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薯:红薯属于喜温怕冷,可在玉米杨花灌浆后进行移栽,移栽后可受到玉米的庇荫,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红薯苗的成活率。2、大豆:大豆为深根系作物,且具有固氮作用,而玉米属于浅根系作物,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两者可完美结合。3、生姜:玉米可以为生姜提供庇荫环境,收获后将秸秆还田还能促进生姜的生长。
一、玉米出苗以后还可以套种什么
1、红薯
(1)种植玉米可在清明至谷雨这段时间进行点播,而红薯属于喜温怕冷的作物,其移栽时间一般为农历5月份左右,此时玉米已经开始杨花灌浆,长势茂盛。
(2)套种后,玉米对于刚刚移栽的红薯苗具有庇荫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红薯苗的成活率。
2、大豆
(1)玉米属于浅根系作物,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而大豆的根系较深,且具有固氮能力,两者进行套种可完美结合,并且还能充分利用土地。
(2)大豆的点播时间同样要晚于玉米,一般以农历5-6月份左右为宜。
3、生姜
(1)生姜的种植时间比玉米稍晚,但它在早期的生长速度较缓慢,且出芽后需要受到庇荫,而玉米此时恰好能够为其提供庇荫环境。
(2)待生姜进入生长中后期,此时玉米已基本进入成熟收获期,收获后不会影响到生姜对光照的需求。除此之外,收获玉米后还可以将秸秆还田,这有利于生姜的生长和高产。
4、其他作物
包括花生、西瓜、辣椒、南瓜、茄子等,蔬菜则以矮杆、喜阴的品种为宜,这样才有利于田间的通风透气,让作物之间都能充分吸收光照,使其互不干涉,避免对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
二、玉米出苗需要多少天
1、玉米出苗时间
一般情况下,玉米的出苗时间为5-10天左右,具体时间会受到品种、播种时间、气温等因素的影响。
2、影响播期的因素
(1)温度
在适宜的水分、氧气等条件下,温度越高种子的出苗速度越快,因此一般可将耕作层5厘米处的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作为播种指标。
(2)水分
播种时,确保种植地里面的湿度处于适宜范围内,以防出现?芽涝?的情况。
(3)光照
日照时长对于玉米的全生育期都会产生影响,在南方玉米的生长季节较长,若要种植北方品种,一般可进行春播、夏播,甚至是秋播。
(4)地势和土壤
盐碱地一般为低洼地势,且含水量较多,进入春季后地温的回升速度较慢,因此要适当晚播,当耕作层的地温达到13-14℃才能播种。
关于秋收玉米和秋播冬小麦在我们这边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虽然这几年农田出现肥力下降、土壤板结和病虫害加剧等现象,但玉米收割机械化却明显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并大大提高了秋收农忙效率,减少了秋收时间和降低了农民体力劳动的负担,也可以有更充足时间安排秋播小麦事宜,因而我感觉玉米收割机的普及使用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大势所趋,利大于弊!而至于目前玉米秸秆的处理方式,的确会有一些影响,但随着这两年秸秆回收机械和深耕细作趋势的出现,或许未来会明显降低下季农作物种植上的不利影响!下面简单聊一下:
关于目前玉米秸秆的处理方式,我们这边机械收割玉米后大多会直接用机械打碎在田间,也就是秸秆还田,目前看来会有明显利弊,具体表现为:
利处:由于我们这边玉米收割往往比较早,使得玉米处于成熟前期便完成了收割,这时秸秆中还会有一些剩余养分,可以通过秸秆还田补充土壤中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继续供给下季冬小麦的生长所需。另外,秸秆中会含有一定微生物,可以提升田间土壤活性,利于保肥保水,也是有利于下季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弊处:这几年随着秸秆还田方式开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利影响,例如秸秆还田技术比较简单,没有深耕细作,使得玉米秸秆留在浅层土壤中,因打碎秸秆与土壤间会有空隙,容易土壤不实而造成小麦等下季农作物根系不稳,使得苗情生长受影响,并可能导致来年小麦倒伏情况加剧。另外,秸秆还田技术过于简单,也使得病菌和虫卵留在田间,使得这几年病虫害影响越来越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田间农药使用量,从而影响了小麦等农作物品质和农田化学污染。
不过,从我们这边种植小麦和玉米两季农作物影响来看,机械化和秸秆还田对于小麦生长影响比较小一些,但对于玉米生长却影响较大。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是因为夏收小麦后,田间地表上会留有一定高度的麦茬,使得虫卵可以隐蔽其中,从而加剧玉米生长期间的病虫害,例如今年机械收割小麦后因大量麦秸留在田间,再加上高温干旱影响,使得玉米苗期虫害较重,很多农户不仅多次打药,还多次补苗,使得今年玉米长势不均匀,造成秋收时间延后。而秋收玉米后,我们这边会进行土地翻耕而将打碎玉米秸秆埋入土壤中,再加上漫长寒冷冬季影响,使得小麦生长过程中病虫害影响并不大,一般返青后会有一次打药过程。
总得来说,玉米秸秆因打碎、秋季土地翻耕和冬季低温环境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秸秆还田带来的不利影响,另外,这两年随着玉米收割机加秸秆回收技术的出现,以及当地部分土地深耕细作的开展,经过这些改进和补救措施也会有一定改观,因此,我感觉玉米收割产生的田间碎秸秆对小麦生长影响应该越来越有限,一般配合水肥管理和农药使用,可以尽量避免损失,同样可以获得小麦丰产丰收,例如今年我们这边新季小麦便获得了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