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园林院落的组合处理错落有致,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新颖前卫,园林水景的独特处理别出心裁。
个园由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园虽不大,但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的匠心独具,值得一提的是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
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负盛名的园景之一。
扩展资料:
江苏园林造园的立意是在有限的庭院环境中创造一个生意盎然、花木葱茏的自然环境,这种环境往往需要用高墙与城市中喧闹的市井隔开,使园主可以在这种生机蓬勃的环境中怡然自乐。
为了达到这一境界,江苏园林在造园选址上顺其自然,空间布局上采用自然式不规则形式,建筑形式、色彩也取自由式,植物造型自然,通常不修剪,并注意保护古木。
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在造园过程中有着太多共同之处:造园者以山水、花木、建筑、题景、楹联、匾额等为素材,以山水画家的写意手法为依据,在园址上进行三维空间的静态和动态的描绘。
在园林的自然美基础上,通过造园的艺术手法,对造园要素取舍,提炼,加工强化,上升为巧夺天工的“艺术美”,使整个园林成为一个有层次,有主次,有呼应的空间艺术品。
扬州园林将布局中的“密不插针,空可走马”的艺术美发挥到淋漓尽致。何园占地1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比例占50%。建筑虽多,却没有拥挤的感觉,而是收放有度,处处体现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难怪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游园后写诗称赞:“江南园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扬州;水心亭上春波绿,览胜来登一串楼。”
参考资料:
关于扬州园林的详细介绍
陈老先生的总结,无疑是经典的。宏观地从扬州园林的历史、发展、特色等方面,具体地从园林的造园手法、建筑小品、植物配置、假山叠石等方面,突出了扬州园林胜在叠石、展现盐商富态等特色。
内容里头现存园林的资料很有价值,每被引用。既有历史照片,也有平立剖面。有兴趣去扬州游玩的孩子,必读!
片石山房在书中属于重点,被认为与石涛相关,也是扬州园林胜在叠石的例证。从资料上看,片石山房石山被毁比分很大,水池被填,而现在的情况倒是今世重修补充的。不过,从仅存部分还是看得出山洞内室、山顶有登道、山与池水有曲桥的典型特征。究竟片石山房有几分是因石涛而闻名,这个三七难论了。
个园的”春夏秋冬“四山,更是扬州园林中最闻名者。而”小盘谷“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倒是更浓缩的扬州园林,池、山、厅三者相对,厅观山池,池上通山,山以石成,山中有洞,洞内窥园。逸圃、余园。。。扬州园林叠石胜被不断地印证。
中国江南园林历来被认为与文人山水画相融相通,而陈老先生正是有国画造诣的,这一点无疑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1946年,更是被张大千收为入室弟子,1948年在上海办了个展。到了1950年结识刘敦桢先生,再到古典园林研究的学术生涯。。。令人何其羡慕!
扬州园林素负盛名,《扬州画舫录》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后来,经过多次变乱,扬州园林很多都荒废了。但是,直到现在还保留着一些很有特色的、秀丽多姿的园子。有人认为,扬州园林是北方皇家园林与南方私家园林之间的一种介体,其原因一是清帝南巡,四商杂处,交通畅通;二是南北园林匠师技术交流的结果。扬州园林既具有皇家园林金碧辉煌、高大壮丽的特色,又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自成一种风格。
自古以来,扬州就素有“园林多是宅”的说法。其数量之多,构筑之精,远非其他地方可比。而且,扬州园林的构筑除循前人之法,更力求于变化和因地制宜,故而形成地方特色:规模可大可小,大者如影园有数亩,小者如容膝园,仅十数步而已。当然,由于城内房屋鳞次栉比,空间有限,故住宅园林多为小中见大,妙在局部的精微变化。
扬州园林主要是以名园著名,名园则以叠石取胜,其中个园四季假山尤其有名。 个园建于中国的清朝中叶。因园主爱竹,园内遍植竹子,因竹叶的形状象 “个”字,故以“个园”名之。
个园总面积约30亩,布局巧妙,曲径幽深,引人入胜。在个园里,造园工匠们选用褐黄石、太湖石、雪石和状如竹笋的石笋,叠成四组假山,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称为四季假山。春景, 在竹丛中选用石笋插于其间,取雨后春笋之意。夏景,是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叠之以湖石,夏山苍翠而如滴从而使人感到仲夏的气息。秋景则通过坐西朝东的黄山石来表现。长达五十米的黄石山峰峦起伏,山热雄伟,登山四望,使人有秋高气爽之感。冬景是用 白色的雪石堆砌,象征隆冬白雪。
寄啸山庄,俗称何园。在这个清末光绪年间扬州何氏家族的私家园林,随处捕捉到的,是开放和明快。楠木大厅,代表着整个园林脸面的对外交往正式常所,对它的处置手法,让人不得不惊异曾游历法国的园主何芷?锏募嫒莶⑿睿?甚至可以用“追求新潮”来形容。整个大厅面积达160平方米,在中国传统厅堂建筑的形式上融入了西洋建筑理念和表现手法,高大庄重的建筑构架上配以四围通透开放、装饰华丽的玻璃墙面,你感受不到中式厅堂的封闭、古板和沉闷,充溢着的是敞亮和跳跃的气息。
再看园主人阖家居住的二层砖木结构的玉绣楼。中国传统的串楼,四周以上下两层回廊、内外廊复道,围出院落;而楼内的房型设计、楼外立面的装饰、印着“益寿延年”四个字的法国进口铸铁栏杆、百叶窗似的窗户和房门,却处处洋溢着法式风情。甚至一面镶嵌在东西花园之间复道上的花窗,造型阔大的几何菱形的花式非常少见,明显地在任何一个地方也想透露出精致的气宇轩昂。
这种开放、明快和大气,如用南北建筑风格的不同来划分,似乎远没有士、商不同的审美情趣以及经济背景来划分更恰当。明清时代的扬州是交通枢纽,江南的经济中心,集散盐曾达10亿公斤的盐业集散地,富商巨贾云集、挥金如土的繁华之都。当时的扬州,就像现在的上海,“海纳百川”。盐商的私宅也自然染上奢华大气之风,建筑风格也“海纳百川”,但扬州盐商们并没有中断对中国传统“士”的文人精神、审美情趣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