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名词解释,什么是农作制度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6:05:32
字号:

农作制度又称耕作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它是耕作制度为农作物种植制度及有关技术措施的总称。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从广义来说,指农业熟制,作物布局。复种指数与耕作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耕作制度,在单位面积耕地上将原来一年只播种一季农作物的耕地,重复播种一季或两季,变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从而增加复种指数。

农学概论,名词解释,什么是农作制度

耕作制度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种、套种、混种、轮作、连作等。与其相配套的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水利灌溉、土壤施肥与翻耕、病虫与杂草防治等。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撩荒农作制、休闲农作制、连作农作制、轮作农作制向复种农作制发展。在中国,除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因热量条件不足实行一熟制外,大部分地区实行复种制。复种北界已越过长城一线,双季稻种植已北移到北纬34°,在云贵高原已上升到海拔2420米处;三熟制界线由北纬25°北移到北纬32°。中国耕地资源不多,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耕作制度,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坏境,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亦是种植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希望可以得到采纳!

都江堰的解释 [Dujiang Weirs] 中国 古代 著名 水利工程 之一 ,在四川省灌县境内。该工程为 公元 前256年秦朝时李冰父子 主持 修建,以后历代又经 改造 ,工程系将部分岷江水引到成都平原 灌溉 农田,过去总灌溉面积20多万公顷,目前已达46万公顷 详细解释 在 四川省 都江堰市 城西北 岷江 中。古时曾在 都安县 境内,称为 都安堰 。 宋 元 后,相继修治,称 都江堰 。为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 战国 初, 蜀 相 开明 决 玉垒山 ,分引 岷江 水,以排除水患。 秦昭王 时, 蜀郡 太守 李冰 父子访察地形,因势利导,完成了 都江堰 的排灌水利工程。调济水量,用以灌溉 川 西平原土地, 蜀 郡 由此 变为殷富之区,号称“天府”。历代屡有扩建整修。建国后,经 大力 修治扩建,灌溉面积已扩大到800馀万亩。参阅 《史记·河渠书》 。 词语分解 都的解释 都 ū 大都市:都市。都会。通都大邑。 一国的最高 行政机关 所在 的地方,京城:首都。国都。京都。建都。 美好 :“雍容闲雅,甚都”。都丽。都雅。 总:都为一集。 居:“都卿相之位”。 古代称头目、首领。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29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