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鱼为一群栖息于水体中上层的体小色白而透明的小型名贵经济鱼类。它的特点是适应性广、繁殖力强、食物链短、经济价值高、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我省银鱼品种有大银鱼、长江银鱼、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四种,其中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群体产量较高,已成为大中型水体鱼类资源增殖的对象。现将这2种鱼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介绍如下。
一、大银鱼
1、形态特征 体长形,头宽而扁平,呈三角形。吻尖而扁平,口大、端位,口裂长达眼前缘下方。上颌骨伸达眼中间下方。下颌稍突出于上颌。舌较大,上面有齿2行。背鳍起点距胸鳍基与距尾鳍基相等。
2、年龄与生长 该鱼寿命1年,产后亲体陆续死亡。幼鱼生长迅速,经2个月即可达起捕规格(4厘米),半年后即达体长10厘米以上。
3、食性 大银鱼为肉食性鱼类,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枝足类和桡足类,7.1厘米以后转向食小型鱼类为主,仍食部分浮游动物。从8.1厘米开始转为肉食性鱼类,以秀丽白虾、鲚鱼等小型鱼虾为主要食物。
4、繁殖 大银鱼生殖群体的体长一般在11厘米-15厘米。产卵期在1月上旬-3月中旬,水温2℃-8℃。风平浪静、天气晴朗暖和、气温在零度以上情况下,在隐蔽水面和湖湾产卵活动最旺盛。产出的卵为沉性,具粘丝,在水温2℃-10℃间,孵化期35天左右。
二、太湖新银鱼
1、形态特征 体细长,头小略扁平,吻短而钝,口小、端位,口裂达眼前缘下方。上颌骨超过眼前缘下方。舌细长,前端略凹,无齿。背鳍起点距胸鳍基大于距尾鳍基的距离。
2、年龄与生长 幼鱼生长迅速,4月左右孵出的仔鱼,大约经1个月生长可达2.5厘米,2个月达4厘米,4个月后可达体长5厘米-6厘米。春季产卵孵出的幼鱼为“新口银鱼”,秋季孵出的称“老头银鱼”。在冬春季节处于幼鱼生长阶段,它们与春季产卵群体的亲鱼同时存在。4月-6月体长为4厘米-6厘米,体重0.3克-0.9克。该鱼寿命1年,产卵后逐渐死亡。
3、食性 太湖新银鱼终生以大型浮游动物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
4、繁殖 太湖新银鱼有春、秋两个产卵群体。春季生殖群体一般体长为5.3厘米-7厘米。产卵期为3月上旬-5月中旬,盛产期一般在4月上中旬,水温约在15℃左右。产卵群体常在湖的静水处或汊口的微流水区产卵,卵圆形、沉性,孵出的仔鱼长3毫米-3.3毫米。
秋季产卵群体个体较春季小,盛产期多在10月上中旬,水温在20℃左右,卵为沉性,孵出的仔鱼2.7毫米左右。
关于银鱼的繁殖技术:
银鱼人工繁殖操作方法,太湖新银鱼和大银鱼基本一样,但繁殖期有所不同,下面以大银鱼为例介绍银鱼人工繁殖。
(一)亲鱼
1.亲鱼的来源。
在大银鱼繁殖季节捕到的性成熟个体可用于人工繁殖;蓄养至性成熟的个体可用于人工繁殖;不得使用未达性成熟的个体进行人工繁殖。
2.亲鱼的捕捞。
捕捞大银鱼应掌握在产卵盛期内进行,黄河以北地区可从12月上旬,黄河以南地区可从12月中旬开始捕捞。捕捞的网具可用刺网(网目2a为1.5-2.4厘米)或冰下拉网。亲鱼应在产卵繁殖比较集中的产卵场进行捕捞;在刺网上取鱼时,应从头部轻轻倒向摘取。
3.亲鱼的蓄养。
在大银鱼集中捕捞时期捕到的体质健壮,个体大,而性腺尚未成熟的个体,可进行亲鱼蓄养,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亲鱼可用网箱或池塘进行蓄养。
(2)亲鱼蓄养网箱的规格可为5米×5米×2米,或4米×4米×1.5米,网目2a为0.5厘米,亲鱼蓄养池塘的面积可为0.2-0.4公顷,水深1.5米。
(3)网箱蓄养密度应不超过4000米/立方米,池塘蓄养密度应不超过0.5千克/立方米。
(4)蓄养时间,应投放足量的小鱼虾供亲鱼食用,并加强蓄养管理。
4.亲鱼的选择。
雌鱼成熟的标志:个大体健,腹部明显形大,臀鳍较小,呈三角形,提起鱼体后可见腹部有卵粒流动,手摸腹部柔软,轻压腹部有卵粒流出,卵圆、明亮且分散。雄亲鱼成熟的标志:个体较雌亲鱼小,腹部不膨大,成熟的雄体胸部呈玫瑰红色,臀鳍波曲,臀鳍上方的鳞片大而具有吸附力,泄殖孔上方体腔左侧有一月牙状并呈乳白色的精巢。
(二)人工授精
1.性比。
用于人工繁殖的亲鱼的雌雄比例为1:2—3。
2.授精方法。
应采用干法授精,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精液授精法。左手拇指和食指轻捏雌鱼头部将雌鱼提起,用干布将鱼体表水擦干,右手大拇指自上而下轻挤雌鱼腹部,让鱼卵流入干燥的授精皿中,随即顺次取2—3尾雄鱼擦干体表,将精液挤于臀鳍部位,连同鱼体一起放进待授精的授精皿中,并立即加入少许经筛绢过滤的水库水或0.7%生理盐水,摇动后静止1—2分钟。
(2)精巢授精法。用尖头镊子从肛门向前划破雄鱼腹部,挑去肠,挑取精巢置于干燥的授精皿中,用玻璃棒或镊子捣碎研磨精巢,然后将雌鱼头上尾下,从前向后轻挤腹部,使卵流入待授精皿中,用雄鱼尾鳍搅拌精和卵,再加入少量经过滤的水库水或0.7%生理盐水,摇动后静置1-2分钟。
(三)受精卵的孵化
大银鱼的受精卵应在低温状态下进行孵化。孵化时间比较长,孵化到可进行运输和投放的原肠中期,平均水温6℃-7℃,需100小时以上,孵化成鱼苗需30天左右。如水温低些,孵化时间则更长,因此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必须控制好水温的变化。满足受精卵发育对溶氧的要求,防止受精卵水霉病发生和蔓延。
水温控制在1℃-8℃以内,不能使水结冰或超过10℃,否则会大大降低孵化率,或发育畸形。水温突变要控制在±2℃之内,换水时可用室内同温度的水库水,溶氧是通过换水来达到要求的,一般是根据水温来确定日换水次数,开始3天之内如平均水温在3℃左右,还是不要去搬动孵化盘为好,以后的孵化过程中,日平均水温低于4℃时2天换一次水,如日平均水温5℃—8℃,一般一天换水1-2次。受精卵在孵化盘内不能重叠挤压,否则会缺氧死亡,或发育畸形,孵化盘的水深在5厘米左右,孵化室内不能有阳光直射,也不要是暗室。
大银鱼养殖技术
一、大银鱼在池塘中的习性。
1.栖息习性。在池塘中多生活于中下层,除缺氧外,极少发现在上层活动,如池周、池底有水草,往往钻入其中。仔幼鱼有较强的趋光性,夜晚用灯光能将其诱集成群,因此可用此法来检查其生长和摄食情况,成鱼无此特性。
2.摄食习性。幼鱼出膜后10日龄开食,饵料为轮虫。以后逐步选择较大易得的浮游动物为食,顺序为无节幼体、桡足幼体、枝角类和桡足类成体。大银鱼为肉食性鱼,以小型的鱼虾为主食。
3.繁殖习性。在池塘中,大银鱼能发育至性腺成熟并自行产卵。性原发育及产卵特征与天然水域基本相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12月下旬-1月下旬为产卵高峰期。在带有水草的硬质底池塘,产卵较集中,受精率可达80%-90%。
二、池塘条件。
选择老口池塘,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避风向阳、进排水方便。单池面0.2公顷-0.3公顷(1公顷即15亩),套养池面0.3公顷-0.6公顷,池深2米以上,底泥厚0.2米,池周有适量水草。注意:勿与动物食性和杂食性鱼类混养。
三、种苗放养与培育。
1.准备种苗放养池。将饲养家鱼的肥水池拉网,适当翻动底泥表层后,将此池水灌入经清淤除害后的放养池中。因大银鱼开食时气温低,池塘水质难于培育,尤其是轮虫密度低,使用家鱼池肥水,并输入轮虫休眠卵呆迅速提高放养池饵料密度。此项工作应在放养前两周完成,放养前池水深0.6米。
2.种苗来源。首次饲养所需的种苗,可在天然不域中采集成熟亲体,现场进行了人工受精成熟亲体,现场进行了人工授精而获得受精卵(鱼种场有受精卵出售)。受精卵可在室内静水孵化,在当水温保持在4℃-6℃时,30天-40天出膜,孵化率较高,放养效果较好。2月底以后出膜,较容易获得开食饵料,有利于提高幼苗成活率。
3.放养方法。在卵胚胎期放养效果比鱼苗好,出膜前1周放入池中孵化。每667平方米(1亩)放2万粒受精卵,9月-10月可捕获大银鱼30公斤。如放养量太大,会造成仔幼苗饵料不足。池水深以1米-1.5米为宜。
4.培育技术。仔鱼以轮虫和无节幼体为食。孵出10天开食,开食后3天,若无饵料便会死亡,因此放养池要提前施足肥,保证开食时有足够的饵料。培育饵料施用充分发酵的粪肥,并适当施用石灰水,经10天-15天,水争转浓,轮虫就能达到相当密度。
大银鱼幼鱼期可勤施肥,施肥量根据水色和水温控制,尽量使池水透明度达到40厘米以上,水深保持2米。
四、成鱼养殖。
1.供给充足饵料。成鱼期(全长40毫米以上)摄食量大,生长速度显著加快,必须勤施肥以维持浮游生物的密度施肥时应施腐熟发酵肥,也可少量泼洒豆浆,每天每667平方米水面用250-500克黄豆,根据水质情况灵活掌握。
2.严防浮头。大银鱼对溶氧量要求比普通鱼类高,混养时总是首先浮头。水温20℃时,就出现浮头,如不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即可能发生大批死亡。预防浮头方法是减少施肥量,不使饵料生物过量繁殖。如水过肥,应尽快更换新鲜水,必要时可使用增氧机或增氧剂增氧。
3.注意食性转化。大银鱼食性有一个转化期,从摄食枝角类和桡足逐步向肉食性转化。发现体长接近80毫米的银鱼肠管内有鱼、虾时,说明食性正在转化,应及时引入小型鱼虾,并保持一定的密度,以促进大银鱼生长。长江流域5月间可引入适理抱卵青虾,孵出的仔虾正好供大银鱼转食期食用。
4.防止高温。高温季节应使池水保持在深2.5米以上,必要时采用遮荫措施,以防止高温危害。
银鱼的养殖技术
太湖银鱼曾被引进21个省,年利润达七千万,为何如今却无人敢养殖?水产养殖业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仅凭这一条产业,每年便能创收上千亿,带动不少人致富,而太湖银鱼的名号也是因此打响的。20世纪周末,西太湖银鱼初露锋芒,不少渔民靠着这种鱼赚得盆满钵满,有人发现其有利可图,也纷纷涌入,因此被冠以小黄金的称号。不过,相信很多人也已经留意到了,曾经创造了无数佳话的太湖银鱼,如今却逐渐没落,基本无人敢养殖,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太湖银鱼也被称为面条鱼、银条鱼,属于淡水鱼,是我国特产的小型经济鱼类,它身形细长,色泽如银,肉质鲜美嫩,无磷无字,全鱼都可食用,而且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铁、核黄素、钙、磷等多种。经济价值很高,素有鱼类皇后的美称,70年代,除了日本,众多外国都与我国发生了银鱼贸易,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品种。早前银鱼也只在太湖养殖,但1979年,太湖银鱼第一次向外地移植扩种儿,滇池渔民也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1985年,滇池银鱼的产量成功超过了太湖,产生经济效益远超七千万。看到滇池银鱼的成功,越来越多地方也逐渐打起了盈余的主意,此后,国内也就掀起了移植银鱼的热潮。太湖的银鱼先后被移植到了全国21个不同省份,除了台湾、陕西两省之外,也均有移植。
第二、国内游的价格在25到60元一斤不等。好的一斤上百元,一条鱼能在90年代创造上千万元的产值,如此大的利润确实足以让人疯狂。加上银鱼适应性和繁殖能力都不弱,能够自然繁衍,怀卵量达三千米左右,不需要年年投中放苗,养殖成本偏低,一般五个月内就能够快速的繁殖称种群。种种原因之下,一只银鱼也就成了一个暴力的袭击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太湖银鱼并不单指一种鱼类,而是包括太湖短吻银鱼、寡齿短吻银鱼、大银鱼、雷氏银鱼、太湖新银鱼几大品种,其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就是太湖新鱼和大银鱼,这也是被大家广泛养殖的两种。虽说银鱼自身有优势,但并不是每次移植都能够保证成功。
第三、据了解,每1万枚银鱼受精卵的成本约为50元,1万亩水域所需要投入的成本约为17万元,看似成本很高,但一旦移植成功,这点成本似乎也就不值一提,但是多次投放失败,那最终将血本无归,内蒙古大海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海首次一致英语时十分的顺利,产量逐步的提升,不久后便可形成了可观的捕捞产量,但让人措手不及的事,最终湖里的银鱼却毫无征兆的消失了,导致当地损失惨重。2016年,黑龙江某市的大银鱼种群也迎来爆发,但当时雌雄鱼无法完成交配,导致产量大幅锐减,种种意外遗失的银鱼产业再次坠入低谷。
第四、有研究表明,银鱼自然孵化的成功率很低,而且对水质要求很高,一旦水环境出现了异常,银鱼卵很可能无法孵化,最终导致整个种群全军覆没,养殖成本、技术都很高,为了保险起见,渔民便不会选择养殖了。此外,太湖银鱼有吞食鱼卵、小鱼小虾的习惯,造成了土著鱼种箱后消失殆尽,由此可以看出,太湖银鱼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它也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银鱼是中国名贵水产品之一,被视为席上珍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水产科研部门在研究大水面养殖银鱼成功的基础上,又探索出银鱼池塘养殖技术。 选择老口池塘,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避风向阳、进排水方便。单池面0.2公顷-0.3公顷(1公顷即15亩),套养池面0.3公顷-0.6公顷,池深2米以上,底泥厚0.2米,池周有适量水草。
注意:勿与动物食性和杂食性鱼类混养。 1.准备种苗放养池。将饲养家鱼的肥水池拉网,适当翻动底泥表层后,将此池水灌入经清淤除害后的放养池中。
因银鱼开食时气温低,池塘水质难于培育,尤其是轮虫密度低,使用家鱼池肥水,并输入轮虫休眠卵呆迅速提高放养池饵料密度。此项工作应在放养前两周完成,放养前池水深0.6米。2、种苗来源。首次饲养所需的种苗,可在天然水域中采集成熟亲体,现场进行了人工受精成熟亲体,现场进行了人工授精而获得受精卵(鱼种场有受精卵出售)。受精卵可在室内静水孵化,在当水温保持在4℃-6℃时,30天-40天出膜,孵化率较高,放养效果较好。2月底以后出膜,较容易获得开食饵料,有利于提高幼苗成活率。
3.放养方法。在卵胚胎期放养效果比鱼苗好,出膜前1周放入池中孵化。每667平方米(1亩)放2万粒受精卵,9月-10月可捕获大银鱼30公斤。如放养量太大,会造成仔幼苗饵料不足。池水深以1米-1.5米为宜。
4.培育技术。仔鱼以轮虫和无节幼体为食。孵出10天开食,开食后3天,若无饵料便会死亡,因此放养池要提前施足肥,保证开食时有足够的饵料。培育饵料施用充分发酵的粪肥,并适当施用石灰水,经10天-15天,水争转浓,轮虫就能达到相当密度。银鱼幼鱼期可勤施肥,施肥量根据水色和水温控制,尽量使池水透明度达到40厘米以上,水深保持2米。 1.供给充足饵料。成鱼期(全长40毫米以上)摄食量大,生长速度显著加快,必须勤施肥以维持浮游生物的密度施肥时应施腐熟发酵肥,也可少量泼洒豆浆,每天每667平方米水面用250-500克黄豆,根据水质情况灵活掌握。
2.严防浮头。银鱼对溶氧量要求比普通鱼类高,混养时总是首先浮头。水温20℃时,就出现浮头,如不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即可能发生大批死亡。预防浮头方法是减少施肥量,不使饵料生物过量繁殖。如水过肥,应尽快更换新鲜水,必要时可使用增氧机或增氧剂增氧。
3.注意食性转化。银鱼食性有一个转化期,从摄食枝角类和桡足逐步向肉食性转化。发现体长接近80毫米的银鱼肠管内有鱼、虾时,说明食性正在转化,应及时引入小型鱼虾,并保持一定的密度,以促进大银鱼生长。长江流域5月间可引入适理抱卵青虾,孵出的仔虾正好供大银鱼转食期食用。
4.防止高温。高温季节应使池水保持在深2.5米以上,必要时采用遮荫措施,以防止高温危害。
人工孵化技术
银鱼是名贵的小型经济鱼类,适合在较大水域生长,近几年北方的大中型水库养殖不少。它冬季产卵,适宜水温为0℃~8℃。其人工孵化技术如下: (1)亲鱼雌雄鉴别。
雌鱼,透过其透明的腹部可见成熟的卵粒排列于腹腔。腹部膨大,轻按腹部,卵粒外流。雄性鳍条较粗大,精巢只有一个且较小,近泄殖腔处有白色输精管。成熟好的雄性,心脏处呈红色。
(2)人工授精。
用干毛巾将亲鱼擦干,放入托盘。取受精袋,折成筒状,用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夹住受精袋,然后取雌鱼,拎起头部,右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合拢,拇指轻按雌鱼腹部,把卵挤入受精袋。再用右手倒拿雄鱼,鱼头指向手臂,臀鳍离开鱼卵1厘米,将精液挤出,把雄鱼体放在鱼卵上。在受精袋中加入30毫升0.7%生理盐水,抓住袋口上下摇动使其充分混合。将受精袋充满空气,再用橡皮筋扎好口,静放30分钟。然后取出受精袋内的雄鱼,再加入过滤后的河水100毫升,静置等待放入孵化池。 (1)在孵化池内加入过滤后的水至水深5厘米~7厘米,剔除受精袋中不成熟的卵块和杂质,然后把受精卵放入孵化池内,密度为50万粒/平方米。
(2)每天早晨用吸管剔除未受精的死卵。
(3)每天换过滤后的水1/2~1/3,水温差不超过1℃。
(4)两天后,用浓度为0.1×10—6的孔雀石绿药浴鱼卵半小时。未受精卵泛白漂浮上层,受精卵下沉快,透明晶亮,在下层。一般6天~8天完成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