑制通货膨胀,

采用的办法主要有: 颁布价格指导线; 以减税等手段刺激企业实行

低价; 对工资、物价实行强制性的控制或管理。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发

展过程中, 这些措施的采用,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 在我国

政府对零售、燃料及其他一些商品价格都有补贴, 目的也是控制物

价, 抑制通货膨胀。但是这些干预不但是中国财政资源流失的一个

渠道,实际上也令通货膨胀更加恶化, 因此必须慎用。

总之,就目前我国情况来看,无论是过高的通货膨胀率还是经济

形势总体过热, 无论是通货膨胀率过高的持续性还是货币政策执行

力度, 都强化了市场对通货膨胀上行的预期, 都要求我们采用合理

的措施治理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 梁小民.宏观经济学纵横谈.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2] 梁小民. 西方经济学.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 刘凤良. 西方经济学.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当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时, 就

会引起物价普遍上涨。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表现为由于投资膨胀和消

费膨胀所导致的持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增长, 因

而又称过量需求通货膨胀。目前我国国内某些部门, 甚至某些大宗

关键产品需求过多而供给不足, 导致价格猛涨, 进而扩散到其他部

门产品的价格,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

(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由于成本上升也会引起物价普遍上涨。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有

很多, 以猪肉为例,2007 年我国猪肉涨价有一系列原因, 比如猪饲料

涨价、流通环节不畅、猪疾病影响等等, 但更重要的是农民养猪的机

会成本发生了变化。一个农民在家养猪的年收入大约为3000 元, 但

如果他进城打工, 一个月收入1 千元, 年收入可能达到1 万多元, 所

以, 如果有打工的机会, 他不大会选择养猪。只有通过猪肉涨价, 使

农民养猪的收入提高, 达到与从事其他行业大体平衡的比较收益,

农民才会有养猪的积极性, 从这个角度来讲, 猪肉涨价有其必然性。

其实各部门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从成本上升的角度来讲道理都是

比较类似的。

( 三)结构性的通货膨胀

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这种类型

的通货膨胀在我国的表现也较为突出。因为我国国内各部门劳动生

产率发展较不平衡, 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

后, 其他部门的货币工资也会随之增长, 引起价格上涨, 从而使一般

物价水平普遍上涨。

( 四)输入品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

由于输入品价格上涨而引起国内物价的普遍上涨。开放型经济

部门的产品价格, 受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影响而趋于提高时, 会波及

到非开放型经济部门, 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我国这次的

通货膨胀, 是有着一定的国际性原因的, 国际原因主要就是石油和

其他一些重要的原材料的价格上涨。

( 五)不当预期引起的通货膨胀

我国这次通货膨胀的水平还与市场的通货膨胀预期所谓

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公众对通货膨胀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

的一种事前估计。通货膨胀的预期对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将影

响未来真实的通货膨胀水平, 而且通货膨胀预期的高低在不同的条

件下所受到因素的影响是不同的。比如说, 它可以受现实的通货膨

论” 。它的提出, 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技术

转移理论的发展。

⑵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这一术语最早于1978 年由厉以宁引入国内。国内学

者真正关注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是从1984 年开始的。1984 年, 黄觉

雏发表了“ 技术创新浅论” 一文, 把“ 技术创新” 定义为“ 把某种设想

转变为崭新的或改进了的产品、工艺或劳务并使之推广以获得利益

的全过程” ,并讨论了技术创新的基本属性与类型。1985 年, 王慎之

在“ 浅谈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 一文中介绍了加拿大学者海莱纳

关于技术创新的分类观点。

⑶技术进步理论

尽管我国对技术进步问题的研究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了, 但那

时的“ 技术进步仅是作为一个技术术语而存在的, 所谓的“ 技术进

步” 往往指的是物化技术上的进步, 所作的研究也只是定性的分析。

1986 年, 徐寿波分析了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指出科

学技术进步包括两大方面因素: 一是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因素; 二是

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因素。

3. 缓慢发展阶段

从20 世纪90 年代,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开始进入缓慢发展

阶段。这个时期学者的研究多数是对原有理论的渗透和延伸, 最新

发展的理论较少, 主要有:

⑴技术溢出理论

技术溢出指的是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

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 包括国际技术溢出、国内

技术溢出、行业间技术溢出、行业内技术溢出四种形式。1995 年, 李

平最先在国内介绍了国外有关“ 技术溢出” 的研究成果, 当时并未引

进同行的重视。从1998 年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各种“ 技术溢出”

问题。至今, 国内学者对技术溢出问题的研究包括技术溢出的含义

与形式、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技术溢出的机理等等。经过十几

年的研究, 有关技术溢出的理论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 并指导着对

各种技术溢出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⑵实物期权理论

实物期权理论与方法是在1998 年引进我国的。2000 年开始,

我国学者对实物期权理论与方法展开了系统的研究。

实物期权理论引入技术经济学领域后,使得项目的经济评价方

法得以丰富, 尤其是对高风险、不确定环境下投资项目决策提供了

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价工具。根据实物期权理论, 一个项目的投资价

值等于项目的净现值、项目的灵活性价值与项目的战略价值之和。

其中, 项目的灵活性价值可以用灵活性期权来分析, 灵活性期权包

括延迟期权、转换期权、弃置期权和规模变更期权等。而项目的战略

价值可以用复合性期权来分析, 复合性期权包括延续性投资期权和

成长性期权。由于实物期权理论可以用于指导项目的经济评价, 因

此, 经过几年的研究, 实物期权理论己经应用于各类项目的经济评

价领域。

从技术经济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看, 对技术经济学基本理

论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的技术经济理论太少, 只有

经济效果原理和技术经济比较理论可以认为是我国学者提出来的。

其他理论如技术进步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等等基本上都是从国外相

关学科中引进的。二是整个理论体系缺少系统性, 彼此之间没有联

系,只是简单的罗列。

四、技术经济学发展面临困境

时至今日,技术经济学的面貌同早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不同。随

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技术经济学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技术政策、产业

政策的论证与评价; 生产力布局、转移的论证与评价; 经济规模的论

证与评价等。然而,就其发展前景而言并不乐观。从上世纪90 年代

以来, 技术经济学新的理论研究专题很少, 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对国

外相关学科理论的消化、吸收及应用上,中国特色逐渐减少。这些情

况不仅使技术经济学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而且造成技术经济学在我

国的学科地位下降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47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