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场地
养殖场地要选择在有水塘和水池,虫源比较丰富、气温比较暖和的地方。一般房前屋后,可利用废沟、废塘或水坑,也可选用排灌方便、水源充足、保水良好但偏瘦的稻田作养殖场。养殖场要用砖砌筑1.5米高的围墙,也可用薄膜或纱网作围墙,还可用铁丝或小山编制而成,以防蟾蜍逃遁。稻田进口宜用塑料纱网作水闸,以拦阴蝌蚪外逃。
二、引种
在养殖量很小的情况下,种蟾主要靠捕捉。成体蟾蜍多在3月底或4日上旬陆续离开冬眠洞穴,缓缓爬出水域。蟾蜍喜温暖、阴暗、潮湿的环境,通常白天栖息在沟边的草丛、土穴之中,或者屋后的砖瓦、石孔等阴暗潮湿之地,一般不易找到。下雨天或雨后,在河边的空地上或田园小路旁,往往很容易捕捉到。
春耕时节,在油菜地、绿肥地里以及秧田的小路上出现的蟾蜍也较多,这时可大量捕捉。在天气温暖、风静的夜晚,是捕捉蟾蜍的最好时期。每天傍晚天黑后2小时左右直到次日天亮,蟾蜍出来捕食昆虫,随时都可捉到蟾蜍,这时候蟾蜍最多的地方是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尤其每晚半夜更活跃,有时几个小时就可捉到几十斤至几百斤的蟾蜍。
捕捉方法是,用较宽的竹夹轻轻夹住蟾蜍,装入竹篓或留有缝隙的木箱内,不要装入塑料袋闭容器中,以防闷死。晚上捕捉,可用三节电池的手电筒强光照射着蟾蜍,它就不会轻易跑掉。由于蟾蜍肢较短,跳跃能力差,一般都是缓慢爬行,因此只要发现,捕捉是很容易的,种蟾雌雄搭配比例,一般以3雌1雄为宜。受精率可达90%以上。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2对。
三、饲养
蟾蜍的食料主要是昆虫,小型昆虫有粘虫、蚂蚁、蚜虫、蚊虫、蝽象、金龟子、象鼻虫、小地老虎、甲虫等;大型昆虫如蝼帖,大青叶蝉等。
人工饲养可用黑光灯诱虫或人工捕虫解决其饲种问题。此外,繁殖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也可解决蟾蜍的主食,也将猪、牛、人粪尿、蔬菜下脚料、厨房废水、屠宰场和食品厂的废弃物、肥水或糠等投入繁殖和饲养田内,以培养水质,促进藻类和浮游生物生长。还可以人工捕捉和打捞蝇粗,以满足其食用。
四、繁殖
每年2月底至3月,水温在11~15℃时,中华大蟾蜍即交配产卵,从冬眠中苏醒的蟾蜍,一般黄昏多集中在水塘岸边或水生植物及漂浮物上,雄体时而呜叫,时而移动身体,寻找雌体,雌体闻声而至。蟾蜍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成年蟾蜍一年可产卵3~5千粒。
人工繁殖要及时采卵,并将采得的卵尽快从水桶中放到饲养池塘或水田繁殖基地,以免堆积太久而闷死。放卵密度,一般每亩放500个卵带,每带平均2600粒卵,即每亩放卵130万粒左右。在水温18~24℃的条件下,受精卵经过3昼夜即可孵化成小蝌蚪,刚孵出的小蝌蚪,体形似鱼,有尾和外鳃。
待蝌蚪开口后,即可用煮热的蛋黄、馒头渣和菜叶等混合喂养。大约经过一个月后,可见到蝌蚪先出后肢,前肢芽被鳃盖隐盖住,从外形观察则不明显,后肢发育完备后,尾开始萎缩前出现前肢,蝌蚪内鳃逐渐萎缩,开始用肺呼吸,尾也逐渐变短而消失,背面出现疣状腺体,这就是经过变态后的幼蟾。幼蟾以小昆虫为食,喂养与成体基本相同。
五、蟾蜍越冬
蟾蜍越冬是人工养殖蟾蜍的关键,越冬存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饲养蟾蜍的产量和效益。目前,人们摸索出一种蟾蜍人造室外越冬池新方法。
选择块日照时间长,避风条件好,不积水的地方,挖一个边长135厘米见方,深50厘米的池,用木板做一个边长130厘米见方,高70厘米的木框(无底、无盖)。将木框装入坑池内,底部不宜过大,能让积水从间隙渗透掉为宜。
在距地面40厘米处,用长139厘米、宽50厘米的木板陋成一个小室。最底层填放落叶、稻草和土的混合物,中层填落叶、上层履盖稻草,下室放土,最后在池顶用铁丝间履盖住,并在池内插上温、湿度计。
蟾蜍在自然环境中,一般在田野、池塘旁比较潮湿避风、阳光照射比较充足的地方越冬,如环境不适,越冬死亡率很高。人工饲养,要做好越冬的保护工作。
蟾蜍养殖场宜建在长年有水的小河、溪流旁或池塘、湖泊及水库的周围。也可将池塘、水田加以改造利用,还可进行庭院养殖或大田放养。蟾蜍养殖场场址的选择必须注意如下几个的问题:
(一)周围环境
第一,自然环境僻静,冬暖夏凉;
第二,浮游动植物及昆虫资源丰富;
第三,通风、向阳;
第四,临近水域;
第五,排灌方便;
第六,无污染源。
(二)土质
蟾蜍养殖场最好建在粘质土壤上,这样建成的养殖池不必设置防水渗漏的设施。对渗水较快的土壤,修建养殖池时池底要铺垫厚的塑料布,上面垫20一30)厘米厚的三合土。将三合土夯实后,上面垫些松土。池壁四周要防渗漏。
(三)水源水质和排灌条件
1.水源水质江湖水、井水、地下水、水库水、山泉、溪水、自来水等均可。井水、地下水、自来水应在阳光下曝晒3-4天后,再引人养殖池。被农药、化肥或其他化学物质污染的水,不能用于养殖蟾蜍。
2.排灌条件养殖池池水的更换、排灌要方便,水位应能控制自如。要求暴雨时不涝不淹,干旱时能及时供水。
(四)电力与交通
电力供应要有保障,交通运输要便利。
(五)场地大小蟾蜍养殖场一般要有产卵池、幼蟾蜍池、成蟾蜍池及相应的活动场所,以及贮水池、孵化池、蝌蚪池、活饵料培育场、饲料加工场等。但家庭养殖时,可因陋就简。
蟾衣,又称蟾蜕,是中华大蟾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定期自然蜕下的角质衣膜,经考证古今本草文献均未记载,故被确认为一种新发现的蟾蜍药用部位。蟾衣自发现以来,已被民间各地广泛作为药用,并实现了人工采集。它能治疗肝癌、肉瘤、肺癌及腹水等多种疑难杂症。临床上普遍配合麦芽给病人服用,已达到抑制肿瘤的效果。由于用量较少,所以这类药物一般都是肿瘤医院需求较大。
纯天然蟾衣是利用自然界野生蟾蜍,使活蟾蜍皮肤干燥后自然蜕下的角质衣膜。
据了解《本草纲目》、《中国药典》、《中药炮制规范》、《中药大辞典》等许多药书都见记载。现代研究蟾衣中含有数百种化合物.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能治疗恶性肿瘤,蟾衣高剂量时对lewis肺癌、H22肝癌、S180肉瘤的抗肿瘤效果达50%左右,且每天每公斤小鼠服用16克蟾衣,没有发现毒副作用,提示蟾衣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蟾衣是蟾蜍(即癞蛤蟆)自然蜕下的角质衣膜,是癞蛤蟆身上的一层很薄的几乎透明的皮,蟾蜍脱下之壳,是蛤蟆自然蜕下的角质衣膜,俗称"蟾衣",现代医学研究常用治肿瘤。
农村有地不想外出打工,养殖什么比较好挣钱呢?海宁市龙头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农村养殖业市场分析,蟾蜍养殖业发展前景好,可以养殖蟾蜍,采集蟾蜍类珍贵中药材,由于蟾蜍繁殖快,数量多,蟾蜍个头小,用灯光引诱飞虫就可以解决蟾蜍大部分饲料问题,不与人类争粮食,成本小,因此风险也小。且比一般外出打工劳动强度小,收益高。
养殖蟾蜍,可以用来采集蟾酥和干蟾和蟾衣等珍贵中药材。
一对成年雌雄蟾蜍春季可以产卵6000粒左右,
蟾蜍产卵
可以孵化出蝌科5000只左右。当年秋季蝌科发育成幼蟾蜍个体重量可以达到30克到150克重量,30重量以上的蟾蜍当年秋季就可以用来采集蟾衣。但用来采集蟾酥和干蟾的蟾蜍,必须生长期二年以上的蟾蜍,达到要求重量才可以。采集蟾酥、干蟾中药材的亩收入比种植小麦、玉米高十倍左右,采集蟾衣收益是种植小麦玉米的一百倍右右。但采集蟾酥、干蟾是以伤害蟾蜍为代价的。并且生长二年左右,蟾蜍多数只能一次性利用,不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而从蟾蜍身上采集蟾衣,是一项对蟾蜍生理现象的新发现,新发明。并且利用蟾蜍自然蜕衣生理现象,活体蟾蜍自行蜕下蟾衣、采集蟾衣,不会妨碍蟾蜍个体继续生长发育,不会伤害蟾蜍,不会造成蟾蜍死亡。改变了有史以来以伤害蟾蜍为代价的采集和提取蟾蜍类中药材的惯例,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采集蟾蜍类中药材新方法。使采集蟾衣中药材和保护野生动物不同工作两全其美。
在保障采集优质蟾衣前提下,假如你有一亩地,
因地制宜,银杏树下蟾蜍养殖场
用九代技术可以平面养殖蟾蜍,挖出2~3分地做水面,其余地面可以种植蔬菜、水稻、花草等植物,可以养殖2000只成年蟾蜍。
在这一亩地上,如果立体布局可以养殖两万只蟾蜍,一只蟾蜍一个月采集4.5张蟾衣。
蟾蜍蜕衣动画
养殖蟾蜍可以用灯光诱虫,与养殖畜禽相比,节省大量粮食饲料,
请点击输入描述由于蟾蜍个头小,
一只活体蟾蜍生命约在5至15年,一只蟾蜍一个月可采4.5张蟾衣,
一年可以采集蟾衣30张左右,十年时间可以连续多年从同一只蟾蜍身上采集蟾衣300张左右(该数据以长江流域、华东、华中、川渝等地区为例,南方超出此利润,最高可翻倍,东北、西北地区低于上述纯利润(加温养殖 例外)。因为脱蟾衣要求摄氏15度以上。上述数据均是指正常情况下结果。一次投资可以用五六年,正常情况下上马后 20-30天内赚回总投资。第一天处理蟾蜍放采集器中,第七天脱衣,第八天晒干,第九天就可以出售蟾衣,因此,养殖采蟾衣是目前特种养殖业中产生效益更快、投入成本更低的农业新项目。这个项目的亮点在于采集蟾衣不伤害蟾蜍,既保护野生动物又采集到蟾蜍类中药材原料。蟾衣根据大小在1.7元元至10多元一张,养殖一只蟾蜍采集蟾衣一个月收入在8元到40元。以一分地面积(67平方米)为例,立体养殖2000只蟾蜍,一只活蟾蜍每年的4月到10月可釆取天然蟾衣,一只蟾蜍一个月最多可蜕衣4.5张,2000只蟾蜍按6个月可产蟾衣48000张,按常见个体比较小蟾衣平均每张单重0.2克计算,可产 蟾衣9.6公斤,按最低整衣率80%,可产整张蟾衣7.68公斤以上,最低1.7万元/公斤,创值130560元;减去成本后创利润103780元。一亩地(667平方米)立体养殖采蟾衣可以放20000只蟾蜍同时一起脱衣,总投资50000元左右,正常情况下一年收入百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