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学,爱科学》700字演讲稿,怎么写?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9:48:43
字号:

楼主5年级的,写的深奥,写什么经济的也不现实,就从简单的地方来写吧,衣食住行,不过我只给你参考,你还是要自己动手写的,这样对你有好处

《学科学,爱科学》700字演讲稿,怎么写?

二、建国六十年,成就辉煌

建国六十年,祖国取得辉煌成就和巨大变化,是难以在课堂的时间里讲述完整,这里请允许用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方式作介绍:

1、经济建设方面:建国六十年,我国经济建设经过“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跨越式大发展,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已突破23万亿元,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8%,全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跃升世界第三位。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已名符其实成为“世界工厂”。

从1980年全国人大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始,1992年从沿海城市到边境城市,再到15个内陆省会城市全面开放,中国改革开放总体格局形成。随着经济对外开放推进,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2.5万亿美元,增长18%,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同时利用外贸规模质量也大提高,2008年全年吸收外资超过9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科技含量增加,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增多。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突破1.4万亿美元,位世界首位。

建国六十年来,用不变价汇率计算,中国经济从1950年197亿美元到2007年3.3万亿美元,增长167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13年就跨越10万亿元台阶,国家实力显著增强。

在市场需求和国家宏观调整政策指引下,农业基础产业大发展,袁隆平和他的超级水稻亩产超800公斤,引起世界关注;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和能源工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银河巨型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激光技术、以及核发电、风力水力发电、太阳能等进入应用领域,改造了传统工业产业。

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首都机场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南疆铁路和青藏铁路,长江三峡水利工程,贯通全国“西气东输工程”,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的核电工程,还有涵盖江湖治理改造、海港、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创建、城市改造、能源建设各个板块,这些建设项目,都有重大深远影响,必将载入中国和世界发展史册。

2、政治建设方面: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彻底摆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真正当上了国家的主人。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中国妇女获得彻底解放成为社会半边天,中国***为人民服务坚持“三个代表”思想,成为人民爱戴拥护为民服务的执政党。

全国56个民族团结,炎黄子孙一家亲,少数民族都实现民族自治,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值得一提的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农奴制度最终被推翻,西藏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开展全方位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妥善应对金融危机,911事件等一系列国际危机中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建交国家地区达165个,积极推动亚太、欧太地区对话与合作,维护了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政治、经济的外交促进祖国统一,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值得自豪的是被帝国主义抢占的香港和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让百年来受屈辱的中华民族扬眉吐气,踏上民族振兴的伟大征程。

3、科技文化建设方面:建国六十年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原动力。

中国航天事业“两弹一星”取得长足进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是著名“两弹”。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轨道,宣告中国进入航空时代。两弹一星被载入史册。经10多年努力,根据航天需要,我国成功研制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四种系列火箭,后又发展九种型号的火箭。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发射成功, 2003年“神舟”五号乘坐杨利伟,开创中国航天新时代,2005年“神舟”六号将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送上太空。2008年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乘载“神舟七号”圆满完成航天任务,迈出中国人太空行走的第一步,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和美国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嫦娥一号”是航天事业另一壮举,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升空成为中国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是社会的大变迁,1986年我国科学家启动中国学术网,1994年我国实现与国际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一员,中国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1998年我国信息产业部成立,2005年中国网民总数突破一亿大关,居世界第二位。人人可以上网发电子邮件,视频交流,查阅资料,网上交易可以有博客和个人网页,中国的互联网和社会信息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成就巨大,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形成结构完整、专业齐全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国家启动“211工程”,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建立一套奖,贷、助、补、“减免”的资助帮困尖子生政策体系。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本、专科校在校生2000万人以上,是1949年的170倍。2008年高校毕业生达550万人,在学研究生110多万,为现代建设输送到专门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国民平均寿命比解放前35岁增长到72岁,13亿人民健康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全国一大批卫生城镇和乡村涌现,医疗卫生设施不断完善。中国基本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年报中指出,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同时,我国已形成现代化的世界覆盖人口最多的广播电视网,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4%,覆盖人口12亿多。

体育事业蒸蒸日上,迈进体育强国之列。国家实施《全面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2001年中国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成功。实现百年奥运,百年圆梦。让世界感受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高,2008年中国又成功举办奥运会,让世界为中国喝彩,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获51金,21银,28铜,列金牌榜第一位,这一年中国运动员共获120个世界冠军,有11人2队16次创16项世界记录。

三、建国六十年,民生小康。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解决了十三亿人口的温饱问题,用六十年时间把贫困人口从两亿减少到2000多万,基本上实现了民生小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表明,近25年来,全人类取得扶贫事业的成就中,67%应归功于中国,这是我们国家对新世界做的多大贡献啊。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1998年到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4140元,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14.5%,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实际增长8%。消费支出稳步增长,家庭财产包括金融资产迅速增长,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变,再也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我们可以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看民生小康。

1、住:刚建国时,城镇居民住宅面积小,设施简陋,北方大杂院,南方是亭子间,拥挤杂乱,所谓“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农村是北方土坯房,南方草棚多,破旧失修,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建国六十年来,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居住面积大,居住条件大改善。城镇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卫生间,没有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新楼房,住进环境优美的生活小区。有高层住宅区、复式楼,有花园小区,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农村更是发展快,七八十年代住瓦房,九十年代住楼房,新世纪住上别墅房,空调、彩电、洗衣机、冰箱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六十年代居民离不开“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自行车”的老四件,八十年代变成彩电、录放机、洗衣机、摩托车,现已被电脑、家庭影院、数码相机、小汽车新四大件取代,就吴江来说,78年人均住房面积9平方米,到现在人均面积已达45.5平方米。

2、行:建国六十年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高速公路是国家现代化的主要标志,2007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5.36万公里,形成了“首都连接省会,省际相通,连接主要地市,覆盖重要县市”的高速公路网,2008年全国拥有机动车16803万辆,私人机动车12768万辆,其中私人汽车4018万辆,私人摩托车8722万辆,吴江每6户人家一辆小汽车。铁路是交通的大动脉。1995年完成京九铁路,跨越九省市,把香港与北京连接起来。2008年建成青藏铁路,创造了几个“世界之最”,被藏族人民称为天路,动车组、高速铁路建设给人民群众带来交通的方便。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公交、巴士、出租车、地铁、轻轨等新型快捷的交通工具,乘飞机国内游,出国游,观光休闲度假,享受生活乐趣,人们活动的半径大大增加。

3、食:刚建国时,人民生活贫困,食不饱腹,粗茶淡饭,农村还没解决温饱问题,后来国家实行计划供应,发各种票证,粮食、食油、禽、蛋、肉、豆制品都限额供应。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讲究绿色食品,今天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食品应有尽有,市场大流通可以买到全国各地的食品,而宾馆、饭店、酒店、火锅城象雨后春笋,各类菜系满足需求,人们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日益丰富的饮食加健康生活方式成为当今时尚。

4、衣:刚建国时,人们以洋布,粗棉布料为衣,家里缝了补了,很少添置新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了补了再三年”,衣着朴素单调,千篇一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发展家庭富裕起来,人们穿着越来越丰富,款式色彩多样化,时装模特队流行起来带来时装旋风,生活小康,思想观念解放,人们服饰急剧变化,追求个性多变,校服、厂服、工作服、运动服、休闲装、礼服装样翻新,层出不穷。各类服装、鞋帽、服饰品牌专卖店盛开,而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各种成衣面料皮、毛、丝、棉,纳米技术运用,让服装百花争艳,服饰成为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标志。

秋天有哪些东西秋收 水果 蔬菜 农作物 都有哪些?

一、海南的水稻可以一年三熟,主要原因是海南岛热量高,水稻生长快,周期短。

二、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7℃,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为8200℃,最冷的一月份温度仍达17~24℃,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中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三、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是水稻土最好。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抽穗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授粉受严重影响。

相对湿度50~90%为宜。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

四、我国水稻种植分区;

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

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

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

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

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

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一)华南稻作区

位于南岭以南,中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

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年≥10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 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 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后,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 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

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最南部的低热河谷接近热带气候特征,年≥10℃积温5800~7000℃,生长季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籼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种植高度上限为海拔1800~2400米。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稻,白叶枯病,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今后,要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复种,改良土壤,改变轮歇粗耕习惯。

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

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年≥10℃积温8000~9300℃,水稻生长季达300天,其南部可达365天,一年能种三季稻。生长季内日照1400~1800小时,降水800~16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台风影响最大,土地生产力较低。双季稻占稻田面积的68%,多为三熟制,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后,要改善水肥条件,增加复种,扩大冬作,发挥增产潜力。

(二)华中稻作区

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西省南部,河南信阳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

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

位于年≥5300 ℃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苏、浙、皖、沪、湘、豫、鄂的235个县(市)。年≥10℃积温4500~5500℃,大部分地区种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粳稻安全生育期159~170天,粳稻170~185天。生长季降水700~1300毫米,日照1300~1500小时。春季低温多雨,早稻易烂秧死苗,但秋季温、光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双季稻仍占2/5~2/3,长江以南部分平原高达80%以上。一般实行“早籼晚粳”复种。稻瘟病,稻蓟马等是主要病虫害。今后,要种好双季稻,扩大杂交稻,并对超高产品种下功夫,合理复种轮作,多途径培肥土壤。

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

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年≥10℃积温4500~6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6~198天,粳稻166~203天,生长季降水800~1600毫米,日照700~1000小时。盆地春温回升早于东部两亚区,秋温下降快。春旱阻碍双季稻扩展,已下降到3%以下,是全国冬水田最多地区,占稻田的41%。以籼稻为主,少量粳稻分布在山区。 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和稻飞虱。今后,要创造条件扩种双季稻,丘陵地区增加蓄水能力,改造冬水田,扩种绿肥。

3.东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

年≥10℃积温5300℃线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年≥10℃积温5300~6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76~212天,粳稻206~220天。双季稻占稻田的66%。生长季降水900~1500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春夏温暖有利于水稻生长,但“梅雨”后接伏旱,造成早稻高温逼熟,晚稻栽插困难。稻田主要在滨湖平原和丘陵谷地。平原多为冬作物—双季稻三熟,丘陵多为冬闲田—双季稻两熟,均以籼稻为主,扩种了双季杂交稻。稻瘟病,三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水稻单产比其它两亚区低15%。今后,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迟配迟”形式的双季稻,开发低丘红黄壤,改造中低产田。

(三)西南水稻作区

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 个县(市)。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

包括黔中、东、湘西、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年≥10℃积温3500~5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78天,粳稻178~184天。生长季日照800~1100小时,降水800~1400毫米。北部常有春旱接伏旱,影响插秧、抽穗、灌浆。大部分为一熟中稻或晚稻,多以油菜--稻两熟为主。水稻垂直分布,海拔高地种粳稻,海拔低地种籼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粮食自给率低,30~50%县缺粮靠外调。今后,仍需强调增产稻谷,它是脱贫的基础。低热川道谷地应积极发展双季稻。

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

包括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区内大小“坝子”星罗棋布,垂直差异明显。年≥10℃积温3500~8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89天,粳稻 178~187天。生长季日照1100~1500小时,降水530~1000毫米。冬春旱季长,限制了水稻复种。以蚕豆(小麦)、水稻两熟为主,冬水田占稻田1/3以上。稻田最高高度为海拔2710米,也是世界稻田最高限。多为抗寒的中粳或早中粳类型。稻瘟病,三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在海拔1500米以下河谷地带积极发展双季稻,在1200~2000米的谷地发展杂交稻为主的中籼稻并开发优质稻。

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

适种水稻区域极小,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的中旬、德钦和西藏东部的芒康、墨脱等7县,有水稻,由于生产条件差,水稻单产低而不稳,但有增产潜力。

中国北方稻区稻作面积常年只有3千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6%,以下仅作概括性的介绍。

(四)华北稻作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

本区有两个亚区:1.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2.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10℃积温3500~4500℃。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30~140天。生长期间日照1200~1600小时,降水400~800毫米。冬春干旱,夏秋雨多而集中。北部海河,京津稻区多为一季中熟粳稻,黄淮区多为麦稻两熟,多为籼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要发展节水种稻技术,对稻田实行综合治理。

(五)东北单季稻作区

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及内蒙古东北部,共184个县(旗,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

本区有两个亚区:1.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2.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10℃积温少于3500℃,北部地区常出现低温冷害。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000~1300小时,降水300~600毫米。近几年来,水稻扩展很快,品种为特早熟或中、迟熟早粳。稻瘟病和稻潜叶蝇等危害较多。今后,要加快三江平原建设,继续扩大水田,完善寒地稻作新技术体系,推广节水种稻技术。

(六)西北干燥区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本区有三个亚区:1.北疆盆地早熟亚区;2.南疆盆地中熟亚区;3.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10℃积温2000~5400℃。水稻安全生育期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400~1600小时,降水30~350毫米。 种稻完全依靠灌溉。基本为一年一熟的早、中熟耐旱粳稻,产量较高。 稻瘟病和水蝇蛆为害较重。旱、沙、碱是三大障碍。要推行节水种稻技术,增施农家肥料,改造中低产田。

农作物:玉米在早秋,然后有水稻,小麦是晚秋。

水果:橘子,橙子,柑子,柚子那一系列的都是。猕猴桃是在早秋,苹果和梨也是在秋天,还有石榴等。

蔬菜:卷心菜,红薯,凉薯,马铃薯,牙白菜,茼蒿等都是秋天的蔬菜。

1、玉米

玉米(Zea mays?L.)是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苞谷、苞米棒子、玉蜀黍、珍珠米等。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它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广泛分布于美国、中国、巴西和其他国家。

玉米与传统的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相比,玉米具有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以及极好的环境适应性。玉米的营养价值较高,是优良的粮食作物。作为中国的高产粮食作物,玉米是畜牧业、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的重要饲料来源,也是食品、医疗卫生、轻工业、化工业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

2、水稻

水稻是稻属谷类作物,代表种为稻(学名:Oryza sativa?L.)。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曾种植水稻。

水稻按稻谷类型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按留种方式分为常规水稻和杂交水稻。还有其它分类,按是否无土栽培分为水田稻与浮水稻;按生存周期分为季节稻与“懒人稻”(越年再生稻);按高矮分为普通水稻与2米左右的巨型稻;按耐盐碱性分为普通淡水稻与“海水稻”(其实它主要使用淡水)。

3、小麦

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代表种为普通小麦(学名:Triticum aestivum?L.)是禾本科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物质燃料。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中国是世界较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

4、红薯

番薯(学名:Ipomoea batatas?(L.) Lam.)别称甘储、甘薯、朱薯、金薯、番茹、红山药、玉枕薯、山芋、地瓜、甜薯、红薯、红苕、白薯、阿鹅、萌番薯。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通常为宽卵形,叶柄长短不一,聚伞花序腋生,蒴果卵形或扁圆形,种子1-4粒,通常2粒,无毛。

5、马铃薯

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L.),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马铃薯又名山药蛋、洋芋、洋山芋、洋芋头、香山芋、洋番芋、山洋芋、阳芋、地蛋、土豆等。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977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