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乳山市是县级市。
截至2018年,乳山市辖1个街道、14个镇。截至2017年末,乳山市总人口55.126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46.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3.14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55.02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8.63亿元。
乳山市隶属于山东省威海市,地处青岛、威海、烟台三市衔接的腹地,南濒黄海,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境内东西横宽60千米,南北纵长48千米,总面积1665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99.27千米。
乳山市是中国沿海的长寿之乡,被授予“山东省长寿之乡”称号 。乳山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是中国著名作家冯德英长篇小说《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故事背景发生地。
扩展资料:
乳山市特点:
1、乳山市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与同纬度的内陆相比,具有气候温和、温差较小、雨水丰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但同时旱、涝、风、雹等气象灾害也时有发生。
2、乳山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互相交融,交相辉映。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
3、乳山生物资源丰富。境内有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66667公顷,可供开发养殖海产品的滩涂6667公顷。乳山是著名的“水产之乡”,浅海及海滩水产资源100多种。
4、乳山矿产资源富饶。矿种繁多,矿藏丰富,已发现可利用矿藏24种。
5、乳山特产有乳山大花生,乳山阳梨,乳山茶叶,乳山苹果,乳山大姜,乳山葡萄,樱桃,萝卜,板栗,生猪等。
百度百科-山东省乳山市
乳山市人民政府网站-乳山概况
山东是中国历史中的名城,在山东文化中,茶文化也占了不可或缺的位置,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据陆羽的记述,神农氏是中国第一位发现茶的饮用功能的始祖,而西周鲁国周公则使茶得以闻名于世,故而山东茶文化发展源远流长。饮茶于山东普及,始于唐宋时期,唐代宗李豫时***公元762年至779年***《封氏闻见记》中记有“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723年左右***泰安灵巖寺,到处煮茶,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到了中唐,北方饮茶已较为普及,江南大批茶叶长途运往华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自宋代至今,茶已成为山东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孔孟之乡”山东作为华夏礼仪之地,更是提倡中国传统礼文化。客来泡茶,是许多地方的民俗和礼仪。茶,蕴含着一种“礼”的象征。
山东不仅有饮茶之风气,也产茶。《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据竺可桢研究和有关考古资料,指出四、五千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溼热,所以关于上古时期这一地区有茶的传说是有可能的。后由于气温骤然变寒使茶绝迹。据地方志记载,山东在元、明时期,昆嵛山区曾设有管理茶叶生产的机构“茶场提举”。又《中国茶叶》1979年曾报道,1940年日本石川县茶叶组合副组长本山亮一来山东调查种茶的可能性,在津浦铁路沿线北纬36°以南的旷野中,发现一株唯一的大茶树,“粗有三抱,高达五丈余”。
同年日本《茶》刊报道了这一发现,并刊载了大茶树照片一幅,但没有山东省茶的试验、生产记载。新中国建立后,山东于50年代开始从南方引种茶。在1952年到1966年期间,山东省进行“南茶北引”试种,从1966年起山东省开始有计划地发展茶叶生产,在对山东省宜茶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全面调查以后,主要选择了三个区域开展大规模的引种试种:
***一***东南沿海茶区,包括崂山、胶南、日照、莒南、莒县、五莲、临沭等市县。
***二***鲁中南茶区,包括沂水、沂南、平邑、蒙阴、临朐、泰安、新泰、莱芜、费县、苍山、郯城、枣庄等市县。
***三***胶东半岛茶区,包括海阳、乳山、文登、荣成、牟平、蓬莱、招远、莱阳、即墨、平度等市县。
其中,东南沿海的茶叶种植面积一直巩固在2万亩左右,几乎不存在冻害问题,种茶的经济效益高于相同条件的其他经济作物收入,是山东省最适宜茶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继续坚持“南茶北引”,大力发展茶生产,取得了显著成就。山东省的茶生产经历了5个阶段,目前已形成3个重点茶区。
1、零星种植阶段***1952~1961年***
1952年泰安县率先开始引茶种植于徂徕山。1959年,省商业、农林、供销等部门从安徽黄山引进茶籽,在东南沿海7个县种植约330hmz,除青岛中山公园所剩几株外,其余全部死亡。1960年从中国茶叶研究所运来茶籽,栽植于省园艺研究所***泰安***,法如种麦,越冬死亡。
2、计划引种阶段***1965~1970年***
1964年省委书记谭启龙在青岛考察工作,见到中山公园的成活茶树,即向农林、商业、供销部门交待了引种任务。1965年首先在五莲、青岛、临沂等地试栽,1966年扩大到淄博、烟台、潍坊、泰安等地。在总结以前引种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种茶的地形必须是背风向阳半山坡,并把好三关,即播种质量关、出苗关和越冬关。1967年在26个县播种近130hm2,成活率达45%,1968年播种成活率达85%,1970年种植160hm2,成活率达95%。自此总结出山东种茶必须抓好四个结合:种茶与植树造林***防护林***相结合、种茶与深翻改土相结合、种茶与兴修水利相结合、种茶与畜牧养殖相结合。
3、扩种和高产攻关阶段***1971~1980年***
1972年9月16日,《人民日报》登载山东省“南茶北引”成功的报道。1973年10月,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了6省区***山东、 *** 、新疆、陕西、河北、辽宁***“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与会专家认为山东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这一结论打破了理论界长期认为北纬30度以北不能种茶的历史。到1978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近7300hm2,以后又在日照、胶南、五莲、荣成等地安排了茶叶高产栽培攻关试点,促进了茶叶产量的提高。
山东茶文化的茶叶介绍
山东春山茶的产地,名茶厂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各类茶叶评比活动,“十五”期间共获各类奖项45个。春山茶场生产的“春山雪芽”、“春山雪剑”、“苍马山翠毫”等产品,被省农业厅评为“山东名茶”;2002年,“春山雪芽”在第四届国际名茶评比会上,获“银奖”。 2002年,玉山镇被临沂市 *** 列为“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乡镇”,年终检查验收获二等奖。2003年,县果茶办承担的《蒸青名优绿茶机制工艺的研究试验》专案,获得县科技进步二等奖。
春山茶厂自1987年-***连续三年被山东省农业厅授予"省级优质丰产园"称号。***、1990年被山东省农业厅评为“省级样板园”。由此可知,山东春山茶的优良品种和质量上乘了。