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普洱茶行业的消费端正在发生‘裂变’,线上买茶和关于茶的时尚、文化消费崛起,给行业带来很大挑战,茶产业提档升级必须顺应消费升级。”资深茶人周重林告诉记者。今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计划,促进茶叶等产业提档升级。“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到茶,让从业者备感振奋,如何提档升级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云南普洱茶遭遇行业低迷。两年多过去了,有人仍在哀叹“生意不好做”,有人却感叹行业的“春天来了”。其中奥秘何在?春茶上市时节,记者走访普洱茶行业,看一片茶叶如何提档升级。
生产更规范——“生态茶园”控制化肥农药使用,兼顾产量和质量
走进津乔普洱昆明营销中心,还以为是误入了一个IT公司:环境现代,面孔年轻。“80后”总经理杨绍巍说:“销售前端颜值高,我们后端的工厂和茶园同样高颜值,是按照可以参观旅游设计施工的,茶园基地永远是‘第一车间’,不能有半点马虎。”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提出,我国茶叶产量去年达243万吨,剩余茶叶加上收藏茶总量估计达60万吨,再加上中西部茶园的扩张,供大于求使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3月初,云南产茶重地西双版纳州召开分析会,州茶叶协会常务副会长赵汝碧认为,今年春茶价格走势是“两平一升一降”,即古树纯料、稀少古树茶价格与去年持平,森林茶(原生态茶园)价格将有所上升,而台地茶价格可能稳中略降。他建议地方和茶企,加快有机茶园建设,发展优质原料基地。
记者采访中发现,虽然春茶上市,但有些地方密植的台地茶却出现弃采现象。茶农说,一公斤干毛茶才卖10多块钱,还不够每天七八十元的人工费。台地茶卖不上价,对茶农伤害大。分析认为,这和一个地方的茶叶有无龙头加工企业、品质和口碑如何密切相关。与此同时,经过植株疏松并控制化肥农药使用的“生态茶园”,由于兼顾了产量和品质,逐渐成为茶园中的翘楚。
在“千年茶乡”保山市昌宁县,温泉镇松山村茶农刘红德家有50多亩生态茶园。去年,他家茶叶加工收入有6万多元。刘红德介绍,现在茶园里都是人工除草,没人打除草剂。如今来收购茶的人都要现场开汤试茶,甚至带着仪器检测,茶叶农残超标肯定卖不出去了。温泉镇是保山市第一茶叶大乡,镇党委副书记禹晓宁介绍,镇里重点在质量安全上下功夫,让消费者喝上安全放心的“温泉茶”。
如今,云南省的茶园面积已经超过600万亩,与全国一样,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近年来,普洱市坚持对茶园进行生态改造,成效明显。如普洱祖像茶园通过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多项有机认证,茶园不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甚至“抓到一条虫就奖励茶农五分钱”。除了传统茶园的生态改造,对茶园综合开发也在探索。杨绍巍认为,对许多品牌茶企而言,发展茶山游等融合发展的路子,将一举多得。
消费更时尚——茶店“变身”,销售端的每项创新都让茶农钱袋子更鼓
在许多人眼里,茶店或者茶楼还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离年轻人有点远。大益茶庭,将彻底颠覆这个印象。在昆明长水机场的大益茶庭,店面很像是以茶元素为主题的星巴克:时尚简约的装修风格,里面售卖“金普芮”系列茶饮料和各式咖啡,有普洱手工饼系列茶食,甚至还有西双版纳一绝甜品“泡鲁达”!其一次性冲泡普洱茶的茶饮机,更让人大开眼界。茶庭的商业系统,使茶空间连锁经营一下子站到了时尚消费的前沿。
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介绍,茶庭项目自2012年就开始准备,如今全球共有20多家。此前他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区域进行商业试水,为的是摸索一套崭新的商业模式。“我们计划开遍世界各大城市。”吴远之相信,“茶除了在家里、写字楼里喝,还可以在茶庭里喝。”
让记者没想到的是,坐落在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大益茶庭,一天最高的销售额有上百万元,绝大多数消费者还是找上门来的旅游散客。一位来自广东的先生告诉记者,就在这家店里,他们一行几家人买了20多万元的大益普洱茶!
大益茶庭,成为当前普洱茶时尚消费的一个缩影。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火爆的“小青柑”,把普洱散茶和陈皮结合起来“混饮”,因为健康功效和方便品饮而受青睐。吴远之说,普洱茶市场熟茶的价值发现和柑普等单品的热销,都是消费新趣味和产品创新合力推动的结果。而销售端的每项创新,都关乎茶农的钱袋子。吴远之告诉记者:“茶产业是精准扶贫的产业,大益在勐海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动了各民族茶农增收致富。”
据统计,2016年,云南省茶农人均来自茶产业收入达2900元,较2015年增加300元,增长11.5%。
回味更美好——茶产业发展要和休闲生活、康体旅游、保健养生等新业态结合
弘益大学堂“掌门人”李乐骏前几天在微信朋友圈发了条信息:学堂的生活美学课程受邀走进云师大附小;春节后,这门课程陆续收到昆明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邀请。
在昆明北部雄达茶城“锥子周文创”工作室,周重林正在努力推进他的“茶书馆计划”。很难用既定的商业模式去概括周重林正在做什么,用他的话说,是文化变现和知识付费养活了自己,“没想到茶书会这么好卖”。
到2020年,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将稳定在600万亩左右,高产优质茶园面积占到七成;茶叶产量稳定在35万吨,精深加工提高到八成;茶叶综合产值将达800亿元,力争实现1000亿元。一面是“千亿产业计划”,一面是产能相对过剩的现实,周重林透露,云南省农业厅厅长王敏正曾主动上门,“听听茶人的意见”。王敏正表示,茶产业要走出一条新路,必须和休闲生活、康体旅游、保健养生等新业态相结合。
当前,“互联网+”、融合发展、消费升级等潮流,早已把茶叶从农副产品里“点石成金”。周重林判断,茶叶消费正由“柴米油盐酱醋茶”,转向“琴棋书画诗酒茶”。推动和完成这场转变,关键的是高知群体的加入。目前,云南一大批受过正规高等教育、视野开阔、创新力强的“茶界80后”开始崭露头角,周重林、杨绍巍、李乐骏都是“80后”。吴远之介绍,为了便于延揽人才,大益集团在北京设立了大数据中心,在广州设立了营销中心,上海是大益茶庭的总部。“大益对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他说。
普洱茶行情分析
茶行业新闻指出:
据东莞市统计局负责人介绍,目前东莞市在册个体工商户有4500多家从事与普洱茶相关的仓储及生意(实际没有登记的加起来可能有6000多家)。2003年以来,东莞企业家和爱茶人士储藏普洱茶在30万吨以上。全市每年收藏普洱茶在3.5万吨左右,存茶价值在1000亿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产自西双版纳的普洱茶有30%被东莞人收藏。东莞茶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仓储、物流、茶文化等关联产业的发展。
请采纳!
曾经的“疯狂”难以重演
随着眼下旱情的发展,市场上对于普洱茶的预期又开始抬头,升值价格也在悄悄地变化,普洱茶会不会像几年前一样,瞬间就炙手可热尚不可知,但是近几年来普洱茶身价的大起大落,让很多市场人士为之忧心。
据媒体报道,内陆市场的普洱茶热是从2002年开始的。 2005年广州茶博会上,德利茶业仅50克重的陈年旧普洱,被香港客人钟先生以13.8万元拍得;勐海兴海茶厂的普洱斑章熟饼,则以8.8万元被买家收走。
2005年,“马帮茶道·瑞贡京城”老舍茶馆,姜昆主持拍卖,张国立先生捐献出来的一桶茶,最终以160万元的价格成交。
2006年9月,昆明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上,澜沧古茶有限公司的双绿牌宫廷散茶100克茶叶以22万元竞得。
2007年5月,深圳茶博会上,临沧凤庆茶厂的一饼499克的名贵普洱茶——“锦绣茶祖”,以40万元高价拍走,每克800多元,创下新茶拍卖最高纪录。
在名人和厂家的推崇之下,普洱茶由传统的饮品转型为收藏品,茶价一路非理性攀升。与此相对应的,就是普洱茶的产量大幅上升,2004年云南省普洱茶产量2万吨,2005年增长到5.2万吨,2006年进一步增长到8万吨。
2007年,根据农业部门统计,市场的普洱茶产量开始达到14万吨,但真正喝掉的普洱茶最多也就2万吨,大量的普洱茶被库存,市面上普洱茶供大于求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值得记住的是2007年4月20日。来自最大的普洱批发市场——广州芳村茶叶市场的数字显示,这一天,普洱茶的价格到达了历史最高点。但也就是在这一天,市场重要的价格指标品种——大益7542生饼的价格开始下跌,仅仅在20日这一天里,每30公斤7542生饼的零售价从2.3万元跌到1.7万元。到2008年9月,大益7542生饼(15公斤)已跌破1500元,茶价缩水超过70%。有业内人士估算说,2007年的这轮价格“雪崩”至少使国内的普洱茶市场凭空蒸发了150亿元左右。
短短几年间,内地普洱茶市场上演了跌宕起伏的行情,经历着疯炒、崩盘的轨迹。如今普洱茶市场已经回归理性,但是最近还是有媒体报道了“200甘肃茶商集结普洱囤货赌涨”的消息。有茶商对媒体表示,“有的人可能会大赚一把,有的说不定就会变成穷光蛋——这一切都得看天!”
对此,普洱市当地一名曾经营过5年普洱茶生意的人士对媒体表示,虽然今年因为干旱会导致茶叶产量减少、价格上涨,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投机炒作的动力并不足。 “目前的价格上涨应属于正常的反弹。 ”
也有茶叶协会人士分析,普洱茶价格上升仅是遵循市场规律,在市场上,很多投资客手中还握有之前的大量库存,至今未能消化,完全可以满足今年因干旱减产出现的供应不足。
“囤货欲炒作普洱茶的投资者,现在属于少数。 ”有批发商对媒体表示,目前普洱茶市场整体比较平稳,不少茶商在此前深受爆炒之害后,投资理念趋于理性,因此普洱茶价格再现“天价”的可能性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