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省茶园风景区景点介绍?
云茶园旅游景区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距勐海县城4公里,占地1500多亩。是我省展示茶文化、茶技术、茶产品的重要窗口。是集观光旅游、全国茶文化展示、茶叶交易、科研培训、良种繁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园区。是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的高起点、高品位、大型的生态旅游景区。
景区充分利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优质茶场和科技优势: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集中展示茶马古道和现代有机茶园,以及各民族的制茶技艺和饮茶习俗;将传统的茶活动与现代先进的茶科技和茶文化相结合,展示茶叶的发展历史和科技成果;它是一个以展示、传承和发展蒲尔茶文化。该地区地势起伏,地貌优美,山川秀美,风景秀丽,是您体验生活、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二、西双版纳有哪些旅游景点?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景区位于蒲尔县,思茅(普呃)县。山里铺了一条石板路——茶马古道。它是由人工研磨的一条条石头和碎石铺成的,石板上两厘米深的马蹄印是古道的最好见证。
2.戴花园
人们常说,西双版纳是一只美丽的绿孔雀,尾巴在橄榄坝,傣园是它尾巴上最美的羽毛。傣族园位于景洪市27公里外的韩猛镇。公园里有五个傣族自然村寨。这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充满诗情画意。一年四季,青翠欲滴,竹林环绕,果树、香蕉、椰子、槟榔、菠萝、芒果,为寨子洒下了浓荫。
3.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最大、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植物园,被当地人称为勐仑热带植物园。植物园位于勐腊县勐仑,距景洪96公里,距勐腊县城100多公里。
4.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的景洪、勐腊、勐海三县。总面积2854.21平方公里,其热带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种群、整个森林生态都是无价的。它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大片连片热带森林,举世瞩目。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位于云南的南端,是中国高纬度、高海拔地区保存最完整的热带雨林,具有反转植物在世界上的垂直分布。
5.橄榄坝
橄榄坝位于澜沧江下游,距景洪市仅40公里。橄榄坝是一个40-50平方公里的大坝(即一个小盆地),澜沧江从大坝中心穿过。橄榄坝在傣语里叫韩猛。韩意思是卷起。传说佛陀释迦牟尼来讲经时,信众在地上铺棉布,请佛陀走过。佛走过去后,信众又把布卷了起来。这就是韩猛得名的原因。
三、西双版纳必去的景点
西双版纳,柔情似水的人间天堂,郁郁葱葱的橡胶树林,无边无际的热带雨林,美丽善良的傣族姑娘,月光下的凤竹.都让人期待。西双版纳的一切都被渲染成了各种传说,就连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也让世人遐想无限。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它起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贸易。盛于唐宋,盛于明清,盛于二战中后期。茶马古道景区位于蒲思茅地区二县。山里铺了一条石板路——茶马古道。它由人工研磨的石头和砾石铺成,石板上深达两厘米的马蹄印是古道的最好见证。茶道其实是指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条民间国际贸易通道,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是西南地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野象谷
野象谷位于景洪县北部的勐养自然保护区边缘。野象谷所在的地方,曾经有一个大象池塘野象经常出没并喝水的地方。为了开发利用这一资源,从1988年开始,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定期在这一带放盐,种植野象喜欢吃的食物,长期引诱野象,所以这里的野象越来越多。公路旁的森林里,到处都是野象的踪迹。幸运的游客甚至可以在傍晚或黎明看到野生大象在森林里漫步。在野象谷,游客可以观看大象表演。这里驯养了16头大象,是中国第一所大象训练学校。这些训练有素的庞然大物会向游客鞠躬,欢迎他们,头朝下,脚朝天做倒立,随着音乐的旋律起舞,走过一座木桥,表演踢带着象鼻的球游客可以骑在大象背上,或者坐在它们的象鼻上。他们是如此的聪明伶俐,你不得不让他们惊叹。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它始建于1959年,由著名植物学家蔡教授领导,是中国现存最大、物种最丰富的植物园。版纳植物园900公顷的园内拥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从国内外引进的热带植物近万种,分布在棕榈园、榕树园、龙雪树园、苏铁园、国家文化植物区、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等35个特色园区。是集热带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
傣族园
西双版纳傣族园全称西双版纳傣族园,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的橄榄坝。中国保存完好的傣族自然村有五个:满江、满春满、满婷、满扎、满嘎,其中满松满和满婷是较大的两个寨子。傣园是西双版纳的灵魂,是西双版纳唯一以展示傣历史、文化、宗教、体育、建筑、生活习俗、服饰、饮食、生产和生活。千年不变的村落群落,千年积淀的民风民俗,迷人的亚热带庭院风光,神奇的佛教文化,芳香花果的世外桃源,被誉为孔雀翎。
华夏望天树
晴空塔是西双版纳特有的树种之一,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仅分布于勐腊县布瓦、景漂等地,属龙脑香科,常绿高大乔木。因为它挺拔,有七八十米的高度,像一把利剑刺穿蓝天,所以有林中巨人和树林中的美国王子。麻竹是龙脑香科植物。在东南亚,这种植物是热带雨林的代表树种之一,也是热带雨林的重要标志之一。
西双版纳国家风情园
民族风情园位于云景洪西南1公里的流沙河畔,占地66.7万平方米。整个公园就是南园和北园。南园分为植物标本、热带水果、沙滩浴场三个旅游区。种植椰子、柚子、芒果等热带水果600多亩,咖啡55亩。北园分为民族感情展和民族游乐活动两部分。民族情怀展由傣族馆和哈尼族馆组成。各民族的展览馆都是由小型建筑组成的
麻烦给下云南的六大茶山的名字还有产茶的特点
1,云南省
云南省有着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和低纬高原气候优势,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和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普洱茶的种植遍布云南省全境,尤其是位于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普洱市茶区、西双版纳茶区、临沧茶区和保山茶区。
2,杭州
杭州栽茶、制茶、茶叶经营的历史悠久,茶叶基地、茶树品种、茶类等资源丰富,茶叶生产技术、加工技术、科技力量雄厚。茶树种植遍及3市2县4区,江干、拱墅2区亦有少量茶园。
3,信阳
信阳对茶树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信阳山区的土壤,多为黄、黑砂壤土,深厚疏松,腐殖质含量较多,肥力较高,PH值在4—6.5之间。历来茶农多选择在海拔300至800米的高山区种茶。
4,闽南
闽南茶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生长周期长,一年可采四至五季,即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片。具体采摘期因品种、气候、海拔、施肥等条件不同而差异。
5,西山镇
西山镇(今金庭镇)全境十二个行政村都种茶。重点茶区在秉场、石公堂里、东村、衙甪里、东河、缥缈村一带,其余东蔡、林屋、庭山、蒋东、元山各村也有分布。茶园面积965公顷。
百度百科-碧螺春
百度百科-乌龙茶
百度百科-信阳毛尖
百度百科-龙井茶
百度百科-普洱茶
古六大茶山 -- 地埋位置及概况
说明:1、攸乐茶山2、蛮砖茶山3、漫撒茶山4、莽枝茶山5、倚邦茶山6、革登茶山
云南省是世界是茶树的原产地,同时也是普洱茶的故乡,古今中外负有盛名,普洱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小故乡,据西双版纳傣族贝叶经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西西双版纳就有茶树栽培,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南糯山上至今还生长着八百年年前人工栽培的古茶树,被称为“茶树之王”。据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记载:“西藩之用普洱,已自唐时,”西藩:就是指西藏地区的兄弟民族,普茶就是说普洱茶,可见自唐代就有普洱茶了。
清朝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写道:普洱茶出自云南的普洱府,产于悠东山、革登茶山、倚邦茶山、漫撒茶山、革登茶山。普洱茶是以地名作茶的专用名词,一直沿用至今。易武是普洱茶的原产地。
六大古茶山在香港、韩国、台湾、广东、深圳等地有很高的知名度,六大古茶山包括悠乐茶山、倚邦茶山、漫撒茶山、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它们都在易武的周围,古茶山的野茶树生长在原始森林中,其营养成份是任何一种矮化茶树和新培植茶树都无法相比,野生大茶树生长环境自然、特殊,全世界罕见,其原料主要用来加工普洱茶,因此易武的普洱茶内质极其特别,在文革期间,许多陈年普洱茶在大火中毁灭,目前存在世上的正品野生普洱茶少之又少。
古时,易武的普洱茶主要用来进贡,又有瑞贡天朝、正山贡茶之称,历史上“茶马古道”就是以易武为中心经思茅达到普洱府,最后在交易,所以还有人称普洱茶为易武茶。
古六大茶山 -- 革登茶山
《普洱府志》载:“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土人常采茶时,先具酒醴祖祭于此。”由此可知革登茶山早就闻名。
革登茶山位于孔明山下,紧靠攸乐茶山,傍依鸡怪山,历史上年产茶500担之多。茶属大叶种型,因茶芽粗肚,满披银茸,民间种之为“大白茶”。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0年),八角树寨有株茶王树,光春茶就能收干茶一担。革登茶山过去的新校都有20多厘米的盆大了。祭祀古茶树的碑石到是随处可见,足以证明茶农封古茶王树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告诫后人古茶树确需保护。解放前革登茶山已荒芜,茶农人走寨远,解放后逐渐恢愎发展,现年生茶万担以上。
古六大茶山 -- 莽枝茶山
莽枝茶山,位于蛮砖茶山南面,和革登茶山相聊,与孔明山遥遥相望。传说是诸葛亮埋铜锣之地,故名。从象明乡越架布河,过大石房,穿秧林寨就到了莽枝茶山。莽枝茶山面积范围不大,但茶叶质量较好、味美。明、清时期茶山与旺,茶叶年产达万担之多。从立在茶山的碑石刻文中可以看出常年茶山与旺发达景象。该碑立于乾隆十一年冬(元1746年)。
由于多种原因,莽枝茶山在解放前夕,已经荒芜,几百户人家的勐芝大寨已成为原始密林,遗存的部分茶农后代,已搬迁到茶山后的秧林寨,封茶山的历史漠然知晓。原始密林中还可看到一块块面积大小不一的茶林,以及从多的交杂在一起的大叶种茶与小叶种茶树。一座葬于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3年)的茶商墓孤寂地守候在茶山。茶山由于多年无人管理,有的茶树长得几丈高,仍然茶花怒放,青枝绿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曾后,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茶山乡民开始封茶山进行管理,茶叶产量逐步提高,每年出售给国家青毛茶2万多公斤
古六大茶山 -- 倚邦茶山
倚邦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总面积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的高山区。倚邦茶,茶芽细长,银色生辉,味甘正,回甜爽口。历史上以生产圆茶(七子饼)而著名,年产茶万担以上。明、清时期,茶庄林立、商家云集,极为热闹。产品适销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质极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20担之多。
清朝为了加强封茶山的管理和贡茶的运送,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岭中修筑了一条由石板镶成的运茶马道,宽约2米,长达数百公里。从残存的部份马道上石板的磨损状况可以判断,当时筑路的辛和茶叶运输的繁忙景象。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就成为内地与边疆交往的政治、经济中心,各种商铺、学校、会馆应运而生。可惜表现茶山繁荤景象的建筑于解放前毁于火灾,如今仅有碎瓦断壁残存。今日倚邦茶山,除茶叶生产得到恢愎和发展外,西双版纳州政府又规划发展一个万亩级香料基地。这样,倚邦茶山将茶叶、香料比翼齐飞,前程无量。
古六大茶山 -- 漫撒茶山
慢撒茶山位于勐腊县易武乡以东,紧接老挝边境。慢撒茶山属大叶种茶,条索肥硕,条子宽大,结实,十足代表了普洱茶的雄壮男性之美,是普洱茶中个头最大的。
清乾隆年间是其辉煌时期,满山遍野都是茶树,年产万担以上,清咸丰壬子年(公元 1852 年)来自内地的很多汉族同胞在茶山与茶山各族兄弟共同种茶、制茶,所产“元宝茶”(圆茶),远近闻名,畅销国内外,慢撒茶山种茶历史悠久,茶农种茶制茶经验丰富,但到十委世纪,慢撒茶山,稍有衰落,而易武茶山则日起兴旺,光茶号就有十几家,因此,清朝前期中期史书列六大茶山时,只列“慢撒”后某些书籍又列为“易武”。由此使人产生了误解,认为易武和慢撒是两座茶山,实际上并不是,只是证明了两座茶山的兴衰,易武和慢撒都是泛指六大古茶山的茶,不是独立的两座茶山。是但在当地茶农细细区分,易武茶山和慢撒茶山却有不同的,慢撒茶山的茶叶稍微肥大一些,味也稍甜。
古六大茶山 -- 蛮砖茶山
蛮砖茶山位于野象山旁,磨者河畔,历史上年产茶万担以上,大都运往易武加工。销售。
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茶农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万担之多。今天的茶农商品意识强,他们根据市场的需要在蛮砖村公所支书权存安带领下安排生产蛮砖贡茶,茶味独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抢手之货。1994年,州、县政府确定在蛮砖茶山新建万亩大茶园,在云南省茶叶科研所专家的指道下,万亩新茶园盘绕群山,株株茶树绿油飘香,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园交相争辉,茶叶生产蒸蒸日上
古六大茶山 -- 攸乐茶山
攸乐茶山(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现为景洪市的一个乡级行政单位。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 担以上。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设过同知府和专管捕“盗”的普洱通判。1942年国民党军队开进攸乐茶山,毅人放火,茶农四逃,茶山荒芜,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壤。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拨粮救济茶农扶持茶叶生产。使产量逐渐上升。1993年攸乐茶山产茶1942担(97000多公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州、市确定该地区为山区开发实验区,在有关科研单位的领导下,在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还积极种植砂仁、橡胶等,使基诺同胞经济收入大增,生活明显改善,正在向小康迈进。
普洱茶与古“六大茶山”
经数千年品味,茶已经被人们确认为“真正的文明健康饮料”,是“礼貌与纯洁的化身”。诚可谓“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杯便可醉人”。
举世公认,茶树的栽培与茶叶的利用,始于中国。举世也同样公认,中国云南澜沧江流域的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是茶树的发祥地。
遍布西双版纳的古茶树,提供了最有力的物证。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出产的大叶种茶,被冠以“普洱茶”的名称已经追溯到东汉时期,因民间有“武候遗种”的说法,所以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迟在三国时期就已形成气候,距今17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