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措施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1:01:54
字号:

(一)等高耕作

农业技术措施

即沿等高线横坡种植。这种种植方式可以拦蓄地面径流,减少冲刷,翻耕的土地增大了顺坡方向的地面糙度和蓄水能力,增加入渗,避免了顺坡细沟的发育,这是改变微地形因子的办法。实践表明,变顺坡耕作为横坡耕作,可使径流量减少60%~80%,冲刷量减少70%~90%。

(二)沟垄种植

沟垄种植是在等高种植基础上,等高开沟起垄,使之在坡面上形成一道道平行于等高线的沟和垄。它具有明显的防蚀保土增产作用。这种种植方式可使地表径流减少60%~90%,土壤冲刷减少80%~90%。

(三)间、混、套、复种

间、混、套、复种是指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度。间种是指在同一地块上顺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期相近的作物;混种是指在同一地块上同一行或穴内同时混种两种以上生长期相近的作物,作物选取植株高低错落,根系深浅不同,喜阳喜阴相互搭配的品种;套作是指一种作物生长后期,在行间套种另一种作物,以充分利用土地延长作物覆盖的时间。

(四)少耕免耕

这是20世纪60~70年代世界上广泛重视的防蚀保土新种法。所谓少耕法是指一次完成多种作业的耕作法。少耕减少到除将种子播进土壤外,不再进行任何耕作的最少量耕作法,称免耕法。这种方法,是不破坏坡面根系的固定作用和直立残茬截留水土和覆盖土壤表面的作用。据美国北阿巴拉契试验站的田间试验资料,当7月份降雨量为127mm时,坡度为6°~8°的大田传统耕作,每英亩(1英亩约合4046m2)流失土壤20t,采用此耕种成果时,每英亩流失土壤不到45kg。

(五)覆盖耕作

指增加地面覆盖,主要保留作物残茬的留茬覆盖,秸秆粉碎铺地,以及塑料薄膜覆盖等方法。

上述方法中的第一、二种,其道理是使原来顺坡发育的连续加速强化的侵蚀和搬运过程,分割成一个个较小的相对孤立的ETA微小系统,而不使它们串通助强;第三、四、五种方法则是通过增强作物枝叶密度或施加覆盖,减少雨滴的击溅和地表径流对土壤和母质的直接冲刷作用,虽然是对表层岩土系统内部结构的调整,却是针对外部环境输入而提出的防治办法。

地膜玉米―马铃薯―大豆立体种植是一种利用地膜的增温保水效应,协调和改善三种作物各自所需的光热条件,实现高产的栽培方法,是一条增收的有效途径,适宜在高山中海拔700~1200米地区种植,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一、选地和整地

 1. 马铃薯喜湿润、疏松通气的土壤环境,砂壤或壤土为宜,不耐涝,前茬以夏作为好,为了有效地利用土壤肥力和预防病虫害及杂草,应与谷类或豆类作物轮作,轮作年限3年以上,切忌选用马铃薯或茄科作物倒茬。实行秋深翻晒垄,耕地深度一般以15~20厘米为宜,然后碎土平整、精细整地。

 2. 覆膜玉米要选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力中上等、排灌条件较好的地块,避免在陡坡地、低洼地、渍水地、瘦薄地、林边地、重盐碱地种植。地膜玉米怕涝,选地时要考虑排水条件,尤其在雨水较多的地区。地膜玉米整地要平整、细致、无大块坷垃,有利于出苗,整地时主要围绕蓄水保墒进行。

 3. 大豆翻耙整地要细,坷垃少,茬子扣的要严,选择灌溉条件好、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肥沃的地块,杜绝重茬和迎茬。施肥、保墒注意事项是:土地要平坦、土壤手握成团,每亩施有机无机复混肥(氮、磷、钾总含量在20% 以上)50公斤,化肥一般施在种下4~5厘米处。

 二、种子处理和选择

 1. 马铃薯选择矮杆、早熟、高产、抗病品种,单薯重50~100克、表面光滑、无病虫症状的健壮薯块为宜,例如:紫花白、秦芋30号、早大白等,播前要浸种催芽,先用0.1%~0.2%的高锰酸钾液浸种10~15分钟,以便打破种薯休眠,再将种薯置于向阳背风处,平铺2~3层,并经常翻动,使之均匀见光,大约经过40~45天,幼芽萌发至1厘米左右,即可切块播种。切块时应采取自薯顶至跻部纵切法,使每一切块都尽可能带有顶部芽眼,切刀要严格消毒,以防传病。

 2. 玉米选择中晚熟紧凑型的包衣、高产品种,如“郑玉203”、“三北六号”、华玉5号等。

 3. 大豆可选秦豆8号和陕豆125等品种,先用粒选机或人工剔除杂质、病斑子、虫食粒、秕粒或破碎粒,选用粒大饱满的种子。豆种精选之后,不耐贮藏,比较容易丧失发芽力,所以播前一定要做发芽试验,种子发芽率达95%以上的才可进行播种。在脐螬等地下害虫为害严重的情况下,播种前应进行药剂拌种。为了增产可用钼酸铵40克,溶解在1.4~2.0公斤水中,用喷雾器喷在10公斤种子上,边喷边拌,均匀搅拌后阴干即可播种。如种子既拌药又拌钼酸铵,应先拌钼酸铵,阴干后再拌药粉。

 三、种植方式

 1. 采用起垄覆膜间套栽培方式,按南北或顺坡方向165厘米带型开沟起垄,垄高20厘米,垄面宽165厘米,垄沟宽20厘米,3月上、中旬先种两行马铃薯,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穴深10厘米,每亩保苗2700株。

 2. 4月上、中旬在空带点播双行玉米,选用80厘米宽、0.008毫米厚的地膜为宜,做到足墒覆膜,并清除秸秆、石块等杂物,要求先播种后盖膜,随种随盖,膜面平紧,膜垄紧贴,膜两边用土压实,每隔3~5米用土压一个土腰带,以防大风揭膜,每穴2粒,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每亩保苗2600株。

 3. 马铃薯收获后约7月中旬左右,重新整好垄面,及时定植大豆,播种深度3~5 厘米,每穴2粒,落籽均匀,每穴籽粒集中,不重叠,细泥盖籽,行距50厘米,株距20厘米,每亩用种2.5公斤左右。

 四、施肥

 1. 马铃薯要坚持“底追肥并重、氮磷钾肥配合、农肥与化肥结合”的原则,播前每亩施农肥30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草木灰2000公斤,具体操作:用小锄开沟,农肥盖施种薯之上,化肥施于种薯之间,注意化肥不能与种薯接触,避免烧芽、烧苗。之后在现蕾期每亩用磷酸二氢钾200克,兑水50公斤进行叶面追肥即可。

 2. 玉米茎叶茂盛,对肥料需求量大,必须增加施肥量。科学实践证明,每生产100公斤玉米需纯氮2.5~3.0公斤、五氧化二磷0.8~1.2公斤、氧化钾2.1~2.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2∶1∶2。要重视施底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高产田一般每亩施有机肥4~5公斤,磷钾肥全部底施,缺锌田应施3~5公斤硫酸锌;氮肥总量的60%~70%应做底肥。 玉米需在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30公斤,具体为在玉米行间,隔两株打一个施肥孔,将尿素施入用土封严。

 3. 补施肥料。颗粒成熟期,大豆叶片发黄,应结合浇水亩施尿素5 公斤,或喷洒3%的磷酸二氢钾1~2次,以延缓叶片衰老、提高粒重。

 五、田间管理

 1. 培育壮苗

 (1)玉米待幼苗露土后有两片真叶时,用小刀割十字型分批破膜放苗,放苗应选择晴天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4时以后,阴天无风时进行,以防烧苗,并及时覆盖放苗孔。

 (2)马铃薯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保证苗全、苗壮。

 (3)大豆的间苗、定苗:出苗后及时剔除疙瘩苗、弱苗、杂株,第一片复叶长出前根据亩留苗密度定苗。刚一出苗时发现缺苗,立即补苗。

 2. 中耕管理

 (1) 根据苗情及不同生育阶段把锄草、松土、培土等结合起来进行。马铃薯要中耕松土,使结薯层土壤疏松通气,利于根系生长和块茎膨大,齐苗后,及早进行第一次中耕,深度8~10 厘米,并结合除草。10~15天后进行第二次中耕,宜稍浅。现蕾时,进行第三次中耕,宜更浅。后两次中耕结合培土进行,第一次培土宜浅,第二次稍厚,总厚度不超过10 厘米,并避免薯块外露而降低品质。

 (2) 玉米主要采取综合措施除草:一是利用膜内高温灼烧杂草幼苗;二是在播种后盖膜前垄面喷药,边喷药边盖膜,除草剂一般选择阿特拉津、扑草净等。

 (3)大豆的中耕除草:人工、机械除草或用5%快锄乳油每亩用50毫升,兑水40公斤在大豆3~5叶期喷雾,或用8.8%草威特30~40毫升,兑水35公斤喷雾。

 3. 灌溉和排水

 (1)马铃薯苗期植株较小,耗水不多,但若干旱时仍需灌水,以利幼苗生长。块茎形成至块茎增长期,需水量最多,若土层干燥,应及时灌溉。生育后期,需水量逐渐减少,但若过度干旱,也需适当轻灌。在各生育阶段,若雨水过多,都需要清沟排水,防止涝害。

 (2)大豆在此期缺水极易形成“小老苗”,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时,应立即浇水。

 4. 控制徒长

 (1)雨水充足时马铃薯会发生茎叶徒长,在出苗后30~50天内,每亩用15%多效唑粉剂40~50克喷雾控制旺长。

 (2) 防徒长倒伏,大豆植株生长过旺时,应及时控制,喷洒天达2116或助壮素。中耕培土也有利防治倒伏,排涝及控制徒长。

 5. 加强病虫害防治

 (1)有地下害虫的马铃薯地块,整地时每亩用90%敌百虫粉1公斤,拌毒土均匀撒施,随整地混入土中。马铃薯病害早疫病、晚疫病可选用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雾2~3次。

 (2)玉米大斑病在温度20~25℃易发病,或者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喷雾。玉米小斑病易在7月发病,且当月降雨量多少和其发病程度成正比,可先摘除病叶集中销毁,再喷洒代森锰锌800倍液。玉米虫害主要是玉米螟,可用白僵菌颗粒剂撒入玉米大喇叭口内,杀死幼虫。

 (3) 大豆类螟、食心虫叶病和大豆花叶病毒病常发生,可每亩用50克天达2116加25%灭多威50毫升混合兑水30 公斤喷雾防治。如大豆已封垄,每亩用量应加大到75~100毫升,兑水浓度仍按600倍。每亩用辛硫磷颗粒剂1公斤,兑土40~50公斤,可防治蛴螬、地老虎。

 六、适期收获

 (1)马铃薯要抢早上市,7月中旬适时挖薯,切忌要避开连阴雨采挖,否则容易溃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挖后可在地里晾晒1天,利于储存。

 (2)玉米在完熟期收获,当苞叶变黄、穗柄下垂时及时收获。并在玉米收获后清除废旧膜地膜,净化土壤,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3)人工收获宜在大豆的黄禾期,机械收获大豆在完熟初期为适宜期。

  陕西省旬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05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