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做生意的人一般被称为“商人”,贸易被称为“生意”,他们买卖的货物被称为“商品”。这些名词中有一个“业务”字。在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中,还有一个朝代叫商朝。商朝和商人有关系吗?
在原始社会,人们通常通过物物交换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在禹治水的时候,黄河下游的一个部落里有一个叫齐的年轻人。他跟随于,因治水有功,被封为商人。这是最早的商帮。商人很会做生意,特别注意商业和贩卖。据史书记载,商人的始祖王海“牵着牛车千里侍奉贾,孝敬父母”,经常赶着牛到黄河北岸做生意。
到了商汤时期,商族的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尤其是纺织业,在全世界都非常流行。相传,为了削弱夏朝的国力,发动贸易战,商汤组织了大量的商贾女子纺织纺织,以换取夏地的粮食和财富,最终消灭了夏杰的军队,建立了商朝。
在商朝,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已经形成了社会阶层,交换也建立了行业,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分工。商朝特殊的经济条件也是商业形成的重要原因。
首先,青铜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工具的构成,提高了劳动效率,显著提高了商朝的生产力,并逐渐增加了剩余商品。而这些剩余商品成为交换商品,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
货币体系越来越完善。在商品贸易中,海贝在商朝已被广泛用作商品交换的货币。国王用贝壳奖励贵族和大臣。后来,出现了仿贝壳的青铜贝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专业贸易活动。从事专门的贸易活动已经成为一种专职的社会活动,这就导致了商人阶层的出现以及商业活动与生产的分离。商人不再直接从事生产,而是专门从事商品贸易,通过买卖获得级差利润,从而积累财富。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民没有受到太严重的迫害,但社会地位很低。他们没有耕地,更谈不上政治权利,生活并不困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周朝的贵族并不太注重经商。他们觉得这是下层阶级做的事,甚至不屑去做。
于是,商朝遗民为了谋生,又像他们的祖先一样,再次到处创业。商业领域的商人越来越多,所以人们把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把这个行业称为“商业”,一直沿用至今。
商人的由来古往今来,社会上一直把买卖人称作“商人”,把做买卖这个行为称作“经商”。“商人”,古已有之,他们虽然腰缠万贯,但是一直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韩非子在他的《五蠹》中将工商之民称为“五蠹”之一,是社会的蛀虫。在整个《二十四史》中没有单独为商人立传,只是在《食货志》、《货殖列传》中提到一些商人。
做买卖的行业叫做“商业”,市场上用来交换的物品叫做“商品”做买卖的叫做“商人”。为什么凡是与买卖有关的事和人,都要冠以“商”字呢?原来,这与我国的商朝有着直接关系,“商人”就是从“商族人”这个词演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