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不懂了,为什么都2020年了,还有人谈着老掉牙的日系车皮薄车轻不安全,这种反智言论为什么还有生存空间呢?我不是日系车粉丝,你可以说日系车动力弱、技术保守、设计过时,哪怕你说日系车底盘没有德系车扎实,我都会高看你一眼,但是你要是说日系车皮薄车轻不安全,我连反驳你的欲望都没有,因为你这种人非蠢既坏,实在没有辩驳的必要。
但是为了让更多的 汽车 小白不被误导,我们还是要说说这个问题,都2020年了,你凭什么还说日系车皮薄车轻不安全?
日系车车轻?
有些人说话就是张口就来,连百度一下都不会吗?日系车哪门子轻?同级别最轻的车型是大众!
不信咱们看数据,凯美瑞最低配整备质量1530kg,雅阁最低配1478kg,帕萨特最低配1470kg,迈腾最低配1440kg。卡罗拉最低配1335kg,别克英朗最低配1220kg,朗逸最低配1225kg,思域最低配1245kg。到底谁是同级别最轻的车型?
如果日系车真的是很多人所说的铁皮薄,那么请问铸铁缸体,所谓的“铁皮更厚”的帕萨特,比铝合金缸体的凯美瑞还轻,请问这些重量都减在哪里了?顺便说一下,新款帕萨特只有最低配重了15KG。
铁皮越厚越安全?
铁皮有没有作用,有作用,但是只是在低速的时候有作用,比如说时速30km/h左右,铁皮越厚的车,在碰撞时候的车辆的损失越小,给人一种结实安全的假象,但是车速一上来就露陷了。因此铁皮只关系到你修车贵不贵,和安全性无关。如果你连这个都不能理解的话,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古代的皮革盔甲能抵挡弓箭,但是你能指望它抵挡子弹吗?原因很简单,初速不一样,动能不一样。如果把铁皮做的厚,车身框架强度又高,那自然最好,最怕的是有些车企,把铁皮做的厚,车身框架强度却不高,给人安全性高的假象,实际上高速安全性却是一塌糊涂,我说的是哪家车企,相信你们心中都有数。
吸能设计无用?
网络上还有一种反智言论,“日系车的吸能设计根本没用,吸能把人都吸没了。”据我观察,说这话的人大部分都没读过大学,甚至高中都没毕业。吸能设计是日系车的专利?那是奔驰发明的啊,现在所有的家用车都有吸能的设计,请看清楚我说的,是所有。你去问问目前市面上所有的家用车品牌,你问问它们的工程师,有一家车企的工程师敢跟你说,他家的车没有吸能设计吗?有车企敢吗?沃尔沃够安全吧?全球唯一车内零死亡的车型XC90,AB柱用的都是强度超1800Mpa的硼钢,车头部分却使用的是普通钢板,因为原因很简单,在高速碰撞中,如果车头比A柱硬,折断的就是A柱了啊。等等,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说到底, 汽车 的安全性是车架强度、主动安全配置、吸能溃缩区共同作用的结果,跟车皮的厚度没多大关系,当然, 汽车 本身的安全性固然重要,安全更多的还是掌握在驾驶者的手中。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安全驾驶,才是安全性最大的保障。每一位驾驶者都要谨记,不要把生命寄托在任何的主被动安全配置上,你的安全就在你自己的手上。
新卡罗拉1.2T发动机也小的可怜,轮子还15寸,可车重1.3吨,速腾独立悬挂车子发动机大又重且是铁质,也才多没多少,但门比卡重了很多,我想说新卡重在你们看不到的地方了,如:底盘等。
引言: 汽车 的安全性与铁皮厚薄无关,更与车门声无关,车辆的安全性是一个非常系统性的东西,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海内外的碰撞测试机构不断的升级车辆的评测标准,就是为了严格监管车企。
很多朋友都说“日系车不安全,因为铁皮太薄”,这是一个非常荒谬而且无知的观点,而且还有不少的消费者认为日系车就一定要比其他品牌更轻。其实日系车一点东都不轻,甚至一部分日系品牌的车型,质量上要比德系车更重。 比如说这对CP,朗逸来自于大众,1.6L入门级朗逸自重为1210kg,卡罗拉入门级车型自重为1265kg,两台车均为最低配,而且两台车的车身尺寸相差不大。但是质量上分析,卡罗拉要比朗逸更重,大约为一个成年男子的质量。你还在说日系车轻?日系车不安全是因为车轻、铁皮薄的言论从何而来?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 汽车 铁皮的厚度在多少,一台车的铁皮厚度大概在1.0mm左右,一些车型铁皮厚度在0.7mm左右,比如说捷达,雷克萨斯CT,一些车型铁皮厚度达到1.5mm左右,比如说路虎揽胜、三菱欧蓝德,人体可以按压的极限在1.2mm左右,所以说有的钢板我们按压很轻松,有的按压很困难,也就是这个原因。其实1mm左右的钢板厚度在车速超过30km/h之后犹如纸糊一般,起不到任何的防护作用,钢板铁皮的真正作用在于美化车身,密闭驾驶舱。
有的车辆铁皮薄,但是质量重,有一部分原因是车体框架更为粗壮,比如说车辆的防撞梁、A、B、C柱使用高强度钢,这部分钢材重量要比普通钢材更重,而防撞梁以及主结构尺寸较大,这部分结构占很大一部分质量。
底盘方面,底盘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因为车企的设计理念在不断的改变,现在的底盘结构与之前的底盘结构有很大的 改变,他不是变得重了,而是变得更轻了,更为紧凑规整的底盘要比之前复杂的底盘,左图为目前流行的底盘,右图为10年前的底盘设计,从结构上,实际现在的底盘更为简洁,但是现在的底盘强度更高,安全隐患更少。 其实我认为内饰的用料以及配置的不同,是影响车辆重量的重要原因,同级别的车型骨架设计不会差距很大,但是一些细节用料的差距,可以拉开车辆的质量,比如说同级别车型,有的使用更为厚重的座椅,三张座椅可以拉开最起码20kg的重量,内饰用料更好,线路绑扎更复杂,也会提升整车的质量。
小结:车辆的安全性与铁皮厚度无关,真正关系到车辆安全性的是车身的骨架设计以及用料,主被动安全配置越高的产品安全性也会加分,综合分析的因素全方位进行考究,而不是摸摸铁皮,听听关门声。
其实根据铁皮厚度来衡量一辆车的安全性确实有点扯淡,但是,个人认为铁皮厚点确实比薄的要好。
因为漆皮厚或者薄的话,对大型碰撞的安全性是几乎没有影响的,因为影响安全的是框架。不过呢,大家可以考虑下我们的车出大事故的情况确实很少,但是平常小磕小碰的非常多。这样铁皮厚薄确实有用处了。德系车相对一般铁皮比较厚,然后漆面也比较厚。而日系车漆面薄铁皮也薄,前几天看了一个测试,菠萝低速碰撞的时候,几乎没有痕迹,而思域低速碰撞的时候前脸碎了,然后发动机舱就冒白烟。这就是低速碰撞的差距。很多时候小磕小碰的话,大众车只需要打个蜡就行了。而是日系车动不动就被扣出露出底漆,一不小心就要钣金,甚至换配件。在这方面却是相差不少。所以车皮后的还是有用处的。
日本车在防撞钢梁外面还有一层泡沫,目的是保护被撞的人,不至于小撞死亡,所以日系车大多被撞后样子很狼狈,其实只是伤了外壳而已和泡沫,对人对车可以减少撞击力。有些车防撞钢梁外一层薄薄的泡沫或者没有,一旦撞上人就相当于用榔头砸人,小碰也可能死人。谢谢!回答完毕。不用鼓掌
为什么日本车很少在网上公布车身抗扭钢性数据,而欧美车则大多都能查到数据;为什么日本车后备箱盖多用两根弹簧,而欧美多用液压杆,使用效果差不多,但后者明显可靠性不如两根弹簧,而且更换下来还贵;还有操控感受,欧美车明显感觉车身紧实,高速稳重,而日本车大多操作轻便,驾驶轻松。反正各有特点,而且日本车在美国IIHS中表现不错,但换另一侧就惨不忍睹,很明显另一侧没有做加强,说明日本人很聪明,只做符合当地法律法规的高质量产品,而不是做高品质产品。可以理解欧美车商和日本车商共同目的就是赚钱,他们并不是慈善家,只是由于地域,文化,民族特征等等导致所生产的车辆有着不同的追求和特性。
我不喜欢日本人,所以我讨厌日系车!
就讨论的这个问题,我想说 汽车 的新技术很多都是德国开始尝试的,轻量化、涡轮增压等等是大众推广开的,也是全铝车身的发明者!黑大众,黑德系,没头脑!
日系以前确实不厚道,用料薄,但现在好多了,不比欧美差!但安全性还是比不上德系!
有个大问题日系没德系做得好,焊接,德国激光焊接,日系点焊!有个做 汽车 销售的做了个比喻,车架是件衣服的话,德系是用的拉链,日系是纽扣,谁更结实根本不用比较!
再有,都说德系减配严重,我想说,减配,每个品牌都有,像esp,日系德系在国外通配,国内就选配,都不地道!
外国人不会关心中国人生死,一切都是为了赚钱!
另外,死亡率排名前十,日系几乎占一半,德系一个都没有!所以,安全性而言,不用理论,日系肯定赶不上德系!
其实买车本来就是享受用的,买什么是自己的事,我不喜欢日本人,所以讨厌日本车,不会买日本车,但不讨厌所有买日系车的人!
其实每次看到日系出好看的车型我就想骂人,别人造的出好看耐用的产品,为什么我们跟不上!国产车真的还需要努力,有的时候不是不支持你们,是你们确实做的不够好,产品确实有差距!
不过我很讨厌买日系车后天天炫耀的人,有必要吗?日本人毕竟还是中国的仇人,家仇国恨不能忘!再说,日本人很看不起中国人,不会不知道吧!有必要去舔别人屁股吗?有点中国人得骨气好不好!
总的来说,什么车企都是赚钱第一位,不是搞人道主义的,需要买什么自己清楚就好,没必要夸谁不得了,贬谁是垃圾!现在技术都比较成熟了,谁都有优点缺点!说日系不安全,但它销量不少;说德系差,别人粉丝也很多!
娶老婆还各有喜好呢,不是吗?
2016年的美国IIHS 汽车 安全测试排名,小型车前6都是日系,你还敢说日系不安全?
我们习惯把日系叫“铁皮薄”,你车要是铁皮做的,几年就给锈蚀光了。
汽车 外壳是车用钢板,那是用钢水浇注,冷却后压制而成的平板状钢材。钢板按厚度分,薄钢板
目录方法1:找到汽车上的车辆识别代号1、查看车辆文件。2、查看仪表盘。3、查看驾驶员侧车门。4、打开发动机盖。5、检查车架。6、移走备用轮胎。7、看看轮罩下方。8、一定要把车辆识别代号记下来。9、识别底盘号。方法2:找到摩托车、小型摩托车或全地形车上的车辆识别代号1、找找看转向轴上是否有车辆识别代号。2、查看发动机。3、检查前车架。4、记得圈出后六位码。方法3:找到发动机号码1、查看发动机。2、查看车主手册。3、识别发动机号码。底盘号是车辆识别代号(VIN)的后六位码,因此你需要先找到车辆识别代号才能确定底盘号。由于汽车和摩托车的车辆识别代号标示位置不同,所以你要根据所拥有的车辆类型来找出相应的车辆识别代号。发动机号码是压印在车辆发动机上的号码。如果你在爱车上找不到车辆识别代号或发动机号码,可以查看下面这几个地方。
方法1:找到汽车上的车辆识别代号
1、查看车辆文件。如果你无法进入车内或者不想四处寻找车辆识别代号,那么有些文件中应该有写车辆识别代号。你可以查看这些文件:车辆所有权证书
车辆登记证书
车主手册
保单
车身修理记录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车辆历史报告书
2、查看仪表盘。最容易找到车辆识别代号的地方就是仪表盘左下角。你应该能透过驾驶员侧的汽车挡风玻璃看到这串数字。
3、查看驾驶员侧车门。车辆识别代号也可能在驾驶员侧的门框内或门柱上。打开驾驶员侧车门,看看门框四周是否有白色贴纸。如果车辆识别代号在门框上,那么应该就在略低于后视镜的门框区域。
车辆识别代号还可能位于驾驶员侧门框的另一侧,靠近驾驶员侧安全带锁扣的位置。
4、打开发动机盖。如果在其它地方都没有找到车辆识别代号,可以打开发动机盖,查看发动机缸体的前端。车辆识别代号可能就印在这里。
5、检查车架。有时,车辆识别代号会印在车架前端,靠近盛放挡风玻璃清洗液的容器。走到车的前端,打开发动机盖,找到盛放挡风玻璃清洗液的容器,记住这个位置。关闭发动机盖,然后检查这个容器附近的车架上是否有车辆识别代号。
6、移走备用轮胎。如果你在其他地方都没有找到车辆识别代号,而后备箱恰好有备用轮胎,那么车辆识别代号可能就在这里。打开后备箱,取出备用轮胎,然后查看放置备用轮胎的地方。车辆识别代号可能就印在这块区域。
7、看看轮罩下方。你还可以检查一下后轮罩下方。走到车的后端,趴在地上,抬头查看轮罩。也要查看另一侧的后轮罩上是否印有车辆识别代号。你可能需要手电筒来帮助查看这里是否印有车辆识别代号。
8、一定要把车辆识别代号记下来。找到车辆识别代号后,务必要将它记下来并保存在文件中,以便下次需要时能够轻松取用。先将车辆识别代号保存在实体文件中,然后将这个文件保存到计算机上,或者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自己。
9、识别底盘号。记住,底盘号由车辆识别代号的后六位码组成。 查看你记下的车辆识别代号,圈出后六位号码,就是你爱车的底盘号了。
方法2:找到摩托车、小型摩托车或全地形车上的车辆识别代号
1、找找看转向轴上是否有车辆识别代号。转向中轴是摩托车车辆识别代号最常出现的位置。将把手转向一侧后,查看是否有车辆识别代号。转向轴是从把手向下延伸的金属圆柱。车辆识别代号应该就刻在这个金属圆柱上。你可能还需要查看转向轴的另一侧上是否有车辆识别代号。
2、查看发动机。有时,车辆识别代号会印在摩托车发动机上。如果在转向中轴上找不到车辆识别代号,那就查看发动机。车辆识别代号应该在靠近发电机气缸底部的位置。
3、检查前车架。对于全地形车和某些摩托车,车辆识别代号可能印在车架上,但是要找到它并不容易。你可能需要先四处检查一下,然后使用手电筒才能找到印在摩托车车架内侧的车辆识别代号。先检查车架外侧。车辆识别代号可能就在摩托车左侧变速杆的下方。如果在车架外侧找不到,那就开始看看车架内侧。
有些制造商会将车辆识别代号压印在车架的特定区域。例如,本田在转向头右侧以及在摩托车左侧的电动机正上方车架上,都印有车辆识别代号。 咨询相关车辆制造商,了解你应该首先查看的特定区域。
4、记得圈出后六位码。摩托车车辆识别代号的后六位号码是摩托车底盘号。圈出这后六位号码就是底盘号。
方法3:找到发动机号码
1、查看发动机。爱车的发动机号码应该就印在发动机上。 打开发动机盖或从侧面观察摩托车发动机。你应该能看到一个清楚标明发动机号码的贴纸。
2、查看车主手册。如果发动机上找不到标明发动机号码的贴纸,那就查看车主手册中的信息。车主手册前几页应该有相关说明。车主手册中可能还会说明印有发动机号码的具体位置。
3、识别发动机号码。发动机号码是一串六位数号码,前面还有一串三位数号码的发动机代码。你可能会注意到发动机号码包含一串三位数号码,后面跟着一串六位数号码。前三位号码是发动机代码,后六位号码才是发动机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