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曾发表于《经济日报》,如今又做了番整理与修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下了两天雨,山路不好走,一下泥石流,一下塌方。老天爷在眷顾一个人的时候,似乎很喜欢用开玩笑的方式,先是不让你走,把路截断,让你绕路,爬山,吃苦。颠簸你的信心,拖延你的企盼,当你行将失望的时候,它又云开雾散,透出一点光芒,给你一丝希望。
从云县到南涧,走高速本来一个多小时,但走老路却耗了我整整一天的时间。老国道向澜沧江一样宛延,风景好,但路况差。导航不灵,偏偏路还走岔了。下车问路,看到远处有一颗很大的樱花树,寻着绚烂的红色,一路往前,天哪!身边的绿色几乎全是茶树,每一棵都有两人多高,而且越往里走,茶树越多。硕大的樱花树盛开在古茶园中,莫非是"樱花谷"?不对,樱花谷没有古树茶。那就管不了那么多,先拍照,再观察,吃鲜叶,看树龄,探访的程序和套路同以前没有差别。
眼前的茶园不但有樱花,也有其他叫不来名的野花。白的,黄的,粉的,虽然没有樱花那么夺目,却也不失为美丽的补充。茶在花中生,花与茶相伴,这样的环境在云南的古茶园中算不上"仅有",却也非常少见。
"野花沟",这个名字是我取的,虽然没有"桃花源","樱花谷"那么好听,但误打误撞发现这个地方,却是我的幸运。
我跑茶山有一个嗜好,就是"吃鲜叶"。一般人不理解,茶的鲜叶又苦又涩,怎么会让你津津有味,还乐此不疲。然而有病的人就是不一样,记得小时候我还喜欢吃墙上的白石灰。你不能想象一个人的肠胃一旦成为茶叶的过滤器,他对于好茶的渴望是不需要理由的。
这些年,我不记得到底吃过多少鲜叶。每次来茶山,只要遇到新芽,第一片叶子就是我的目标。不管大树小树,不论什么品种,先吃了再说,吃得多了,比较就有了。地域,季节,树龄,气候,光照,土壤,凡是与茶共生的要素一个也不放过。时间久了,好茶的味道,慢慢在心里面沉淀下来。大树小树,向阳背阴,山脊谷底,石生土埋。不同的树,不同的生长环境,味道都不一样,说不上哪个好,哪个不好。标准是有个性的,我喜欢的,说不定恰好是你讨厌的,然而没有关系,天地之所以大美,就是因为它为每个人,每种生命的都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鲜叶遇到唾液就像茶叶遇到开水,出来了什么?出来的有多少?这些对我来说至关重要。茶叶中的鲜味里面有多少甜?甜里面又有多少香?涩会不会滞留在舌沿?味道与味道之间的包容性会不会从后向前慢慢推送?这些都是我判断这个茶好与不好的标准。
野花沟的鲜叶,入口有淡淡的花香,茉莉醇,芳樟醇,这些名字,听起来很"化学"。但嚼起来很"物理"。鲜叶入口与唾液结合,酶的作用不是催化而是分解,鲜叶里面有什么?有多少?通过咀嚼鲜叶来判断,比正儿八经审评茶汤更加直接,更加客观。
对于茶叶香气,我的经验是,如果嚼碎的鲜叶在口腔中?乱无序,没有集中感,虽然齿颊留香,那么茶叶也比较一般。如果齿颊没有香气,那么最好的评价就是跟这个茶说拜拜,说再见。对我来说,真正香高的好茶,淀粉与果胶,甚至纤维素这些东西被分解的粘性会将你口中的"甜"团团围住,香气会从嘴巴跑到鼻子,随时等待与空气混合。就香型而言,如果渣子里的纤维质比较硬,一般来说会出"果"的味道,如果渣子里的纤维质比较绵软,就容易出"花"的香气。然而,有时候也并非如此,尤其是现在人们追捧的单株,让人感觉其变异得让每一棵茶树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当你的味觉还在跟别人跑的时候,或者是自己有时候身体不高兴了。人与茶,茶与味道,所有的所有,就都不能确定了。
正当我的思绪放远时,有一个背筐的老汉从树林中出来,我恭敬地递上一支烟问:"是刚采的鲜叶吗?"
"是"。
"回家吗?"
"不,要先把茶送过去。"
送过去就是卖鲜叶,这个我感兴趣。
跟随老汉进村子,推开大门,我惊呆了,只见诺大的院子堆满了晾晒的茶菁。直接与天地对接的院心,弥漫着似野若兰的花香。不对啊,地上明明是茶,哪里来的花香?我本能地环顾,在满是簸箕的地上行走,绕了一圈,整个院子除了茶,没有别的。
香气这个东西真的很奇怪,你刻意觅它的时候,它不来,你无意了,它却来撞你,而且撞得猛烈。如果人的嗅觉会被香气"电"到,我真希望自己的身体就是个导体,没有电闸,而且永不绝缘。
这个院子的主人是个小伙子,30来岁,姓杨,玉溪农校毕业,学的是烟草栽培与管理。我比小杨年长一倍,两代人的距离,按理说会有一些障碍,但小伙子并不跟我陌生。我问一,他答三,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我平时做茶只是摆摆样子,但今天不同。除了想验证鲜叶的味道,我还要找到这个茶叶的香气究竟来自何方? 所幸小杨的舅舅是个做茶的老手,我很庆幸他能那么认真地教我,试温,翻旋,扬抛,什么时候用大火,什么时候用小火,如何通过气味判断杀青叶的老嫩。等回过头播放小杨帮我拍的录像,自己一招一式,还真像那么回事,难怪我们家领导嗔怪我"上辈子就是个农民"。
做茶不丢人,不会做茶,甚至不知道如何做茶,对我来说才是最大的丢人。所以后来回想我自告奋勇,上杆子亲自操刀,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近距离感受鲜叶在高温状态下,内含物由液态转化为气态释放出来的野兰香气。这个香气说不清是哪种香型,但诱人,迷人,醉人,让你欲罢不能。
炒茶的本意是把"青味"赶走。然而让人无奈的是,茶叶晒干,香气成份的其他成员也随之跑掉了。这不是我想要的结局,可这也是所有制茶人的无奈。明明知道是茶叶中有很多好东西,却不能留住。这对于一个视茶为生命的人来说,是最难接受的情况,我们品尝自己做出来的茶叶味道,有时候挺感慨的不是它的苦味,也不是它的涩味,而是遗憾,遗憾于自己无法让一款茶叶的真正味道全部表达出来,这种感觉,想必也许是每一位知茶、做茶人心中都会有的,虽然很多时候我自己心中从来不想妥协,但在现实,我们只能接受茶叶这种遗憾与残缺之美。
"留下来吧,今晚住我家",这是小杨的挽留。我木然,像这个茶的香气一样,连头都不抬就回答"不行,我得走了"。因为我家里还有卧病在床的老父亲。
时候不早了,再见!野花沟,野花沟我还会来,就算现在这里的茶一文不值,我也会做一个走在荒野上的"寻香人"。让野花沟的醇香,融化在我,以及我所渴望的那份平常的汤水中。
其实接触茶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茶里面有很多东西,每一种东西都在讲述一个故事,折射一种思想。有人善于细品、甄别,有人喜欢倾听、认同。而我属于后者,茶于我而言如同一本书,每天要时不时地读一读,品一品,不求专研,但求进步,正如喝茶本身,不求知其味,但求得其趣。
我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那种特别糊涂的人,但从野花沟回来后,不,准确地说,是从我被野花沟的香气震到的那一刻起,我晓得,是自己的缘份到了。我很难说得清楚自己心中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犹如一种宿命感一般,比如说别的东西你可以明确表达推辞,但是缘份不同,相互牵引,念念不忘。最要命的是晩上睡觉,那个香气象幽魂一样,傍在身边,始终有,到处有,不能入眠。整个人像被某种东西绊住一样,不能动。所以说缘份这个东西你很难拒绝,也推辞不掉,因为它本来就是命的一部分,因此我带着野花沟回到了昆明。
而我回到昆明的第一件事就是"试茶",套路不变,碗盏杯碟,评茶的行头一样不少。先比较,后重复,一个个,一次次,反反复复。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试茶是代表大众寻找性价比。但从学习的角度看,试茶就不一样了。要试什么?为什么而试?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你就回答不上来。有茶必喝,喝茶必究,这些年来几成常态。试茶如果只是比个你高我低,孰优孰劣,那优良中差,每个茶的命运就都决定了。
然而,对于一个于茶有深爱的人来说,我更愿意自己是一个尚听故事的人。茶是一本书,写书的人是天地,而读书的人就是你我。
说到了试茶,我不知道试茶除了喝茶,还要听茶、问茶算不算故弄玄虚。反正我是这种人,不论是新朋友还是老朋友,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专家学者、布衣绅士,懂茶与不懂茶。来了就问,问来问去,问成了一个"不良习惯"。直到有一天大家都不说话了,安静地等你放公鸡的时候,才突然发现,原来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这种大彻大悟的感觉好象不只是味道那么简单了。
再后来,很多朋友开始劝我,野花沟虽然好,但每年茶叶价格一直提高,你拿了根本就不好卖出去,也收藏不了多少,干脆干掉(不要)算了。我也曾想过试图放弃,然而不行呵!那个神精兮兮的香气,经常在,始终在,不论闻到什么,甚至吃饭的时候都会想起它来,反到成了欲罢不能的借口和无法干掉的原因。所以后来我开始想查明野花沟的香气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便因此埋头于各种关于茶叶的资料书籍中,想寻得一丝线索。
因为野花沟地处澜沧江,茶树的始祖大都由中华木兰进化而来,从澜沧江大桥边上的昔宜到小湾、漫湾、再到茫牙,到处都有古木兰的痕迹。野生的,过渡的,人工的,本山茶,藤条茶,二嘎子茶,还有勐库大叶种。这里的茶树,不知多少代同堂,近亲和远亲,裸子和被子,野生和家养,移栽和嫁接,在人类的干预下集合在一起。任由雌雄同株,异花授粉的摆布,形成了澜沧江流域茶树大家庭的种群多样性。
茶树的变异本没有什么规律,进化为毎一棵茶树贴上了多样性的标签。我在大雪山,景东,镇沅,白莺山等多个地区都曾与这种似野若兰的香气邂逅,印像深了,恋恋的 情感 便多了起来。
寻着野花沟的香气,对照资料,我查了一下,野花沟的茶树其实就是中华木兰的后裔。不论外形,滋味,汤色和香气都具有"野"的特征。这个野,不仅荒,而且寂静,如果香气可以用耳朵来听,你会发现这里面没有杂音,只有纯净。
野花沟的茶树从飘变的荒野走来。进化不完全的过渡型品种已经暗含了味道的原始状态,天然的比人工的好,荒野的比台地的好。正如同我比较喜欢没有人居住的地方一样,什么东西都自自然然,人才活得舒服些。
不过这些年大家都 科技 了,茶里面不但有机器的味道,更有化学的味道。原始的,荒野的味道不被人待见,就像如今那些习惯了家教的孩子,不开小灶反而就不能成材。
但我又是个求异不求同的人,批量生产出来的循规蹈矩,从来不是我深入研究的对象。相反,那些原始的、个性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才是我要涉猎的目标。
在我看来,所谓"野味",其实就是野花沟的蓝天和白云,樱花和茶树,岩石和蜜蜂,香樟与芒果,菌类和蕨类,含有水份的腐质土和空气,统统搅在一起的味道。这个味道,农贸市场里是没有的,高速公路能到的地方也没有,凡是人类活动痕迹较多的地方,你都发掘不了。在过去,我曾很喜欢用心路历程来记刻自己所走过的每一步。但后来发现,其实心里面没有路,更好。正如茶叶香气这个东西,能在旷野中纵马放缰的时候闻到,能在你举杯的时候一个人真实的独享。于我来说,那才是天大的畅快。
至于野花沟的鲜叶,表面具有不规则的蜡质结晶,革质化程度高,韧性强。不容易被撕裂。展平在手上会有丝绸从肩上滑下来的感觉。叶背多毛,上手有锉感,如果是春茶,第三叶,第四叶,甚至黄片都能显毫。然而从野花沟的生态环境来看,叶片背面的绒毛并不用来反射光线,而是一种返祖现象。因为野花沟地处澜沧江,海拔不足1000米,没有那么强的紫外线,早晚温差也比高海拔地区要低得多。所以我判断野花沟茶,并不是进化完全的栽培型品种,而是杂交在澜沧江边上会移动的奇妙植株,但想证明这一点却带给我很大的困扰,因为这一切都是我自己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推演,也许说不准最后跟人们所认定的事实恰恰相反。
不过困扰来临的时候,人的潜质最容易被激发,我很享受那种被激发后的忘我状态。一个人躲在屋里,静静地想,解决问题的过程充满挑战,理论和实际不是结合而是碰撞。疑点、矛盾,莫名其妙的思考,换来了早晚会把你搞定的决心。
野花沟的香气与勐库大叶种的香气完全不同,似花非果的味道一旦接触,没齿难忘。青白泛黄的汤色,象玻璃一样透明,看似寡淡,实则浓郁。十年前我在景迈山的长宝家喝野生月光白的时候,就见过这种汤色。但凡野茶,不呈**并不是转换的问题,相反是黄酮类化合物大量存在的原因(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越高,茶汤的透明度越好)。我也怀疑过萎凋的问题,亲自上手后发现,如果萎凋过度,香气会连同青味一起跑掉。然而这个茶没有,浓度、滋味,该有的有,该来的来。野花沟的香气就是这么"个性"。好与不好,似乎并不希望有人评说。
曾经我一连续喝了十多天的野花沟,茶的味道没有改变,倒是自己变了。变得像那个唐朝布袋和尚一样,看似庸懒,实则轻松。后来想想,这种变化其实很符合自然的规律,人这一生的过程正如同把一个很浓的茶喝到淡而无味,能够不需抬头便在茶汤中照见自己,能够把对味道的追求看做是一抺烟云的过往,能够用后退的方式来感悟前行的艰辛,这也便是: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后退原来是向前。
最终,我认为野花沟茶是进化、过渡和变异的混合体,虽然它的外形给人印象是柔弱甚至纤巧,但其内质鲜甜,微苦,加之其柔里带刚的滋味,又让人觉得它明眀就是一个经过长期修练的太极高手。这一点从野花沟的新茶身上就能看的出来,它身披白毫,银装素裹,含而不露,但其内含物的浸出象秩序一样井井有条。我对它的每一次的靠近都像在跟天地较量,虽然承载它的盖碗虽小,但场面宏大,暗中彼此的拿捏,常常是你尚未出手,那个茶就已经把你看破了。
所以我一直很爱野花沟,野花沟是香气和味道物化后的美女,遇见就会迷倒,而且心甘情愿成为她的粉丝。与野花沟过招,不是你来碰它,而是它来撞你,最终你会发现不是你赢得了什么,而是你输掉了多少,但你心甘情愿!
原文作者:云南昆明大翠山茶业有限公司张跃
整理作者:沐凡,写于2022.3.8
寻茶故事,还原真实的茶人与茶叶故事,让更多人能够了解茶,文中所提及的一系列茶叶不一定会有所售卖,只是单纯记录茶叶本身的故事,若有兴趣者可以后台私聊询问。此外,本系列文章欢迎各位茶人与沐凡交流自身的经历,沐凡会如实记录,整理分享给更多爱茶之人。
全文完,如果觉得笔者写得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分享给其他朋友吧,多谢阅读!
1.现在有哪些植物 改变着世界
植物能改变世界吗?
151年前,英国人理查德·斯普鲁斯来到巴西。在亚马逊河热带雨林里,采集到一棵完整的小树——它的树皮光滑平坦,开黄绿色小花。割开树皮,里面流出白色的黏稠物质。理查德把这棵不起眼的小树带回了英国皇家植物园,便转身去了南美。
尽管在6世纪的壁画上,就有阿兹克特人(现在的墨西哥人)向部落首领奉献生胶的场景,但人类真正认识到橡胶的巨大价值,也不过就是200年之内的事。
1823年,一个叫麦金托什的工人不小心把橡胶溶液沾到衣服上,意外发现能够防水。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件能挡雨水的衣服诞生了。直到今天,英语中的“雨衣”一词,还叫做麦金托什(mackintosh)。
1887年,约翰·博伊德·邓洛普在帮儿子修理自行车的过程中,灵机一动,发明了充气轮胎,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两年后,爱德华·米其林也在一次修理自行车轮胎的过程中,想到可以把轮胎做成可拆换的,由车主自己修理。1891年,米其林申请了这项轮胎改革专利,从此,人类对橡胶的需求剧增。如今,米其林公司已是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巨头。
因为橡胶树,因为有了橡胶、橡胶轮胎,整个世界从此“转”了起来。
谁说植物不能改变世界?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改变世界的植物,何止橡胶一种!
今天吞云吐雾自得其乐的烟民们,大概无法想象欧洲第一个烟民罗德里格的遭遇:他随哥伦布船队从美洲回到家乡之后,很不理智地在众目睽睽之下点燃了那些神奇的叶子,他的鼻子、嘴巴冒出浓烟,“邻居们吓得魂飞魄散”。他被关进监狱,等到他出来的时候,邻居们早已学会了吸烟。在大量金钱与生命被烟草卷走之后,越来越多的主动或被动吸烟的消费者把烟草公司告上法庭。但烟草贸易早已改变了世界格局,特别是英国与北美之间的关系。
能够制出甘美甜糖的甘蔗,被哥伦布引入加勒比海地区后,成为新兴的产业,由此需要的大量廉价劳动力,引发了非洲黑人最苦难的血泪史。能够开出白色花朵的植物——棉花,引起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变革之一——工业革命。至于有着先苦后甜奇怪味道的中国茶叶,更是诱发了西方对东方财富的掠夺。由茶叶和**这两种植物引发的战争,改变了整个中国的近代史。
虽然在人类眼中,植物沉默无语、逆来顺受、任由宰割,但事实上,烟草、甘庶、棉花、茶、**、金鸡纳树、橡胶树这些植物,毫不夸张地说,已经改变了世界。从中,我们看到人类的好奇、贪欲、血腥、暴力、罪孽。当然,还有彷徨、无助、脆弱、多疑。植物的历史,折射出人性的善,也折射出人性可怕的恶。这些,都是抹不去的历史。
最近,“神舟六号”搭载的柴油树苗长势良好。“根据科学研究,从这种柴油树种子中榨出的油,结构同石油相似,只需稍加提炼和加工就能得到柴油,但目前产量太低,无法大规模种植和生产。”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负责“神六”搭载种苗试验的研究员沈世华博士希望,通过太空旅行,把柴油树苗的产量提高几倍。
瞧,也许这就是下一种改变世界的植物!
2.列举五种中国特有的观赏植物 急~悬赏50分中文名:梅花 科属分类 域:真核域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蔷薇目 科:蔷薇科 亚科:梅亚科 属:李属 种:梅 形态特征 株高约5-10米,干呈褐紫色,多纵驳纹。
小枝呈绿色。叶片广卵形至卵形,边缘具细锯齿。
花每节1~2朵,无梗或具短梗,原种呈淡粉红或白色,栽培品种则有紫、红、彩斑至淡黄等花色,于早春先叶而开。 梅花可分为系、类、型。
如真梅系、杏梅系、樱李梅系等。系下分类,类下分型。
梅花为落叶小乔木,树干灰褐色,小枝细长绿色无毛,叶卵形或圆卵形,叶缘有细齿,花芽着生在长枝的叶腋间,每节着花1~2朵,芳香,花瓣5枚,白色至水红,也有重瓣品种。 产地分布 梅花原产中国西南部,野梅首先演化成果梅观赏梅系果梅的一个分支。
野梅在中国分布的次中心有4个,即川东、鄂西山区;鄂东南、赣东北、皖浙山区;两广、赣南山区和闽、台北区。为落叶乔木。
梅喜温暖气候,花期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梅喜空气湿度较大,但花期忌暴雨。
梅在年雨量1000mm或稍多地区可生长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阳性树种,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
为长寿树种。长江流域花期12月至翌年3月。
在四川、湖北、广西等高海拔地区均有野梅分布。栽培的梅花在黄河以南可安全露地越冬,经杂交育种的梅花,在北京露地越冬已获成功,梅花喜温暖稍带湿润的气候,喜阳略耐荫,不畏寒,土质以轻壤、砂壤而富含腐殖质最佳,在中黏壤土上生长易生刺。
梅在年雨量1000mm或稍多地区可生长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阳性树种,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
为长寿树种。长江流域花期12月至翌年3月。
品种分类 (一)梅花品系分为四大系:1真梅系、2杏梅系、3樱李梅系、4山桃梅系 (二)六大类:1直枝梅类、2垂枝梅类、3龙游梅类、4杏梅类、5樱李梅类、6山桃梅类 ( 前三类属真梅系其余各类分属各系) (三)19个型别:1直枝梅类分品字梅型、小细梅型、江梅型、宫粉型、绿萼型、玉蝶型、朱砂型、黄香型、洒金型 2垂枝梅类分粉花垂枝型、五宝垂枝型、残雪垂枝型、白碧垂枝型、骨红垂枝型 3龙游梅类分玉蝶龙游型 4杏梅类分单瓣杏梅型和春后型 5樱李梅类分美人梅型 6山桃梅类分山桃梅型 植物名称:桂花树(杭州市市花) 中文别名木樨、月桂、金桂、岩桂、九里香、七里香 科属分类木犀科,木犀属, 桂花之乡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 桂花 又名“月桂”、“木犀”。种叶对生,多呈椭圆或长椭圆形,树叶叶面光滑,革质,叶边缘有锯齿。
树冠圆球形。树干粗糙、灰白色。
花簇生,3一5朵生于叶腋,花期9--10月,多着生于当年春梢,二、三年生枝上亦有着生,花冠分裂至基乳有乳白、黄、橙红等色,香气特浓。 桂花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四种: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
果实为紫黑色核果,俗称桂子。 汉中的汉桂,是桂花中的佼佼者,驰名中外,享誉九州。
产区分布 桂花原产我国西南和中部,现广泛栽种于淮河流域及以南地区,其适生区北可抵黄河下游,南可至两广、海南。中国西南部、四川、云南、广西、广东和湖北等省区均有野生,印度,尼泊尔,柬埔寨也有分布。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高温而不甚耐寒,为亚热带树种。桂花叶茂而常绿,树龄长久,秋季开花,芳香四溢,是我国特产的观赏花木和芳香树。
中国有20多个城市以桂花为市花。 桂花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除碱性土和低洼地或过于粘重、排水不畅的土壤外,一般均可生长,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壤土最为适宜。
形态特性 桂花为常绿阔叶乔木,高可达15米,树冠可覆盖400平方米。树皮粗糙,灰褐色或灰白色叶对生,椭圆形、卵形至披针形,全缘或上半部疏生细锯齿。
叶革质,对生,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幼叶边缘有锯齿。花簇生,3一5朵生于叶腋,多着生于当年春梢,二、三年生枝上亦有着生,花冠分裂至基乳有乳白、黄、橙红等色,香气极浓。
花簇生叶腋生成聚伞状,花小,黄白色,极芳香。树皮光滑呈灰色。
单叶对生,革质光亮,叶形及叶缘因品种而不同,叶形椭圆至椭圆状披针形,叶缘有全缘或具锯齿。花腋生呈聚伞花序,花形小而有浓香,花色因品种而异。
有生长势强、枝干粗壮、叶形较大、叶表粗糙、叶色墨绿、花色橙红的丹桂;有长势中等、叶表光滑、叶缘具锯齿、花呈乳白色的银桂,且花朵茂密、香味甜郁;生长势较强、叶表光滑、叶缘稀疏锯齿或全缘、花呈淡**、花朵稀疏、淡香,除秋季9月-10月与上列品种同时开花外,还可每2个-3个月又开一次的四季桂。丹桂和四季桂,果实为紫黑色核果,俗称桂子。
桂花实生苗有明显的主根,根系发达深长。幼根浅黄褐色,老根黄褐色。
嫁接苗的根系因砧木而异;插条埋入土中各处易生不定根,但无明显主根。挂花分枝性强且分技点低,特别在幼年尤为明显,因久常呈灌木状。
密植或修剪后,则可成明显主干。树皮粗糙,灰褐色或灰白色,有时显出皮孔。
叶面光滑,革质,近轴面暗亮绿色,远轴面色较谈;椭圆形,长椭圆形、卵形、倒卵形、披针形、倒披针形、长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 桂花为常绿阔叶乔木,高可达15米,树冠可覆盖400。
3.改变了世界的四种植物是什么让世界上瘾的烟草
烟草源自美洲,随着哥伦布船队的返航传到欧洲。它之所以能被普遍接受,一方面是人们曾认为它有神奇的药效。16世纪的欧洲,几乎所有医生都把烟草当“神药”使用 .用来医治牙痛、肠寄生虫、口臭、破伤风甚至癌症。另一方面,吸烟具有独特的自娱自乐功能,深受贵族和老百姓喜欢。
掀起两场重要战争的茶叶
1559年, *** 人把茶叶带到了欧洲。在当时,饮茶当属贵族生活的一部分,价格高昂。17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了与中国人从事茶叶贸易的特许经营权,但只能用白银购买。为筹措白银,东印度公司竟向中国非法输入鸦片,对中国造成了巨大危害,最终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而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同样是茶叶。
导致人类大迁徙的甘蔗
新航路开辟后不久,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始在加勒比海地区种植甘蔗。并从非洲运进大量奴隶来进行劳作。16世纪以后的300年间,从非洲贩卖到美洲从事包括种植甘蔗在内的大种植园劳动的奴隶高达1170万人,最终仅有980万人活了下来。加勒比海地区乃至南美地区的人口构成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养活了世界的土豆
土豆的原产地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新航路的开辟者把它带到了欧洲,随后便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世界的第四大农作物。土豆对世界的意义在于它养活了更多的人,其亩产量是谷物的3-4倍。
4.地球植物的演变 阅读答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处都有生物足迹,万物展现着生命的活力。那么,今日地球上形形 *** 的生物是如何产生的呢?生命在地球上是怎样开始的呢?
多少世纪,生命起源这个诱人之迷始终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研究。在生命起源的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科学和宗教,完全敌对,不可调和。
人们研究了过去居住在地球上那些动物和植物残余的化石,证明了生物一直在演变,在进化。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和现在的生物完全不一样,年代越是离现在久远,那个时代的生物就越低级,越简单。
恩格斯提出了关于生命起源的科学概念,他肯定了生命界和非生命界的统一性,他把生命看成是发展的产物。他给生命下了一个光辉的定义,他断定了蛋白质是物质的生命携带者。一九五二年,米勒经过科学实验证实了由原始大气演变为生命物质的过程,给唯心主义以致命一击。生命起源的科学规律也越来越为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了。
大约30亿年前,地球上已出现了植物。最初的植物,结构极为简单,种类也很贫乏,并且都生活在水域中;经过数亿年的漫长岁月,有些植物从水中转移到陆地上生活。陆地上的环境条件不同于水中,生活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变化很大。
比如说,植物在水中生活时,用身体的整个表面吸收养料,而在陆地上就需要专门的器官,一方面从土壤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另一方面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和氧气。
一、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外界环境条件作斗争。环境不断在发生变化,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也必然会跟着发生变化。二、由于某些地理的阻碍而发生的地理隔离,如海洋、大片陆地、高山和沙漠等,使许多生物不能自由地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迁移,这样,就使在海洋东岸的种群跟西岸的种群隔离了。隔离使得不同的种群有机会在不同条件下积累不同的变异,由此出现了形态差异、生理差异、生态差异或染色体畸变等现象,从而实现了生殖隔离。这样,新的种类就形成了。三、在自然条件下,植物通过相互自然杂交或人类的长期培育,也使植物界不断产生新类型新品种。今天,在海洋、湖沼、南北极、温带、热带、酷热的荒漠、寒冷的高山等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到处都可以遇到各种不同的植物,它们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以及颜色、习性、繁殖能力等,都是极不同的。所有这些都表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多样性,因而形成了形形 *** 的不同种类的植物。
经过研究发现,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中最早出现的植物是蓝藻和细菌,它们也是地球早期出现的生物。它们在结构上比蛋白质团要完善得多,但是和现在最简单的生物相比却要简单得多,它们没有细胞的结构,连细胞核也没有,它们被称为原核生物,在古老的地层中还可以找到它们的残余化石。
地球上出现的蓝藻,数量极多,繁殖快,在新陈代谢中能把氧气放出来。它的出现在改造大气成份上做出了惊人的成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自己能利用太阳光和无机物制造有机物质的生物,并且出现了细胞核,如红藻,绿藻等新类型。
藻类在地球上曾有过一个几万世纪的全盛时代,它们的植物体组织逐渐复杂起来,达到了更完善的程度。
由于气候变迁,生长在水里的一些藻类,被迫接触陆地,逐渐演化为蕨类植物,这一时代以后便出现了裸子植物。大约一千千百万年以前,在地形上爆发了一个植物界最大的家族——被子植物。它们快速发展起来,整个植物面貌与现代植物已非常接近,直到现在,还是被子植物的天下。
就这样,植物在漫长的岁月中,几经巨大而又极其复杂的演变过程,几经兴衰,由无生命力到有生命力,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才出现了今日形形 *** 的植物界。
地球上最早的陆生植物化石出现在晚志留纪至早泥盆纪的陆相沉积物中,表明距今4亿年前植物已由海洋推向大陆,实现了登陆的伟大历史进程。植物的登陆,改变了以往大陆一片荒漠的景观,使大陆逐渐披上绿装而富有生机。不仅如此,陆生植物的出现与进化发展,完善了全球生态体系。陆生植物具有更强的生产能力,它不仅以海生藻类无法比拟的生产力制造出糖类,而且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吸收大气中的CO2,排放出大量的游离氧(O2),从而改善了大气圈的成分比,为提高大气中游离氧量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4亿年前的植物登陆是地球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植物的登陆成功,便没有今日的世界。
5.随着时间的流逝,植物分类有哪些变化植物最早按照是否有药用价值或其他用途进行分类。
监察官加图 (Cato the Censors前234—前149)的著作《农业志》列出了 125种植物 , 是最早的罗马植物志之一。加伊乌斯、普林尼、塞坤杜斯(GaiusPliniusSecundus,23—79) ,又名老普林尼,其著作《博物志》发表于1世纪。
该书为最古老的古代重要植物志之一,共描述了 1000多种植物。随着发现的植物越来越多,其分类也日趋复杂。
1583年,最早的植物分类学家之一、意大利植物学家克萨皮纳斯(Caesalpinus,1519—1603)根据不同的特性,如叶片构造、种子果实外表, 对1500种植物进行了分类。 约翰、雷(John Ray, 1627—1705)是第一位按照植物多重相似性与特点进行分类的植物学家。
其著作——《植物史》发表于1686年一1704年间 ,书中对18000多种植物进行了详细分类,并区别了单子叶与双子叶开花植物。法国生物学家J、P、德、特纳福特(J、P、deT0urnef0rt, 1656—1708)最早在“科”与种”之间引入“属”。
他的分类系统有700属,共包括9000种。1753年, 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出版了《植物种志》。
该书按照繁殖特点将植物整理为24纲。今天,林奈的双名法仍然是应用最普遍的动植物分类系统。
然而,这种系统往往无法反映自然关系,因此被认为是人工分类法。 18世纪晚期,人们提出了几套自然分类系统。
法国植物学家安东尼、劳伦、德、朱西厄(AntoineLaurent de Jussieu, 1686—1758)出版了著作《植物属志》。1824年,瑞士植物学家奥古斯丁、彼拉姆斯 '德、堪多(Augustin Pyrame de Candolle,1778—1841 )着手编写了《植物界自然系统概论》, 前后历时50年才完成。
1862年一1883年,英国植物学家乔治、边沁(Gee Bentham,1800——1884)禾口约瑟夫' 道尔顿、虎克(Joseph Dalton H00ker, 1817—1911 )出版了另一个版本的《植物属志》。19世纪晚期,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开始影响植物分类。
第一个主要植物自然分类系统出现于19世纪末。1887年一 1915年, 德国植物学家阿道夫、恩格勒(AdolfEngles 1844—1930)与卡尔'勃兰特(Karl Prantl,1849—1893)发表了《植物自然分科志》。
该系统是最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之一, 且21世纪仍在使用。 作者识别 了约10万种植物,并按照推测的进化顺序进行了罗列。
植物分类系统在20世纪也有所发展。一些系统开始注重植物群体,尤其是开花植物,而不再是所有植物。
查尔斯、贝西(Charles Besses 1845—1915 )是20世纪早期第一位提出植物分类系统的 美国科学家。 支序分类学是目前最新的分类方法之一。
它通常指一套 概念和方法,用以描述进化分支结构的进化分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